传奇骑士小说全集
㈠ 推荐几本骑士文学的书要有代表性
不列颠系统的《亚瑟王传奇》是中古西方骑士传奇文学中影响最广 在英国最杰出的是《高文爵士和缘衣骑士》;法国最典型的骑士传奇是《郎斯洛还有韵文传奇《布鲁特传奇》。德国的《特里丹和绮瑟》是以后加进不列颠系统的 法国是骑芹伍磨士文学最嫌斗兴盛的地方。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是社会橘枯下层出身的人。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
㈡ 好看的西方贵族骑士魔法斗气传奇神类小说
法师路,啸龙天下,魔法师莱恩传
㈢ 求几本写热血传奇的小说最好全本的
网游传奇之职业玩家
变态法师
传奇小小法师
传奇之浴血重生
网游之传奇幻想
法师传奇2
青春与传奇有染
玩转传奇
传奇之我的2003
热血传奇之傲气凌云
永恒的传奇
传奇再现(最喜欢的一本)
这些都是我看过的
还有很忘了名字````哈哈
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看完啊
㈣ 求《骑士传奇:恋光明》全本txt完结小说,谢谢~
《骑士传奇:恋光明》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Ux7Qxvvf6sN6Xiy9Xhr3jw
简介:当主角还是个小骑士的时候,他最敬爱的师傅被仇人当着他的面杀害了,而人类的城市也被他勾结外族攻破了。为了报仇,年轻的圣骑士不但苦苦修练,而且为了变强,还抛弃了所谓的骑士准则,使用一些算不上光明正大的招数,甚至暗算或欺骗别人。可是,当再次见到仇人时,主角悲哀地发现,就算他一直苦练到生命的尽头,也不会是仇人的对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仇人,现在完全成了一个大勇大仁的长者,成了许多人的守护神,他不但武勇过人,而且光明磊落,直承当年自己犯下的错误。
㈤ 有关中世纪骑士类的小说
斯旺·韦斯特 《亚瑟王与圆桌骑士》
亚瑟王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他和圆桌骑士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亚瑟一出世,父王就听从巫师的建议把他交给大臣抚养。国王死后,亚瑟拔出石中剑成为新国王。他骁勇善战,多次击退异族的进攻,深受民众拥戴,更赢得美丽姑娘的爱情。然而,一代名君竟为奸臣所害,奄奄一息间被湖中仙女用船接走。亚瑟王究竟藏身何处遂成千古之谜。
——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好像最著名的骑士故事?历史上就不断有人写。
司各特 《艾凡赫》
故事情节是——"狮心王"理查东征时失踪,其弟约翰趁机夺位摄政。撒克逊贵族塞得利克打算联合本族人恢复王朝。与此同时,理查秘密回国,他得到一些诺曼人和塞得利克之子艾凡赫及绿林好汉罗宾汉等撒克逊人的帮助,终于战胜约翰,重登王位,肃清叛逆。
——标准的骑士小说,少年英雄+美女+骑士决斗+反派最后倒了霉
显克微支 《十字军骑士》
作品以14世纪末、15世纪初波兰王后雅德维迦去世至格隆瓦尔德战争结束这段时期为历史背景,主要叙述年轻的主人公兹皮希科为维护民族尊严,发誓要拔下十字军骑士的头目、骄模不可一世的里赫顿斯坦头上的孔雀毛冠饰,后遭到十字军种种迫害,幸亏心地善良的达奴莎姑娘及时挽救,他才得以摆脱厄运。
小说中集中描写的是自一三九九年雅德薇嘉王后去世到一四一○年格伦瓦尔德战役之间的十一年时间内,波兰人民饱受骑士团侵略之苦和奋起反抗,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历程。小说以尤兰德一家惨遭骑士团残害和马奇科叔侄的种种经历为主要线索,又设置了许多插曲和支线,交织成一个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相互关联的结构网。
㈥ 求几部写关于中世纪骑士的名著
《亚瑟王之死》 骑士传奇 骑士传奇的中心是法国北方。法国北方的诗人被称为“特鲁维尔”(也译为行吟诗人)。骑士传奇的主题大都是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宗教,表现出一种冒险游侠的精神。骑士传奇不同于英雄史诗,它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有的取自民间传说,有的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骑士传奇可以按题材分为三个系统。 一、古代系统一般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品,像《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这些传奇写古希腊、罗马故事,但它们的英雄则具有中古骑士的爱情观点和荣誉观点。 二、不列颠系统是围绕古克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其中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西欧各国流传很久。法国诗人克雷缔安·德·特洛亚(12世纪)是这个系统的代表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朗斯洛或小车骑士》(1165?)、《伊凡或狮骑士》(1175?)、《培斯华勒或圣杯传奇》(1180?)。《朗斯洛》是最典型的骑士传奇,写亚瑟王的骑士朗斯洛和王后耶尼爱佛的恋爱。为了寻找耶尼爱佛,朗斯洛不惜牺牲骑士的荣誉,不骑马而坐上小车,随后又冒生命危险爬过一道像剑一样锋利的桥。在比武场上,不论耶尼爱佛命令他退让或还击,他都唯命是听,绝对忠诚。他集中体现了骑士的爱情观点。《培斯华勒》写骑士们到各处寻找盛过基督的血的圣杯,充满神秘幻想。德国诗人哈尔特曼·封·奥埃(1170?-1215?)、沃尔夫拉姆·封·埃森巴赫(1170-1220)等都以克雷缔安的作品为蓝本,写出长篇的骑士传奇。 《特利斯坦和伊瑟》(12世纪)也属于不列颠系统,是在德、法两国民间流行很广的一部亚瑟王传奇。保留下来的只有法国两诗人贝卢勒和汤玛(均12世纪)及德国诗人高特夫里特·封·史特拉斯堡(创作时期约在1205-1220)等人的残篇。这个传奇写特利斯坦和伊瑟无意中喝了一种药酒,其功效是使人永世相爱。他们受到伊瑟的丈夫马尔克国王的残酷迫害,但他们的爱情永远消灭不了。这个故事肯定骑士的爱情,把爱情描写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就这一点来说,是和基督教把爱情看成是邪恶的那种宗教道德观点相抵触的。 三、拜占庭用拜占庭古希腊晚期故事写成的作品。《奥迦生和尼哥雷特》(13世纪)写贵族子弟奥迦生爱上女奴尼哥雷特,遭到父亲的反对。他为了爱情忘了保卫国家、抵抗外敌的骑士责任。这部传奇说明从罗兰到奥迦生的二、三百年中,骑士精神已经衰落了。《奥迦生和尼哥雷特》中咏唱和叙述互相交迭,咏唱部分是用韵文写的,叙述部分是散文体。 骑士传奇反映的生活面狭窄,虚构成分较多。它往往以一两个骑士为中心人物,把他们的冒险经历组织成一个长篇故事,在人物外形、内心活动、生活细节等方面都有细致的描写,对话生动活泼。这些艺术特点使骑士传奇初步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 [编辑本段]骑士小说 西班牙15、16世纪流行的描写游侠骑士的小说,它是在西班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世纪西班牙人民在反抗摩尔人统治的解放斗争中涌现出了一个骑士小贵族的特殊集团,成为光复运动的主力军。以后西班牙复兴,称霸欧美,这种骑士就成为西班牙人理想中的英雄。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骑士小说盛行。它的前身,是英国的骑士故事和法国北部的英雄史诗。但不同之处在于史诗的主人公有崇高的目的,为祖国或宗教而献身,而骑士小说的主人公则只为个人事业孤军奋战,有时则纯粹为了冒险;史诗的情节是依据真实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叙述,而骑士小说的故事则是在纯属臆造的境界中展开;在史诗中,妇女居次要地位,主人公几乎与爱情隔绝,而骑士小说的主人公则为美人赴汤蹈火;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常常粗犷豪放,而骑士小说的英雄往往温文尔雅。 骑士小说的主题反映封建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即为捍卫爱情、荣誉或宗教而显示出的冒险的游侠精神。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军的冒险精神,虔诚的宗教信念,在骑士小说中均有突出的反映。小说中的主人公游侠骑士,往往被写成见义勇为,助强扶弱,英勇善战,举世无敌。而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动力均来源于爱情,故事情节不外乎是:为取得贵妇人的欢心,骑士历尽神奇的各种惊险遭遇,赢得骑士最高荣誉之后,凯旋而归,成为国君、领主或朝廷里的显赫人物,然后分封他的朋友和侍从,并与一贵妇人或一远方公主成亲。这时,一切宿敌,包括那些善于施用魔法妖术的敌人,均被扫荡殆尽。 西班牙最早的骑士小说在1321年左右出现,但具有本国特色的骑士文学形成高潮, 则在15世纪末 16世纪 初。当时最为流行的骑士小说有《阿马迪斯·德·高拉》(1508)、《埃斯普兰迪安的英雄业绩》(1510)、《希腊的堂利苏阿尔特》(1514)、《帕尔梅林·德·奥利瓦》(1511)、《骑士西法尔》(1512)等。 西班牙耶稣会创始人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在其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谈到“耶稣的最初的骑士事业”, 当时也出现不少小说,将耶稣、天使、圣徒的事迹也作为游侠骑士来描写,如佩德罗·埃尔南德斯·德·比利温布拉莱斯的《太阳骑士》(1552)。据统计,从1508至1550年间,几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骑士小说问世,共出版60余部,印了 300版。15世纪末16世纪初,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无人不读骑士小说,可见其流传之广。 骑士小说行文冗长,叙事繁复,语言拖沓,人物的性格和外貌雷同,中心思想与内容大同小异,艺术价值不高。随着骑士制度的衰落,骑士小说也就逐渐销声匿迹
㈦ 骑士文学的骑士小说
骑士小说的主题反映封建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即为捍卫爱情、荣誉或宗教而显示出的冒险的游侠精神。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军的冒险精神,虔诚的宗教信念,在骑士小说中均有突出的反映。小说中的主人公游侠骑士,往往被写成见义勇为,助强扶弱,英勇善战,举世无敌。而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动力均来源于爱情,故事情节不外乎是:为取得贵妇人的欢心,骑士历尽神奇的各种惊险遭遇,赢得骑士最高荣誉之后,凯旋而归,成为国君、领主或朝廷里的显赫人物,然后分封他的朋友和侍从,并与一贵妇人或一远方公主成亲。这时,一切宿敌,包括那些善于施用魔法妖术的敌人,均被扫荡殆尽。
西班牙最早的骑士小说在1321年左右出现,但具有本国特色的骑士文学形成高潮, 则在15世纪末 16世纪
初。当时最为流行的骑士小说有《阿马迪斯·德·高拉》(1508)、《埃斯普兰迪安的英雄业绩》(1510)、《希腊的堂利苏阿尔特》(1514)、《帕尔梅林·德·奥利瓦》(1511)、《骑士西法尔》(1512)等。
西班牙耶稣会创始人圣伊格纳西奥·德·洛约拉在其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谈到“耶稣的最初的骑士事业”,
当时也出现不少小说,将耶稣、天使、圣徒的事迹也作为游侠骑士来描写,如佩德罗·埃尔南德斯·德·比利温布拉莱斯的《太阳骑士》(1552)。据统计,从1508至1550年间,几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骑士小说问世,共出版60余部,印了 300版。15世纪末16世纪初,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无人不读骑士小说,可见其流传之广。 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因为他憎恨骑士制度和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他要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种麻醉人们的鸦片,从脱离现实的梦幻中解脱出来,他在《堂吉诃德》自序里斩钉截铁地宣称,这部书的创作意图就是“要把骑士文学的万恶地盘完全捣毁”,“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
塞万提斯在小说中故意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描写了堂吉诃德带着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堂吉诃德》是一部辛辣的讽刺作品。它以其犀利的语言,亦庄亦谐的情节,鞭笞了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与迎合统治者需要的骑士文学,嘲笑了企图用打抱不平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空想,历史发展就如塞万提斯预期的那样,《堂吉诃德》的出版给了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新的骑士传奇,当然,骑士文学的消亡主要是封建制度日趋崩溃,作为其观念形态的封建文学必然衰落的结果。 《堂吉诃德》同时又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通过堂吉诃德主仆在西班牙大地游侠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地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生活现实。在这部将近一百万字的作品中,共描写了近七百个形形色芭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物,他们有贵族、僧侣、地主、市民、农民、士兵、演员、商人、理发师、牧羊人、强盗,等等。作者揭露了封建贵族的傲慢、自私、伪善、恶毒、残忍,以鄙视的口吻描写了封建上层社会的穷奢极欲、空虚无聊和庸俗自私。
小说第二部中关于公爵与公爵夫人的情节,集中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丑恶本质:他们表面上慷慨好客、温文尔雅,实际上百无聊赖、无所事事、阴险狠毒。在彬彬有礼、慷慨仁慈的假面具下,为寻求新的刺激,他们想出种种花样捉弄堂吉诃德主仆,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与不幸上。
在抨击侈奢专制的统治阶级的同时,书中还为我们展示了西班牙普通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描绘了他们遭受的苦难与压迫。在主人公漫长的游侠途中,所见所闻的是:凶恶的地主阿尔杜多不仅克扣牧童的工钱,还找借口把他绑在树上打得死去活来;老使女堂娜罗德利盖斯的丈夫因为一点小事被公爵夫人用别针活活戳死;少年因生活困苦被迫去当兵;大地上到处是贫穷与饥谨,妓女与盗贼;念念有词的教士散布着愚昧;强娶美貌贫穷女人的富豪正在大摆婚宴。
一个曾经威震世界的王国正在衰落,用堂吉诃德的话说这是“多灾多难的时世”,“可恶的时代”,“现在这年头,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个矛盾、复杂的人物。当时的西班牙社会上黑暗重重,鲁迅先生曾指出:“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的是他的打法。”堂吉诃德一心要匡正这个社会,但却一厢情愿地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他无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枪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在声疾呼:“不恢复骑士道的盛士是个大错。”
虽然他怀着满腔真诚,却总是四处碰壁,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 其实堂吉诃德所做的那些荒唐可笑的蠢事,大都出自他善良的动机:他攻打风车,自以为是与残害人类的巨魔作战;他释放了苦役犯,是为了反对奴役,给人自由;他攻击抬着圣母像求雨的游行队伍,是把他们当做抢劫美女的强盗……但由于他无法对现实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往往是事与愿违。他放走了苦役犯,苦役犯不但不感谢,反而恩将仇报,把他揶揄一番,毒打一顿,并抢走了他和桑丘的衣服。他从地主手中救下牧童安德列斯,刚一转身走开,地主又把牧童绑起,打得更狠,以致使牧童诅咒“天底下所有的游侠骑士”。尽管现实无情地嘲弄了堂吉诃德,但他却执迷不悟,不自量力,做事从不考虑方式方法,一味凭幻想蛮干下去,一次又一次落得可悲的结局,成了一个“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一个既可笑又可叹的人物。
然而,作者笔下的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退缩。他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他心地善良、幽默可亲,学识渊博。作者实际上把自己的爱憎与希望寄托在了这个人物身上。
堂吉诃德又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执着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不愧为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这个只身向旧世界挑战的孤单的骑士,虽然屡战屡败,却越战越勇,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在堂吉诃德表面的喜剧因素之下,实际隐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他对社会正义和人人平等的要求,在扼杀人的一切美好愿望的强大的封建黑暗势力下,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他以过时的、虚幻的骑士道来改造现实社会,更是一个时代的误会,完全不足为训。但他的进步思想,闪耀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失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小说中的桑丘·潘沙则是塞万提斯刻意安排的与堂吉诃德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角色。作者在描写他们的游侠生涯中,广泛地采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反复强调他们从外形到性格上的某些特征,形成鲜明的对照。桑丘的表面愚钝配合与堂吉诃德的疯颠,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故事主角堂吉诃德是一个西班牙曼却地区的小地主或破落贵族,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异想天开地想要撇下家人事业去做游侠骑士。他说服了他的一个农夫街坊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两个人就这样出门闯荡,一路上做下无数荒唐傻事,最后堂吉诃德一事无成地回到家乡,郁郁而终,临死前幡然悔悟,立下遗嘱他的外甥女继承人不能嫁给喜爱骑士小说的人,不然不能继承他的遗产。
堂吉诃德虽然发疯要做游侠骑士,却不是做着玩玩,他是真豁出性命去做,但他又与骑士小说里那些主角骑士们大相径庭:小说里的骑士都是武力超人的大英雄,堂吉诃德只是个干枯瘦弱的小老头儿;小说里的骑士都有精美的铠甲、带有魔法的武器、神骏的良驹这类东西,堂吉诃德只有一套发霉生锈的破盔甲、断成两截无数次的破枪、一匹“看起来像是生了严重的痨病”的驽马;小说里骑士们的情人都是天姿国色的公主贵妇,堂吉诃德自许的“心上人”却是个比庄稼汉还健壮的农家村姑。
但堂吉诃德并不以这些为意,他一门心思地做游侠骑士,他和他的侍从也因此受辱倒霉不计其数,却还是没有叫他清醒过来。他一直坚持他的骑士梦想,从他做的傻事中,却很容易看出堂吉诃德的高贵人品。他善良、正直、执着、忠贞、有同情心、也有和恶势力正面对抗的勇气。
堂吉诃德最后的结局也说明了他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从一开始他的梦就是只是一个梦,但当他的形象被人们细细解读之后,人们才会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悲剧,也是一部关于一个人为了梦想与自己的命运、整个时代对抗的,真正的英雄故事。 《堂吉诃德》采用了西班牙独特的流浪汉小说的写法,幽默、讽刺、滑稽、夸张手法的广泛运用,是这部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塞万提斯善于把悲剧与喜剧、严肃与滑稽巧妙地结合起来,提示出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错综复杂的品质:堂吉诃德越是把自己认做救世的英雄,就越落得个丑角的下场;他为人处世越严肃认真,就愈加显得滑稽荒唐;他的行为以喜剧情节开始,却往往以悲剧告终,令读者忍俊不禁,而在笑中又含着感慨、辛酸--这其中也蕴含着对封建专制的深刻批判。
塞万提斯还大量借用了骑士小说的描写叙述手段和那种装腔作势的语言,加以模拟、夸张并与现实社会做对比,形成了极不协调的可笑对照。如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受封典礼本是非常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但在这部小说中,受封仪式不是在任何重要的集会场所,却是在一个破旅店的马棚里进行。主持人不是有威望的神孙人员,却是一位退隐下来的走江湖的流氓与骗子--旅店老板,而且他手里高擎的不是《圣经》,而是供给骡夫草料的账簿,而为堂吉诃德挂宝剑的竟然是旅店中的妓女!
在堂吉诃德眼里,意中人杜尔西内亚是绝代佳人,美丽的公主,她的“眼睛是太阳,脸颊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齿是珍珠”,但其实她不过是一个与他从无来往的乡下姑娘,而且长得酷似男人,“身子粗粗壮壮,胸口还长着毛呢”。作家对骑士小说的讽刺可谓辛辣之极。
《堂吉诃德》是欧洲较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艺术上还略微显得粗糙不足,如情节不够连贯,结构不够严密,一些细节前后有些出入等,但总体上是瑕不掩瑜,它对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已成为欧洲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