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之地小说大全
Ⅰ 赖小子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赖小子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楔子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故土的源头,亲情的根本在这里汇集如溪水归回大海般的渴望,如今的我们是否能从祖辈的言语乡谈中找出感觉呢?滋味是苦涩的。古槐,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两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仔正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暴政,众百姓流离失所虽有官逼民反的红巾军起义,依旧改变不了山貌旧恨,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念绝悔河南百姓十亡七八,终究成不了气候白白苦待了累累白骨。随后的明初“靖难之役”宏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
而在大山之地的三晋大地是相对安定祥和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元末战乱时期,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体恤民情……
Ⅱ 三晋之地指的是哪里分别是哪三晋
三晋在古时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和韩国;二是专指山西省。三家分晋的典故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当时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后来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成为新的诸侯,所以此后就把赵、魏、韩三家称为三晋。而三晋的所在地是在山西附近,所以三晋也指山西。下面就为大家仔细讲讲三晋之地的由来,还有背后发生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 ”晋”,又称「 ”三晋”。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 ”表里山河”。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 ”华夏文明摇篮”。众所周知,河北省被称为「 ”燕赵之地”,山东省被称为「 ”齐鲁之地”,陕西省被称为「 ”三秦之地”,湖南省被称为「 ”三湘大地”。那么,问题来了,山西省为什么被称为「 ”三晋”或者「 ”三晋之地”呢? 一 首先,山西简称「 ”晋”,又称「 ”三晋”。对于这里面的「 ”晋”,主要指的是周朝时期的晋国。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作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由此,在春秋时期,今山西省一带基本上都属于晋国。并且,对于晋国的曲沃、晋阳、绛、新绛等都城,基本上都在今山西省一带。 二 针对晋国的都城来说,曲沃主要在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一带,而晋阳则是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由此,晋国之于山西省,就如同秦国之于陕西省、齐鲁之于山东省一样。而就「 ”三晋”或者「 ”三晋之地”这一称呼,则和「 ”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 ”三家分晋”,对于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因为出自晋国,所以被统称为「 ”三晋”。 三 在三家分晋后,不管是魏国,还是韩国、赵国,其疆域都包含了今山西省的部分地区。更为关键的是,对于魏赵韩这三个诸侯国,都曾经在今山西省一带定都过。具体来说,就韩国来说,在春秋时期,韩国君主的先人曾经是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进入到战国时期,平阳成为韩国的第一个都城。平阳对应的是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一带;而就赵国来说,一开始的都城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最后才迁都到邯郸,也即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的。在三家分晋之前的晋阳之战中,赵襄子就是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击败了智氏,从而和魏氏、韩氏三家瓜分晋国。 四 最后,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历史上曾有两个都城。早在魏赵韩三家分晋的时候,相对于韩国和赵国,魏国获得了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就是今天的晋西南一带,都城为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安邑,主要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带。对于安邑来说,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西麓,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国,虽然最后都迁都到别的地区了。但是,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出自晋国的三个诸侯国,都在今山西省一带定都过。而这,无疑也是山西省被称为「 ”三晋之地”的重要原因。对此,你怎么看呢?
Ⅲ 三晋什么意思
问题一:三晋是指什么地方? 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此事件作为春秋进入战国的开始, 今天的“三晋地区”,指的是晋南、晋中、晋北(燕北),即山西省。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触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问题二:三晋是指什么?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
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
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
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
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
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裤腊仔朝灭亡
,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
,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
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
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
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
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
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
,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
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
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
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
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
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
他们起事兴局辩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
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
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
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
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
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
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
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
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
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
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
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
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胡汪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
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 ......>>
问题三:三晋指的是哪里? 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此事件作为春秋进入战国的开始, 今天的“三晋地区”,指的是晋南、晋中、晋北(燕北),即山西省。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问题四:三晋的涵义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史记・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韩 、 赵 、 魏 灭 智伯 ,分其地。 三晋 强。”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三晋作为地名是指韩、赵、魏三国故地,后来演变为山西省的别称。唐朝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明朝于谦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 三晋冲寒到, 中州冒暑回。” 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显的“入世”倾向。南方一系则为庄子代表,发展《老子》去“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扭转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北方系的三晋的一支有《文子》一书。过去普遍认为《文子》是伪书,是后人摘抄《淮南子》凑成的篇章。1981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西汉墓葬中出土竹简中有《文子》,经整理于1995年公布①。竹简共227枚2700余字。竹简的出土,使古本《文子》的面目大体地浮出历史水面。与郭店本《老子》显示的老子之学的基本倾向一致,《文子》主要从《老子》的无为、尚虚、贵柔及主在人后的宗旨出发,推阐出一番道家的治世之道。古本《文子》假托周平王与文子对话。学者认为,这不是无谓的设辞,文子是晋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学术背景正以三晋的史学为背景③,这与我们对老子学术背景认识有一致处。而且,据魏启鹏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学的内容,即是说文子之学在北方的影响直至秦国。
问题五:"三晋"一称的由来 “三晋”的由来
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跻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问题六:山西为什么叫三晋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供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问题七:三晋是指几个地方? 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此事件作为春秋进入战国的开始, 今天的“三晋地区”,指的是晋南、晋中、晋北(燕北),即山西省。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问题八:山西三晋是什么意思? 战国 时 赵 、 韩 、 魏 三国的合称。 赵氏 、 韩氏 、 魏氏 原为 晋国 大夫, 战国 初,分 晋 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 山西省 别称。《战国策・赵策一》:“三 晋 合而 秦 弱,三 晋 离而 秦 强,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记・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韩 、 赵 、 魏 灭 智伯 ,分其地。 三晋 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 三晋 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明 于谦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 三晋 冲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陈去病 《自阳高县抵大同》诗:“云Z飞处射晴光, 三晋 云山接大荒。”
问题九:山西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地"?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 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 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 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 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 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 ,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 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 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 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 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 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 ,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 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 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 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 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 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 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 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 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 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 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 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 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 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 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 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 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 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 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 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 ,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
Ⅳ 山西—三晋之地,表里山河
都说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的确 历史 文化厚重,不愧为古代文化的博物馆。到处是古城大宅、宝刹禅院、石窟碑碣、古塔古墓、险堡关隘。沟沟壑壑里的黄土地,埋着几千年华夏文明……
山西隶属于华北地区, 历史 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边城”!山西一直是中原王朝和汉民族的“天然长城”!山西简称“晋”,又被称之为龙城!
不管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诸侯争霸和兼并天下统一的对内战争中,还是汉民族对外的反击侵略的抗击战争中,山西一直是战争的前沿哨所!从秦汉的雁门,云中,代郡一直到明清的大同,山西,宣府,它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略的前沿!直到近代以来山西这片表里山河也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最前沿的阵地!这些在 历史 耳熟能详的山西地名是山西作为中华民族钢铁脊梁的象征!
中华有难,三晋之地首当其冲!直到今日依旧有娘子关下平阳公主的传说和平型关里硝烟战火的遗迹!也许太原城下从来就不缺英雄和美女的传说,龙城飞将和宫女秀女的边塞结合让山西这座充满粗狂的地域城市也能盛产如同武则天这样的美女,在浩瀚的 历史 长河中压得无数英豪汗流满巾!
如果检索一下,你会发现山西的名人中,有晋文公、武则天这样帝王,有蔺相如、狄仁杰、文彦博、司马光这样名相;有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这样名将;有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这样名家......每个名字背后陈列着不朽的文治武功,可谓人类群星闪耀。
虽然位于北方,但山西从来不缺乏好风光!正如平遥老艺术家郭兰英所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而山西的省会太原正是落脚在太行和吕梁余脉之间,穿城而过的汾河水,也正好把城市分为新城和老城。
在中学课文上,我们大多学过吴伯箫散文《难老泉》,知晓周代桐叶封弟和春秋战国三家分晋的故事。
很多人慕名而来,重温晋祠里沉淀的历代无数典故。傍晚时偌大的晋祠庭院空寂,夕阳下古朴的亭台楼阁格外肃穆,虬龙般蜿蜒盘旋的参天古木林立,唐大将尉迟恭别墅改建的十方奉圣禅寺禅音缭绕,周柏唐槐让你有种穿越 历史 的沧桑感。
此外,晋祠里还有张姓和王姓宗祠,据说天下张王出太原。种姓源头就在这里也不奇怪!
洪洞大槐树是中国人的“根”
说起来,这也是因为山西有吕梁太行,又有黄河的拱卫,加上晋北长城,让它在战乱时代保留了较为完好的人口!
元末明初,为了恢复生产,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人口保存较好的山西人迁徙到人口锐减比较厉害的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北京、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中!其中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人口迁徙最为出名!
洪洞县大槐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间,大约四十多年中,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以至于如今全国各地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山西明初移民的后代。
当然,山西人弃土离乡戚咐迅,也和当地资源条件匮乏有关——山西80%的地形都是山地,这意味着山西人民要想依靠土地活下去是难上加难的——以及寒季相对过长有关!
这也催逼出山西人闯天下的冒险精神:“哥哥你走简键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这首凄凄惨惨的《走西口》传唱已久,道出无数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也哭诉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内蒙古包头的朋友说,包头人祖籍大多是山西的,是走西口来的包头。
儿时学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小说,极具农民本位思想和地方色彩,土得掉渣里洋溢着生活的热情。渐渐山西在我眼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靠农业学大寨的埋头苦干,是开荒种地的一面旗帜,是农民总理陈永贵、铁姑娘郭凤莲般伟大形象。
但与此同时,由于冒险、勤俭,又让不少山西人在商业时代聚敛了不少财富。
所以说起山西,你很难判断,它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
晋商:在边城贸易高此中跃起
中学时代读到余秋雨的《抱愧山西》,发现我对山西也同样太多误读。
历史 的山西是富裕的,平遥、祁县、太谷一带富甲天下。这主要是因为山西地形的特性和古往今来作为“边城”的便利,从而催生了山西因战争边城所带来的物资需求,壮大了山西的商业底蕴基因和文化,让山西因为边城而享受到作为战争红利的后勤物资供应和早期口岸贸易榷场的直接商业红利!
山西商帮也因此从明初开始高速发展一直到清末民初,他们专门从事边境贸易,逐渐充当了南北货物交易,长途转运的角色,形成了榆次常家、太谷曹家、祁县乔家、平遥李家、灵石王家等巨商家族,而盐业和票号业务成为山西商帮主要起家业务,尤其票号业务更是长期在清朝充当着中央银行的作用。
就是在山西票号彻底没落的民国,山西籍商人的代表也在江浙财阀纵横的南中国执掌着国民政府的“财权”!山西籍商人开拓北方商业市场的壮举让我们都有所而闻,不管是“走西口”,还是“乔家大院”,山西籍商人在明清时期彻底崛起都伴随着吃苦耐劳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雍正王朝》中,很多朝廷官员对山西的评价就是“山西老抠聚财”!
然而,时移世易,伴随着世界路权时代终结海权贸易兴起,作为中国代表的江浙和闽粤商帮彻底代替山西商帮驰骋世界!而如今的山西也因为国土整合和海权贸易的变迁,由边城变为内地!
这座明清时期发展鼎盛的商业重镇也因此被沿海城市所取代!但命运其实对山西也不薄,因为煤炭资源的存在,山西成了中国的“煤”都!
关于山西煤炭,早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这“涅石”就是古代对煤炭的称呼。其中,孟门大概指的今河东煤田南部的吉县山区,“贲门之山”则泛指太行山地区。在无数载的寒冬中,这种”涅石“曾经温暖着山西人,并可以用来”温酒及炙肉“。此外,还用来于冶铁、冶铜、烧石灰、烧砖、制陶,还能从煤中提炼黑矾、硫磺。这也让山西产生了“旺火”的习俗,光绪《平定州志》中便记载,“上元之夕,家家烧炭,至夜炼(燃)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
煤炭蕴藏量大,以及开采时间久,让山西在整个中国进入近代化大转型的时期内,再次脱颖而出。
今天,我们需要回报山西
今天的中国都需要感激山西这些年来做出的贡献。
尤其是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从而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山西更是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晋煤在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80%。
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为40.4亿吨。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38.4亿吨,山西煤炭产量10.63亿吨。山西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煤炭产量的27.68%,满足全国煤炭消费的26.3%。
没有山西的煤炭,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不会发展得那么飞速。哪怕面临着这席卷而来的暴雨,山西还在努力承担十四省区市四季度煤炭保供任务。山西将充分发挥产煤大省的使命担当,努力增加煤炭产量,动态稳定煤炭价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援各兄弟省份经济建设。
这让人不禁敬山西为一条汉子。它把贡献给了别人,却把问题留给了自己。换句话说,这些年来,山西成也煤炭,败也煤炭!
由于没能从煤炭工业中尽早转型,从而导致很多城市深受“资源的诅咒”,到处都是如临汾雾霾般灰扑扑的天空。
这也使得山西挤出了民营经济和创造活力,终结了一度辉煌的轻工业,如今大而不倒的煤业成为了转型的沉重包袱。
而这场暴雨,也让我们看到了山西这些年因为过度开采煤矿的后果,那就是自然生态在这次暴雨中彻底“趴窝”,通过新闻媒体曝光的情况来看,昌源河大桥只剩下孤零零的两条枕木,而无数的地块塌陷导致的损失更是数不胜数!
贾樟柯和他电影的出现,更让人看到另一个山西,《小武》《站台》《任逍遥》《山河故人》,闭塞而又纷乱的小县城,古色古香的塔楼和荒凉的土地,带有浓厚鼻音的山西话蹦出来生硬有味,拉着黑乎乎煤炭的卡车和路上扬起的黄土……镜头里描绘的山西基调是灰色的,人物的命运都是被抛弃嘲讽和疏离的。
但与此同时,一些一夜暴富的煤老板,也以夸张的作派引得他人侧目!让我们对山西也五味杂陈!
但不管如何,我们今天都需要感谢山西,不仅因为山西人的精神鼓舞,山西人在商业上的贡献,更因为它曾经无私地支持了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温暖了整个中国!
全国人民欠山西人民一句‘对不起’!”,或许热搜和温暖会迟到,但是不会不到!这是中国的传统。
尽管山西对外物资求助背后是“刀削面”的倔强,正如这段话说的“山西太乖了,每次都是自己爬起来,低头看看伤疤,说一句加油,然后推起自己的小煤车”,但是中国从来都是一个整体,这是对敌打出来和历次大灾大难考验出来的团结!
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忘记我们亲人,因为团结和齐整,我们才叫中华民族!
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也从来没有大难临头各自独飞的场景,无人问晋不是中国的传统,中国需要的从来都是“晋善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