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写的小说排行榜
㈠ 茅盾主要作品有哪些
茅盾主要作品: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 《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 《谈月亮》《雾中偶记》《大地山河》《黄昏》《雾》《天窗》等。
㈡ 矛盾的作品有哪些呢
茅盾的作品有:
【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茅盾诗词》。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后期出版著作】:《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锻炼》《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㈢ 茅盾的代表作有哪些
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虹》、《蚀》。茅盾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等。茅盾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茅盾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茅盾的《林家铺子》、《春蚕》、《秋收》等,都是短篇小说。
茅盾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㈣ 茅盾写过哪些杰出的长篇小说呢
引言:茅盾写过哪些杰出的长篇小说呢?下面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三、后世影响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点分析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㈤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茅盾的作品有如下:
1、《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2、夜读偶记,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著的一本书。
《夜读偶记》文艺论著。茅盾参加20世纪50年代有关文艺问题讨论所写。作者采取漫谈方式,着重论述了现实主义的特质、产生和发展,以及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3、《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4、《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继《蚀》之后写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五四”前夕江南村镇为背景,描写新兴资本家和豪绅地主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中间穿插着几对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5、《春蚕》,作家茅盾著作“农村三部曲”之一。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