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资讯 » 沈从文小说写姥姥

沈从文小说写姥姥

发布时间: 2023-06-14 17:26:34

❶ 《腊八粥》哪部分写的详,哪部分写的简略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我会写组词
腊:là(腊八、腊肉、寒冬腊月)
粥:zhōu(腊八粥、白粥、僧多粥少)
腻:nì(油腻、腻歪、玩腻了)
咽:yàn(咽气、吞咽、狼吞虎咽)
匙:chí(汤匙、茶匙、大匙)
搅:jiǎo(打搅、搅拌、胡搅蛮缠)
稠:chóu(浓稠、稠密、稠人广众)
嘟:dū(嘟念、嘟囔、嘟嘟响)
肿:zhǒng(肿胀、肿块、消肿)
熬:áo(熬夜、熬粥、熬药)
褐:hè(褐色、褐土、褐煤)
缸:gāng(水缸、鱼缸、烟灰缸)
脏:zāng(肮脏、脏土、脏兮兮)
三、多音字
匙:chí(汤匙)shi(钥匙)
咽:yān (咽喉)yàn (咽下)yè(呜咽)
劲:jìn(费劲)jìng(劲敌)
四、近义词
合拢——聚拢 叹气——叹息 预备——准备
沸腾——鼎沸 惊异——惊奇 搅合——掺合
资格——资历 反抗——抵抗 猜想——猜测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五、反义词
沸腾——沉寂 整齐——杂乱 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六、理解词语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呻唤:呻吟叫唤。本文指锅子中的腊八粥因受热而发出声音。
碗盏:碗。
搅和:混合;掺杂。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造句:胜利在望,我们不能松劲。
孥:儿子,或指妻和子。
惊异:惊奇诧异。
不消说:不必说。
噗:形容水、气挤出等声音。
七、句子解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
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这样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
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
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八、问题归纳
1.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人喝粥两件事。
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3.“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4.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5.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人人喜爱腊八粥。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2-19):八儿等吃腊八粥。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一副馋像。“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在这讨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腊八粥的样子,吃一枚特别大的大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二、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三、“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范例一
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范例二
提起馄饨,有谁不立马咽口水呢?瞧那些可爱的小馄饨在滚开的水里上下翻腾,透过薄薄的皮可以看到里边的肉馅,从腾腾的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肉香……光是这样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吃到嘴里呢?
图文讲解

❷ 《三三》主要内容

读《三三》
《三三》的文字还略嫌拖沓,但从这篇小说里,我们已经能看出《边城》和《萧萧》的一些影子。

对沈从文的小说,当然可以有很多角度来谈,可当我看《三三》时,却有和读《边城》类似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实际的距离可以造成人心的距离,就像“城里人”和“乡下人”,永远也无法彻底融合;而有时心灵间的吸引力反而造成了刻意保持距离的斥力。受自然的教育而少接触人世的人,还是要接受人世的洗礼,无论心中有没有恐惧,也无论如何去逃避。翠翠和三三身上自然的美在这洗礼中让人看到,然而她们的美终究还是给了自然——“要是能把真心互相表露该多好啊……”每个人都感叹,然而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终究是一直在的。悲哀也好,无奈也罢,它就是在那里,人就是这个样子。

不像《边城》最后还指出了明天的可能,《三三》只是这人间一个过去的片断。只是三三这一段惆怅的记忆,年轻的作者没有再多说什么。

1931年,沈从文写了2篇富有意味的小说《三三》和《虎雏》,让这两种文明直接面对。《虎雏》写“我”努力将六弟的勤务兵虎雏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都市人,起先好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最终归于失败:虎雏惹上人命官司,逃离都市,逃回乡村。“我”的理想破灭了。湘西一部分人所表现出来的血性,到了现代化的都市,必须放弃,至少要收敛,不然,一旦爆发则不可收拾,血性变成了无法无天。沈从文是茫然的,他知道,在现代历史的进程中,城市的力量远远大于乡村的力量,虽然虎雏的改造不能这说明这两种文明水火不容,但在它们的接触与碰撞中,发生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悲剧便在所难免。沈从文在内心对乡村文明的坚守是异常顽固的,就是在这篇小说中,他对杀了人的虎雏也并没有太多的指责,在乡村强悍的民风与都市的循规蹈矩之中,沈从文迷了路,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有没有第三条路?沈从文不知道。

在《三三》中,故事发生的地点由都市移到了乡村(湘西),小说的主要人物也由《虎雏》中强悍的军人变成了温柔的姑娘。沈从文的一支笔,只要一写到湘西,就出奇地温柔多情、从容不迫,从他的笔尖滴下的不是墨汁和墨水,而是活泼灵动的湘西清亮亮的水。

这碾坊外屋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甚么鸡逞强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声音,代为讨情才止。

景物描写也就一二句话,但就有了那么一点氛围和情调。这些简洁的景物描写渗透于小说各处,一点一滴累积着,氛围越来越浓,情调越来越足,直到让我们陶醉。在如此幽美的世界中,三三――还有其他人也如此:美丽、善良、纯朴。

城里的白脸男人来到了这个地方,情窦初开的三三把自己那一份淡淡的情丝系在他身上。乡村的人情是纯朴至极的,钓鱼也好,以物换物也好,甚至乡下人的一举手一投足,内心的一个闪念,都是如此。入乡随俗,城里人到了这乡下,也变得美好而纯朴。对于乡村那些美好的品质,沈从文从来都不吝啬溢美之词,他用淡淡的语句,用缓缓的语调,唱出如天籁般的牧歌。

沈从文的耐心和细致值得学习,他把三三那种幽微朦胧的情感及其一步一步悄悄前进的过程写得简洁而含蓄。小说的结尾,那个白脸男人死了,三三的初恋就像夜来风雨摧落的花蕾,美好而无望,三三心中的琴弦轻轻地断了一根。弦断的时候,声音不大,但心里的痛却是深入骨髓和灵魂。这痛,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

造化弄人,无常的命运和孤独的心灵就在湘西女儿的心中扎下了根,而且似乎成了湘西的一种遗传与宿命,在三三们和翠翠们的生命流转中,它总是不动声色的最后胜利者。

❸ 现当代作家沈从文简介及作品介绍

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主要作品简介

1、《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2、《湘行散记》

本书收录的这些年代久远的原始照片,记录了30年来湖南湘西诸多逐渐消失的古老的文化、民俗、景物遗迹,对保存逝去的中国独特风物风俗有独具的影像史料文献价值。

书系所配照片完全对应地域地貌,以照片再现、还原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内容,呈现一幅幅生动、写意的民国湘西画卷。如此以影像实现对沈从文作品的重要演绎,尚属首次,因而本书在海内外所有沈从文作品版本中,独具版本价值,有形式上的创新性、前瞻性。

3、《长河》

长河,本意为“长长的河流”。《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文学艺术水平代表作之一。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沈从文名作,是作者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之后有感而写的一篇随记。是他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跟随作者叙述的目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热点内容
小说念武记最新章节 发布:2023-08-31 22:07:07 浏览:107
求系统类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4:10 浏览:291
开火箭的小说短篇 发布:2023-08-31 22:02:08 浏览: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1:11 浏览:932
有声小说仙妻有喜爆军蛇王燎上瘾 发布:2023-08-31 21:52:57 浏览:793
小说古龙武侠书 发布:2023-08-31 21:52:07 浏览:713
贾平凹有声小说藏地密码 发布:2023-08-31 21:48:34 浏览: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说 发布:2023-08-31 21:44:18 浏览:755
重生洛天小说 发布:2023-08-31 21:37:22 浏览:420
玄幻小说里的法力是什么 发布:2023-08-31 21:30:05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