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写小说如何转视角
⑴ 关于写作 | 小说的视角问题
记叙文大家都写过,就是讲述一个或多个事件,含糊点说,就是讲一个故事。学生时代写的记叙文一般要求是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而小说是记叙文的延伸和升级,但都无外乎是讲故事。
那么,当我们把一个故事写下来,无论是写成记叙文还是小说,这里面都会出现两个角色: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会混淆这两个角色,以为自己是写作者,也是讲述者,觉得我就是讲述者,讲述者就是我。其实不对。
举几个大家都熟悉的鲁迅的小说的例子,就明白两者是不同的角色。
因讲述者的不同,记叙文体分四种视角:
为什么小说的创作要有一个固定的讲述者,和固定的视角?很简单,如果不这样,就讲不好一个故事。一个讲述者不清晰的故事,就好像是一大群人七嘴八舌地讲同一件事,听的人肯定听一会儿脑袋就炸了。一个视角总是换来换去的故事,就好像初学摄像的人拍的小电影,镜头摇来摇去,看一会儿人就昏了。
对初学者来说,第二人称视角太诡异,暂时回避为上;上帝视角在短篇中比较少见,适合长篇巨著,也建议初学者回避。适合初学者的主要是第一人称视角和(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特点:
写作禁忌:
从上面提到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的特点,可以看出,这种小说 绝对不可以出现 “我拒绝了小明的邀请,他一个人去参加聚会,始终闷闷不乐地坐在角落里”、“小明心里想道……”这种文字。
可以改成:“我拒绝了小明的邀请。听朋友说,那天他一个人去参加聚会,始终闷闷不乐地坐在角落里”、“小明告诉我他想……”或者“我猜小明心里肯定在想……”
优缺点:
第一人称小说无疑最适合初学写作的人,从自身的视角去讲故事,讲我看我听我想,可操作性非常强,只要避开上面说到的禁忌,几乎在写作上就不会出什么大错了。当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果太多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就总得找人转述,转述太多就会比较牵强。
特点:
写作禁忌:
避免每写到一个人物,就把视角跳到这个人物身上。尤其要避免开启上帝视角,谁都写什么都写。
优缺点:
第三人称视角没有第一人称视角那样的禁忌和局限性,所以给写作者更多的空间去描述和表达。写作者可以写任何人物的任何行为,都不算是视角错误。这是好处,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局限,反而更难把握。初写者很容易直接开启上帝视角,这个人写几句,那个人写几句,每个人物都说这说那,心理活动乱飞,读者看起来好像一不小心进了农贸市场,乱七八糟没有主次。
最后,说说视角的转移。
虽然上面一直在强调写作过程中不要随便转换视角,但大家也看到了,无论是第一人称视角还是第三人称视角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些章节小说的创作开启了新思路:每个章节有各自固定的视角。
比如,去年很流行的一本畅销小说 《奇迹男孩》 (Wonder),整篇小说都是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但每个章节的“我”都是不同的人,有的章节的“我”是那个男孩,有的章节的“我”是男孩的姐姐,有的章节的“我”是男孩的同学,等等,这样,把同一件事用不同人的各种不同的视角展现给读者。
另一个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例子是 《怦然心动》(Flipped) ,一个讲述少年男女初恋的故事。小说交替地以男女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展开,单数章节是男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双数章节是女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同一件事,读者从男主人公的视角看到是这样的故事,从女主人公的视角看到的是另一个故事。这种写作手法无疑让情节更激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同时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也更能体验到第一人称写作的特点。
但即使是这种视角转移的小说,也不是作者随心所欲,想转就转,每次视角的转移,都会固定一段时间,完整地讲完一段故事情节。好比拍电影,固定一个机位把一个剧情交待明白了,再换一个机位。
⑵ 如何用第一人称写小说
为什么写小说忌用第一人称
以第一人称去写,写出来的就如同传记,只能跟随其中的那个“我”的场景,其他人物场景只能通过和这个我接触复述牵带出来,基本上只能类似于“回忆”(否则,“我”没有旁观,如何知道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还有人物心理活动根本没办法展开(“我”总不会是别人肚里的蛔虫吧),如果一会而写“我“的心理活动,一会儿写别人的心理活动,要多别扭有多别扭,场景视角严重受限;而已第三人称作品可以不受空间地点限制,地点人物可以自由切换,平行叙述;对于象抗日这类场景比较复杂的题材,如果想写的波澜梗阔,起伏跌宕,且又合理,根本就不适于用第一人称
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怎么写啊
tieba./p/687986241
【第一人称我觉的很难啊,心理描写比较多】
怎样写好小说??以第一人称写
将自己代入小说之中,你必须融入这个角色,熟悉掌握他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写下去,另外,加点幽默和伏笔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记住,好了,让你看看我写的小说吧!
天魂界 第一章异界?
“ 这里是哪里啊?厄......头好痛......”我单手撑地,摸著脑袋,锭些搞不清楚状况。
我本来是要去看他父母的,谁知道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把我的钱给扒了,我还浑然不觉的继续走路,等走到一家商店门口时,它才发现,当场我就呆了......
这时,一个身穿黑斗篷的人从我对面洞颤走了过来,冷冷地说了一句:“灵魂程度二级,是否进入天魂界。”我正在发愣,听到有人说话,下意识地嗯了一声,这下可中大奖了。
黑袍人嘿嘿一笑,一只枯瘦的手在我面前晃了一下,一个巨大的裂缝显现了出来,毫无征兆的,将我吸入了里面。
“啊!救命啊!”我感觉到一股巨大的吸力,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回过头想挣扎着离开,却见那黑袍人阴森森的笑容就旋绕在我身前。
......
“斗气?魔法?还是游戏?”我看着面前的场景,有些呆了,我甚至认为自己小说看多了,有一点幻听幻视了,可事实却并不是如此,我真地到达了另一个世界!
“天魂界?”我回忆起那黑袍老者的话,“灵魂级别二级......难道?”我似乎吃了一惊,“这里是异界!”我看着前方,此刻我站立在一座孤零零的山顶之上,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林,好不壮观。
“......这里怎么连一个城市都没有?”我四处张望了起来,希望能找到一座城市,问问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也不傻,这里会有人么?答案是否定的。
“主人......”一道微弱的声音在我体内响了起来,那声音有气无力,似乎没吃饱饭似的,我却是一惊:“你是谁?为什么在我的身体里?”
“我是你的灵魂,由于级别只有2级,所以我很弱,主人,我饿了,雀旁我想吃魂力!”体内那声音又响起来了,我一听这才明白,原来这个世界是靠灵魂的。
“那么,我要怎么获得魂力呢?”我问道,我初来天魂界,很多东西他都不太懂,如今有了一顷颤橡个可以说话的伙伴,肯定高兴了。
“主人要去猎杀生物,吸取灵魂,以主人目前的能力来看,最多能够吸收两个一级灵魂。”灵魂道,我听得已经有些晕了:“不是吧,灵魂也有级别???”
“是啊,灵魂等级分9级,9级以上分别是魂者,魂王,魂帝,铜魂圣,银魂圣,金魂圣,魂尊。每一阶也分9级,到了魂者这一级便能使用魂技了,那是所有强者的象征,魂技的强悍,远远大于级别的压制。”我体内的声音道,我思考了一下,又道:“你知道我现在在哪里,哪里有生物么?”
“你现在所处位置为魂山,左方约300米有一级魂兽铁羊,右方约5200米有8级魔兽银巨龙,你面前150米有1级魔兽铁鼠。”声音不紧不慢地道,这倒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啥?前面150米有个魂兽,要是没有灵魂的帮助,我多半是会直接冲上去的,可是,灵魂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我有些无语了。
“据目前估计,你的灵魂战斗力为2,一级魂兽的战斗力为50,是否战斗?”我一下子就焉了,自己的战斗力只有2,人家可是有50呢,大了自己几十倍,这还打个毛啊!
“......有没有什么方法提升战斗力,或者灭杀一级魔兽?”我苦着脸,询问著。“吸收天地魂气,能够助长战斗力。”灵魂总算是让我舒了一口气,就地入坐,在魂山顶之上,开始吸收起了天地魂气......
“不知道父母现在怎么样了......”吸收天地魂气时可以想其他的事,这倒让我有一点无所事事了起来,随即他就想起了自己要去看望而没有去成的父母,没有了自己的照顾,希望他们也能继续健康快乐......>>
怎样用第一人称写小说
一般来说都是我,用我来称呼主人公,或者吾,从我的方面去写,我说或者我看到,中间插入别的剧情的话,用第三方的方面去写
怎么写好第一人称小说?
1)用第一人称首先是思想感情很复杂,要处理好主角的思想斗争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了其他角色的心理。JJ上有很多好文章但大多是BL我不知道你好不好这口就不推荐了。。
2)不是说用第一人称,这主角就应该 *** 裸的展示给大家,横沟正史有部小说叫《梦游》里面以“我”记录了整个案子但到最后才发现凶手就是“我”。这个堪称一绝因为它在展示的同时也隐藏了禒些东西可以在事后让人回味,也比较惊奇哈~
3)如果不是顶级技术的话尽量不要企图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个阴郁话少的人,因为会让人极度别扭,但如果技术好的话就另当别论
4)暴露一个人的心理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是显得他更加可爱比如《黑道学生》哈。。不要像有的作品拼命解剖女主角的纠结最后只是让人讨厌。。。。
5)推荐在有的地方可以适当的运用第三人称,大部分小说都是这样的。。
6)日常英语不会被讨厌,但麻烦在后面给个翻译,曾经有个很显摆的作者大秀法文直接导致我什么也没看懂。。。。
不管怎么说多加练习嘛~~好的作者都是酱紫成长起来的
楼猪加油哈~~
写小说时,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各有什么优势呢?
第一人称的优势和缺点:
第一人称的优缺点并不能完全划分开来,因为二者是相互制约的,我们先说个游戏。
大家对CS一定不会陌生,作为全球称霸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它的成功自有自己的特色和本钱,当你端著m4或者ak47冲上大路的时候,你是否感觉自己就像一名捍匪或者精英特警呢?当你的朋友在你耳边大呼gogogo的时候,你是否和你的队友产生了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呢?当你阻击的准星瞄准大门对突然闪出的敌人予以致命一击的时候,你是否有种主宰他人生死的 *** 呢?
你能体验游戏的乐趣,在于你充分的代入了游戏中的人物,这也是第一人称写作的最大优势——代入感。小说虽然没有游戏直观,但是文字却给于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读
者看着一个我快意杀敌,纵横异界,虽然明知道那个我并不是自己,但是仍然将书中的我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而书里的我,不过只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暗示而已。
让读者自觉的代入书中的主角,第一人称无疑是最快捷最简便的,不同于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我始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手去挖掘事实的真相,让我在书
中从奴隶成长为将军,我想不论是读者还是大大都会感到莫大的满足。
第一人称写作的优势还在于它的真实和未知,书里的我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堵墙后面会出现什么,我可以听,我可以判断,我可以根据蛛丝马迹去分析,但是再我还没绕过这道墙的时候,这一切都做不得准,这和现实中出现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未知的未来和我不能感触的区域是第一人称写作的神秘之源。当我绕过这堵墙之后,无论遇到神仙,鬼怪,僵尸,美女都让读者感到真实,因为这本来就是玄幻小说嘛。^_^ 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了。
第一人称的真实来自于对主角的细致描述,其中包括了语言,动作,心理,因为主角就是我,我对自己的了解自然比旁人来的深刻,至少我明白每时每刻我的想法。甚至知道
自己下一刻将要付诸的行动。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曾经有过或者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的读者,他们在看了这些描写后,或认同,或不认同,举个例子,比如主角都是伟岸的英雄,但是第三人称是称呼他名字——某某,他的丰功伟绩都是这么叙述的:某某曾经在某地做过什么……小说写得成功的话,那容易让读者产生景仰的心情。反过来我们用第一人称的话,我曾经在某地做过什么,这样一来,小说往往是让读者获得兴奋的 *** ,让读者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而不是看着他人走向成功。
再举个例子:我记得我玩过的一个游戏叫做《合金弹头》,这个游戏可以切换视角,我们可以选择第一或者第三人称去进去游戏。我喜欢用第一人称去玩,当我穿着伪装的制服大步通过敌人的岗哨时,看着敌人的卫兵越来越近,我的手心全是汗水,害怕敌人发现我的伪装,心中不断的转念,要是敌人发现我的伪装,我应该先放倒哪个,如何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无声息的干掉卫兵,而不暴露自己呢?幸好我成功过关。但是要是切换到第三人称,就没有这种感受了,我们从背后看着主角,我变成了一个人物,一个我们操纵的傀儡。那样的感受,远不如自己亲自上阵来的真实和强烈。
第一人称还有一个优点,比较少被人提及,那就是它比第三人称写作容易上手,它宛如那些所谓的邪派武功一样,易学而难精,比如在描写一个大场面的时候,第三人称需要费尽心机营造气氛,还要照顾众多人物的个性特点,而第一人称不用,我看见什么就写什么,我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其他人的揣测想法我自己心里想想也就算了,不必费尽心机的让这些东西看起来合理。抓住一点,不写其余,这对众多笔力不足的小白来说,绝对是个福音。
第一人称的优点虽好,但同样也是它的缺点,它最让人病诟的就是情节发展缺乏动力......>>
写小说怎么用第一人称描写其他人?
纯粹的第一人称是不能转换视角的,更不能出现其他角色的心理描写,想描写视线外的情况,能使用的有主角的‘推测’,主角视线内的一些细微变化,或借他人之口对主角讲述。
最后一种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好用的办法,也就是借助中间人把在主角视线外的其他人的情况展现在主角的眼前。
如果你不愿意用这些办法,只能第一第三人称混用了,这样子难度很高的,弄不好文章质量会下降很多,读者也看得迷糊。
如果真要插入第三人称,那么做好使用一个单独的章节去描写,把第一人称的内容,和第三人称的内容彻底分开,至少能避免读者看迷糊这种事。
第一人称小说写作技巧?
本人其实非常喜欢写第一人称小说,这样可以很好地写出自己的感受,通常写这一类小说的人感情比较细腻,自我意识比较强烈。
虽然第一人称是我,但是我这个字尽量不要多用。能不用就不用,不然会显得非常自我。
据说第一人称小说市场不是很大,关键是非常难写,我曾经写了一些,一直存著没有发表,因为怕发出去了之后效果不好,现在在写另一部小说《三元五行》,在纵横中文发了,写得不多,但起码也是第三人称不是,其实只耿书写得好,都无所谓,第一人称照样出好书,三叔的盗墓不是也非常好看么。
再有第一人称小说,里面的我最好不要做主角,当配角很合适,你在里面起一个穿插的作用,用一个旁人的眼光来看待主角。比如盗墓,比如东北风云二十年,都是极好的小说,采用的也都是这一类方法。
⑶ 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有哪些技巧
第一人称写作技巧杂谈:
1.情节的推动和悬念的设置。
在第一人称的书里,我始终是推动故事的主力线索,所以我的出现必须要谨慎,出现的
时间,地点和人物还有发生的事件都需要有周密的安排,让这些东西于情节的主线香关
联,实际上,我们想想那些第一人称的解迷游戏的剧情,就会明白,我到达一个新的场景,必然会发现推动情节的因素,比如发现一些秘密的文件,找到一个关键的道具,又或者见到一个关键的npc 得到必要的情报,没有一个新的场景是无用的,小说的要求则更加高,不单是场景,我目睹的,经历的东西都需要融入故事的发展。
喜欢玩这类游戏的朋友也知道,游戏进行一段就会出现一个很难缠的小boss,或者发现一个很难的问题无法解决,而必须要回到以前的场景寻找线索。这就是高潮的设置了,
这种手法,对第一人称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在适当的时候给于我一个难以应付的敌人,或者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样能提起读者的兴趣。
在推动情节的发展方面,郭兼雨大大给出了两个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一、亲身经历类
“卫斯理”,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大部分故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虽然“我“是无可争议的主观视角,但却并非是单一视角。
当情节发展进入卫斯理视线的“死角”时,倪匡便会巧妙地切换镜头,插入其他人的视角。
在“卫斯理”身边,扮演这个第二视角最多的便是“我”的妻子白素。象在《天外金球》中,前半部分是完全是白素的独身冒险,至后半部分,“我”才珊珊来迟,正式切入第一人称写作。
除了白素,陈长青、温宝裕、小郭(我吗?)、红绫等人在不少作品之中,都或多或少扮演过这类“辅助视角”。
辅助视角也不只限于一个,更可以是“多视角”,在《电王》之中,便曾插入过三个“辅助视角”。
这种“第二视角”或“多视角”的互补,虽不致将第一人称写作“主观性”强“客观性“弱(甚至无)的弊病完全化于无形,但相对于那种独沽一味的第一人称写法,已高明许多。
许多网上第一人称的作品,作者就是没有倪匡这种胆量与能力,不敢混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写作,误以为一切情节只能局限在“我”的左右,束手束脚之下,当然会有越写越伤神之感。
二、转述经历类
在这部分故事中,“我”的参与程度并不多,徒有主角之名而无主角之实,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或旁听者的角度去记叙整件事情。最多,是对整个事件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小说便明显有第一人称之名而无第一人称之实,说穿了,实际上是在以是第三人称写作。因为“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情节的发生与发展。“我”如同话外音,又象是一些小说中的“注”,只是起到补充说明与解释的作用,以及为故事划上一个句号。
在《黄金故事》,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虽是交叉使用,但“我”并没有在故事主干中出现,张拾来与银花儿的故事已可独立成文,“我”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根据所见与他人进行一些讨论、猜测。
由“我”在引述、转述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时,就要多花一些心思了。最简单的自然是“对话式”(如《木炭》),此外还可以摘录日记(《沉船》)、节录小说(《背叛》)、描写录像所见(《黄金故事》)、记录录音所闻(《寻梦》),等等。
第一人称的悬念并不难设,因为我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悬念,关于这个问题,魏文成大大更是介绍了一种第一人称滞后的写法,让人拍案叫绝:
第一人称滞后简单的说,就是你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是相对全知的,因此你可以选择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推测,旁白视角来进行相对全面的描写。就是当我进行“回忆”的时候,我是以我自己为第三人,讲述我自己,必要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回忆的久远性,这个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上一秒钟。
这种写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这个事情必须要已经发生的,但是我是否经过可以不论。第二:我的分析描写应该是我对我自己说的,这只是一种对情况的推测,可以正确也可以错误,不能作为结论。
大家可以看出,这种写法对设置悬念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我的猜测和接下来的行动,可以构成最强烈的转折。举个例子:
我轻轻的打开家门,想给也许正在书房上网的她一个惊喜,没想到触入我眼帘的竟然是一对棕色的皮鞋,它就这么歪歪扭扭躺倒在地板上,旁边陪伴它的是满地的杂物,而它们本应该放在客厅那张大理石桌子上,还有一些花瓶碎片和沙发上的抱枕,她那米黄色的套裙从一边被扯开,正无奈的望着我。家里遭贼了么?我略略抬头,粉红的颜色让我触目惊心,她最喜欢的那套内衣被撕成了碎块,灰色的丝袜被拉成长条,随便的抛在一旁,耳边似乎响起了她痛苦的呻吟,眼前浮动出她挣扎的身影,她反抗着歹徒的暴行,从沙发滚到了地下,又被歹徒抱了起来,摔在桌子上,慌乱间扫掉了桌上的东西,歹徒淫笑着一把拉开了她的套裙,漂亮的内衣被撕的粉碎,她踢打的双足打翻了桌边的花瓶,劫材还要劫色!我怒火中烧,随手操起一张凳子,朝丝袜指向的卧室,冲了过去!
(大家不要对号入座,这段只是肥肥随手敲的)
这段算是的第一人称滞后写法,作者通过自己看到的东西进行推测和思考,最终得出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未得到证实,只是我自说自话而已,我们在这里就可以一个大的转折,也许是个劫材并还要劫色的盗贼,又或者我的妻子和她的老情人约会,两人太过激动,而造成了客厅的景象,甚至我的妻子都不在其中,不过两个误入的小情人,不愿意搞坏自己的衣服,穿着我妻子的衣服玩强奸游戏,真实悬念无限,转机不断啊。
在第一人称的写作中,为了严谨,其实也可以作为故事设置,而我的这个旁白可以有“偏见“。我的全知仍可以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