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写小说被读者抓了
㈠ 双重刺激的间谍小说——读《三国谍影·暗战定军山》
有关三国的间谍小说,并不少见。至少马伯庸就有一部《风起陇西》,也算得上是这面的佳作,值得一看。
这本《三国谍影·暗战定军山》同样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间谍小说,自然两者就少不了比较一番。
当然,文无第一,比较的结果自然是见仁见智。不过好处自然也有,就是可以看看两本书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各自的优点又是什么。
大致来说,间谍小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知道间谍是谁,读者看得,就是间谍如何在其中历经危险,获得情报,完成任务。如雷贯耳的007就是这么一位人物。另外一种,则是抓间谍。读者不知道间谍到底是谁,就像是看推理小说一样,通过蛛丝马迹,将间谍抓出来。
《风起陇西》属于后者,将剧情的主要冲突集中在间谍的身份之上。当然,《风起陇西》在抓间谍的基础上还有别的动机。但是无论怎么样,都算是传统的间谍小说。虽然故事很“三国”,但是抽离出了人物和情节之外,放在另外一个背景中,同样行得通。
《暗战定军山》则不同,整本书试图将间谍的行动与抓到间谍两者结合起来。能做到这一点,则是因为整本书有一个阴谋论的大背景。用阴谋论来解释历史,在当代的小说中其实屡见不鲜。像是“共济会”,就是一个被用烂了的幕后黑手。而 当这种阴谋论与历史相结合,则有了别样的魅力。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突破的地方。
《暗战定军山》这本书名字上有“定军山”,而实际上的角力则是集中在曹操指挥的汉中之战,以及建安二十四年的魏讽之乱。关于后者,史书上的记载也是非常简略,能够成型的推断,普遍认为是这件事是曹操手下荆州人士的一次反抗。
上文所说的结合两种要素,也是因为物理空间的不同才得以实现。在汉中前线,看得就是间谍如何完成任务;而在许都,则主要着重在如何将间谍揪出来。两个线索分头展开,但都是牵扯到一个关键问题,谁才是这写间谍活动的幕后主导。书中出现了多重的阴谋,严格来说,作者并没有完全的给出解答,仅仅是为我们抛出了一个尚可以接受的答案。但可以想象,更为深层次的解答,毫无疑问会出现在接下来的系列作品中。这种阴谋论的框架,足够支撑起作者的创作野心,也足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至于“寒蝉”到底是什么,具体是如何运转的。在本书中仅仅是惊鸿一瞥,到底这个玄之又玄的设定能不能合上逻辑,能不能填上大坑,还是看看接下来的怎么写吧。
㈡ 他从事间谍多年没被发现,业余小说写得太真引起注意,结果怎么样了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此话一点不假,同时艺术在很多时分,是不局限于某个行业的,关键是看能不能产出吸收人的内容。所以,很多剧本、小说等,灵感正是源于生活,且很多人在停止艺术创作时,会把本人的亲身阅历添加进去,或者会经过电影、小说的方式,诉说本人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特务,他的业余喜好是写小说,由于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入戏太深,就把本人的亲身阅历给写了进去,因而在过于真实的剧情下,惹起了有关部门的留意,证明是特务后被抓。这个特务兼作者名叫杨恒均,又叫杨军,澳大利亚籍,具有文学硕士文凭,且是悉尼科技大学博士,也难怪他会在做特务之余,停止小说创作。
但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13年后,由于他写的特务小说内容太过于真实,使得他被有关部门留意,虽然他在小说中运用的化名,但那些生动的剧情,不是一个化名就能掩盖得住的。
听说,国安部的同志在无聊的时分,也会看小说,且以他们的职业,看特务小说是很正常的,所以就看了致命系列三部曲,不想越看越觉得奇异,怎样那名字和发作的事,都能对得上呢?
杨恒均在运用化名的时分,那个化名也和本名有联络,加上对得上事情,国安部同志就在疑惑之下停止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个作者自身很有可能就是个特务,难怪能写出那么生动的特务小说来。
也正由于那是他的亲身阅历,所以他的政治特务小说很火,但假如不是国安部同志看小说,普通的读者哪里能想得到作者自身就是特务呢,毕竟这种阅历大家都没有。
杨恒均被称为“民主小贩”,在他的众多特务小说中,致命系列三部曲中的《致命弱点》,疑似是以他本人为原型,小说的内容所讲述的是中美双面特务的故事。
为此,他因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度平安的立功活动,被有关部门依法拘捕检查,最终证明他自身就是一个特务。
不得不说,艺术真的来源于生活,虽然小说是虚拟的,或者真实性不是百分百,但很多小说作者都会把本人的亲身阅历,编写成小说,在原事情上停止加工润饰,就创作出了一部小说作品。
而杨恒均也不例外,固然他的身份不易曝光,但可能是在创作小说时入戏太深,就把本人给写进去了。不过他自身做出危害祖国平安的事来,令人鄙弃,本人跌坑了也好,当人们晓得他有卖国行为时,看到他本人坑了本人,也是皆大欢喜!况且,这也是他应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