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资讯 » 金庸怎样写小说

金庸怎样写小说

发布时间: 2023-05-19 19:52:10

A. 为什么金庸太会写小说了他是怎么做到的我太佩服他写的小说,好想和他一样会写那么多好看的小说

写作之事,有些靠天赋。金庸的文字能力很好,基本功扎实,这种半文半白的文字简直是最好的中文。其小说的内容涵盖面极广,金庸熟通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了解历史,金庸武侠习惯假托于历史,这是其他小说诸家所不能够的。金庸小说的布局之宏大,结构之严谨,在中文小说中亦是相当罕见。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语言,故事,结构,金庸都做得相当好,这非常不容易,何况金庸小说又有相当的创见,如武侠中极其吸引人的内力等,虽自古有气功之言,但金庸是首个将这一概念系统化,层度深化的人。以上的能力,除了大量阅读思考之外,我人为天赋是一个很关键的点,梁羽生的古文功底比金庸更好——他简直是词人——文字能力直追白羽,但很可惜,他的小说就像一团缺少木柴火,刚开始燃的很旺,但终于慢慢熄灭,这大概就是才气不及的缘故了。

B. 真该看看金庸是怎么写武侠小说

武侠不该是那般肤浅的,也不应当是那样矫揉造作的。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自1955年以《书剑恩仇录》步入文坛,至1972年以《鹿鼎记》封笔,17年时间总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和数以百计个性鲜明生动形象的武侠人物,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师。
武侠小说不是仅仅有壮志豪情万丈,还要有江湖儿女情长,不仅有直接大气的武打情景,还要有引人深思的情感剧情细节。这些,在金庸笔下,全都存在。而现在,却很少看见丰满的武侠小说了。

C. 浅析金庸作品的写作技巧

人没有悟性,学再多的东西也不过是熟练的工匠,绝不能成为大师。很多人只觉得金庸的小说好看,但却很少有人去静下心来想清楚为什么金庸的小说会如此吸引人。这里我想详细地阐述了我所理解的金庸的写作技巧,尽管肤浅,但都是我自己的观点。真正读懂金庸,写作技巧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可惜我也仅仅初窥门径而已。

1、 笔法的细腻。我从小好像就明白写作文要从细节、心理、动作、语言上刻画人物,而这些东西又要根据你要刻画的人物的性格、阅历、环境,甚至是当时的心境来决定,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刘姥姥对大家说笑话时,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对笑话的反应是不同的,这里充分可以体现出曹雪芹对人性的揣摩,这样的小说才是真实的,套用当时流行的话,就是有血有肉。金庸应深谙此道,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一言一行无不充斥着这种技巧。在《笑傲江湖》中,刘正风一家被杀是小说前期的高潮,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每个人的性格在激烈的矛盾中展现无遗,坏人坏得各有特色,有人凶狠,有人阴骘,好人档袜差也好得各有不同,有人善良,有人刚正,金庸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之细腻令人佩服。

这种细腻的笔法在金庸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后面西湖梅庄的情节写得简直是绝笔,反复阅读了很多遍,越读越佩服,里面每个人物都是英雄,即使是看门的两个家人,但每个英雄都是性格迥异。人物的每个言行几乎都是为其量身定做,我找不到一点瑕疵。这种方法的功效就是,每当我们提到其中的某个人物,那个人物似乎都活在我们眼前。这应是写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技巧了。

2、 对人性的认识。一个好的戏剧总会制造大量的矛盾,在人物的冲突中刻画人性,其实,我觉得不仅是戏剧,小说等也是如此。因为人是最善于伪装的,只有在激烈的矛盾中,在痛苦的煎熬中,人才会显现出他内心真实的东西,或者逐渐完成人性的转化。因此,一个好的作品,应是如何构思这样的冲突,并以这些冲突为背景,深入刻画人的心理的变化、语言的变化、行为的变化等,但这样的变化不是瞬间的,因为人在冲突中要完成内心的转化是需要时间,需要勇气的,可能还会出现反复,这些都应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是真实可信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融合进去,才能使读者接受你想表达的东西。

    我一直都觉得人性是矛盾的,面对金钱、权力、美色,很少有人能不动心,几乎所有人的心里都潜藏着一点阴暗,基于此,我对很多作品中塑造的完人都很不屑的,其脸谱化太重,好人一定完美无暇,坏人一定不可救药,殊不知好人也会面对利诱做违背他本心的事情,虽然他也会煎熬和忏悔。坏人在面对亲情,面对死亡时,也会萌发出其隐藏许久的良心。这才是真实的人性。我欣赏金庸小说《连城诀》中对花铁干的描述,他本也自诩为英雄,也有浓重的英雄情节,但他当误杀兄弟后,感到已经无法再回头了,索性隐藏在其心中的恶尽情地释放出来,成为了一个完全的恶人。对花铁干的塑造充分反映了金庸对人性的理解。

3、框架的安排和情节的设计。一个有意愿写长篇小说的人,估计对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颇为自信的,大家比拼的就是框架的安排和情节的设行皮计,金庸在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大师的水准。就框架好段安排而言,金庸可以同时展开几条线,对每条线都操控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以《射雕英雄传》为例,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被金庸缓缓铺开,让人丝毫不觉得局促,其就像是一个超脱的剑客,淡看风云,从容的笔锋中体现了其对整体的完全掌控,读者的心境不知不觉随着画卷的展开而游走;就情节设计而言,金庸也充满了常人不可比的想像力,几乎每篇小说都充斥着紧凑的情节,剧烈的矛盾,让人不忍释手,此中的典范乃是《雪山飞狐》。同样的事情,亲历者的立场不同,叙述的内容不同,但真相只有一个,通过层层剥茧,逐步还原出事物的真相,经过这样的不间断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着实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我们的很多作品为什么让人没有兴趣,因为这些作品或者可以一眼看到底,没有悬念,或者就是矛盾不突出,平淡无味,或者就是只顾顺着一根线平铺直叙下去,不懂得切换。这是金庸最难为后人超越的地方了,其实这也是一个优秀小说家最高明的地方。

4、 充满情趣而不古板。金庸的笔法灵动,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金庸看开,武侠的世界并不总是血雨腥风,温情中更显真实,这就是他超越古龙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殷素素告诉张翠山怀孕的事情,如我们一般人俗气的写法就是,“翠山,你好像要当爸爸了。”这种笔法也太煞风景了。金庸是这样交代的:走出二十余里,只见一片浓密的丛林,老树参天,阴森森的遮天蔽日,张翠山有意进林一探,殷素素胆怯起来,说道,“别要林中有什么古怪,咱们回去罢。”张翠山微觉奇怪,心想,“素素向来好事,怎地进来却懒洋洋地,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致来?”想到此处,心中一惊,问道,“你身子好吗?可有甚么不舒服?”殷素素突然间满脸通红,低声道,“没甚么。”张翠山见她神情奇特,连连追问。殷素素似笑非笑道,“老天爷见咱们太过寂寞,再派一个人来,要让大伙儿热闹热闹。”张翠山一怔之下,大喜过望,叫道,“你有孩子啦?”殷素素忙道,“小声点,别让人听见了。”说了这句话,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荒林寂寂,哪里还有第三个人在?简单的一个情节,金庸写得充满了夫妻的情趣,生动自然,妙趣横生,同时也隐约道出了殷素素温柔的母性的回归,从而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进行了铺垫。

5、 表现手法多样。金庸的笔法老到,尤其擅长侧面的铺垫和烘托,很多时候,过多的正面描写会显得小说单调乏味,换个角度来写往往效果更好。这里借用六神对《鹿鼎记》中一个情节的评价。陈近南在小说中是个响当当的英雄,手下也多是豪杰。当韦小宝第一次面见陈近南时,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了铺垫,当在大排场下,众雄纷纷拜服时,韦小宝以为他看到的人是陈近南时,那人却道出他只是陈近南的手下,韦小宝误会几次以后,不知觉感到自己矮小了很多,以至于陈近南还没出场,便已气势如虹,压韦爵爷一头了。如果小说只是正面写陈近南如何生得器宇轩昂,如何英雄气概,未免俗套,读者也不会那么印象深刻的。

文学应服务于大众,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要看他能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从而起到唤醒人们的道德感,提升人们的审美观,透析对人性的理解等诸如此类的作用,这都需要以作品健康为前提。那些以严肃文学为幌子鄙视金庸的人其实很愚蠢的,孤芳自赏的文学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金庸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凭借一己之力丰富了整个世界,并影响了数代华人的价值观,试问世上还有谁能影响数十亿的人众呢?

D. “一代大侠”金庸的诞生:查良镛是怎么写起武侠小说的

2018年10月30日,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明报创办人、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

1954年,香港发生一场轰动一时的武术比赛,太极派与白鹤派因门户之见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白鹤派的陈克夫向内地来的太极派吴公仪下战书,以比武分高下,两派掌门人签下了生死状。因香港禁止擂台比武,地点设在一水之隔的澳门。此事在香港引起很大反响,至少有五千人赴澳门等候开颂棚场,不仅是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当时报纸争相报道的题材,《新晚报》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报道。

1月17日下午,这场引人注目的比武在澳门新花园拉开帷幕,两派高手在擂台上只打了短短两个回合就以吴公仪一拳击中陈克夫致其鼻子流血而告终。但比武引起了难得一见的轰动,当天《新晚报》出“号外”报道比武结果,一上市即被抢购一空。

比武触动了新华社香港分社主管左派报纸宣传工作的金尧如,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野哗则既然市民对比武的兴致如此高涨,何不趁热打铁,在左派报纸推出武侠小说连载,招徕读者,扩大发行量呢?1949年以后,武侠小说以其荒诞无稽在内地被禁,但金认为,左派报纸如果能打破清规戒律连载武侠小说,必可吸引大量港澳读者,以改变销量的困境。他在新华社宣传会议上提出以武侠小说吸引人民来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建议,与会者均表支持。宣委会作出决定,由《新晚报》作为试点先去办。当时《新晚报》的罗孚和《文汇报》的廖一原等都在座。

此前,《新晚报》“天方夜谭”栏目连载唐人(严庆澍)的《金陵春梦》,“下午茶座”连载其另一部小说《 *** 》,吸引了大量读者,但从未登过武侠小说。1月19日,即比武结束第三天,《新晚报》就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本报增刊武侠小说”的预告。20日,陈文统的《龙虎斗京华》就在“天方夜谭”开始连载了,署名“梁羽生”。这是梁羽生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小说一共连载了7个月,在读者中引起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梁羽生一炮走红,《新晚报》销量看涨。

梁羽生

《书剑恩仇录》:故乡传说

从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到《草莽龙蛇传》,查良镛都是忠实读者,他从未想过自己也要上阵。1955年2月初,罗孚和“天方夜谭”的编辑忽然向他紧急拉稿,说《草莽龙蛇传》已连载完了,必须有一篇武侠小说顶上,而梁羽生顾不上,写稿之责非落在他头上不可。他从来没写过武侠小说,甚至连小说也没有写过,迟迟不敢答应。经不起他们的劝说,查良镛只好答应了,打电话到报馆,报了个题目《书剑恩仇录》,但从哪里写起,他还没想好。

2月7日,发稿的日子到了,编辑派了一个老工友上门来等,在当夜九点前无论如何要有一千字的稿子,否则明天的报上就有一块空白了。老工友触发了他的灵感,他便从塞外古道上一个“年近六十,须眉皆白,可是神光内蕴,精神充沛”的老者写起,先把这个工友打发走再说。所以他说,“如果我一开始写小说就算芦指是文学创作,那么当时写作的目的只是为做一件工作”。

2月8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连载了574天。

“镛”字拆成两半就是“金庸”,他自称“没有什么含意的”。金庸横空出世,从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从1955年2月8日出场,这一年他已年过而立。虽然早就离开了故乡,但故乡在他的梦里夜夜萦回,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故乡的风物人情、民间传说深埋在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遥望江南,那是他永远的爱和痛。“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这正是他落笔写《书剑恩仇录》时的心境。当他写下第一部武侠小说时,他想到的是遥远而亲切的故乡,那里有海宁潮、母亲和从小熟悉的传说。

故乡一直流传,乾隆皇帝本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雍正皇帝生了个女儿,用调包计换去了陈家的儿子,乾隆实际上是汉家的血脉,这传说越数百年而不衰,从小铭刻在金庸的心里。故事轮廓由此而来,从家国恨到儿女情,江湖、江山、英雄美人、民族恩仇……一一展开。他对母亲的思念情不自禁,陈阁老夫人的名字最初连载时叫“徐惠禄”,与他母亲的名字仅一字之差,以后修改出版时改为“徐潮生”。

“我是浙江海宁人,乾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的。……因此第一部小说写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证,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香妃为皇太后害死的传说也是假的。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

乾隆在金庸的家乡海宁修建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造福当地百姓。但金庸将乾隆皇帝写得很不济,他有时感到有些抱歉。他说,乾隆的诗写得不好,本来也没多大相干,只是小时候在海宁,后来在杭州,到处见到他的御诗石碑,心中实在反感,现在见到好多名画,也到处是他的题字,不讽刺他一番,闷气难消。写到后面,他更是禁不住大发议论,说皇帝的话不可相信。这番话和小说的主线没有多大关联。

《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开始连载的两三个星期,反应平淡,没有引起特别的轰动,刊载一个多月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曲折、起伏的情节打破了平淡的局面,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们一路追着读下去。1950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申报》做过编辑的董千里则说,“书剑”最初在报上连载时,他从头到尾均未错过,深佩作者之才,由此结识。

金庸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几乎每天都有,如果当天他摆了一个乌龙,次日的来信一定会多些,他写到言伯乾与文泰来大战,不经意用了“双目如电”,此后三天收到七封信,都说言伯乾的一只眼已被余鱼同射瞎了。有地址的读者来信,他会陆续回复。

电影界的朋友、中联公司总经理刘芳与太太天天争着看《新晚报》上的连载,中联很想把它改编成电影。缅甸仰光的读者来信说,当地有好几位说书人以“书剑”为压轴,颇得听众的欢迎。海外有两家中文报纸逐日转载。

data-filtered="filtered" 金庸

继梁羽生之后,金庸将武侠小说推向又一个 *** ,而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仅在香港大有读者,东南亚一带也有很多人争相阅读。“游戏文字,居然有人喜爱”,令他意想不到。他最初答应罗孚只是试试而已。

有些读者把书中的人物当真实的人那样看待,真诚地为他们担心,为他们抱不平。金庸说写这书时,确是把自己当作了“红花会”的一分子来设想,算是个小头目吧。“红花会”群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浒》的一百零八将,结局也有《水浒》的痕迹。在此之前,他从未写过任何小说(读大学时写的《白象之恋》是应征之作,他没有算在内),下笔之时不知不觉会受到他从小熟悉的《水浒》影响,也受到许多外国小说的影响,有时干脆就在模仿,既有模仿《红楼梦》的,也有模仿《水浒》的。丫头喂陈家洛吃东西,就是抄《红楼梦》的。

在《书剑恩仇录》的主角陈家洛身上,隐约可以看到近代以来两个海宁籍历史人物蒋百里、徐志摩的影子。金庸说海宁不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学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大会动武。他们性格中都有一些忧郁色调和悲剧意味,也都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执拗。其实,在陈家洛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性格。在这个虚构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某些理想。“又要做读书人,又要做革命首领,又要做政治家,既是富家公子,亦是草莽英雄,又重事业,又重爱情,即使在感情问题上,爱姊姊还是爱妹妹也纠缠不清。”

(陈家洛)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物,但是他反映了许多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幻想、幻灭;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心态,可取之处与弱点。1

从此,金庸——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在经历动荡乱世之后,独自在异乡通过武侠小说展开他对人性无限丰富的独特理解。他的出现几乎改变了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

E. 金庸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写那么优美的小说

金庸(1924年农历2月初6 ——)。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凡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金庸还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香港“大紫荆勋衔” 、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

2009年6月,金庸加入中国作协。

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

F. 金庸的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素材和创作历程

1、金庸的武侠创作是个渐进的过程,不仅在于技巧的磨练,也在于小说的表现主题不断的进步。
2、金庸的小说思想是随着长足的人生而进步的。《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一文中,金庸强调“技巧并非重要,所重视的是个性和感情”,因为个性和感情是金庸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
3、具体例证阶段。
1)1955年,金庸创作出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看得出他的是非观念还是受了些传统演义小说的影响:小说中杀清兵都采用痛快的语气。
2)续集《飞狐外传》中陈家洛出场,胡斐见他面有“郁郁”之色,他只要是有利于全民族大局的,便奋不顾身去做。这就是所谓“不合时宜的执拗”。《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关于仍让乾隆做皇帝,只是以汉人的名义统治天下的计划虽然可笑,但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腔热血,犹使人感动。中国千百年来为国为民赴汤蹈火的思想和精神在陈家洛口中这16个字上,都可见之一斑。可惜由于全书价值判断不明确和写作技巧的粗糙使这一主题不能得到充分适当的体现,但从此,这种积极入世、为国立身请命的思想和气概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生主题之一。从陈家洛至袁承志、郭靖、张无忌、萧峰……金庸的技巧不断地进步,思想更趋向深刻现实,但这一主题始终明朗清晰地屹立着。

G. 金庸作为作家,他的艺术特色和创作特点是什么

金庸的小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小说里的人物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由于金庸本身阅历丰富并且他的思维比较活跃,所以他在写小说的时候,就赋予了很多角色独特的灵魂,更是继承了很多古典小说的精华,开创了小说的新纪元。而且金庸笔下的角色们都是重实在轻表面并没有长篇大论的描写他们的容貌或者是生字,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整的人物性格。

而有了之后,比较丰富的文学架构就使得小说变得异常精彩,比如《天龙八部》里面有三个男主人公,但他们三人是不同的,出场却又穿插的非常自然,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他们三个人的平行世界,而不觉得他们是有先后顺序的。而在武侠小说里面一般都会有些许的感情,像金庸将这种感情线也把握的十分恰当,并不会显得整篇小说是由感情线牵动的,而又让人觉得里面的感情内容很丰富,但却没有喧宾夺主。

H. 金庸是如何把小说写的这么好的在金庸先生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

  1. 金庸是书香门第,有学习的传统。

  2. 金庸本身爱学习,爱思考,多读书,从人物生平就能分析出来。

  3. 金庸首先是个新闻工作者,其次才是大家熟知的武侠著作家。

  4. 你如果是想写小说,首先要读中外文学名著,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外国人在想什么。其次读一些哲学著作,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再次,通读下历史书,史书不感兴趣,传说演义也凑合,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一番读下来,小说不知道写的怎么样,个人气质是拿捏的死死的。

  5. 首先是好好学习,掌握阅读世界的方法,再去创作。否则如稚子伐木,劳百倍难成一事,历千辛易伤一身。

人物经历(摘自网络-金庸)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1][12-13],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2]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3]。

1929年5月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1937年(另一说1936年),金庸从袁花龙山学堂(现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同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离开家乡海宁。[2]

1938年,日军攻到浙江,嘉兴中学千里南迁至丽水,金庸进入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2]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2]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2]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2]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

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4-15]。

1948年,毕业后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16]。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2]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2]

I. 金庸是怎么写小说的

金庸先生肯定要先构思啊,先有一个故事的框架,然后选定角色,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都需要去考虑,然后哪里是高潮,怎么写才能让人印象深刻,都是要看自己文笔的,金庸先生很厉害!

J. 金庸是如何写出众多武侠经典著作的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了解。金庸老先生能写出这么多优枣敬知秀的武侠作品,我觉得离不开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每一个故事的年份都很紧凑,凳消应该和他对历史比较了稿歼解有关系。

热点内容
小说念武记最新章节 发布:2023-08-31 22:07:07 浏览:107
求系统类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4:10 浏览:291
开火箭的小说短篇 发布:2023-08-31 22:02:08 浏览: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1:11 浏览:932
有声小说仙妻有喜爆军蛇王燎上瘾 发布:2023-08-31 21:52:57 浏览:793
小说古龙武侠书 发布:2023-08-31 21:52:07 浏览:713
贾平凹有声小说藏地密码 发布:2023-08-31 21:48:34 浏览: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说 发布:2023-08-31 21:44:18 浏览:755
重生洛天小说 发布:2023-08-31 21:37:22 浏览:420
玄幻小说里的法力是什么 发布:2023-08-31 21:30:05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