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靠写小说赚钱攒稿费
1. 路遥身价多少个亿
路遥身价是15个亿,路遥的小说现在影视化价格非禅磨常高,而且他的一部小说非常火爆,所以收到的收入就比较多,前桥目前在慧袭猛小说排行榜里面排第一5位身价高达15个亿
2. 路遥写了三年的《平凡的世界》,中央台要改编,只给路遥680元
路遥一生43年,年年苦难!生在资源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中,长在世世代代贫苦生活的家庭中。路遥七岁,家里没有办法养活他,父亲带他一路讨饭,讨到伯父家里。说好是带他住几天玩玩,住几天。但早已懂事的路遥知道,父亲要把他过继给大伯了。父亲走时,路遥躲在一棵大树后面,泪水哗哗地流,却没有跟父亲走。
路遥说:我似乎有一种感觉:我生下来就是大人。严酷的生存环境使我的童年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 社会 ,这片黄土地。
路遥很有名,尤其是《人生》发表之后,就更有名了,可以说名动全国!
路遥很有名,有名到他生病住院直接惊动陕西省委书记直接批示给他看病,要看好病,省长直接去医院看望。
路遥很有名,看病期间,作协直接向省政府打划拨医疗费的申请报告,省政府迅速批示,五万元医疗费迅即落实。
路遥很穷,从小穷到大,不,穷到死!
他穷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是挣得不多,二是花得不少。
路遥的工资不高,1991年底,也就是《平凡的世界》获奖后不久,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开始享受国家专家津贴和陕西省专家津贴,很有限,国家的津贴是每月100元,省上的也不多。
那么路遥的稿费多吗?不多!少到让你意想不到。他有好多作品在全国获奖,让我们看看他的稿费:
中篇《惊心动魄的一幕》500元,
中篇《人生》1300元,
百万巨著《平凡的世界》30000元(每千字30元)。
除了这些还有电视电影著作版权报酬,据好友海波回忆:
1989年的一天,我去找他,他说:"今天不能坐在家里'拉话',得去一回第四军医大学招待所,你若不忙,和我一块去,咱们边走边'拉'。"我也没问他去做什么,就跟他去了。去了之后,才知道是和中央电视台《平凡的世界》剧组见面。见了后,对方没说多少话,只是给了路遥一个信封,说:"这是你的著作权报酬"。路遥自己没接,示意我收起来。离开那里后,我们到一个饭店里吃饭,拿出来一数,总共680元。我说:"就这一点?"他只是苦笑。
路遥很穷,但很大方,大方得让人意外。他的烟瘾很大,一天抽两包以上,抽的都是好烟。他喜欢喝咖啡,喝的都是好咖啡。
路遥参加会议,从不吃组织方安排的早餐,即使伙食很不错。非要去一家咖啡店吃西式早点,80年代,咖啡店很少的,并且很贵,一次大概要5块钱左右,虽然路遥每月的工资才40元左右,但他才不在乎呢,他说:" 像我们这样出身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种格外的张扬来抵消格外的自卑。 "
他会把收到稿费,化成了十元面额的一小叠压在枕头下,一天摸一张。如果有一天不见了,不是他花完了,而是被他爱人收起来了,因为他还有一个家!
1990年的一天路遥穷的实在穷得没办法了,他找到好友海波问能不能找个挣钱的事做,写报告文学也行。
路遥穷的开始接私活了!
3. 作家路遥英年早逝,和他创作有没有直接关系呢
作家路遥一年早逝和他的创作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在那种艰苦环境下,又要把他的真实生活经历转变成了文学创作,他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都成了人物最真实的经历芹游悄。所以在成为作家之后,他对生活的很多地方不能说是极尽奢侈,但是总是想要求更好的。比如他自己就曾经坦言道他喜欢抽好烟喝好酒,但是这两种行为会严重伤害磨拍他的身体健康。
所以年轻的路遥就染上了肝硬化的疾病,但是这种疼痛也没有阻嫌渣止他创作,在极度疼痛的情况下,他仍然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但是在获得稿费之后,他也没有选择把钱用在自己的治疗方面,而是把钱用在生活的消费,比如说买好酒买好烟。
在创作的时候,他也经常会养成一些不好的坏习惯,比如说熬夜喝咖啡,当时作家的稿费都非常低,有的时候为了能够多学一点,他会连夜的赶稿子,但是在获奖的时候,他连去领奖的路费都没有。
4. 古今中外克服困难的名人轶事多而简洁
史景
1933年3月10日,蒋介石跟张学良见面,蒋说:“当前的局势好比在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舟内只能坐下一人,我俩中间谁离开小船好呢?”张学良出于他的“领袖情结”,为了维护领袖的地位,慨然离去,交出军权,出国考察,代蒋受过。张曾说过:“我张学良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但我有决心服从统一中国的人。”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无效后,联合杨虎城发动兵谏,囚禁蒋介石,这就是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事变哗誉后,张学良致电阎锡山,希望他能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接电后,阎锡山立即召开军政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阎锡山在会上说:“小六子(张学良)太蛮干了,已元气大伤。”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决定拥护南京政府,营救蒋介石,谴责张、杨。
在张、杨数次电报的催促下,阎锡山到西安事变的第三日,终于发出了致张、杨的函电:“两兄震机电及汉兄元未电诵悉,环读再三,惊痛无似!弟有四个问题,质诸兄等:第一,兄等将何以善其后?第二,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减少抗战力量乎?第三,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之极端残杀乎?……请兄等谅察,善自图之。”
西安事变中,宋美龄不顾凶险,去西安营救丈夫。她走进蒋被软禁的房间,蒋见其如见幽灵,惊讶得张开嘴,露出满口雪白的假牙,半天才冒出一句话:“你为什么要来?”宋美龄说:“我来看你。”蒋把早上读到的《圣经》中的一段翻给宋看:“耶和华将会有新作为,将令女子护卫男子。”
1936年12月25日,即西安事变达成协议的第二天,张学良见逼蒋抗日目的已经达到,决定放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执意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许多人规劝他不要送,以免蒋报复。但张学良坚信蒋的人格,当他陪蒋到机场时,蒋介石对张学良说:“我们兄弟两人,大仁大义,从不抱怨,将来历史上记一笔流芳百世。”张学良很激动,更表示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蒋说:“我们兄弟两人谅解,你到南京就不好办,他们打你的主意,我就遗臭万年了。”蒋劝张不要送,张动了感情,坚持己见,于是一起登上了飞机。
冯友兰晚年口授《中国哲学史新编》,当写到“中国近代美学:奠基人———王国维”(第六册,全书第六十九章)时,涉及“意境”问题,联想到“七七”事变前后自己的真心实感,特意写下一个附记说:日军进北京城后,他和留守的清华校务会议的人觉得清华完全不同了。有一晚,吴有训和他一起巡察清华园,皓月当空,十分寂静,吴说:“静得怕人,我们在这里守着没有意义了。”冯顿然觉出幻灭之感,以为他们守清华为的是替中国守一个学术上教育上完整的园地,北京已沦陷,他们还在胡庆守着,岂不是为日本服务?过了几天,他就和吴有训同往长沙。他读清人黄仲则诗:“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以为所写正是一种幻灭感,反复吟咏,倍觉沉痛。到长沙后,冯住朋友家中一小楼上,经常凭栏远眺,见栏下一腊梅花,顿觉李后主“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之亡国痛油然而生,深刻极了,沉痛极了。
文林
陈独秀初见沈尹默,大声说:“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其俗入骨。”受此棒喝,沈开始发裤芦握愤钻研书法。
叶德辉为大藏书家,他喜欢在珍藏的图书中,夹入一两张春宫画片,其友陈子展问他何故。他说:“避火。”因为“火神原是个小姐,服侍她的丫环达36位之多,后被玉皇大帝贬为灶下婢,因此她变得躁急易怒。她平时穿淡黄色,一发威时便穿红衣而引起火灾,但因出身闺阁,在盛怒之时,若看到这玩意,也不禁害羞起来,避了开去。”
赵元任与林语堂偶尔通信时,写的是汉字的英文,例如“狄儿外剃,豪海夫油鬓?(亲爱的语堂,你近来忙些什么?)”林语堂非常喜欢。
陈寅恪爱做对子。1926年,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并称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天,陈对学生说:“我有个联送给你们:‘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大家哄堂大笑。(康有为号南海圣人,是梁启超老师,故国学院学生是“再传弟子”;王国维当过逊清廷南书房行走,是溥仪老师,故国学院学生也是皇帝“同学少年”。)
瞿秋白说自己是“一个不适合当官的人,在一个错误的历史时期当上了一个注定犯错的领导者”。他的文才曾折服了不少人。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瞿秋白刻一对印,瞿秋白开的润格是50元。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婚礼那天,瞿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50,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慕名而来的学生甚众,教室里挤得满满的。他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竟呆呆地站了近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预定1小时的授课内容,在忙迫中10多分钟便全讲完了。他再次陷入窘迫,无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议论传到胡适耳里,胡适微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吴昌硕人极矮小,至死84岁,头上仍盘一小髻,似道士一般,无须,故治有“无须道人”一印。初一见面,几与老尼姑无异,耳聋,但有时其子女小声谈老人贪吃零食等等,他肯定会开口声辩自己并不多吃。有人说:他的聋,是做作的。他晚年如有人请吃酒席,逢请必到,到必大吃不已,回家时就腹痛不已。朱疆跟他老乡,交谊最深。朱集成语赠他:“老子不为陈列品,聋丞敢忘太平年。”
王敬义每次离开梁实秋家的时候,总要偷偷在其门口留下一泡小便才去。梁实秋对此一直装做不知。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自我曝短,但又不乏得意之情地问梁实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吗?”梁微笑着说:“我早知道,因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
李敖在台大属于那种“眼高于顶”的家伙,对教授、对上课的态度便是一例,但他确实是出类拔萃之辈,其功力早已超过一些教授。那时考研究所必须通过口试,而主试者,便是院长沈刚伯和姚从吾等著名学者,大家环形落座,李敖坐在中间,但无人提问,因为李敖的学问他们最了解,实在无考之必要,一不小心,可能还会被李敖反问一通,岂不大失脸面,于是大家都望着他笑。最后,院长沈刚伯发话了:“你还要穿长袍吗?”众人遂大笑,录取了李敖。
性情
吴宓苦追毛彦文,有一次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的爱情诗,其中有“吴宓苦爱毛彦文,九洲四海共惊闻”。朋友们觉得不对头,要金岳霖去劝劝他。金对吴说:“你的诗如何我们不懂,但是,内容是你的爱情,并涉及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情。这是私事情,私事情是不应该在报纸上宣传的。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是,我们并不为此而宣传。”吴很生
气:“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金岳霖说:“我没有说它是上厕所,我说的是私事不应该宣传。”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北海快雪堂松坡图书馆读书约会,徐志摩也常凑过去和他们聊天,梁思成不愿受到骚扰,便在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扰)。
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向来坦诚相待,一次她十分苦恼地告诉丈夫,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该如何取舍。梁思成闻言,内心颠簸,终夜苦思,次日一早眼圈晕黑,决定把抉择权完全交给妻子。他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挑选金岳霖,我将祝你们永远幸福!”林将此语说与金教授听,大逻辑学家面对千载难逢良机,选择弃权:“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闻一多上课别致。据学生回忆,他身穿黑色长袍昂然走进教室,先掏出烟盒向学生笑问:“哪位吸?”学生们笑而不接,他就自己点了一支,电灯光下烟雾缭绕,拖长声音念上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课。
画只能由画家主动送你,而你决不能向画家讨要。这是规矩,也是修养。章伯钧有不少齐白石的画,却没有一张徐悲鸿的画。其实,章伯钧跟徐悲鸿的关系要比齐白石深得多,也早得多。现在多认为徐悲鸿的马是他最拿手的。而章伯钧始终认为悲鸿的油画,特别是裸体女人画,是他最好的作品。有一次在任公(李济深)家中,徐悲鸿对章伯钧说:“伯钧,我送你一匹马吧。”章伯钧说:“我不要你的马,我要你的女人。”徐悲鸿听了,摇头说:“那些画,是不能送的。”
1985年9月21日,古龙去世,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怎么我的女朋友都没有来看我呢?
吕叔湘为人认真,叶至善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可踏实许多。叶圣陶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忍不住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吕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着汉语的纯洁。80年代中,吕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的名字写成了“吕淑湘”。
识见
李宗吾先生1912年发明厚黑学,从中外古今的历史来考查,发现从古及近的大人先生们没有一个人脱出厚黑范畴之外。最初的灵感来自三国英雄。他说,曹操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什么都不畏惧,真是心黑到了极点。刘备的成功全靠脸皮厚,依附这个依附那个,而且生平善哭。他们一个心肝最黑,一个脸皮最厚,并为双绝,谁也奈何不了谁。而孙权呢,心黑比曹操差一点,脸皮比刘备薄一点(比常人还是厚多了),于是三人谁也降服不了谁,只能将天下一分为三。他由此为起点发明了厚黑学,并自封厚黑教主。别人问他为什么骂人,他就说:“我那里敢骂人,我是在骂自己。”
胡风在秦城监狱被关押在单身牢房。有一次,管教丢给他一个麦草编的帽圈和一捆麦杆,说:“老吃饭不干活,太不像话了,学着编麦辫儿吧!”胡风不客气地说:“不是我不干活,是你们剥夺了我的劳动权。我的劳动不是编麦辫,是用笔写作,你晓得吗?”他把麦杆放一边,动也不动一下,后来管教只好取走了事。
贾植芳跟胡风感情极深,胡风逝世之后,他极为悲痛,在追悼会上嚎啕大哭,不能自制。但他认为,胡风有忠君思想,并为此所累。他挽胡风联说:焦大多嘴吃马粪,贾府多少有点人道主义;阿Q革命遭枪毙,民国原来是一块假招牌。
阿城说:我的许多朋友常说,以中国大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酷烈,大作家大作品当会出现在上山下乡这一代,我想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本质是狭窄与无知,反对它的人很容易被它的本质限制,而在意识上变得与它一样高矮肥瘦……又不妨说,近年评家说先锋小说颠覆了大陆的权威话语,可是颠覆那么枯瘦的话语的结果,搞不好也是枯瘦,就好比颠覆中学生范文会怎么样呢?
立言
二战末期,罗斯福总统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晏阳初补充了一条,就是人民要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晏阳初说:富有的人民和富有的国家必须认识到,只有当贫穷的人民和贫穷的国家满
足了,你们才是安全的。你把这叫做明智的自身利益也可以。
沈从文临终前,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他回答道:“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杨振宁说:“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北岛说:“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路遥常说:“靠写小说挣稿费赚钱,就和靠卖血赚钱一样。”
王小波说:“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代言
曾国藩爱写挽联,以至于他给活人生挽。活人忌讳死,他就偷偷地写。某年新春,好友汤鹏到曾府拜年,延入书房聊天,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新作诗文,便要拿来看看,岂料曾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汤抢将过来,原来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敬挽”一番的挽联稿。汤大怒,拂衣而去,自此断交。而江忠源笃于友道,有客死京城的朋友,他一定想法送友人尸骨返乡。时人撮合两人行迹,说是“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
5. 为何有人说路遥是用生命在写作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提起路遥的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想起他的旷世巨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凭借这部作品成功的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同时大家被作品中的孙少平感动。《平凡的世界》总共有三部,路遥在1982年的时候开始写第1部,总共花费了6年的时间,才把这本长篇小说写完。
《平凡的小说》背景设定在陕北的农村,在小说当中对当地的地市外貌以及风土人情都有细致的描写。这都是路遥默默观察得到的结果,路瑶提着一个大箱子。在箱子里面装着的全都是自己的研究资料,他走到机关大院,又回到了农贸市场。这一路走来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
6. 89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拍摄幕后:经费不足,路遥只拿680元稿酬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不断重播,引起一阵阵热议。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30年前,也有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中央台播出,路遥还亲自参与了拍摄。
在上一世纪80年代末期,路遥可以说是非常风光的作家。中篇小说《人生》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先后获得成功。尤其是《人生》,经过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上海《收获》杂志发表后,很快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在文学界也引起很大轰动,作家们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评价。陈忠实当时坦言:《人生》给他的冲击很大,因为路遥比他年轻,文学成就已经冲到他的前面,拉开了与他作品的距离。《人生》小说发表后,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广播剧,由著名演员孙道临担任解说。随后,《人生》又被改编成电影,触电又让路遥的大名广为传播。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也是这样。虽然发表和出版都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获得成功。《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在全书还没完成的情况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把它录制成广播剧,缺神连续播出130天,直接听众高达3亿。由于《平凡的世界》如此成功,中央电视台决定把它改编为电视剧。
1988年,中国电巧扮悉视剧制作中心领导找到导演潘欣欣,给他下达一个"任务":拍摄路遥《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找潘欣欣拍摄,是基于这样2个原因:首先,潘欣欣在此之前分别在陕西和山西拍摄过《沣水饶过小长安》以及《云彩孝乎岭》两部反应工农的电视作品,有这方面的经验,《平凡的世界》正好是一部反应工农的作品。其次,潘欣欣那时候年轻,只有34岁,《平凡的世界》也是描写青年成长的故事,因此由青年来拍摄青年的作品,比较能够把握观众的心理。
接到任务后,潘欣欣虽然早就读过路遥《平凡的世界》,对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很有感触,但他还是觉得,应该与原著作者路遥深入协调一下。因此,潘欣欣赶到西安找到路遥,与他商谈拍摄《平凡的世界》,路遥对改编电视剧当然很支持,为了让潘欣欣熟悉陕北的环境,路遥特意带他回陕北老家住了20多天,熟悉原著中故事的环境,并对书中几个人物原型进行采访。由于这部电视剧的编剧不是路遥,而是潘欣欣的同事鲁文浩和宴唐,因此在剧本写出来后,潘欣欣又拿着剧本找到路遥,进行二度修改。回到北京后,潘欣欣用大半年时间制作分镜头剧本,不断完善。随后,潘欣欣又和副导演刘远在北京、西安、延安3地挑选演员和外景地。
89版《平凡的世界》演员阵容还是比较强的。扮演孙少平的是陕西人民剧院青年演员张宝庆,田晓霞则由当时的女明星任冶湘扮演。
老艺术家牛犇扮演孙玉亭。
1989年3月24日,《平凡的世界》在陕西省延安市枣园乡庙沟村开机。
拍摄的过程很艰辛。由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农村戏,大部分镜头都要在黄土高原拍摄,因此就像刘远所说,演员们整个在"土堆里打转,要让自己一看就是农民。"贺秀莲的戏都在夏天,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刘远穿着一身破衣服,要在砖厂脱土坯、烧砖,因为这场戏,刘远学会了治砖。为了表现贺秀莲的青春朝气,以及与原著中人物形象相符合,刘远特意到医院做了两个牙托,以便把面部形象撑得丰满一些。尽管刘远的戏不多,但她的表演也倾注了感情。
拍摄《平凡的世界》在当地引起轰动。每当开拍时,当地老百姓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比过年时还热闹。有时候拍摄大场面戏,乡亲们就热心地充当群众演员。当地的配合对电视剧完成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1990年3-4月份,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中央电视台1套和2套播出,引起很好的反响。迄今为止,89版《平凡的世界》已经重播了4-5次。电视剧播出后剧组收到很多观众来信,尤其对剧中的主题曲,孙国庆演唱的《就恋这把土》给予好评。电视剧首播前后,导演潘欣欣被陕西省作家协会邀请到西安,参加王愚主持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座谈会,路遥也在会议上发言。对于这部电视剧,路遥从总体上是肯定的,专家也对这部电视给予了充分褒奖。当年,这部电视剧即获得长篇连续剧飞天荣誉奖。从整体上说,这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89版《平凡的世界》有很多不足之处。多年后导演潘欣欣也承认这一点,其一个不足就是集数过少,因此故事情节的推进节奏过快,如果能有30-40集的篇幅来容纳这个题材,肯定会比现在要好一些。但原因是客观和主观都存在的。原著中描写了100多位人物,电视剧中反映了90多位人物,已经基本把路遥原著的故事情节还原,也算达到了目的。尤为主要的是,89版拍摄的年代,距离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年代很近,很多人物和场景都非常符合原著,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质朴,这是新版《平凡的世界》所不能相比的。
路遥参与了89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拍摄。当时副导演刘远对路遥印象深刻,多年后说道:"当时路遥名气可大了……他话很少,总是抽着烟在思考,他是一个外表沉默,内心汹涌的人。"
89版《平凡的世界》距今已经有31年时间。路遥虽然从总体上肯定这部电视剧,但也有真实的看法。1991年,路遥写了《我与广播电视》一文,表达对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看法:"严格地说来,电视剧拍得不尽人意,但这已经是另一种艺术,应由本行道的标准评估,作为小说作者,不应过分苛求,无论如何,它对小说的传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应该感到满足。"
《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电视剧,当年路遥只拿到680元的著作权稿酬,放在今天简直不能想象了。但鉴于当时电视剧制作经费紧张,经济困难的路遥也没有过多计较,体现了他高风亮节的品格!
7. 路遥文笔不错,稿费不低,为何过的还是很穷
许多人都知道路遥从他生到死一直都摆脱不了贫穷这个大问题,人们大多数将这个问题归结于当时的稿费太低,以至于作家普遍贫穷。
路遥一个野尘月在咖啡和烟上面的开销,就够一个普通家庭吃喝拉撒了。路遥穷吗?他一点都不穷,颂笑禅他只不过是一个过着精致生活的月光族,一个精致的入不敷出,赚一分花两分钱的“败家”作家。
8. 路遥为何在42岁英年早逝
1992年11月17日,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路遥,在西安医院结束了自己贫穷而又苦难的一生。此时的他,只不过42岁,正是一个作家最辉煌的年纪。
关于他的死,很多人都没有意料,这场意外来的实在是太过突然。多年以后路遥生前好友贾平凹。曾发文悼念故友“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个气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这句话,揭示了路遥死亡的真相。
艰苦的成长岁月
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陕北农村家庭,和当时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一样,他的父母都是没有上过学的农民,一家人靠着父母的辛勤劳作生知丛活。
路遥是家里的老大,在他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他的父亲是个身高只有1米5的矮小农民,即使他不断的劳作,也很难养活这一家老小,在生活的重压下,父亲与母亲商量,将最大的路遥过继给了自己没有孩子的哥哥王玉德。
回到家中,他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小屋里,没日没夜的进行创作,到吃饭的时间也不出来,只是偶尔抽根烟、啃个馒头。每当腹部疼痛的时候,他都会给自己冲杯咖啡,希望以此来缓解疼痛。在《他写平凡的世界》最后一段时,手指已经痉挛到无法伸直,他用热水烫平了手指继续创作
宝贵的时代价值
1986年12月《轮庆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这部书凝聚了路遥6年的心血,这部书一经问世就饱受追捧。可此时的路遥,却并没有多么开心。在他写完这部书之后,看着镜子里苍老的自己,神情有些恍惚。
很快,他因为肝硬化被送到了医院,在他去世前三天,妻子向他提出了离婚,心怀愧疚的路遥,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在他死前特地交代见一面好友贾平凹。贾平凹在见到他之后立刻冲出了病房,蹲在角落泣不成声。正如他所说,路遥是个倒在文学创作上的“夸父”,他的死和他没日没夜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关系。
9. 平凡的世界中好句的批注
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旅闭拆是在年轻的时候。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一个中学生要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是可拆枣悲的!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权威是用力量和智慧竖立起来的! 只有自己诚心待人,别人才有可能对自己以诚相待。 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
连伟人的一生都充满了那么大的艰辛,一个平凡的人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象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活着,态物就要时刻准备承受磨难!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开始的,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进行的,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宾馆进行。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10. 写完《平凡的世界》离世,稿费上万的路遥为何穷的没路费去领奖
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词来形容路遥的一生,但一定会有两个字,苦难。哪怕是得了茅盾文学奖,路遥依旧贫困,他的一生都是在困窘中度过的。
有意思的是,这个一生困苦的作家,在如今却时常被富豪名人们追捧。
用李白的那句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千金散尽还复来”来形容很是妥帖,只要是好友需要,哪怕他自己穷的揭不开锅他也要借钱帮衬。
路遥42岁就离世了,这跟他的生活习惯不无关系,正如古龙喜欢喝酒一样。路遥则对香烟和咖啡情有独钟。他对吃的没啥要求,吃个馍,嚼上一棵葱都能对付,但是一定要抽最好的香烟,喝昂贵的咖啡。
那个年代咖啡哪是普通人民消费得起的,即使是每个月只有40块钱的工资,路遥也要花几十块钱去买香烟和咖啡,对他来说这就是口粮。
《平凡的世界》以农村人孙玉厚一家为主线,讲述了那个年代孙家兄弟及城市里的知情们命运的交错,展现了时代变迁中传统与理想、交织着激情与温情,纯净而深沉。
虽然描述的是上个世纪的事了,但是感觉很多情况、现象、心理在现在的社会中都似曾相识。
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孙少安孙少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路遥给一些平凡的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光亮,他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可以走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