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佛短篇小说
『壹』 雷蒙德卡佛的内容简介
《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作为20世纪后半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卡佛艰难而传奇的一生使得他的写作真正具有呕心沥血的色彩——他前半生充满苦难与失望;晚年文学声名渐高,却罹患肺癌,50岁便英年早逝。卡佛出身贫苦,他的作品也致力于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多年来深受读者追捧,被誉为美国的契诃夫。这本传记的作者卡萝尔?斯克莱尼卡怀着对卡佛深切的敬意和同情,耗时十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阅读了卡佛所有的作品,并走访了数百位与卡佛有关的人士,其中包括卡佛的家人,全面记述了卡佛的成长历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非常珍贵的研究作家的史料。她的描述丰富而清晰,没有歪曲回避卡佛私人事务中的敏感问题,解密并分析了大量卡佛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主要意旨,读来令人大开眼界,甚至能够改变读者原本对于某些卡佛经典小说的习惯性理解。这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对卡佛写作历史的记述,及其写作历程中与编辑之间错综复杂而又不甚愉快的关系,这些都对卡佛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必定有助于读者了解到一个更加完整的雷蒙德?卡佛——他非比寻常的抱负、传奇式的生活和不朽作品的故事。
『贰』 雷蒙德卡佛都有哪些作品 请一一列举
【雷蒙德.卡佛】著作,主要是
短篇小说集。如:《请你安静一下好不好?》、《愤怒的季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大教堂》、《我打电话的地方》。
诗集:《冬季失眠症》、《鲑鱼夜溯》、《海水交汇的地方》,《海青色》,《通往瀑布的新路》。
『叁』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怎么样
读卡佛的小说,可能会让对美国抱有无限向往的人感到厌恶,作为一名美国人,卡佛好像从来没有对美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有过什么美化,里面全都是小人物,天天遇到种种生......
『肆』 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小说具有什么特点
雷蒙德·卡佛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重要的短篇小说作家,其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被评论家们成为“极简主义”风格。这种风格以形式上的极其简练为最主要特色。而卡佛小说在内容上的特点往往被忽视,其以底层劳动人民生活为素材的特点亦是他的重要风格。而这种内容上的特点也同样促成了形式上“极简”特色的形成。从其前期和后期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极简主义”在他作品中所经历的一个发展变化。
短篇小说集《请你安静些,好吗?》(1976);《愤怒的季节》(1977);《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1981);《大教堂》(1983);《何方来电》(1988);《大象》(1988)。
『伍』 《卡佛作品》txt全集下载
卡佛作品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直面蓝领:卡佛与极简主义小说(1)
1983年,就在卡佛的第四本短篇小说集《大教堂》出版的那年,英国著名文学杂志Granta的编者按宣布“一种新的小说正在美国出现,一种罕见而慑人心魄的小说,不仅和现有的任何英国小说不同,也和我们惯常理解的美国文学不同。” 两年后,美国本土的《密西西比评论》重复了英国评论家的话:一种“新的语调和文学质地” 不仅浮出水面,而且声势浩大。在这种被命名为“极简主义”(Minimalism)文学或是“肮脏现实主义(Dirt Realism)”中,卡佛不仅是最重要的代表,而且被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是这种“新小说”的始创者。很快,已经有评论家不无兴奋地发现某大学竟出现了“‘模仿卡佛’小说竞赛”;很快,美国“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的资深评委已经抱怨起“卡佛式”小说过于泛滥了。而就是这位被称为海明威之后最伟大的美国短篇小说家,在1983年以前,还常常要担心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时刻都会有被别人拿走的危险。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出生……
『陆』 雷蒙德 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有什么主旨
卡佛一生共完成了六十余部短篇小说。此外,他还写下了三百余首诗歌和一些杂文和评论文章等。他主要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请你别说了,可以吗?》、《谈论爱情时我们都在说些什么》、《大教堂》和《我打电话的地方》这四部小说集里,其中《我打电话的地方》是卡佛的自选集,也就是本书
『柒』 雷蒙德·卡佛的作品是什么题材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伦敦时报》在他去世后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 美国文坛上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并被誉为“新小说”创始者。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1938年5月25日出生于俄勒冈州克拉斯坎尼镇,1988年8月2日因肺癌去世。高中毕业后,即养家糊口,艰难谋生,业余学习写作。1966年,获衣阿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67年,作品第一次入选《美国年度最佳小说选》;70年代后写作成就渐受瞩目,1979年获古根海姆奖金,并两次获国家艺术基金奖金;1983年获米尔德瑞──哈洛斯特劳斯终生成就奖;1985年获《诗歌》杂志莱文森奖;1988年被提名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并获哈特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布兰德斯小说奖。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还有一部分散文。著作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集《请你安静一下好不好?》(1976年)、《愤怒的季节》(1977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1981年)、《大教堂》(1983年)、《我打电话的地方》(1988年),诗集《冬季失眠症》(1970年)、《鲑鱼夜溯》(1976年)《海水交汇的地方》(1985年),《海青色》(1986年),《通往瀑布的新路》(1989年)等。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
《请你安静些,好吗?》(1976);
《愤怒的季节》(1977);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1981);
《大教堂》(1983);
《何方来电》(1988);
《大象》(1988)。
诗集
《离克拉马斯河很近》(1968);
《冬季失眠症》(1970);
《鲑鱼夜溯》(1976);
《海水交汇的地方》(1985);
《海青色》(1986);
《通往瀑布的新路》(1989)。
『捌』 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没人说一句话(6)
我没再说什么,但还是想了想那个问题。我耸耸肩。“好吧,我觉得应该是我们俩的鱼。这次要抓住它。谁都别犯臭,”我说。
我们向下游涉去。我的靴子里进了水,但这孩子从头湿到了脚。他用他的龅牙咬住嘴唇,不让牙齿打战。
.
.
那条鱼不在浅滩下面的水流里,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都见不着它。我们互相看了看,担心鱼往下游游了很远,已游进某一个深潭里了。但就在这时,这该死的家伙在靠岸的地方上下翻腾起来,它的尾巴甚至把泥土都带到了水里,它又游走了。它游过另一个浅滩,大尾巴露在水的外面。我见它在靠岸的地方慢慢地游着并停了下来,尾巴有一半露出水面,轻微地摆动着用以抵挡逆流。
“你看见它没有?”我说。男孩四下张望。我抓住他的胳膊,用他的手指指着。“就在那儿。好,现在听好了。我会去河岸中间的那条小溪。知道我说的地方吗?你在这儿等着我给你发信号。然后你往下游走。好不好?这次,如果它掉头的话,你千万不能让它从你身……
『玖』 卡弗《大教堂》里的那些短篇到底在说些什么啊
说卡佛就要说极简主义,就要对他文章的loser装模作样评论一番。据说卡佛自己都讨厌所谓极简主义。那次看一篇评论,说一种尴尬的现象,卡佛的作品都是描述底层生活的人的,而在中国,读卡佛的都是中产阶级。这是一种讽刺,所以我坐在飞机上读卡佛也是一种讽刺,我应该是挤在沙丁鱼一般的火车厢里,艰难的阅读卡佛的《大教堂》以安慰难熬拥挤嘈杂的长夜。中产阶级在优雅高级的环境中享受的阅读着卡佛的作品,就好比卡佛自己说的有评论家批评他的作品说冰箱坏了干吗不找人维修呢?何必要夫妻俩为着这个破冰箱发愁甚至争执。卡佛说,“这是一种无知的评语。”
但是无论是什么阶级,都有读卡佛的权利。只要不过度诠释就好。带着一种由高处向低处的廉价的同情,那是招人反感的。从小学语文课开始我们就被培养过度诠释的能力,我则因为在此的灵敏反应和优异表现被老师所喜爱。但是自从自己开始写东西开始,就觉得这些东西真都是扯淡。就连卡佛本身为大家从个角度分析的短篇幅文体,他自己都自嘲,自己写短篇纯粹是为窘迫的生活所迫。这就好象我从个角度长篇大论分析我为什么喜好写短篇,其实单纯的原因就是我逻辑不好,写不了长篇………………
一个作家都喜欢写自己生活相关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卡佛的作品里到处都是酗酒和失业者,这就是为什么每日靠显摆和YY过日的郭小四能写出《小时代》这种匪夷所思的东西。卡佛的文章里的人物,要么为了生计挨工作,要么整日担心自己失业,要么是刚刚失业,要么是失业之后始终找不到工作,要么是失业之后好容易找了新工作却又失业…………失业、失意,感情上困顿,哪怕生活得还不错但是感情上没有着落而焦躁恐惧。卡佛自己说,很多人反感他的作品因为不相信这样失落残败的景象属于美国。但这就是美国。这是全世界。无论哪个角落都有这样的人。哪里都有失业者,哪里都有满心沮丧的酗酒者,哪里都有曾经抛弃妻儿的父亲,哪里都有刚刚失去孩子的伤心夫妇,哪里都有跑了老婆生活一团糟的男人。“卡佛是真正的蓝领作家。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
那么看卡佛的文章到底有什么用处。既然如此失意如此窘迫惨淡而毫无希望。既然不让我们由高处向低处的同情,我们也不可能为了实现尊敬与平等而去体验他们的生活,那么这种书读来干什么。我这不是想说明什么问题,而是单纯提出我自己的小疑问。有时候我自己都搞不明白有些书读来的目的是做什么。卡佛在自述里说起读书是为了什么。小的时候是为了知道现在过的生活并不合自己的身。现在才明白,“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所以大抵上卡佛所描述的“无望之乡”,能让我们知道生活归根到底还是不容易的,无论你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你可以看到卡佛文里的人物,所经受的不单单是生活的困顿,还有精神和感情的困顿。后者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我们多多少少都要经受,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都可能是卡佛笔下的人物。哪怕你坐在自家的装潢华丽的客厅里,喝着手磨的咖啡,舒舒服服的阅读卡佛的故事,你可能体会不了为什么冰箱坏了不能去修理,耳朵堵住了不能去医院治疗,整了牙就要去感谢丈夫一辈子,但是那些精神和感情上的苦难,你多少都要经受的。读书么,要么去找这就是我生活的现状的共鸣,要么去找激励自己改变现状的东西,要么去找能令自己感悟到生活不容易而脚踏实地的元素。我们曾经度过的,我们正在过的,我们将来想要过的,我们一辈子不要这样过的,生活,构成了文学。所以我在标题里卡佛的极简后面加了一个生活。说卡佛的极简主义,不如说他的生活。
卡佛的《大教堂》里,也不完全都是无望之乡。改变的不光是他自己所说的“文字更慷慨”,还有的就是风格上的有了希望。我想之所以说《大教堂》是最成熟的作品,大概是因为文字“吝啬”之后适当的充实,还有失业者和酒鬼的失魂落魄之中些微的温情和希望。《羽毛》里的和孩子玩的脾气差的孔雀,《瑟夫的房子》里虽然没有着落但是破镜重圆的恋人,《软座包厢》里在和儿子见面的希望和恐惧中犹豫的父亲,《好事一小件》里痛失爱子但是在面包师的安慰下吃着面包重新体会幸福和希望的夫妻、《大教堂》里在盲人的鼓励下敞开心灵去感受的男人…………辛酸的幸福。说卡佛之所以成就难以磨灭,是因为作家本身的幽默感和文字的张力——这里所谓的幽默感,并不是文字的喜庆,大抵应该是对生活的乐观和沉稳。评论所说是“最天才的作家,却没有天才的做派;没有只为知音者率性而作的居高俯视的态度。”而按照卡佛自己的说法,则是“我无法设想自己以一种嘲讽遍地的姿态对待普通日常生活的题材。要是看我写的小说,读者能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被它感动,并想到了自己的存在,我就高兴。”就是这些,使得卡佛的作品耐读。因为生活化。因为态度低调。因为要的就是朴素的感情。哪怕你没过过这样的生活,但是你还是觉得比那些描述你正在过的优越生活的轻浮文字要好看得多,哪怕后者更贴近你的生活。特别喜欢《好事一小件》和《大教堂》,感觉那个面包师,那个盲人,就是卡佛,告诉你,“吃点东西很好。这个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全世界的面包全都在我这儿呢。”“人生嘛,谁都猜不准。用心感受,画出来。”我说过的吧,成年之后看的书,都无法改变我们的人生了,充其量做一点谈资。偶尔的,给我们一点点力量。《大教堂》所带来的感动是一时的,但是那一时也是好的。
其实非要分析的话,我要读卡佛的原因是很单纯的,因为说很好。无论适不适合我,都要看看的。好书的作用很简单,用来读。至于极简主义,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长篇大论已经很多人作过了分析不是么?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清楚的,何必要大篇幅呢?就是这样吧。文字生来的作用只有两个,一个是用来表达,一个是用来美。你当然可以美,你当然也可以极尽简单的表达清楚。译本,文字的精简也只能大略领会。有机会就读原版吧。
『拾』 卡佛作品txt全集下载
卡佛作品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雷蒙德·卡佛:美国平民的话语
村上春树
最早翻译雷蒙德·卡佛的作品要从一九八三年说起了。那是篇题为《脚下流淌的深河(水泊离家那么近)》(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的短篇小说。我是偶然从一本选集里读到,便认定为杰作,深受感动,不能自已,一口气将它译了出来。
第二年我去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半岛,登门拜访卡佛,和他面对面地交流。那时候我根本没想到过,自己会亲手把他的作品无一遗漏地全都翻译出来。
美国文学的新经典
说起来,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雷蒙德·卡佛的形象发生过彻底的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般的美国人几乎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随着他晚年文学声名渐高,且罹患肺癌,五十岁便英年早逝,卡佛这个名字竟有了些许神话般的色彩。
不过数年之后在一些人当中(也是大致能预料到的),对于卡佛的评价出现过反复。但平心而论,在美国短篇小说的创作史中,雷蒙德·卡佛乃是能够牢固占有一席之地的优秀作家,这一点恐怕是难以否定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