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1932年长篇小说
1. 茅盾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关于茅盾的代表作品介绍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2、《林家铺子》
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3、《白杨礼赞》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4、《风景谈》
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5、《夜读偶记》文艺论著。茅盾参加20世纪50年代有关文艺问题讨论所写。作者采取漫谈方式,着重论述了现实主义的特质、产生和发展,以及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 茅盾的代表作是什么
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子夜》的情节结构:
《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意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他把每一个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
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像吴荪甫、赵伯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个人”,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也才符合生活的实际。
3. 茅盾在1932 ~1937年间发表了哪些作品
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茅盾在1920年初就发表了《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和《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等论文。较早地大力提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同时,他是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力量,并于同年接手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工作。
茅盾从一开始就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文学应该反映时代和社会,必须从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中解脱出来。在理论的不断深化完善中,他最终得出了文学应反映民众的痛苦和期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被损害与被侮辱者”(即“第四阶级”)的结论。
从1927年秋到1928年春,茅盾很快地用近距离的素材完成了连续性的三部曲《蚀》。它是一部反映动荡年代里革命知识分子真实心态的深刻之作,其中对革命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描写是当时许多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它标志着作者在这一时期是在内在精神的冲突下试图冷静地来回顾“五四”以后所走过的道路。小训真实地描写了在严酷现实斗争压抑下小资产阶级的灵魂矛盾与悲剧,带有悲观主义色彩。
长篇小说《虹》是茅盾1929年4月至6月在日本所撰。作品把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递进描写,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囚笼,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但是,《虹》在局部描写上还带有在“革命文学”论争中检讨自己过去的“概念”,以此去笼罩人物和情节(尤其是作品的后半部分),或多或少地给作品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概念化倾向。
1932年前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9年至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作品以1940~1941年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