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长篇评论
1. 如何评价作家李小洛的长篇小说《暂坐》
评价:茶楼里的世态炎凉正是社会的缩影,环环相扣的命运展示着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在泼烦琐碎的日子里,看得到茶艺、书画、古玩的美。
在大巧若拙、余味无穷的文字背后,仿佛作者就在茶庄楼上,慈悲而关切地看着:人生短暂,且来小说里坐坐。
内容简介:
《暂坐》以西安为背景,讲述了现稿滑闭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一群单身女性在生让启活中互相帮助、在心灵上相互依偎的故事,展现了当下独立女性的风采。她们神秘着,美丽着,聚散往来之间,既深深吸引人,又令人捉摸不透。
获奖:
2021年1月16日,“《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正式发布。此次排榜共设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键裂(含非虚构)五大榜单。《暂坐》名列长篇小说榜第三名。
2. 如何评价翌平长篇儿童小说《野天鹅》
《野天鹅》体现了符合文学审美以及儿童心理的细致,正如博尔赫斯所说“伟大的文学最终都趋向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意义在今天彰显得更加突出。翌平的《野天鹅》是作家出版社今年最有分量的儿童文学新作,他在这部作品中,长时间、大面积地运用了自身的童年经验和生活积累,是难能可贵的,甚至对于作家本身来说,也是第一次宝贵的付出。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适合儿童阅读,也让成年读者有广阔的阅读和想象空间。小说写了这一批天真质朴的少年,用它们的善良之心来感知和理解历史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像向日葵一样迎着光成长,小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是翌平目前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小说,作者和编辑部在呈现方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作者为本书专门写了主题歌,用另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其中的内容,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3. 如何评价长篇小说《国贸三十八层》
讲述商界争斗,挖掘其中深层人性的长篇小说《国贸三十八层》5月31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该作品作者为商业调查师,其作被认为开辟了中国当代现实题材小说的新边际。
《国贸三十八层》讲述同在北京国贸38层办公的费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SP律师事务所、香港快阔投资公司的三个女前台,无意中被卷入金融案中案,从一桩普通的电信诈骗到商业谍战,从北京到香港,一路悬念不断、意外连连、惊心动魄,结尾更是出乎意料。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著名评论家黄宾堂认为,“《国贸三十八层》本身的故事足够引人入胜,可蚂贺贵之处在于作者还是把重点落在人物身上,在这种高速运转的博弈当中,人的品性,人的价值观,人的丰富性得到彰显。”
他指出,“永城的小说丰富了我们文学表现的边际,在商战这一领域,其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我觉得都揭示得非常好。”
长篇小说《国贸三十八层》:开辟类型化小说新疆域 高凯 摄
中国作协委员、评论家梁鸿鹰表示,“《国贸三十八层》总体来看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作者以故事情节的推进来谈的诉求,过程中挖掘了人性,挖掘了当今社会对于人心里投下的那些阴影。我觉得类型化小说的发展跟我们社会生活的密切发展是有关系的,跟我们职业分工的更加细密有关,另外也说明了中国文学进一步融入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他指出,类型小说的成长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能够看到,有中文之外学习、工作背景的写作者恰恰成为了作品的中坚力量,这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梁鸿鹰以《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为例称,“国外类型小说的发展来讲,有多种知识积累背景的写作者往往才能成为类型小说它的中坚力量,分析丹·布朗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和素养储备,他知晓考古学、美术史、密码学。”
回到《国贸三十八层》,梁鸿鹰说:“不知道行业的内幕,不拥有商业运作方面的一些经验和知识,是不可能支撑下这个小说的,不简型可能给人那么多惊喜。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快速的推进给了这个类型小说更好的发展空间闷咐派。”
4. 如何评价郑渊洁的长篇小说《皮皮鲁和金拇指》
郑渊洁的长篇小说《皮皮鲁和金拇指》的评价是:
《皮皮鲁和金拇指》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扛鼎之作,在国内儿童文学界享有盛誉,作者以清奇朴素的文笔、瑰丽雄奇的想象不仅为读者创作出了不朽的名著,还对后世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的写作内容中蕴含了深厚的教育意义。
人物介绍:
1、皮皮鲁:他学习成绩不高,不是学校老师喜欢的那种乖孩子,但他心地善良、正义勇敢,身上有故事。
2、鲁西西:皮皮鲁的孪生妹妹,比起她令老师和父母头疼的哥哥来,她是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优等生,乖巧懂事,认真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她和皮皮鲁一样心地善良,聪明勇敢,她的故事一点也不比皮皮鲁逊色。
5. 该如何写长篇小说的书评
最近在看毕飞宇的《小说课》,主要是他讲解文章的一本书。开篇他提到《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是个关键人物,带读者认识了贾府复杂的关系以及贾府的财富。若是单单说贾府怎么富有,层级多么森严,就会显得有些自说自话。
刘姥姥是个中农寡妇,地位不高,进到贾府里通过她与贾府人打交道时,不同人的态度就能更好地展现出来,而不是干巴巴地去描述贾府,显得有些令人乏味。
长篇小说的书评可以就故事的主线、某一个人物对整个主线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人物)、某个关键节点进行阐述。
比如《都挺好》的有个节点是苏大强搬出明成家,这个变化下每个人物是怎么围绕这件事改变的,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
长篇小说的评论是个不容易的活儿。
6. 急求~有关苏童《米》这部长篇小说的介绍与评论~!
民以食为天,苏童的一部《米》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整部长篇充满着可阅读的快感,且不乏深层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总之,《米》是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小说。
解构"性本善"
---读苏童长篇小说<<米>>
阅读文本:
《米》苏童江苏文艺出版社 91年1版 93年2次印
提要:
读苏童的长篇小说<<米>>,我仿佛被抛进了人类原始杂乱状态的世界、一个宿命到只有悲剧存在的世界。最让我震撼的是小说中人物身上暴露的人性恶和疯狂的复仇行为。苏童在他架构的空间里把人类所潜在种种"恶"血淋淋的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的灵魂无处遁逃.世界始终那么丑恶那么混乱不堪,虽然我们希望它朝着它的反方向前进。<<米>>被评论家称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总之,《米》是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小说。
正文:
想去读苏童是因为郭敬明.他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了推崇备至的几个作家张爱玲,王安忆,安妮宝贝,还有苏童.大致是说:不知道一个男人的文笔可以那样华美凄艳,晦暗颓败,把沁入心脾的人性中那极端的恶描绘的那样淋漓尽致.苏童的名字就一直在脑中萦绕,常常会想是怎么样的作家和文字呢?大一第一次到图书馆借的书就是苏童的<<米>>,开始了对苏童及其文字的解读.
苏童《米*序言》:<<米>>是我的第一个长篇小说,1990年冬天写到1991年春天。朋友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远离作者本人的故事。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我写了一个人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故里,五十年异乡飘泊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我想我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了某种历史,某种归宿、某种结论。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现实,这种反映可以是把现实复制出来, 也可以一种超越的方式表现出来.可我们读《米》却无法分清它是怎样的一种现实。它不会是作者所能实实触及到的现实,苏童却把从未经历过的事写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虽然苏童一直强调说:"写《米》是为了解开少年期特有的叛逆、喊叫和寻死觅活的情结,说直白一点就是自己当时内心的需要。自己要颠覆的东西也很多,被认定的人性、道德,还有人物、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故事进展等方面。写这部小说对自己而言就像一次极限体验,也像蜘蛛织网一样自然而然的流泄。”作者的自我解读是想说明他的小说世界是建造在内心基础之上虚构,但若说是虚构的现实,又那么真实的撞击着我们的感觉。文本虽然给我们建构的一个历史的空间,但它的时间似乎是缺失的。用朱栋霖的话说:是脱离那个意识形态本真的历史,就是“历史”的一种崩溃和颓败状态。
首先觉得它不同于以前所读的小说的地方,是里面没有所谓正面人物。小说的主人翁五龙,绮云是沉沦和堕落的象征,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变态的,都是人生的失败者。
文本里出现一个”枫扬树故乡“,似乎只有这个地方是五龙怀念的地方,是一片存在着真善美的地方,是五龙的故乡抑或是人性的故乡。后来,看了苏童大量的作品,才知道“枫扬树故乡”和"香椿树街“是苏童建构的两个历史空间,是一个世界的两侧,一侧是乡村一侧是城市。在这两个世界中,苏童给我们虚构的故事次第上演。
<<米>>是苏童拆解陈旧的历史文本,进行重新的拼合,以实现原有意义的解构。
《米》中所有意象传达出来的都是丑陋和罪恶。五龙的沦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枫扬树故乡忍饥挨饿的日子,在逃离故乡的路上,在被阿宝踩在脚下让他叫爸爸的时候,还是在冯老板店里被压迫的时候?谁能说清楚呢!
逃离枫扬树故乡,五龙是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忍受别人施加的种种侮辱,是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对所有人的疯狂报复也是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五龙所有行为,都是想要生存下去,生存的更好。对此,他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混乱丑恶的世界中,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想要生存下去,别人自然要有所取,可是五龙给的起吗?
人性的恶在小说中暴露无疑,苏童似乎又把它极力夸张了。某个年代加诸在作者身上的特殊印记,作者特定年龄所有的心里叛逆,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现出来,是为了让我们侧目吗!
《米》中的女主人翁--织云和绮云,同样脱离不了恶的命运。不同的性格,却同样被扭曲,以不同的方式沉沦着!
妹妹织云,美丽,大胆,堕落。当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就可以为了一件皮裘出卖肉体,注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被六爷玩弄后,又不甘寂寞与阿宝通奸,被五龙撞见,在仇恨和嫉妒中告诉了六爷。织云的命运改变了,五龙的命运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都改变了,但这种改变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宿命。当织云惨死在大火中时,似乎一切都结束了,殊不知,一切才刚刚开始,新一轮的命运转轮启动了。
姐姐绮云,禁欲,古板,暴躁。她憎恶丑恶肮脏的世界,憎恶身边所有的人。可以说她最有希望成为正义的化身,可是苏童不这样去安排,绮云的性格依然是变态扭曲的。她憎恶污浊,却不同情善良。她把妹妹看成魔鬼的化身,从一开始就厌恶五龙。他嗅到了妹妹和五龙身上的罪恶和强烈的复仇气息。她了解五龙的阴鸷,从父亲收留五龙开始,她就想尽一切办法赶走五龙。可是从内心深处,她对五龙却是充满深深的恐惧。然而她最终和五龙结合,几乎生活了一辈子,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世界在一种混乱的秩序下一如既往的存在,虽然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亲情,爱情等等人类的所有情感,甚至连一点温情都没有,有的只是欲望和仇恨.
有时候觉得对织云的同情要比绮云多的多。
五龙的人性被一步步扭曲,一辈子都在争取生存和复仇中度过。那苏童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心理学方面讲,五龙的性格是因着他种种的遭际而变态的。人性中存在的真善美在他的内心寻不到半点了。特别是读到五龙性变态的描写,把人的原始欲望推入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欲望是万恶之缘。
”米“是书名,也是作品的重要意象。五龙对米的痴狂达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五龙对米有近似于宗教般的狂热的崇拜,他认为米是世界上最干净最圣洁的东西.他喜欢诅嚼生米,喜欢赤身裸体的躺在米堆里。他最大的愿望,也可以说活着的终极意义,就是把很多很多米拉到他的”枫扬树故乡”。这可能和他一直处于饥饿状态有关,但除了他自己,别人永远无法理解。
在毁灭别人和自我毁灭之后,五龙似乎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金钱,权利,女人以及很多很多大米。当五龙拖着溃烂的身体,带着整整一火车大米启程回”枫扬树故乡“时,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了。躺在米堆里,五龙的神思飞越自己的一生。最后的梦,是乡亲们看到那些大米后,狂欢的场面。似乎一个人一生的轮回到此完全结束了,五龙完成了他的宿命,苏童完成了他所虚构的故事的高潮,而他的儿子,却在等着他死去,撬下他满口的金牙``````
看过《米》后好多天,内心和精神都处在一种急躁中。在苏童给我们建构的文本中游离,审视他们也被他们审视.总觉得"枫杨树故乡"在某个地方,米店在某个地方,五龙,织云,绮云也在某个地方,过着他们混乱却宿命的生活.
我试图否定那些故事,否定那种生活存在的可能性.那应该只是苏童建构的一个文本.
苏童想在这个文本中告诉我们什么呢?解构孟老夫子的"性本善"吗?在一个混乱不堪的世界里,在人们最原始的生存欲望中,本来就不存在"善"这个字.苏童的小说世界里,不管人之初是不是本善的,但无序的历史空间和时间里,人们似乎只能恶行恶状.如果你是他人的地狱,那么他人也是你的地狱.但解构它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当我们走进个这个文本却无法走出来时,我们只能是莫名其妙的烦躁.又或许,我们跟本就没有走进,就谈不上走出了!
其实不管是苏童对生存的思索还是他自己内心的需要,五龙的世界与我们无关,五龙的生活与我们无关.我们的生活在别处.丑恶只能在丑恶面前张狂,我们的灵魂有更深的层面,那是五龙所不知道的,也是苏童所忽略的世界.苏童从来不避讳说自己生活经历的匮乏,所以他强调想象比生活更真实更美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创作不是借助想象进行的,只不过想象在作品中占的比例,每个作家都不会一样而已。但像苏童这样把想象推到极致进行写作的人也属于奇才了.
有一点是肯定的,苏童的文字是华丽的,语言是凄艳的,有着一种让人着迷的狂放,忧伤以及绚丽的色彩,极富诗意.他的小说注重意境的营造,张力强,氛围气足,有着异常华丽诡异的想象力和流畅的叙事结构。他富有的是感受和感觉,但总是觉得在思想上则显的多少有点贫乏,因为历史和生活不仅仅是压抑和痛苦的。苏童的文字向来不晦涩,苏童小说是一道美丽的陷阱,使初步者迷醉,使久留者后悔。最初的感受是一见钟情般,但第一次遭遇苏童是尴尬的.
2006.12.8
7. 如何评价当代著名女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很棒的红色经典小说,有着很宏大的历史背景,还有着可以让人一读就无法轻易放下的独特魅力。一口气读完全书以后,我除了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青年深深的爱国热忱、对党和国家的高度的信仰外,其次还学到了书中隐隐约约透露出的爱情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