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国初期短篇小说特别丰富
⑴ 建国后,为什么我国重视短篇小说的创作
建国后,我国非常重视短篇小说的创作,之所以重视短篇小说的祥模原始是:短篇小说可以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对社会政治的及时配谨州缓合,所以短篇小说自然而然就受到国家和学界的迹答重视。
⑵ 求“建国初期文学发展基本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崭新的社会生活,作家们无不激情澎湃,纷纷拿起笔表达心声。诗歌、散文、小说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诗歌
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是建国初期诗歌的共同主题。在颂歌诗潮中,老一辈诗人更感到连绵战火之后自由与独立的可贵,他们的颂歌流露出激越的感激之情。祥闷猛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冯至的《我的感谢》,以及艾青、臧克家等的不少诗作都是其中的代表。在《新华颂》中,老诗人写道:"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诗句虽然流于浮泛,但作为当代诗歌的开篇之作,无论从表达内容还是形式的散文化上,都具有先行的意义。此外,艾青的"礼炮震动着整个地壳,全世界都庆贺新中国的诞生",石方禹的"祖国,我因你的名字满身光彩"等诗句,都生动地展示了建国之初人们普遍的感受和心情。
对旧时代苦难与斗争的回忆,对祖国和平与幸福的捍卫,也成为本时期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李季的长诗《报信姑娘》写了一位为救游击队侦察员而牺牲自己的女英雄。李冰的《刘胡兰》也有一定影响。乔林的《白兰花》和冯至的《韩波砍柴》,在描写旧时代苦难生活的作品中,显示出较为突出的艺术成就。
在抗美援朝题材的诗作中,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是广为传诵的名作。李瑛的《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田间的《给一位女郎》,张永枚的《新春》,都热情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献身精神和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
此时的诗歌还全面反映并歌颂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新生活。李季的《玉门诗抄》、《生活之歌》,表现了石油战线的劳动者们忘我的精神,作者也因此有了"石油诗人"的美誉。在表现新生活的作品中,"生活抒情诗"尤其引人注目。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是这类作品的最成功代表。李瑛的《戈壁日出》,邵燕祥的《到远方去》,严阵的《江南曲》,梁上泉的《高原牧笛》,公刘的《西盟的早晨》,也都谨桥颇具特色、
老诗人艾青把目光投向世界,创作了一组国际题材的诗歌组诗《南美洲的旅行》和《大西洋》,在炽烈的感情下蕴含深邃的哲理,传达出诗人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2.散文像新生活带来诗歌创作的繁荣一样,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也涌现出来。"朝鲜通迅"是建国后散文的第一批成果。影响最大的是魏巍的作品,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感情真挚,格调高昂,一时间举国传颂。其他如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杨朔的《鸭绿江南北》,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等,都从不同角度讴歌了志愿军英雄和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此类题材的作品结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
反映工农业建设蓬勃发展的报告文学也很突出,如艾芜的《屋里的春天》,柳青的《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靳以的《到佛子岭去》,秦兆阳的《王永淮》,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等,并结集有《祖国在前进》、《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抒情散文也获得了很罩缓大发展。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香山红叶》,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白羽的《日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作品,或歌颂理想、情操,或描绘河山、景物,均以新的时代精神、优美的文笔和洒脱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中的精品
众多质量上乘的作品的出现,使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第一次高潮,为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大丰收奠定了基础。
3.小说
建国初,小说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类题材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描写民主革命斗争的,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孙犁的《风云初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康濯的《水滴石穿》,刘澍德的《桥》等。表现工业题材的有: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草明的《火车头》等。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和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则显示了建国后少数民族文学的最初成果。
《保卫延安》和《三里湾》代表了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保卫延安》首次成功地以长篇形式表现军事题材,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小说描绘了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的几次战役,气势恢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的形象,这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第一次出现在当代文学作品里。赵树理的《三里湾》第一次描写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小说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大故事套小故事,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事件,真实地反映出合作化运动初期各类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观念,揭示了合作化运动引起的农村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恋观和道德观的变化,同时也表明实现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等人物形象,因为来源于生活,使人倍觉亲切。这在建国初的小说创作中是很难得的。
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十七年"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以宝成铁路建设为背景,写了一对经历过硝烟战火的老战友,在和平建设时期面对新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心态。作者把对人物心灵的探幽置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大环境中去观照,既使人物思想冲突有现实依据,又展示了广阔的时代风貌。作品情绪昂扬,以抒情笔调为主,同时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其现实针对性也是很明显的。
孙犁的《铁木前传》写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及其儿女两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情感。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一部诗的小说或小说的诗"。
总体来看,建国初的小说创作处于发展的酝酿期,中、短篇创作更活跃一些。原因是中、短篇样式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更易于把握,更灵活。这一时期的小说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但受时代大背景影响,创作过分追求政治功能的弊端已初露端倪。譬如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单方面追求崇高,对历史厚度和内蕴的深度挖掘不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因紧跟形势而在艺术锤炼上显得欠缺。这为日后小说发展出现"左"的倾向埋下了根芽。
http://cache..com/c?word=%BD%A8%B9%FA%3B%B3%F5%C6%DA%3B%B5%C4%3B%CE%C4%D1%A7&url=http%3A//www%2Endcnc%2Egov%2Ecn/datalib/2003/Phylogeny/DL/DL%2D169363&p=b4759a459d904eaf5ba7c9385549&user=
⑶ “短篇小说”有哪些特点
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其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情节比较简洁,人物比较集中。它通常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极力刻画主要人物的 性格特征,能够及时、迅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或生活内容,做到了 以小见大,使读者能“借一斑略知全豹”。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 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所以他在《试谈短篇小说》中得出这样的结 论,虽然“它的篇幅不可能长,它的故事不可能发生于长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说的故事只发生于几天或几小时之内),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可 能一定要有性格的发展”。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范围虽不像中篇小说那样广阔,但是它善于抓住典型的生活片段,来说明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中,自唐宋以来,短 篇小说就日趋发展、丰富。特别是到了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就是非常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更加蓬勃发展,鲁迅的《狂人 日记》、《药》、《祝福》,茅盾的《春蚕丁玲的《沙菲女士日记》,叶 紫的《丰收》等,都是著名的短篇小说。
⑷ 短篇小说在文学作品中的优点有哪些
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划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篇幅不可能长,它的故事不可能发生于长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说的故事只发生于几天或几小时之内),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可能一定要有性格的发展”(《试谈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学中,自唐宋以来,短篇小说即日趋发展、丰富。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现代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扎《药》、《祝福》等就是著名的短篇小说。
⑸ 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说中篇化,短篇不短是怎么回事
50年代的小说创作,从体裁上来说,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现代文学时期,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还没有完全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文体特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掘,作家们在短篇和长篇之间,很难把握中篇这一文体的特征和创作技术。在这方面,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显然要远胜于中篇小说,现代文学作家们在这两种文体上所积累的创作经验更多,对它们的文体特征认识也更深刻。其次,还因为时代对于文体的需要和作家们对于时代的趋附。一般而言,长篇小说以表现内容丰富,社会生活面宽阔而见长,作家们通过这一文体的创作,可以追求一种史诗的境界,实现“载道”的理想。对于以欣喜的心情走进“新中国”的广大作家们来说,他们正普遍期望通过创作的方式表达对于新政权的热爱和尊敬。同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也需要史诗性的文学作品,总结自己的辉煌,歌颂自己的英雄,在社会大众中建立一种道德肯定和理想膜拜。短篇小说则具有短平快的特点,50年代发展迅速的社会现实变革,迫切需要文学为之摇旗呐喊,迅速地反映和歌颂现实生活,同时,这时期大量的文学刊物创刊,它们都对能迅速服务于时代的短篇小说文体进行了特别的“照顾”。在这种情况下,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得到迅猛的发展,是很自然的结果。
⑹ 现代小说的进展与丰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开始。这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使现代小说获得了新的生活土壤与发展条件。新中国的小说作者,大多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生活的冶炼,他们是带着深厚的生活根基、与革命潮流的紧密联系以及对现实变化的敏锐感应跨进共和国的文坛的。这就使建国后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五四”以来、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革命文学的战斗传统保持着血缘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首先出现的是一批创作在历史的黑夜与黎明交替时刻的作品。刘白羽的中篇《火光在前》,马加的中篇《开不败的花朵》,柳青的长篇《铜墙铁壁》,都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队伍和人民群众最后摧毁旧制度、迎接新制度的斗争。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则迅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获得政权以后,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表现革命战争题材而更能显示特色的,是稍后出现的一批长短篇小说。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通过艰苦年代严酷斗争的真实描写,异常感人地赞颂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杜鹏程的长篇《保卫延安》以宏大的艺术规模再现了延安保卫战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从连长周大勇、团政委李诚到高级指挥员彭德怀的形象,成为建国后长篇创作的第一个重要收获。这些作品都以悲壮激越的基调,激动着许多读者。反映抗美援朝的一些短篇,如巴金的《黄文元同志》,和谷岩的《枫》,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或热情奔放,或笔触细腻,也都显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
描绘农村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也给建国初期的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都表现了农民群众在砸碎封建政治枷锁以后进一步挣脱封建主义精神束缚的斗争;马烽的《结婚》等短篇,则反映了农村新人新品质的成长。这些作品艺术笔调明朗,生活气息浓郁,凝聚着作者长期与农民共命运所获得的珍贵情感。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逐步展开,反映农村生活的巨变,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青年作家李准的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便是敏锐地触及土改后土地私有制尚未根除而产生的新矛盾的第一篇作品。赵树理的长篇《三里湾》,通过更为复杂的生活内容,展示了这种矛盾的各个侧面。孙犁的中篇《铁木前传》,艺术触角伸延到解放前后两个时代,以两户农家关系的演变,透露了土改后农民出现分化的信息。秦兆阳的《农村散记》、康濯的《春种秋收》两集中的短篇小说,则以清新的笔调和精美的构思着重反映农村变革中农民群众的思想波澜和生活变化。在这股创作潮流中贡献了有特色的作品的,还有陈登科、刘澍德、骆宾基、王希坚、吉学霈、刘绍棠等一大批作家,他们忠于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从各自的生活视角真实描画了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风貌。玛拉沁夫、李乔、明斯克、阿·敖德斯尔等少数民族第一代小说家,或描绘内蒙草原上惊心动魄的斗争,或抒写西南彝区人民的苦难与欢乐,也都获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革命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展开,要求小说创作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寻求新的审美主题和新的表现角度。《铁水奔流》等一批工业题材长篇的出现,便显示了作家们的这种努力。但从思想艺术质量上说,这些作品只能算作对工人生活的初步涉足,尚未称得上是成功的尝试。生活美的开掘和艺术美的探索,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到50年代中期起,才出现有成就的工业题材小说。艾芜短篇集《夜归》中的一些篇什,通过独到的艺术构思,从微细处揭示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美好心灵,具有浓郁的诗的气氛。长篇《百炼成钢》也摆脱了以往同类题材作品那种枯燥、刻板的弊病,正面表现了钢铁战线的沸腾生活,塑造了先进工人的真实形象。杜鹏程的中篇《在和平的日子里》则颇有深度地表现了铁路建设工地上的矛盾斗争,显示了诗的激情与哲理思考相结合的独特风格。草明、雷加等作家,也一直不倦地探索着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这些作品在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较大的开拓意义。
从50年代初期到中期,小说创作获得了稳步的发展。这段时间,国家经济、政治生活日趋稳定,文艺界艺术民主气氛比较正常,特别是中国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总结了前阶段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了创作上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因由,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些原则问题,取得了较为辩证的全面的认识。当时苏联文艺界对“无冲突论”、对典型问题上教条主义观点的冲击,也直接促进了中国小说创作队伍思想的活跃。作家对新生活的观察和认识逐渐深化,过去的生活积累也有了较长时间的消化过程,对中外作品的借鉴又从艺术修养上为创作做了较多的准备,在此基础上,许多作家开始酝酿长篇巨制。到5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终于迎来了建国以来长篇小说的第一次丰收。
这次丰收所涌现的一大批长篇作品,在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显示建国后整个文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追求概括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这批长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尤其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杨沫的《青春之歌》,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冯德英的《苦菜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组成了一幅幅巨大的历史画卷,鲜明生动地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批作品在深刻表现历史内容、展示斗争复杂过程方面,较之过去创作有重大突破,而在现实基础上升华起来的革命理想激情,也给作品增添了明朗、热烈的色彩,为丰富中国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提供了新鲜经验。李劼人的《大波》(修改本),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用精细而又恢宏的现实主义笔法,真实地再现了清末以来的社会面貌;它们的出现,使长篇小说展现的历史画卷向上延伸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些小说的作者,几乎都是当年革命斗争的亲身经历者或目击者,他们笔端留下的历史生活图画,在小说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时期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表现生活的广阔性和纵深感方面,也有长足进展。柳青的《创业史》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描写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著名长篇。前者通过梁三老汉、梁生宝两代农民不同的创业命运,揭示出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后者侧重于剖析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过程中人们精神世界的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命运和生活动向的《上海的早晨》,是作家周而复的一部长篇巨著。它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生活所作的艺术概括,曾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兴趣。
这个时期,许多小说家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发展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形成若干新的创作流派。赵树理娴熟地运用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文艺的传统手法,生动朴素、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山西一带新农村的社会情绪和农民心理,早已在小说领域中独树一帜。在他的艺术作风影响下,产生了马烽、西戎、孙谦等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群,被人称作“山西派”或“山药蛋派”。孙犁那意境悠远、韵味无穷的“荷花淀”风格,给他笔下的现实生活图画,添上淡淡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经验,也为一些青年作者所效法。柳青在对现实冷静、客观的描绘中,糅进了哲理的议论和感情的抒发,使精确的画面透露出浑厚激越的气势。他对于广阔的社会场景的多方面的概括,对于生活内涵的深入发掘,一直到他的夹叙夹议的语言,都在随后出现的若干青年作家的小说中,留下鲜明的投影。周立波追求的则是一种秀朴而明丽的风格,他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倾向熔铸到山乡风情和自然景色的细腻而又酣畅的表现中,让人们在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里领略新生活的美;从他的短篇《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到谢璞的短篇《二月兰》等,可以感受到湖南一些作家的共同艺术追求。一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小说家,如杜鹏程、李准以及写了《高高的白杨树》、《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里》的茹志鹃,写了《大木匠》、《沙滩上》的王汶石等,都在追求着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建国后小说艺术的逐渐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