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推荐 » 母国政短篇小说选

母国政短篇小说选

发布时间: 2023-05-24 07:47:52

『壹』 百家姓中有《母》这个姓氏吗

百家姓中没有母这个姓氏,但我国有母这个姓氏。

母是一个较为稀有的姓氏,母姓早期为汉族人,因历史的变迁、移民、避难、统计出错等原因,迁徙到少数民族地区,而演变成今天的闹此蠢如:回族、满族、蒙古族、羌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等等。

如今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就生活着大量的母姓后裔。其祖先是因避难而到北川。

明朝时期,明王朝为平衡国内人口扒氏分布,加速经济建设,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迁民运动,期间,有整村回民迁徙到一个地方,姓名用原地方名。今宁夏泾源县回族聚居地有毋家沟,指以地名为汉化姓氏,称毋氏。

扩展资液陪料

母姓名人:

1、母秋华,女,吉林四平人。著名作物遗传学专家。196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2、母学勇,四川剑阁县人。著名当代历史学家,著有《剑阁出土的道教神像及其价值》、《剑阁鹤鸣山石刻道教图谱的内涵初论》、《四川剑阁武连横梁子摩崖造像》、《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等。

3、母碧芳,女,四川绵阳人。著名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国家一级文学创作,第六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曾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

『贰』 百家姓里有母姓的吗

母姓
母是一个较为稀有的姓氏,母姓大多为汉族。
读作mǔ(ㄇㄨˇ)。“母氏源于田姓。据史籍唤禅《风俗通》记载:“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献《姓氏词典》中介绍:“母”姓的历史悠久,“母姓是从复姓“胡母”而来,源于田姓,所谓“系出田氏”。[1]
中文名
母姓
外文名
Mu
起源
妫姓
记载
《风俗通》
介绍
《姓氏词典》
快速
导航
传统文化姓氏名人
历史发展
姓氏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胡公满后裔公子完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母氏源于田姓。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毋邑,故曰胡毋氏。”在文献《姓氏词典》中介绍:“母”姓的历史悠久,“母”姓是从复姓“胡母”而来,源于田姓,所谓“系出田氏”。
迁徙分布
母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东部形成郡姓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因战乱、仕宦、移民以及明清之际闯关东等原因,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
母姓的历史很久,但人数不多,居住分散,统计难度大,具体人数有待母氏家族后裔共同参与统计后公开结果。应该是属于稀有姓氏。
如今在山东省的聊城、单县、泰安、邹城,
河南省的郑州、永城、新乡,
四川省的广元市、剑阁、梓潼、江油、射洪、阆中、南部、苍溪、仪陇、蓬安、自贡、筠连、青川
重庆市,
贵州省的习水、赤水、仁怀。
安徽省阜阳市.亳州蒙城、涡阳
河北省的乐亭、邢台、枣强、石家庄,秦皇岛,
贵州省的遵义、仁怀,习水县,兴仁县,
云南省的昭通、宣威,
山西省的大同、阳高县、灵丘县、代县、繁峙县,
辽宁省的沈阳、昌图、葫芦岛,
吉林省 白山市 靖宇县
湖北省的襄阳、十堰,
江苏省的徐州、宿迁,
甘肃省的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母家峡村,
黑龙江省的肇东、伊春、齐齐哈尔等地,
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一书记载,1978年全台户政口卡资料统计,全台只有94名母姓民众,均有母氏族人分布。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平昌郡:三国魏置,后废,晋复置,治安丘(今山东安丘),后魏移治昌安(今河北安丘)。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约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一带地区。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茄弯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平昌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云南昆明母氏字辈:四茂荣华,盛世光前绪,忠心运定昌,传后有文章。
湖北襄阳母氏字辈:天、开、文、运、诗、书、传、家、均、仁、明、义、道、从、广、华
四川剑阁母氏字辈:川林生培德继文明。
四川剑阁汉阳镇母氏字辈:芝、芳、仔、元、生、明。
四川剑阁(长岭乡):归祖(只取一个字),永,林,仔,忠,仕,怀,万,代,元,宗,小
重庆万州母氏字辈:文学光国,应天生德,万宗正世,兴朝发泽。
河南商丘母氏字辈:齐景山广振,乾坤传远祥,卫玺子丰疆,文恒武启邦。
河南新乡母氏字辈:尚文建亚冠,
山东肥城母氏字辈:大清运兴荣,朝殿毓(升)(铭)。
四川苍溪母氏字辈:1荣永文德,开宗继泽,世从正道,兴家定国。
四川苍溪母氏字辈:2之,天,龙,元,二,林,国,恩,光,永,贤,良,伟,士,宝,福,德,知,天,生。
重庆忠县母姓字派
应天生德,维学光国,万宗正文,兴朝发泽,克成先志,永颤链闷定尔家,英贤继启,世代中华。
湖北十堰母氏字辈:……吉,祥,连,侍,光,美……
四川广元部分母氏自派:文 宗(炳)怀(元)玉(龙) 新......
宗祠楹联
源自上古;望出平昌。
指母姓源流和郡望。
称王于大宛;发迹在平昌。
指母姓源流和郡望。
纯洁家声久远;德厚族脉绵长。
上明朝进士母纯德“纯德”二字嵌名联。
魏国邑侯府第;明朝进士人家。
上联:三国魏国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母丘俭,字仲恭。明帝时,任幽州刺史,从司马懿定辽东有功,封安邑侯。正始中,击破进略辽东的高句丽兵,迁左将军,转镇南将军。后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以不满司马氏专朝政,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司马师,兵败被杀。下联:明朝进士母德纯,曾官大理寺正。
姓氏名人
母梦牛(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咸淳年间进士。
母德纯(生卒年待考),明朝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
母国光(公元1931~今),辽宁锦西人(现今:葫芦岛)。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专家。
母瑞身(生卒年待考),著名地质学家。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系统研究中国金矿分布特征及其成矿规律,借鉴近代国内外成矿理论和国内最新研究成果,重新划分了中国金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研究了每一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各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变质热液型和交代——重熔岩浆热液型的重要性。著有《中国金矿成矿规律的初步研究》,
母秋华(公元1939~今),女;吉林四平人。著名作物遗传学专家。
196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军需大学)农学农机系植物细胞工程室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农作物遗传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母学勇(生卒年待考),四川剑阁县人。著名当代历史学家。
著有《剑阁出土的道教神像及其价值》、《剑阁鹤鸣山石刻道教图谱的内涵初论》、《四川剑阁武连横梁子摩崖造像》、《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等。
母国政(公元1941~今),辽宁锦西人。著名当代作家、诗人。
1947年随工作调动的父亲迁往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期间开始学习抒情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等报刊上。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崇文区业余大学任教。
文化大革命中业余大学解散,前往五七干校劳动。
1973年抽调到崇文区文化馆,担任文学辅导员同时开始小说创作。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我们家的炊事员》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家庭为一个社会瞭望的窗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表现了普通人的美好性格和人情。他的作品文笔细腻,善于描绘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1980年调北京出版社任编辑,文艺编辑室副编审。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毋国政短篇小说选》、《他们相聚在初冬》、《父亲的叛逆》、《小巷里的惆怅》、《寻梦》、《青杨掩映的小巷》等。
母碧芳(公元1955~今),女;四川绵阳人。著名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国家一级文学创作,第六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曾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
历任教师、记者、文学编辑、行政干部。现任沙汀文学艺术院副院长,绵阳市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近两百万字。作品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除有近百篇零星作品发表在海内外文学刊物,被多种选刊、丛书选载,收集成书并多次获奖外,出版《毋碧芳散文、报告文学选》一部,长篇小说四部:《惑之年》三十一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9年获文化部建国五十周年献礼优秀作品奖,获四川省第三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绵阳市第二届优秀作品奖;《今夜,我们试婚……》二十六万字,香港情佳缘出版社1995年出版;《试婚》二十万字,《特区文学》1996年一、二期连载;《无雨的日子》三十一万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母瀛(公元1958~今),吉林长春人。著名金属有机合成与催化专家。
母铁军:现代著名电影人,监制,作品有《镖行天下》序列。

『叁』 中国有姓《母》的吗

母姓
母(毋)[母(毋),读音作wú(ㄨˊ),不可读作mǔ(ㄇㄨ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胡公满后裔公子完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母氏源于田姓。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献《姓氏词典》中介绍:“母”姓的历史悠久,“母”姓是从复姓“胡母”而来,源于田姓,所谓“系出田氏”。

春秋时期,陈国胡公满的后人公子完出奔齐国,改姓田氏,后人以权财拢控齐国人心,逐渐掌握朝政,最终代姜齐为田齐。到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前301年)将其弟赐封于毋仰(即母乡、无盐邑,今山东东平),古时“母”、“毋”二字通假,其后人“远本胡公,近取母邑”,取姓为“胡母”氏。后裔子孙分衍为三个姓氏,即胡母氏、胡仰氏和母(毋)氏。

在史籍《稀姓录》中提到母氏名人,唐朝时期有母照,宋咸淳年间有进士母梦牛,明朝时期有母德纯。而当今中国母氏最为著名者,当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科学家、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教授。另外,当代中国诗人、散文作家母国政也是母氏家族的著名人物。

第二个渊源:源于母邱氏,出自,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母邱氏,实际为毋丘氏,以邑为氏。毋丘,即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邱”,是后人在“丘”字旁加“邑”而成。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母邱氏,其先食采母邱,因氏焉。”

对于“母邱”,近代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考证:“孙辑姓纂,讹‘毋丘’作‘母丘’列入厚韵,误。”例如,河南后汉末将大匠毋邱兴,生毋俭,为魏幽州剌史,奔吴,拜镇北将军、幽州牧、谯侯,生毋旬。

古时“母”、“毋”二字通假,毋邱氏后裔子孙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母(毋)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属于以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历史上,复姓毋盐氏、毋将氏、毋车氏、毋终氏等诸姓氏,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母(毋)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以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明朝时期,明王朝为平衡国内人口分布,加速经济建设,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迁民运动,期间,有整村回民迁徙到一个地方,姓名用原地方名。今宁夏泾源县回族聚居地有母家沟,指以地名为汉化姓氏,称母(毋)氏。

【迁徙分布】

母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东部形成郡姓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因战乱、仕宦、移民以及明清之际闯关东等原因,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 母(毋)氏的的历史很久,但人数不多,如今在山东省的泰安、邹城,河南省的永城、新乡,四川省的剑阁、射洪、阆中、苍溪、仪陇、蓬安、自贡,重庆市,河北省的乐亭、邢台、枣强、石家庄,贵州省的遵义,云南省的昭通、宣威,山西省的大同,辽宁省的昌图、葫芦岛,湖北省的十堰,江苏省的徐州、宿迁,黑龙江省的肇东、伊春等地,均有母(毋)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平昌郡:三国魏置,后废,晋复置,治安丘(今山东安丘),后魏移治昌安(今河北安丘)。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约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一带地区。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2.堂号:

平昌堂:以望立堂。

【宗族字派】

字辈:
云南昆明母氏字辈:四茂荣华,盛世光前绪,忠心运定昌,传后有文章。
四川剑阁母氏字辈:川林生培德继文明。
重庆万州母氏字辈:文学光国,应天生德,万宗正世,兴朝发泽。

【历史名人】
母(毋)乙:(公元?~920年),一称毋乙、贯乙;陈州人(今河南淮阳)。著名五代时期后梁农民起义军首领。

后梁末帝时,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反抗陈州刺史惠王朱友能的横暴统治,众至千人。

贞明六年(公元920年)秋,起义军力量南达淮水流域,屡败州兵,转战于陈、颍、蔡三州。后母乙称帝,置官属。不久被镇压,母乙与董乙等首领八十余人被俘,遭惨杀。

母(毋)照:(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文士。

母(毋)梦牛:(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咸淳年间进士。

母(毋)德纯:(生卒年待考),明朝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

母(毋)国光:(公元1931~今),辽宁锦西人。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专家。

母(毋)瑞身:(生卒年待考),著名地质学家。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系统研究中国金矿分布特征及其成矿规律,借鉴近代国内外成矿理论和国内最新研究成果,重新划分了我国金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研究了每一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各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变质热液型和交代——重熔岩浆热液型的重要性。著有《中国金矿成矿规律的初步研究》,

母(毋)秋华:(公元1939~今),女;吉林四平人。著名作物遗传学专家。

196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军需大学)农学农机系植物细胞工程室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农作物遗传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母(毋)学勇:(生卒年待考),四川阆中人。著名当代历史学家

著有《剑阁出土的道教神像及其价值》、《剑阁鹤鸣山石刻道教图谱的内涵初论》、《四川剑阁武连横梁子摩崖造像》、《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等。

母(毋)国政:(公元1941~今),辽宁锦西人。著名当代作家、诗人。

1947年随工作调动的父亲迁往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期间开始学习抒情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等报刊上。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崇文区业余大学任教。

文化大革命中业余大学解散,前往五七干校劳动。

1973年抽调到崇文区文化馆,担任文学辅导员同时开始小说创作。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我们家的炊事员》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家庭为一个社会了望的窗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表现了普通人的美好性格和人情。他的作品文笔细腻,善于描绘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1980年调北京出版社任编辑,文艺编辑室副编审。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母国政短篇小说选》、《他们相聚在初冬》、《父亲的叛逆》、《小巷里的惆怅》、《寻梦》、《青杨掩映的小巷》等。

母(毋)碧芳:(公元1955~今),女;四川绵阳人。著名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国家一级文学创作,第六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曾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

历任教师、记者、文学编辑、行政干部。现任沙汀文学艺术院副院长,绵阳市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近两百万字。作品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除有近百篇零星作品发表在海内外文学刊物,被多种选刊、丛书选载,收集成书并多次获奖外,出版《母碧芳散文、报告文学选》一部,长篇小说四部:《惑之年》三十一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9年获文化部建国五十周年献礼优秀作品奖,获四川省第三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绵阳市第二届优秀作品奖;《今夜,我们试婚……》二十六万字,香港情佳缘出版社1995年出版;《试婚》二十万字,《特区文学》1996年一、二期连载;《无雨的日子》三十一万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母(毋)瀛:(公元1958~今),吉林长春人。著名金属有机合成与催化专家。

1978~1982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学士,1982~198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1986~1991年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化学系博士。

1985~1986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助教,1986~1986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1991~1992年任加拿大McGill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2~1995年任加拿大Guelph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6~今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新型有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均相催化和手性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合成可催化烯烃、环氧化物、环己内酯、丙交酯等重要单体聚合反应的金属有机催化剂,研究聚合反应机理、条件和工艺,开发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合成可催化不饱和有机化合物手性加成、环加成、环氧化、偶联等反应的手性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手性催化反应,开发新手性催化剂和手性合成反应;设计合成具有特殊光、电、磁性质,特别是具有半导体和发光性质的有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开发新型功能材料;设计合成可制备高性能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陶瓷材料的金属有机前体化合物,研究其转化为相应材料的机理、条件和工艺。

【母姓宗祠通用联】

源自上古;
望出平昌。

指母姓源流和郡望。

称王于大宛;
发迹在平昌。

指母姓源流和郡望。

纯洁家声久远;
德厚族脉绵长。

上明朝进士母纯德“纯德”二字嵌名联。

魏国邑侯府第;
明朝进士人家。

上联:三国魏国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母丘俭,字仲恭。明帝时,任幽州刺史,从司马懿定辽东有功,封安邑侯。正始中,击破进略辽东的高句丽兵,迁左将军,转镇南将军。后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以不满司马氏专朝政,与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司马师,兵败被杀。下联:明朝进士母德纯,曾官大理寺正。

“母”姓的历史悠久,“母”姓是从复姓“胡母”而来,源于田姓,所谓“系出田氏”。春秋时代的齐宣王封他的弟弟在母仰(地名),赐姓“胡母”氏。他的后人分为3个姓,即胡母、胡仰和母。

在《稀姓录》中提到母姓的名人,唐有母照,宋有咸淳进士母梦牛,明有母德纯。当代中国诗人兼散文作家母国政也是母氏家族的名人。在稀有的姓氏中除了胡母、胡仰和母三姓之外,还有母邱和母将,以及姆。

天津南开大学的光学科学家母教授表示,他也不知道“母”姓的起源,不过,他知道“母”姓是源自山东省。他说:“在山东泰安有一个母家庄,这个村庄的居民多数姓母。”他相信他的祖先是从山东移居到辽宁的。

母教授说,他在辽宁锦西出生,那里有四、五百人姓母。“母”姓的的历史很久,人数不多,分布的地区也不广,大约在山东、北京和内蒙古有他的宗亲,其他地方就很少了。他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从未遇过姓“母”的宗亲,出来做事以后也一直没有机会遇到自己的宗亲。目前,他的儿子在美国深造也没有机会遇到母氏宗亲。母国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肆』 母姓的姓氏名人

母梦牛
(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咸淳年间进士。
母德纯
(生卒年待考),明朝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
母国光
(公元1931~今),辽宁锦西人。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专家。
母瑞身
(生卒年待考),著名地质学家。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系统研究中国金矿分布特征及其成矿规律,借鉴近代国内外成矿理论和国内最新研究成果,重新划分了中国金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研究了每一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各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变质热液型和交代——重熔岩浆热液型的重要性。著有《中国金矿成矿规律的初步研究》,
母秋华
(公元1939~今),女;吉林四平人。著名作物遗传学专家。
196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军需大学)农学农机系植物细胞工程室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农作物遗传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母学勇
(生卒年待考),四川剑阁县人。著名当代历史学家
著有《剑阁出土的道教神像及其价值》、《剑阁鹤鸣搭猜哪山石刻道教图谱的内涵初论》、《四川剑阁武连横梁子摩崖造像》、《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等。
母国政
(公元1941~今),辽宁锦西人。著名当代作家、诗人。
1947年随工作调动的父亲迁往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期间开始学习抒情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等报刊上。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崇文区业余大学任教。
文化大革命中业余大学解散,前往五七干校劳动。
1973年抽调到崇文区文化馆,担任文学辅导员同时开始小说创作。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我们家的炊事员》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家庭为一个社会瞭望的窗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表现了普通人的美好性格和人情。他的作品文笔细腻,善于描绘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1980年调北京出版社任编辑,文艺编辑室副编审。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毋国政短篇小说选》、《他们相聚在初冬》、《父亲的叛逆》、《小巷里的惆怅》、《寻梦》、《青杨掩映的小巷》等。
母碧芳
(公元1955~今),女;四川绵阳人。著名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国家一级文学创作,第六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曾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
历任教师、记者、文学编辑、行政干部。现任沙汀文学艺术院副院长,绵阳市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近两百万字。作品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除有近百篇零星作品发表在海内外文学刊物,被多种选刊、丛书选载,收集成书并多次获奖外,出版《毋碧芳散兆埋文、报告文学选》一部,长篇小说四部:《惑之年》三十一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9年获文化部建国五十周年献礼优秀作品奖,获四川省第三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绵阳市第二届优秀作品奖;《今夜,我们知码试婚……》二十六万字,香港情佳缘出版社1995年出版;《试婚》二十万字,《特区文学》1996年一、二期连载;《无雨的日子》三十一万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母瀛
(公元1958~今),吉林长春人。著名金属有机合成与催化专家。
1978~1982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学士,1982~198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1986~1991年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化学系博士。
1985~1986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助教,1986~1986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1991~1992年任加拿大McGill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2~1995年任加拿大Guelph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6~今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新型有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均相催化和手性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合成可催化烯烃、环氧化物、环己内酯、丙交酯等重要单体聚合反应的金属有机催化剂,研究聚合反应机理、条件和工艺,开发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合成可催化不饱和有机化合物手性加成、环加成、环氧化、偶联等反应的手性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手性催化反应,开发新手性催化剂和手性合成反应;设计合成具有特殊光、电、磁性质,特别是具有半导体和发光性质的有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开发新型功能材料;设计合成可制备高性能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陶瓷材料的金属有机前体化合物,研究其转化为相应材料的机理、条件和工艺。
母铁军
现代著名电影人,监制,作品有《镖行天下》序列。

『伍』 名著中精彩片段摘抄

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巴金《家》)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沈从文《边城》)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钱钟书《围城》)
中山公园的水池象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象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绕着池中的月亮。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时刻。天空象是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蓝晶晶的,又高又远。一轮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山梁上爬出来,如同一盏大灯笼,把个奇石密布的山谷照得亮堂堂,把树枝、幼草的影投射在小路上,花花点点,悠悠荡荡。宿鸟在枝头上叫着,小虫子在草棵子里蹦着,梯田里春苗在拔秆儿生长着;山野中也有万千生命在欢腾着……
(浩然《艳阳天》)
月光洒满了这园庭,远处的树林,顶上载着银色的光华,林里烘出浓厚的黑影,寂静严肃的压在那里。喷水池的喷水,池里的微波,都反射着皎洁的月光,在那里荡漾,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的在受她的践踏。
(郁达夫《秋河》)
月亮快要出来了。月亮还远着呢,可是在地平线后边,人们觉得它从黑暗的深渊上升。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象高脚杯的边缘,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树峰的侧影,一分钟比一分钟显得更为深黑。
(法 罗曼•罗兰:《母与子》)
雾霭消散了,银色的月光好象一身自得耀眼的寡妇的丧服,覆盖着广阔的沙滩。河面没有一条船只,甚至看不见一丝微波,河心河岸,到处是一片宁静,这宁静有如死亡带给受尽苦难的病患者的一种无休止的安宁。
(印度 泰戈尔:《沉船》)
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刘白羽《长江三日》
隔断了众人与我的是漫天的雾。任是高屋崇楼,如水的车辆,拥挤的行人;一切都不复存在,连自己行走时摇荡出去的手臂也消失在迷茫之中了。
靳以《雾》
屋子外面,原是浓厚得对面不见人影的晨雾,这时已经消退,变淡了。慢慢得势的阳光里,白蒙蒙的雾点子,一阵一阵地翻腾,飘散,好像沙沙有声。篱笆,土堆,墙头,都在雾气里显出模糊的形象。
王西彦《春回地暖》
雾霭
像轻纱,像烟岚,像云彩;挂在树上,绕在屋脊,漫在山路上,藏在草丛中。一会儿像奔涌的海潮,一会儿像白鸥在翻飞。霞烟阵阵,浮去飘来,一切的一切,变得朦朦胧胧的了。顷刻间,这乳白色的轻霭,化成小小的水滴。洒在路面上,洒在树丛中,洒在人头脸上。轻轻的,腻腻的,有点潮湿。人们吸进这带有野菊花药香味儿的气息,觉得有点微醺。
仇智杰《雾纱赋》
晨雾
夜雾慢慢淡了,颜色变白,像是流动着的透明体,东方发白了。浮动着的轻纱一般的迷雾笼罩着曹阳新村,新村的建筑和树木若有若无。说它有吧,看不到那些建筑和树木的整体;说它没有吧,迷雾开豁的地方,又隐隐露出建筑和树木部分的轮廓,随着迷雾的浓淡,变幻多姿,仿佛是海市蜃楼。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不知什么时候起了雾。黎明时分,浓雾像棉团似的从上游滚滚而来;爬上河岸,越上树丛,向两侧泛滥开去……浓雾塞满了小棚,沾在脸上湿漉漉的、滑腻腻的;我们谁也看不清谁的脸。
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有一个浓雾的早晨,我来到堤边。四处迷迷茫茫,山和湖都不见了,面前只有看不透的乳白色的混沌。唉乃之声由远而近,和悦耳的鸟声相应和。白色的空洞里隐隐约约有一个点子,而后,一只船的轮廓渐渐显露出来。这是这一天最早的一只游艇。
于敏《西湖即景》
清晨,浓雾弥漫。依照医生的嘱咐,我在湖滨悠闲地散步。耳边只闻鸟鸣,百啭千声,都看不见它们玲珑身影。一团团微带寒意的浓雾不时扑在脸上,掠过身旁。平日那装着耀眼的高压水银灯泡的路灯,今天显得那么暗淡无力,在翻腾缭绕的雾气中闪烁迷离。我仿佛正走进一个童话世界。
张平《镜湖晨雾》
夜雾
有一回从滑雪会走回松雪楼,忽然察觉路上有一层雾,一下子浓了过来,一下子又散了开去,那真是一种奇妙的经验,仿佛走进一个雾帐,雾自发边流过,自耳际流过,自指间流过,都感觉得到;又仿佛行舟在一条雾河,两旁的松涛声鸣不住,轻舟一转,已过了万重山,回首再望,已看不见有雾来过,看不见雾曾在此驻留了。
林清玄《合欢山印象》
春雾
正当四月初旬,樱草开花,一阵煦风吹过新掘的花畦,花园如同妇女,着意修饰,迎接夏季的节日。人从花棚的空当望出,就见河水曲曲折折,漫不经心,流过草原。黄昏的雾气,在枯落的白杨中间浮过,仿佛细纱挂在树枝,却比细纱还要发白,还要透明,蒙蒙一片,把白杨的轮廓勾成了堇色。
(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夏雾
夏季的夜晚是短的,黎明早早地来临。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以前,森林、一环一环的山峦、以及群山环绕着的一片片小小的平川,全都隐没在浓滞的雾色里。只有森林的顶端浮现在浓雾的上面。随着太阳的升起,越来越淡的雾色游移着、流动着,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思着的森林,平川上带似的小溪全都显现出来;远远近近,全是令人肃穆的、层次分明的、浓浓淡淡的、深深浅浅的绿色,绿色,还是绿色。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秋雾
才是昨儿,本是万里无云的晴天,可是那天,那山,那海,处处都像漫着层热雾,粘粘渍渍的,不大干净。四野的蝉也作怪,越是热,越爱噪闹,噪得人又热又烦。秋风一起,瞧啊:天上有云,云是透明的;山上海上明明罩着层雾,那雾也显得干燥而清爽。
杨朔《秋风萧瑟》
冬雾
伦敦的冬雾,真的提前保卫这古城了吗?早晨起来,把毛毯一卷,连同草垫抱到堆房里。上楼时,觉得很冷。用木棍拨开窗上的黑帘,外面是一片凄迷的灰雾。不但没有了后街伊顿路教堂的尖楼,竟连后园的梨树也依稀只剩条黑影。正在发怔时,一声味噢,一个躜动,我们的狸花猫坐在沙发背上了。它怯生生地了了我一眼,就缩着四条腿,把身子蜷得像个鼓肚子花瓶,对着灰雾出起神来。浓雾中传来汽车的喇叭声,时而短促,时而悠扬。……
萧乾《伦敦三日记》
白雾
晨曦姗姗来迟,星星不肯离去。然而,乳白色的蒸气已从河面上冉冉升起来。这环绕着葫芦坝的柳溪河啊,不知那儿来的这么多缥渺透明的白纱!霎时里,就组成了一笼巨大的白帐子,把个方圆十里的葫芦坝给严严实实地罩了起来。这,就是沱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有名的大雾了。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蓝雾
淡蓝色的晓雾,从草丛和茶树墩下升起来了。枸椽花的清香、梅和枳的清香,混合在晨雾当中,整个山坞都是又温暖又清凉的香气;就连蓝雾,也像是酿制香精时蒸发出来的雾汽。
艾煊《碧螺春讯》
灰雾
灰白色的雾从乱石纵横的山谷里冉冉的向上升腾起来,而压在山巅上的乌云,却越来越低沉了。一会儿,山峰隐没了,路也看不清了,四周一片昏黑。
峻青《山鹰》
寒雾
一片白茫茫的寒雾,笼罩着兵工厂的高红砖墙和砖墙外面的大马路,笼罩着兵工厂对面航空处的广阔的飞机场;包围了市街尽头处古塔的身影。……这浓重的寒雾,从早晨厂子高烟囱旁放送出催促工人上班的汽笛声,脚踏车流,人流,车流声和杂沓的脚步声,涌进兵工厂大门口时,便开始像一道浓烟似的铺天盖地降落下来,现在已经快到小傍晌了,它还没有一点消散的意思。太阳从混沌的、冷冻的云罅里,刚刚显露一下带着光晕的圆脸,很快便隐没了。天空飘着碎玉般的晴雪,尖利的寒气砭人肌肤,裸露在外面的耳朵、面颊、手指头和穿着破旧棉鞋的脚趾尖,都冻得像猫咬一样的疼痛。“好冷的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数九寒天哪!”……
蔡天心《浑河的风暴》
昏雾
各处山谷里全弥漫着悠悠的昏雾,雾悄然独步上山,好像一个恶灵,寻找安息之处而不可得似的。粘湿而冷酷的寒雾缓缓飘来,显然可见,浪潮起伏,互相追逐,好像险恶的海面上的波涛。雾的密度封闭了车上的灯光,除了几码之内的雾自己底搐动而外,什么也看不见;疲劳的马们所呼出的浊气混进雾里,好像这一切都是由它们造成的。
(英)狄更斯《双城记》
浓雾
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有几处耸立云霄的高楼在雾气中只显现了最高的几层,巨眼似的成排的窗洞内闪闪烁烁射出惨黄的灯光,——远远地看去,就像是浮在半空中的蜃楼,没有一点威武的气概。而这浓雾是无边无际的,汽车冲破了窒息的潮气向前,车窗的玻璃变成了毛玻璃,就是近在咫尺的人物也都成了晕状的怪异的了;一切都失了鲜明的轮廓,一切都在模糊变形中了。
茅盾《子夜》
太阳已经落下去了;浓雾白得跟牛奶一样,在河面上,在教堂的围墙里,在工厂四周的空地上升起来。这时候,黑暗很快的降临了,坡下面已有灯火在闪亮,看上去那片浓雾好像掩盖着一个不见底的深渊似的……
(俄)契诃夫《在峡谷里》
山雾
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
贾平凹《读山》
早晨,群山弥漫着蒸腾着白雾,青灰色的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随山势迤逦而下,潜入茫茫雾海里。黑黝黝的果园,在雾海里若隐若现,像起伏在波浪中的海岛。
母国政《山村散歌》
太阳直射到山谷深处,山像排起来似的一样,一个方向,一种姿态。这些深得难以测量的山谷,现在正腾腾的冒出白色的、浓得像云雾一样的热气。就好像在大地之下,有看不见的大火在燃烧,有神秘的水泉在蒸发。
孙犁《风云初记》
湖上的雾
云厚厚的,落在湖上,就是雾,灰蒙蒙的雾气,水气,像是荒原上的大烟泡、冬天的浴池,一片昏暗,吞没了湖边的远山近山。凉飕飕的雨丝,横着飘洒过来,鬼才知道,它是从天上,还是从湖里头,冒出来。看一眼像是有,再看一眼,又像是没有……只有技术好的船工,才能在这种天气照样载客游湖。
张抗抗《水洼中的汪洋》
南望太湖,也辨不出什么形状来,不过只觉得那面的一块空阔的地方,仿佛是由千千万万的银丝织就似的,有月光下照的清辉,有湖波返射的银箭,还有如无却有,似薄还浓,一半透明,一半粘湿的湖雾湖烟,假如你把身子用力的朝南一跳,那这一层透明的白网,必能悠扬地牵举你起来,把你举送到王母娘娘的后宫深处去似的。
郁达夫《感伤的行旅》
林间的雾
他每天早晨沿着一条蛇一样弯弯曲曲的小路走进大森林的雾里,恍若走进迷朦的梦里。满山满谷乳白色的雾气,那样的深,那样的浓,像流动的浆液,能把人都浮起来似的。
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
雾在林间飘浮着,流动着。各种形状的树叶,浑圆的、椭圆的、细长的、多角的……像千万只绿色的小手。雾气拂着它们,在叶掌上留下一层细小的水珠。小水珠流动着,在掌心汇成一颗大水滴,像托着颗晶亮的水银珠。沉重了,掉下去了,另一颗大水珠又在生成……
尹俊卿《雾山黄》
草原上的雾
每天早晨,浓雾淹没了山野、河川和道路;草原清净而凉爽的空气,变得就像马群踏过的泉水一样,又混浊又肮脏!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
海上的雾
最后的一片紫光已在海面上消失掉,水里就腾起一重雾;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了一会儿,也都看不见了。雾在眼前逐渐浓厚,遮掩了天,遮掩了远处的海平线,甚至连船都给遮掩了。现在只有烟囱和那庞大的主桅还可以看得出,从稍微远一些的距离看起来,那些水手的形体就好像影子一般。又过了一小时,就什么都隐没在白茫茫的雾里,连挂在桅杆顶上的灯,和烟囱里飞出来的火花都看不见了。
(波)显克微支《为了面包》
雾在上升,可是又降落了下来,更浓密了。有时候简直全不透明。船陷在冰山式的雾气里。这可怕包围,像一把钳子那样打开;使人瞥见一角地平线,又立刻合拢。
(法)雨果《海上劳工》
河岸高处林木葱茏的小山上,山茱萸开满了晶莹的白花,仿佛残雪还在万绿丛中恋恋不舍。开花的山楂子树正迎风怒放,开始从娇白转为粉红,在树下闪耀着光斑的枯松枝间,野忍冬织成了一张猩红、桔红和玫瑰红的三色地毯。微风里掺和着新灌木和野花的淡淡清香,整个世界都是秀色可餐了。

玛格丽特 《飘》

『陆』 一九八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十五篇是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班主任》 刘心武 《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神圣的使命》 王亚平 《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

《窗口》 莫 伸 《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

《我们的军长》 邓友梅 《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

《湘江一夜》 周立波 《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

《足迹》 王愿坚 《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顶凌下种》 成 一 《汾水》1978年第1期

《愿你听到这支歌》 李 陀 《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

《弦上的梦》 宗 璞 《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

《伤痕》 卢新华 《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 洁 《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张承志 《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

《辣椒》 张有德 《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

《取经》 贾大山 《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

《满月儿》 贾平凹 《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

《最宝贵的》 王 蒙 《作品》1978年第7期

《献身》 陆文夫 《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

《墓场与鲜花》 萧 平 《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

《眼镜》 刘富道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

《姻缘》 孔捷生 《作品》1978年第8期

《抱玉岩》 祝兴义 《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

《“不称心”的姐夫》 关庚寅 《鸭绿江》1978年第7期

《看守日记》 齐 平 《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

《芙瑞达》 于 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 童恩正 《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

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1977~1980)

一等奖

人到中年 湛容 《收获》1980年第1期

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

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 1期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

蝴蝶 王蒙 《十月》1980年第4期

二等奖

土壤 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

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 《十月》1979年第1期

啊! 冯骥才 《收获》1979年第6期

大墙下的红玉兰 从维熙 《收获》1979年第2期

蒲柳人家 刘绍棠 《十月》1980年第3期

淡淡的晨雾 张抗抗 《收获》1980年第3期

开拓者 蒋子龙 《十月》1980年第6期

三生石 宗璞 《十月》1980年第3期

甜甜的刺毒 (土家族)孙健忠 《芙蓉》1980年第1期

惊心动魄的一幕 路遥 《当代》1980年第3期

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 《人民文学》第7期

小镇上的将军 陈世旭 《十月》第3期

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女) 《人民文学》第2期

彩云归 李栋、王云高 《人民文学》第5期

我们家的炊事员 母国政 《北京文艺》第6期

冈扎与哈利 樊天胜 《人民文学》第4期

记忆 张弦 《人民文学》第3期

悠悠寸草心 王蒙 《上海文学》第9期

谁生活得更美好 张洁(女) 《工人日报》7月15日

战士通过雷区 张天民 《人民文学》第7期

信任 陈忠实 《陕西日报》6月3日

蓝蓝的木兰溪 叶蔚林 《人民文学》第6期

话说陶然亭 邓友梅 《北京文艺》第2期

内奸 方之 《北京文艺》第3期

李顺大造屋 高晓声 《雨花》第7期

因为有了她 孔捷生 《人民文学》第10期

我爱每一片绿叶 刘心武 《人民文学》第6期

我应该怎么办? 陈国凯 《作品》第2期

重返 金河 《上海文学》第4期

罗浮山血泪祭 申杰英 《十月》第2期

办婚事的年轻人 包川(女) 《人民文学》第7期

空谷兰 (白族)张长 《解放军文艺》第12期

雕花烟斗 冯骥才 《当代》第2期

独特的旋律 周嘉俊 《上海文学》第2期

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哈萨克族)艾克拜尔 米吉提 《新疆文艺》第3期

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西线轶事 徐怀中 《人民文学》第1期

乡场上 何士光 《人民文学》第8期

月食 李国文 《人民文学》第3期

三千万 柯云路 《人民文学》第11期

笨人王老大 锦云、王毅 《北京文学》第7期

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 蒋子龙 《新港》第5期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人民文学》第2期

灵与肉 张贤亮 《朔方》第9期

夏 张抗抗(女) 《人民文学》第5期

西望茅草地 韩少功 《人民文学》第10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弦 《上海文学》第1期

活佛的故事 (蒙古族)玛拉沁夫 《人民日报》7月12日

镢柄韩宝山 张石山 《汾水》第8期

心香 叶文玲(女) 《当代》第2期

勿忘草 周克芹 《四川文学》第4期

南湖月 刘富道 《人民文学》第7期

天山深处的“大兵” 李斌奎 《解放军文艺》第9期

你是共产党员吗? 张林 《当代》第3期

空巢 冰心(女) 《北方文学》第3期

春之声 王蒙 《人民文学》第5期

结婚现场会 马烽 《人民文学》第1期

丹凤眼 陈建功 《北京文学》第8期

红线记 罗旋 《人民文学》第8期

小贩世家 陆文夫 《雨花》第1期

最后一个军礼 方南江、李荃 《解放军文艺》第11期

手杖 京夫 《延河》第1期

彩色的夜 王群生 《红岩》第2期

美与丑 (藏族)益希卓玛(女) 《人民文学》第6期

海风轻轻吹 吕雷 《作品》第12期

卖蟹 王润滋 《山东文学》第10期

一九八一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

《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

《一个猎人的恳求》[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

《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

《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

《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

《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

《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

《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

《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

《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1期

《蛾眉》刘绍棠《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

《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

《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女)《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

《金鹿儿》航鹰(女)《新港》1981年第4期

《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

《最后一篓春茶》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

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高山下的花环 李存葆 《十月》1982年第6期

赤橙黄绿青蓝紫 蒋子龙 《当代》1981年第4期

洗礼 韦君宜 《当代》1982年第1期

人生 路遥 《收获》1982年第3期

黑骏马 (回族)张承志 《十月》1982年第6期

祸起萧墙 水运宪 《收获》1981年第1期

相见时难 王蒙 《十月》1982年第2期

那五 邓友梅 《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

太子村的秘密 谌容 《当代》1982年第4期

燕儿窝之夜 魏继新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苦夏 江浙成、温小钰 《小说界》1982年第1期

射天狼 朱苏进 《昆仑》1982年第1期

流逝 王安忆 《钟山》1982年第6期

普通女工 孔捷生 《小说界》1982年第3期

张铁匠的罗曼史 张一弓 《十月》1982年第二期

驼峰上的爱 冯苓植 《收获》1982年第2期

沙海的绿荫 朱春雨 《十月》1981年第3期

远去的白帆 从维熙 《收获》1982年第1期

你在想什么 顾笑言 《花城》1981年第2期

山道弯弯 谭谈 《芙蓉》1981年第1期

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拜年 蒋子龙 《人民文学》第3期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 《北方文学》第8期

八百米深处 孙少山 《北方文学》第2期

明姑娘 航鹰 《青年文学》第1期

哦,香雪 铁凝 《青年文学》第5期

不仅仅是留恋 金河 《人民文学》第11期

种包谷的老人 何士光 《人民文学》第6期

敬礼!妈妈 宋学武 《海燕》第9期

女大学生宿舍 喻杉 《芳草》第2期

三角梅 王中才 《解放军文艺》第6期

赔你一只金凤凰 李叔德 《长江文艺》第1期

火红的云霞 吕雷 《人民文学》第1期

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乌热尔图《民族文学》第5期

第九个售货亭 姜天民 《青春》第8期

漆黑的羽毛 石言 《雨花》第9期

芨芨草 鲍昌 《新港》第8期

声音 张炜 《山东文学》第5期

母亲与遗像 海波 《人民文学》第4期

老霜的苦闷 矫健 《文汇月刊》第1期

远处的代木声 (土家族)蔡测海《民族文学》第10期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围墙 陆文夫 《人民文学》83年第2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青年文学》83年第1期

抢劫即将发生…… 楚良 《星火》83年第8期

阵痛 邓刚 《鸭绿江》83年第4期

秋雷湖之恋 石言 《人民文学》83年第10期

兵车行 唐栋 《人民文学》83年第5期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鄂温克族) 《民族文学》83年第10期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萌芽》83年第5期

亲戚之间 林元春(朝鲜族)清玉译 《民族文学》83年第9期

公路从门前过 石定 《山花》83年第7期

条件尚未成熟 张洁(女) 《北京文学》83年第9期

树上的鸟儿 王戈 《飞天》83年第9期

沙灶遗风 李杭育 《北京文学》83年第5期

肖尔布拉克 张贤亮 《文汇》月刊83年第2期

雪国热闹镇 刘兆林 《解放军文艺》83年第7期

遭遇之乐 陶正 《北京文学》83年第4期

除夕夜 达理 《人民文学》83年第5期

旋转的世界 陈继光 《人民文学》83年第11期

四个四十岁的女人 胡辛(女) 《百花洲》83年第6期

船过青浪滩 刘舰平 《萌芽》83年第7期

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保《昆仑》1984年第6期

《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增刊1983年第1期

《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

《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女)《十月》1983年第2期

《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

《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

《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

《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

《祖母绿》张洁(女)《花城》1984年第3期

《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

《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

《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

《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

《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

《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

《啊,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4期

《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5期

《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

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

《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7期

《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

《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8期

《蓝幽幽的峡谷》[蒙古族]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

《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3期

《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4期

《六月的话题》铁凝(女《花溪》1984年第2期

《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

《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

《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期

(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经评委会无记名投票决定,以得票多少为序)

《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5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7期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藏族]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1期

《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11期

《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

《小说选刊》1985年第5期

《今夜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

《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7期

《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4期

《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12期



《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

《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

《小说选刊》1986年第9期

《合坟》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

《小说选刊》1987年第2期

减去十岁 谌容 《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

洞天 李贯通 《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

夫妻粉 庞泽云 《海燕》1985年第11期

继续操练 李晓 《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

狗日的粮食 刘恒 《中国》1986年第9期

汉家女 周大新 《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

焦大轮子 于德才(满族) 《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

他在拂晓前死去 张廷竹 《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

这一片大海滩 杨显惠 《长城》1985年第6期

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

《甜的血腥的铁》 杨咏鸣 《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

《牛贩子山道》 雁 宁 《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

《葫芦沟今昔》 马 烽 《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

《小诊所》 周大新 《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

《清高》 陆文夫 《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

《马嘶·秋诉》 谢友鄞 《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

《陪乐》 朱春雨 《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

《塔铺》 刘震云 《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

《马车》 陈世旭 《十月》1987年第4期

《喊会》 柏 原 《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

《年关六赋》 阿 成 《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

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

桑树坪纪事 朱晓平 《钟山》1985年第4期

军歌 周梅森 《钟山》1986年第6期

一路风尘 王小鹰 《收获》1986年第2期

小鲍庄 王安忆 《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红高梁 莫言 《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

爸爸,我一定回来 达理 《芙蓉》1985年第1期

灵旗 乔良 《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

馕神小传 宋清海 《小说家》1986年第4期

风泪眼 从维熙 《十月》1986年第2期

红尘 霍达(回族) 《花城》1986年第3期

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 张笑天 《花城》1985年第3期

第五届(1987—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白马》王星泉

《十月》1987年第1期

《烦恼人生》

池 莉

《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

《风景》

方 方

《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

《去意徊徨》

刘 琦

《昆仑》1987年第6期

《冬天和夏天的区别》

苗长水

《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4期

《懒得离婚》

谌 容

《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6期

《天桥》

李 晓

《青年文学》1988年第8期

《追月楼》

叶兆言

《钟山》1988年第5

热点内容
小说念武记最新章节 发布:2023-08-31 22:07:07 浏览:107
求系统类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4:10 浏览:291
开火箭的小说短篇 发布:2023-08-31 22:02:08 浏览: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1:11 浏览:932
有声小说仙妻有喜爆军蛇王燎上瘾 发布:2023-08-31 21:52:57 浏览:793
小说古龙武侠书 发布:2023-08-31 21:52:07 浏览:713
贾平凹有声小说藏地密码 发布:2023-08-31 21:48:34 浏览: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说 发布:2023-08-31 21:44:18 浏览:755
重生洛天小说 发布:2023-08-31 21:37:22 浏览:420
玄幻小说里的法力是什么 发布:2023-08-31 21:30:05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