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的节拍器
❶ 长篇小说的写法,步骤
小说并没有一定的写法和固定的写作格式。一般情况下的步骤为:
1、制定写作计划,定题目,论证成功的可行性。
2、要明确通过小说透露作者什么立场,是悲观消极还是乐观豁达。是忧伤的还是幽默搞笑的,是揭露还是赞美,是教诲引导还是指责阻止,等等。
3、决定要第一人称写还是第三人称,还是其他格式口气。
4、看点与将要写的小说有关的书籍。 多看一些与将要写的小说相关的成功之作,积累词汇,培训语言特色。
5、打算每天写多少字,一般1000到3000。下定决定何时要完成。最好看点成功的学习和创作资料,增加做一件事的信心与决心。
6、小说的结果要确定好,是喜剧还是悲剧或生活情景剧。
7、每看一本成功之作都要记下情节或一些佳句,以及读后感。
8、补充自身营养,要自己有饱满的精神,坚持到底。中途写不下去时,可暂停一段时间,再积累一些资料后续写。
写作长篇小说时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大多数的小说里都有一个故事,所以我们想要写小说,似乎也该先找个故事。找什么样子的故事呢?从我们读过的小说来看,什么故事都可以用。恋爱的故事,冒险的故事固然可以利用,就是说鬼说狐也可以。故事多得很,我们无须发愁。不过,在说鬼狐的故事里,自古至今都是把鬼狐处理得象活人;即使专以恐怖为目的,作者所想要恐吓的也还是人。假若有人写一本书,专说狐的生长与习惯,而与人无关,那便成为狐的研究报告,而成不了说狐的故事了。由此可见,小说是人类对自己的关心,是人类社会的自觉,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纪录。那么,当我们选择故事的时候,就应当估计这故事在人生上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启示;也就很显然的应把说鬼说狐先放在一边——即使要利用鬼狐,发为寓言,也须晓得寓言与现实是很难得谐调的,不如由正面去写人生才更恳切动人。
依着上述的原则去选择故事,我们应该选择复杂惊奇的故事呢,还是简单平凡的呢?据我看,应当先选取简单平凡的。故事简单,人物自然不会很多,把一两个人物写好,当然是比写二三十个人而没有一个成功的强多了。写一篇小说,假如写者不善描写风景,就满可以不写风景,不长于写对话,就满可以少写对话;可是人物是必不可缺少的,没有人便没有事,也就没有了小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把一件复杂热闹的事写得很清楚,而没有创造出人来,那至多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并不能成为小说。因此,我说,应当先写简单的故事,好多注意到人物的创造。试看,世界上要属英国狄更司的小说的穿插最复杂了吧,可是有谁读过之后能记得那些勾心斗角的故事呢?狄更司到今天还有很多的读者,还被推崇为伟大的作家,难道是因为他的故事复杂吗?不!他创造出许多的人哪!他的人物正如同我们的李逵、武松、黛玉、宝钗,都成为永远不朽的了。注意到人物的创造是件最上算的事。
为什么要选取平凡的故事呢?故事的惊奇是一种炫弄,往往使人专注意故事本身的刺激性,而忽略了故事与人生有关系。这样的故事在一时也许很好玩,可是过一会儿便索然无味了。试看,在英美一年要出多少本侦探小说,哪一本里没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可是有几本这样的小说成为真正的文艺的作品呢?这种惊心动魄是大锣大鼓的刺激,而不是使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动。小说是要感动,不要虚浮的刺激。因此,第一:故事的惊奇,不如人与事的亲切;第二:故事的出奇,不如有深长的意味。假若我们能由一件平凡的故事中,看出他特有的意义,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便具有很大的感动力,能引起普遍的同情心。小说是对人生的解释,只有这解释才能使小说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也只有这解释才能把小说从低级趣味中解救出来。所谓《黑幕大观》一类的东西,其目的只在揭发丑恶,而并没有抓住丑恶的成因,虽能使读者快意一时,但未必不发生世事原来如此,大可一笑置之的犬儒态度。更要不得的是那类嫖经赌术的东西,作者只在嫖赌中有些经验,并没有从这些经验中去追求更深的意义,所以他们的文字只导淫劝赌,而绝对不会使人崇高。所以我说,我们应先选取平凡的故事,因为这足以使我们对事事注意,而养成对事事都探求其隐藏着的真理的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我们既可以不愁没有东西好写,而且可以免除了低级趣味。客观事实只是事实,其本身并不就是小说,详密的观察了那些事实,而后加以主观的判断,才是我们对人生的解释,才是我们对社会的指导,才是小说。对复杂与惊奇的故事应取保留的态度,假若我们在复杂之中找不出必然的一贯的道理,于惊奇中找不出近情合理的解释,我们最好不要动手,因为一存以热闹惊奇见胜的心,我们的趣味便低级了。再说,就是老手名家也往往吃亏在故事的穿插太乱、人物太多;即使部分上有极成功的地方,可是全体的不匀调,顾此失彼,还是劳而无功。
在前面,我说写小说应先选择个故事。这也许小小的有点语病,因为在事实上,我们写小说的动机,有时候不是源于有个故事,而是有一个或几个人。我们倘然遇到一个有趣的人,很可能的便想以此人为主而写一篇小说。不过,不论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人物,人与事总是分不开的。世界上大概很少没有人的事,和没有事的人。我们一想到故事,恐怕也就想到了人,一想到人,也就想到了事。我看,问题倒似乎不在于人与事来到的先后,而在于怎样以事配人,和以人配事。换句话说,人与事都不过是我们的参考资料,须由我们调动运用之后才成为小说。比方说,我们今天听到了一个故事,其中的主人翁是一个青年人。可是经我们考虑过后,我们觉得设若主人翁是个老年人,或者就能给这故事以更大的感动力;那么,我们就不妨替它改动一番。以此类推,我们可以任意改变故事或人物的一切。这就仿佛是说,那足以引起我们注意,以至想去写小说的故事或人物,不过是我们主要的参考材料。有了这点参考之后,我们须把毕生的经验都拿出来作为参考,千方百计的来使那主要的参考丰富起来,象培植一粒种子似的,我们要把水份、温度、阳光……都极细心的调处得适当,使他发芽,长叶开花。总而言之,我们须以艺术家自居,一切的资料是由我们支配的;我们要写的东西不是报告,而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用我们整个的生命、生活写出来的,不是随便的给某事某物照了个四寸或八寸的像片。我们的责任是在创作:假借一件事或一个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所要发生的情感与情调,都由我们自己决定,自己执行,自己作到。我们并不是任何事任何人的奴隶,而是一切的主人。
遇到一个故事,我们须亲自在那件事里旅行一次不要急着忙着去写。旅行过了,我们就能发现它有许多不圆满的地方,须由我们补充。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其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不熟悉或不知道的。我们要述说一个英雄,却未必不教英雄的一把手枪给难住。那就该赶紧去设法明白手枪,别无办法。一个小说家是人生经验的百货店,货越充实,生意才越兴旺。
旅行之后,看出哪里该添补,哪里该打听,我们还要再进一步,去认真的扮作故事中的人,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每个人的一切。是的,我们所要写的也许是短短的一段事实。但是假若我们不能详知一切,我们要写的这一段便不能真切生动。在我们心中,已经替某人说过一千句话了,或者落笔时才能正确地用他的一句话代表出他来。有了极丰富的资料,深刻的认识,才能说到剪裁。我们知道十分,才能写出相当好的一分。小说是酒精,不是搀了水的酒。大至历史、民族、社会、文化,小至职业、相貌、习惯,都须想过,我们对一个人的描画才能简单而精确地写出,我们写的事必然是我们要写的人所能担负得起的,我们要写的人正是我们要写的事的必然的当事人。这样,我们的小说才能皮裹着肉,肉撑着皮,自然的相联,看不出虚构的痕迹。小说要完美如一朵鲜花,不要象二簧行头戏里的“富贵衣”。
对于说话、风景,也都是如此。小说中人物的话语要一方面负着故事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人格的表现——某个人遇到某种事必说某种话。这样,我们不必要什么惊奇的言语,而自然能动人。因为故事中的对话是本着我们自己的及我们对人的精密观察的,再加上我们对这故事中人物的多方面想象的结晶。我们替他说一句话,正象社会上某种人遇到某种事必然说的那一句。这样的一句话,有时候是极平凡的,而永远是动人的。
我们写风景也并不是专为了美,而是为加重故事的情调,风景是故事的衣装,正好似寡妇穿青衣,少女穿红裤,我们的风景要与故事人物相配备——使悲欢离合各得其动心的场所。小说中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须有它的存在的意义。一个迷信神鬼的人,听了一声鸦啼,便要不快。一个多感的人看见一片落叶,便要落泪。明乎此,我们才能随时随地的搜取材料,准备应用。当描写的时候,才能大至人生的意义,小至一虫一蝶,随手拾来,皆成妙趣。
以上所言,系对小说中故事、人物、风景等作个笼统的报告,以时间的限制不能分项详陈。设若有人问我,照你所讲,小说似乎很难写了?我要回答也许不是件极难的事,但是总不大容易吧。
❷ 简述我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的结构特征
章回小说格式介绍
1.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
2.源於宋代平话,确立於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3.其特点是厅橘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每回末有「……如何,橡伏宽且看下文分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本「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看下梁亮文分解」。
4.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5.这类小说段落整齐,叙事清楚,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便於读者间歇阅读,故其形式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❸ 怎样区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长、中、短篇小说是以篇幅的区分的,但是文学理论界却从来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标准。以字数来伍洞说,长篇小说一般在几十万字以上,多的达几百万字;中篇小薯橘晌说则几万字到十几万字不等,有的达二十几万字;短篇小说则从几千字到几万字,长的也会达到十几万字。所以单纯从字数来说,比较长的中篇小说接近于长篇小说,而比较长的短篇小说则又接近于中篇小说,界限非常模糊。要较好地区别三者,不仅要从字数上去区别,还要结合小说容量的大小、人物是否众多、故事情节是否错综复杂、对社会背景和自然环数锋境描写是否详细等方面来考虑,长篇小说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最严格,短篇小说相对来说在这些方面的信息量最少,中篇小说介于两者之间。
❹ 小说是如何划分长篇、中篇、短篇的
看字数和章节 我说的唤渗可能不太逗如准确
一般二和指脊十张以内 每章6000字以上为短片
中篇是200-500章 每章4000字以上
长篇基本要500+章 每章4000字以上
❺ 请问,要写好一本长篇玄幻小说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下笔,铺垫,伏笔之类的东西,桥段该怎么构造
我是通过人物描写来为后文埋伏笔的。一本长篇小说首先人物的名字、技能、等级、武器等等等等都不能俗,如烟雨生比张三李四好,紫玉神炉比无敌炉好,万古恒灵指比毁天灭地指好。其次,在一些危险的事情时一定要给人一种危机感,用短句来描写,在紧张的场面时一定也要有心跳加速的感觉,让读者身临其境。这都很考验作者的文笔、文化程度。主角千万不能一出场就无敌,要慢慢升级,在打败一些比主角强大的人时,一定要有一些原因如主角用的是多么多么强的武器,多么多么厉害的技能,并且主角也千万不能一路顺利,必须有点曲折,否则读者很容易会失去兴趣。其他人物也要多些笔墨去写好,所有人都得要有灵魂,不然就像行尸走肉的空壳人一样,让人压根就不想看。另外,我个人最讨厌那些主角一天到晚不修炼还总跑去祸害良家妇女,一出场就开挂什么系统小说真的让人看的没意思。最好多一些九死一生的场面,多渲染环境。哦,对了,你自己也要多阅读一些小说,好的可以让你学习学习,坏的可以让你多避开,写那些读者想看的,读者不想看的能不写就不写,这样才能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心。这些都只是基础,如果想干成一件事就必须坚持,就算写的再差也要写下去,没准写着写着就写好了,好了,在这里就先祝你成功了,希望早日在网上看到你的作品(我个人劝你在网上写,虽然我不是)。
❻ 长篇小说里面 每一章结尾 用于承上启下的段落 有专门的名称吗 叫什么
O(∩_∩)O~呵呵 楼主 小说开滑缺始可以叫信孝辩做楔子 也可以叫做引子
结尾就叫做尾声啦 亲~
谢慎好谢楼主采纳
❼ 苏联文学中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有哪些
1、《围困》
《围困》是苏联恰科夫斯基完成于1975年的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反映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主要内容,展示围困的惨酷与反围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在德军兵临列宁格勒城下的900个日日夜夜中,该城军民团结一致,坚守岗位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粉碎敌人妄图攻陷这座英雄城市的阴谋的故事。
以“卢加防线”、“普尔科沃子午线”、“列宁格勒节拍器”和“火花”四个城市保卫战的高潮为圆心,真实而又艺术地刻画了众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物的英雄形象。
《围困》并不单纯表现列宁格勒保卫战,它还与其他的主要战役联系起来,从战略的高度上表现该战役的作用和意义。
再现了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日丹诺夫、朱可夫以及希特勒和他的大本营的众多高级将领的形象,以及他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2、《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是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5年。《青年近卫军》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
小说分两部:第一部描写1942年7月德寇进逼克拉斯诺顿城和当地居民撤退时的情景:第二部描写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区委书记刘季柯夫领导下的“青年近卫军”对敌人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青年近卫军》通过对青年近卫军组织以及游击队、红军正规部队对敌斗争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将胜利的真理。
《青年近卫军》于1945年出版后,次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3、《日日夜夜》
《日日夜夜》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创作小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对于苏联红军来说,此战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创作于1942-1943年的这部小说生动地反映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西蒙诺夫在战争年代作为随军记者亲临了许多战斗,对战争中战士的生活和战斗经历非常了解。
在本书中,他通过塑造沙甫洛夫、马斯林尼可夫和孔纽科夫等众多红军官兵英勇作战的生动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苏联人民和军队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壮举。
小说发表后,读者反应强烈。曾经获得斯大林资金。多次被再版并翻译成多种文字。
4、《旗手》
前苏联作家冈察尔著。这是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的作品。作者以高超的概括力说明了苏联军队把欧州人民从德寇蹂躏下解放出来的伟大使命;
描写了苏联战士为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所发挥的高度的英雄气概;揭示了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面貌;显示了他们对祖国无限的爱。
5、《热的雪》
前苏联作家尤·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著,小说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以集团军司令别宋诺夫为中心的司令部的活动;一条是以炮兵排长车兹涅佐夫为中心的前沿阵地的活动。
两条线索时分时合,形成完整的艺术结构,典型地再现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的结合。这种对战争多层次、多线索的描写。
不仅使小说产生了立体感和全景性的艺术效果,而且体现了前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上下一致、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的精神源泉。
作者在炮兵排长库兹涅佐夫和集团军司令别宋诺夫身上成功地塑造了普通士兵和高级将领两种类型的军人形象,符合前苏联文学对社会主义军人典型的新的美学要求——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完美结合。
❽ 长、中、短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可以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还能分为神话传说类,科幻类,武侠类,玄幻类,艳情言情类,记实类……………………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人们通常把一千字之内的小说称为微型小说一千字到一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一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
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
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一般是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如《红楼梦》。
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如《人到中年》。
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❾ 长篇小说的构造,怎样提升展开
一、创作长篇小说,感到最困难的,是结构问题。
结构一词,虽通用于建筑,但小说的结构,并非纸上的蓝图。布局,也不是死板的
棋式。它是行进中的东西,是斗争中的产物。小说的结构是上层建筑,它的基础是作品
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人物的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矛盾、斗争、演进中,
出现小说的结构。因此,长篇小说的结构,并非出现于作者的凭空幻想之中,而是现实
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作者思考后,所采取的表现现实生活的组织手段。
建筑工程,可先有蓝图,然后再去备料。作品则不然,要根据作者所据有的生活积
累,才能有效地设计。而且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品完成后,结构状态才告终止。俗话
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生活之于创作是多多益善。生活积累绰绰有余,而不是捉襟
见肘,才能出现理想的小说结构。创作,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不能白手起家,更
不能一本万利。
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在中国长篇小说中,最为
著称。
我们现在就这四种小说的结构方面,进行初步的粗浅的探讨,作为写作长篇小说的
学习准备。
前三种长篇小说,都是在前人的创作(或口头,或文字)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
《三国演义》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陈志在中国史书中,除史、汉
外,最称得体。而裴注之详尽丰富,保存了很多古书资料,生动而具体,隽辞逸事,随
手可得,在史注中,最有价值。这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它
还利用了以前的话本和戏曲方面有关三国的资料。这些资料里的英雄人物,已经过无数
次演唱说讲,典型性格初步具备。《水浒传》根据它以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水浒故事,
这些故事,经过口头讲演,日见完整。《西游记》是根据一些高僧西域旅行的记载、佛
教故事和以此为内容的粗具规模的小说。
四种长篇小说,都是宏伟的著作。经过长时间广泛的流传,差不多家喻户晓,妇孺
皆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精神食粮。它们是深入人心的书,不只在思想意识方面,有的
并在实际生活上,给予人民以不可估量的影响。
单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这四种小说,都不是平凡之作,都是大手笔的产物,有独
特的见解和艺术修养,有丰富的知识和组织能力。都是苦心经营,各有时代、艺术特色。
小说的结构,也可以叫做布局。它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总纲、分目和结局。古
人创作小说,是很重视结构的。结构的形成是以主题思想为指导的。
《三国演义》以史实为根据,在写作中,它确定以蜀汉为正统,但并不削弱对魏、
吴的刻划,它以桃园结义开始,经过对各个重要人物的叙述描绘,突出三国之间的主要
矛盾斗争。三国时,人材众多,群英崛起,谋士如云,政治文化,多有可采,至如华佗
之医,管辂之卜,也很生动有趣,它不遗漏一个重要人物,不遗漏一件重大事件,精心
组织,波澜起伏。最后得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合乎历史规律的推论,作为全部
小说的结局。
《水浒传》前几十回,实际上是各个梁山人物的小传,它接连写了晁盖、吴用、阮
氏兄弟、杨志、宋江、林冲、武松、石秀、卢俊义的出身、遭遇,生活和性格。每个人
的故事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中篇或短篇。因为当时的水浒故事,是以人为单位的。施
耐庵统筹全书,他以误放妖魔作为楔子,以智取生辰纲展开故事,突出一个“逼”字,
以这些人物齐集梁山为一结局。这样的结构,在艺术上说是完整的。
《西游记》的结构比较单纯,它接连写那八十一难,难难不同,有趣的故事层出不
穷,充满幻想和幽默,具备艺术特色。以取经回来师徒都成正果为结局。
以上只是就其总纲和结局来谈,其中的布局穿插,轻重、取舍,各个作家的匠心运
转之处,只有进一步研究才可以窥探它的结构艺术的奥秘。
三、艺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多么伟大的艺术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劳作和具体的
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使像如此辉煌的艺术精品——《红楼梦》,也不能例外。在结构
上,《红楼梦》是平地起楼台,并非再创作,但如果没有历史上前几种长篇小说,特别
是《金瓶梅》一书的出现,《红楼梦》是很难产生的。按照《红楼梦》开端所写,一会
儿叫“风月宝鉴”;一会儿叫“金陵十二钗”,又叫“情僧录”,又叫“石头记”。可
以断言,这部小说,是长期经营,屡经易稿,在故事结构上,是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的。
我甚至猜想,虽然《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一人创作,但他身边一定有一两个,甚至三四
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具备高超的艺术见解,每章每段地和他讨论,出点子,提意见,改
善补充。因为我实在惊叹,像《红楼梦》这样宏伟的艺术结构,实非一个人的才力所能
达到。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红楼梦》是集体创作或是开会产生的小说。
以下就谈谈《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第一回有言: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就字面
看,这都和结构问题有关。作者为了使这部小说不落俗套,在结构上,苦思冥想,惨淡
经营,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部小说,在纲领提起时,就不同凡响,完全是独创。在进
入正文之前,作者把纲放得很长很长。第一回,从甄士隐写起,然后提到了贾雨村,但
主要的是点明小说要宣扬的思想,即“好了”思想。第二回,写贾夫人仙逝扬州,是为
了小说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即将出场。然而又不叫她即刻露面,却写冷子兴演说荣
国府,使读者得知本书所写家族和环境的概况,使主角出场时有典型环境的依据,读者
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按照习惯,总纲应该放在第一回,作者却点了一下又放下,接着环境叙述之后,就
使一些主要人物上场。这便是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贾府的一些头面人物纷纷登场,
与林姑娘相见,实际是使他们与读者相见。这一回,进一步详写贾府的势派。
两个主要人物见面了,如是俗手,一定就迫不及待地去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一见钟
情,情意缠绵,纠缠不已。作者却写了出乎意外的宝玉摔玉,黛玉伤心这样的事件,突
出两个主角的性格特点,反而使两人生疏起来。接着就去写别人家的事,即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直到第五回,作者才正式“曲演红楼梦”,别开生面地表明本书十二个主要人物的
一生命运。《红楼梦》一曲,以“开辟鸿蒙”四字开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倾注一掷,
有天崩地裂的感染力量。是长江大河的奔腾,高山瀑布的狂泻。读者一下子陷入作者所
宣扬的哲学思想境界里去。这支曲子,随着故事的展开,一直在读者耳边响着,一直伴
奏到第八十回。
这真是千古绝调,第一声春雷,振聋发聩,在任何艺术作品中,也没有遇到过。
四、写小说应该是因人设事(情节),反过来,又可以见景生情(新的情节),这样循
环往复,就成布局,就成结构。
《红楼梦》写了一些大排场,比如秦可卿之死,这是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才干而设;
写了元春归省,则借此机会表现很多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这些大排场,我们也可
以叫它中心事件。《红楼梦》里这些大事件都不孤立,前因后果都很清楚,而且潜伏很
长,波及很远。比如元春归省,这不只是繁华场面,它牵动着全书的布局。最明显的是
归省修造了大观园,使姐妹们都住进去,作为故事的中心场地。它又包括着许多小情节,
比如:归省买来了小戏子,这就是芳官等人的出处,归省要用尼姑,这就是妙玉的出处。
而这些人在书中,并非十分次要的人物。在这里,大的情节又起纲的作用,它牵动着很
多小的情节。
曹雪芹在处理大情节时,总是像观览大江大河一样,先找它的发源,细察它的汇流,
看好它的来龙去脉。比如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受笞挞”,先是用“把他耳上带的坠
子一拨”这样一个小动作,极其生动地写宝玉和金钏之调情。然后,出乎意外的王夫人
一巴掌,已经使事件严重,但作者暂把这个危机放下,接着写“划蔷”,写“撕扇子”,
写“麒麟”,写“诉肺腑”,这就是写贾宝玉自己仍在随波逐流地浮在爱情的无边孽海
之上;而林、薛、史、花等人,却以他为中原之鹿,正在进行殊死的情场大角逐。直到
宝玉迷离恍惚,六神无主,才写“老爷叫他”,接着又是忠顺王府来要人,又是贾环告
状,这才是“不肖种种”,步步紧逼,气上加气,使得“大受笞挞”有声有色。打过了,
接着又是贾母训子,林黛玉抹眼泪,这样情节相连,还容易揣想。而因此引起宝黛交讽,
甚至薛蟠耍无赖,玉钏调羹这一系列的小情节,都写得这样合情合理,自然生动,就非
曹雪芹不办了。
他写一个中心事件,总是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动荡,摇动
荷花,惊动游鱼,也使过往的小艇颠簸,潜藏的水鸟惊起,浪环相逐,一直波及四岸;
投石的地方已经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动荡拍击不已。
这就叫做精心结构。
五、书没有写完,作者就“泪尽而逝”,只留下八十回,并有人说都是草稿。这就给研
究它的结构造成极大的缺陷和困难。
按总纲推断,上半部写的是“极风月繁华之盛”,即那个“好”字;下半部当然要
写到那个“了”字,即散了的筵席,倒树的猢狲,干净了的茫茫大地。但这种变化,应
该是渐进的,绝不会是突变。这样《红楼梦》究竟要写到多少回,就成了永久不能回答
的疑难。俞平伯说,可能要写一百一十回左右,因为五十四回是个转折。这也是推断之
词,究竟要写多少回,即使曹雪芹,当时也很难预先估得那么死。据鲁迅说,八十回也
不过刚刚露出些悲音来。
高鹗续书,一开头的回目,“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就给人不
伦不类的感觉。高的续文,对原著来说,是天上地下。但我们也应该退一步想:曹雪芹
死后,企图续貂者,不下百种,皆成狗尾。不管怎样,高鹗还是忠于曹氏的原来计划,
极力追踪原来旨意,求其吻合。虽然写得死板僵硬,大致还是按照悲剧的路子走下来了,
最后重露一些起色,这也并不完全违背曹氏的“好了”思想,因为事物仍要向相反的方
向发展。
有这样四十回续书,使爱读完整故事的人,能得到比较圆满的享受,这就是高鹗的
功绩。如果他也给你来个大团圆,岂不更糟。高鹗虽然“闲且惫矣”,然而他是一个热
中的人,并不是过来的人。他和曹雪芹的生活经历,思想见解,距离很大,能做到这样,
已经很不错,所以他的书能够长期附在骥尾上。
《三国演义》写的是三国纷争,天下云扰,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代;《水浒传》写
的是五湖四海,各种职业身分的人;
《西游记》写的是西天佛地,近于海外奇谈。它们的布局方面幅员广阔,可以驰骋,
都有方便之处。而《红楼梦》所写的只是宁荣二府,实际上是一个家庭,虽也写到一些
亲戚,如林如海、王子腾,都很简略。写薛家较详,实际上等于住在一起,分院别居。
写到一些外界景况,如宫廷寺庙,袭人家和晴雯家,也都是小枝小节。它写的是一个家
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写的是一个家庭的盛衰兴败史。这一家庭从何处兴起,又从何处败
亡?这就和在那么一片不大的地方,修建一个大观园一样,在结构上,极费经营,极费
周折。
在十七回,贾宝玉谈大观园的设计修建时,发表的一段议论,可以作为曹雪芹对艺
术处理,小说结构的总见解。即:
任何艺术都要基于“天然”,“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不能
“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因为,“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
不相宜”。
我们知道:小说的结构,来自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来自人物的思想行动,这都是
来源于现实生活,符合生活的发展规律,才能形成的。
我们无妨再作一些注解:曹雪芹所说的天然,就是现实生活里所有的,所存在的,
不是由作者无中生有,胡编乱讲的。胡编乱讲,便是“穿凿扭捏”。生活里一点儿影子
也没有的东西,你硬要把它说成是现实,大加编排,那是说谎,是欺骗读者,是造谣惑
众。
六、写长篇小说,开头容易,就像走前几步棋一样,头头是道,中间布局已经不易,最
后结尾最难。《三国演义》最后以晋朝统一中国作结束,当然很完满,这是借助于历史,
作者的苦心还很难见到。《西游记》以取经回来,师徒都成正果结束,这也是故事的必
然,事前可以容易安排的。《水浒传》,以七十回而论,蓼儿洼一梦,已近玄虚,只是
等于把更长的《水浒传》,比较适当地剪裁一下,并非在结尾处做了多大功夫。《红楼
梦》的结尾,因为雪芹已埋地下,世上更无能人,小说影响,虽然如此之深远,它的结
尾,只能无可奈何,将永久没有下场了。
写作长篇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中间枝蔓太多,前后衔接不紧,写到后来,像漫步
田野,没有归宿;或作重点结束,则很多人物下落不明;或强作高潮,许多小流难以收
拢;或因生活不足,越写越给人以空洞散漫之感;或才思虚弱,结尾已成强弩之末,力
不从心。甚至结尾平淡,无从回味;或见识卑下,流于庸俗。
至于中间布局,并无成法。参照各家,略如绘画。当浓淡相间,疏密有致。一张一
弛,哀乐调剂。人事景物,适当穿插。不故作强音,不虚张声势。不作海外奇谈,不架
空中阁楼。故事发展,以自然为准则,人物形成,以现实为根据。
放眼远大,而不忽视细节之精密;注意大者,而不对小者掉以轻心。脚踏在地上,
稳步前进,步步为营,写几章就回头看看,然后找准方位,继上征途。写完之后,再加
调整。如此做去,或可稍有补救于万一。
❿ 小说的长篇,中篇,短篇都怎么分
长篇小说,小说的一种样式。是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的一类小说。适于表迟御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在篇章结构上,一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成许多章节;篇幅特别长的,还可以分为若干卷或部、集等。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人间喜剧》等等。 中篇小说,小说的一种。其容量大小、篇幅长短、人物多寡、情节繁简等均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一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绝码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故事情节完整.线并旦哪索比较单一,矛盾斗争不如长篇小说复杂,人物较少。一般在三到十万字左右。如《边城》、《百万英镑》、《羊脂球》、《第六病室》等。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短篇小说,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在现代甚为流行。所有小说基础,其发展初期并无长短之分,随时代而区分。今短篇小说多要求文笔洗练,且受西洋三一定律一时一地一物观念影响,使其更生动详实但也限制其发展。还有刘德华同名歌曲《短篇小说》 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或极短篇小说,是英文Flash Fiction的直译,原为短篇小说的分支,是顺应现代人繁忙生活而发展成一种篇幅短小的小说。跟一般小说一样重视场景、个人形象、人物心理、叙事节奏。优秀的作家可写出转折虽少意境深远或转折虽多却清析动人给人接近中篇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