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侠的长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
㈠ 《红嫂》电影讲述了什么
《红嫂》该片讲述的是战争年代沂蒙山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革命战士。后来,人们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美丽的“红嫂”。
1947年夏天,我华东野战军某团警卫排实施战略转移时,在山东蒙阴县孟良崮地区遭遇国民党王牌军74师一个团。惨烈的战斗结束后,警卫排排长彭林幸存以外,其他人员全部阵亡。从阵亡的战友堆里苏醒过来,身负重伤的彭林已经是奄奄一息。拖着受伤的身子,彭林艰难地向一个村子爬去。
红嫂将彭林转移至一秘密山洞,从此瞒着胆小老实的男人给彭林养伤送饭。对红嫂的美貌,还乡团团长李贵早已是垂涎三尺。如今有国民党撑腰,李贵更是隔三差五地来骚扰红嫂。机智勇敢地红嫂巧妙地与李贵周旋,争取时间给彭林养伤。
红嫂的异常引起男人吴二的疑虑,也引起隔壁王婶的注意。男人吴二的疑虑打消后,早已经发现红嫂在暗中帮助解放军战士的王婶也秘密联络上武工队,准备择日将彭林转移。彭林的伤势渐好,转移的日子已定,李贵却又一次骚扰上门欲图不轨。李贵最终被吴二用锃头打死,王婶领着武工队接走彭林,吴二被红嫂送去参军。远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炮声清晰可辨。
(1)刘知侠的长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扩展阅读
《红嫂》本片根据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继《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之后,已故作家刘知侠1961年根据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事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此后,小说相继被改编成京剧《红嫂》、舞剧《沂蒙颂》,直到1997年电影《红嫂》的出现。
红嫂的扮演者金莉莉是中戏五朵金花之一,中戏85班是一个“神话”,因为那个班上有名噪一时的“五朵金花”——巩俐、史可、陈炜、伍宇娟和金莉莉。影片全部在沂蒙山区实地拍摄,影片中“红嫂”用乳汁救治解放军伤员的一幕,是伟大“红嫂”精神的艺术体现。
㈡ 铁道游击队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山东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他们专门在交通线上打击敌人,牵制敌人兵力。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组织游击队先在陈庄开设一个炭场作掩护,袭击了几次火车,武装自己,并供应军区一批武器,被老百姓称为飞虎队。
敌小林部队调来特务队,妄想消灭飞虎队。英雄们先下手为强,袭击洋行,又袭击了客车。迫使敌人将进山“扫荡”的兵力撤回一部分来对付飞虎队。
日本侵略者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围攻游击队。刘洪负伤,住在芳林嫂家中养伤,这里便成了游击队领导集会的地方。芳林嫂的丈夫前些时候牺牲,芳林嫂对刘洪细心照料,因此,二人渐渐相爱了。
1945年,抗战胜利,李正伤好回到飞虎队,并带来新任务:要插到临城去阻止蒋匪军往北窜,同时,要迫使小林部队投降。飞虎队打击企图北窜的蒋匪军,救出芳林嫂,逮住了逃跑的小林和他的残兵败将。铁道游击队更加壮大了。
(2)刘知侠的长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扩展阅读
该片取材于抗战时期鲁南铁路沿线发生的真人真事,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所有战斗故事也都确有其事,没有任何虚构和夸张的内容。
《铁道游击队》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原来都没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这首歌吕其明创作的。尽管吕其明没有到正规音乐学院深造过,但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战争年代游击队员们的生活非常熟悉,经过一番琢磨后,吕其明才创作出了该片的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㈢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叫什么
《铁道游击队》。在我国革命历史题材类文学作品中,当代作家刘知侠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无疑是一部传播面广、影响巨大的优秀小说。
铁道游击队概述
《铁道游击队》是现代作家刘知侠所创作的长篇小说,1954年首版。《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党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铁道游击队》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故事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传奇性。
㈣ 刘知侠的主要作品
刘知侠著作书目
铺草(短篇小说集)1950,新文艺
铁道游击队(长篇小说)1955,上海文艺
铺草集(短篇小说集)1955,新文艺
马尾松种子(小说)1956,少儿
铁道游击队(电影剧本)1957,电影
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中篇小说)1959,少儿
沂蒙山的故事集(中、短篇小说)1961,山东人民
沂蒙故事集(中、短篇小说集)1963,作家
一次战地采访(短篇小说集)1981,人文
童年的回忆(中篇小说)1981,春雷
芳林嫂(中篇小说)1986,百花
㈤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什么即取材于此微湖大队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即取材于此微湖大队。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出生于河南汲县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的护路工,每天负责清扫铁路的工作。
刘知侠见惯了火车在铁轨上的运行,从小就学会了扒车的技术,在十几岁时,他在火车站做过义务服务生,对铁路工作、行车制度都十分了解。随后他曾经跟随抗大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这一长篇小说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创作历程:
1953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
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㈥ 刘知侠详细资料大全
刘蔽扮知侠(1918年—1991年9月3日),河南省卫辉人,我国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该小说曾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电视萤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并成为现在国小6年纪3单元的一个教材 。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刘知侠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
- 出生日期 :1918年
- 逝世日期 :1991年9月3日
- 职业 :著名作家
- 毕业院校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 代表作品 :《铁道游击队》,《芳林嫂》,《沂蒙飞虎》,《战地日记》
人物生平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刘知侠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刘知侠的塑像 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肆并做流落到武汉。1938年夏天,他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讯息,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陕北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 *** 。 1939年5月,刘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刘知侠随分校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抗大山东分校文工团工作。1943年抗大分校取消建制改编为山东军区教导团,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刘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他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全国解放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铺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52-1953年他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1953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裂衡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为了著作,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写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个包子,一壶开水。 刘知侠关心年轻作者,百忙中还经常抽空外出辅导。他还很好客。他给夫人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地来青岛的老同志、老战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们吃饭。每年夏天他们家里住满了客人。有一间房子被誉为"国际旅行社",那是为了给自费来旅游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费资助过别人,用稿费缴过3万元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用过的火柴盒他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日上午,刘知侠因脑溢血猝发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主要作品
刘知侠著作书目 铺草(短篇小说集)1950,新文艺 铁道游击队(长篇小说)1955,上海文艺 铺草集(短篇小说集)1955,新文艺 马尾松种子(小说)1956,少儿 铁道游击队(电影剧本)1957,电影 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中篇小说)1959,少儿 沂蒙山的故事集(中、短篇小说)1961,山东人民 沂蒙故事集(中、短篇小说集)1963,作家 一次战地采访(短篇小说集)1981,人文 童年的回忆(中篇小说)1981,春雷 芳林嫂(中篇小说)1986,百花人物事迹
从军事干部到文艺干部 刘知侠1918年生于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1938年3月,作为一名进步的、喜好文学的爱国青年,抱着满腔抗日热情到陕北延安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军事和政治。同年,抗大一分校东迁,因表现突出,刘知侠在行军路上加入了中国 *** 。翌年5月,抗大毕业后,留校从事军事教学,先后任抗大分校区队长、队长和军事教员。 为了回响党中央毛主席“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1939年底,刘知侠所在的抗大一分校接到上级命令,作第二次东迁。1940年春节过后,经常在《抗大文艺》上发表作品,搞墙报、画伟人像、还会写美术字的刘知侠,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 带领文工团两次突围 1941年冬,敌人集中5万兵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拉网战术”的大“扫荡”。敌人对根据地方圆百里的山区重重包围,控制了所有的村庄、山头和道路,分区进行“清剿”。文工团也被包围在沂蒙山的中心地带,为了减少伤亡,成功突围,文工团的团员们分成两个分队向外突围。刘知侠带领一支分队向外冲了7天,终于胜利地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在敌人大“扫荡”即将结束时,文工团又进行了第二次突围,这次突围虽然没和敌人交火,但它的危险性要比第一次突围大得多。当时,组织上决定,包括文工团在内的300多名非战斗人员,从沂蒙山转移到东南滨海地区休整,而且要在一夜之间穿过80里为敌人重点控制的丘陵和平原地带。突围至午夜,估计已行军四五十里路,到达一个丘岭地带,因为夜里起雾,与担负掩护任务的连队失掉了联络。刘知侠召集大家果断决定:不能再找连队,我们得争取时间加快脚步向南冲出去,摆脱危险处境。刘知侠把手上有枪的人挑选出来,把手榴弹也集中起来,临时组成两个战斗班,一个由他率领在前边冲,一个由协理员负责作后卫。 在行进过程中,刘知侠带着通讯员亲自去找向导,在找向导的时候,一次误入了敌人的伙房,一次误入了伪乡公所,但幸好没被敌人发现。在天亮前找到了一个早起拾粪的中年人,由他带路,使他们绕过一个个敌据点,冲向南去。因为刘知侠在这次突围中的英勇表现,被山东省委评为模范 *** 员。 两次到铁道游击队采访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在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了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刘知侠认识并采访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那些传奇式的英雄和惊心动魄的战斗,都给刘知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模大会后,刘知侠整理了这些采访并进行构思,动手写了题为《铁道队》的章回体小说,在《山东文化》上连载2期。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极大反响,战士们争相传阅。不久,刘知侠接到了铁道游击队的来信,邀请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 电影《铁道游击队》 1944年,刘知侠第一次去铁道游击队,当时枣庄、临城还有敌人。刘知侠绕道南边过津浦铁路,到达微山湖,和这些英雄人物们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刘知侠和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一接触,就热爱上这些英雄人物。他们热情、爽直、机智、勇敢,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都是些英勇顽强的好汉。刘知侠常常随他们一起战斗在微山湖畔和铁路两侧,并住在微山岛上。 有空闲的时候,刘知侠就向游击队的干部、队员了解多年来他们在铁道线上英勇歼敌的事迹。从枣庄开炭厂的草创时期,谈到从临枣线打到津浦干线的军事斗争,以及后来以微山岛为依托,对津浦干线的敌人进行神出鬼没的袭击。游击员们的打票车、夺枪械、撞火车、搞物资,消灭了一个个经过敌人精心训练、专门对付他们的特务队,每场战斗都打得出神入化,打得敌伪更是闻风丧胆。同时,刘知侠还走访了微山湖畔铁路两侧曾经帮助过游击队的工人、渔民和农民。对游击队在铁道线上的战斗、工作和生活,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有了极深的生活感受。刘知侠也荣幸地成为铁道游击队的荣誉队员。日军投降时,当时任铁道游击队队长的刘金山把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的轻型驳壳枪当作礼物送给了刘知侠。 连环画《铁道游击队》 就在刘知侠完成提纲,准备动笔写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之际,解放战争打响了。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了几十万的兵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全山东解放区军民都行动起来全力迎击并打退国民党部队的进攻。在这战火燃烧的危难时刻,刘知侠打消了写作《铁道游击队》的念头,作为一名山东兵团《前线报》特派记者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他后来的小说《铺草》、《红嫂》等作品描写的都是在支援前线工作中的感受。刘知侠的封笔之作、20万字的纪实文学《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也是根据在淮海战役时的日记整理而成。 铁道游击队—再现萤屏 多年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一直在刘知侠的耳边萦绕,在脑海中展现,他一直苦于没有时间来完成这部长篇小说,总感觉有件重大而严肃的工作没有完成。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他就用嘴来讲,走到哪讲到哪,像一个普通的故事传播者一样,在战斗和工作之余,他就把铁道游击队的战斗故事讲给身边的战友和同志们听。 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 全国解放后,刘知侠留在山东济南担任领导工作。他更加希望能找个时间来实现多年的愿望,可是由于刚刚进入城市、工作繁忙,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到1952年,刘知侠接受了一个写作任务,才有机会实现多年来的夙愿。 由于事隔多年,为了重温当年铁道游击队以及整个抗日时期的斗争情形,唤醒当年在铁道游击队参加战斗的 *** 和冲动,动笔之前,刘知侠找到了小说中人物李正和王强的原型,又一次到鲁南去寻找铁道游击队的旧址——早已坍塌的小炭屋子,又在微山湖边上访问了这一带村庄的农民。人们听说铁道游击队的人又来了,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都围了上来,生动形象地描述著当年铁道游击队在这里杀敌的故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抗日战争画卷就这样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传颂著。从鲁南回来后,刘知侠就开始写《铁道游击队》这部小说。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40余万字的作品,于1954年元月出版。 小说出版以后,分别于1956年和1985年被分别改编搬上电影银幕和电视萤屏。并出版了连环画。而时隔45年之后,由山东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拍摄的34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于2004年年底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枣庄开机。刘真骅说,虽然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已先后三次被搬上银幕、萤屏,但却因各种原因拍摄总是未尽人意。这部电视剧将制作完成,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前后与观众见面。
㈦ 微山湖上静悄悄,不忘铁道游击队
8月26日 星期一,农历七月二十六,微山湖(多云、21—32度)。
微山湖,位于山东省南庆裂部的微山县, 它和昭阳湖、南阳湖、独山湖共同构成了我国著名的十大淡水湖之一——南四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为山东省首批自然风景名胜区。
微山钟灵毓秀,物产丰饶,名胜众多,自然风光秀丽,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公园,是著名的“一都两乡”,即中国荷都、北方水乡、铁道游击队故乡。
风光秀丽,景以水润,境以山幽。微山湖境内湖光、山色、岛屿、森林、荷花荡、芦苇荡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独特,微山湖的美是一种天然的、综合了野趣与柔情的美。凤凰山、桃花山均依湖而立,湖光山色相映,森林山泉一体。登临高处,驻足山崩,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晨曦初露,湖面浮光跃金,白帆点点;夕阳西下,落日衔水,山岛镶金。初春,湖水澄碧,点点渔帆似在银绢素帛上滑动;盛夏,微山湖中接天荷叶,如伞如盖,红荷映天日,缕缕馨香沁人心牌;金秋时节,蒹葭苍苍,菰草金黄,水天一碧,渔歌悠扬,摘菱采莲的船儿满湖穿梭一片丰收景象;寒冬,辽阔的湖面寒霜百里,静寂无声。冰封太湖,会偶见装了冰撬的小舟轻轻滑向冰面,凿冰捕鱼。微山湖水面辽阔,气候温和,水产资源丰富,其中四个鼻孔金鲤鱼为微山湖的特产。最蔚为壮观的当数湖上的10万亩荷花了,每至盛夏,湖面上花团锦族,争奇斗艳,荷香四溢,沁人心脾,游人进湖,纷纷发出“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沟归来不观水,微山湖归来不赏荷”的慨叹。每年八月份都要举办一届微山湖荷花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届时,佳朋云集,大家游湖赏荷,揽胜寻古,与渔民同乐,别有一番情趣。
从枣庄出口下京台高速,穿过城区,到达微山湖景区:
买了船票玩冲浪,直奔湖心微山岛。:
微山岛面积9.6平方公里,正巧是祖国面积的百万分之一,这里是微山县的一个镇,有14个自然村,岛上埋葬着孔子的先贤微子和张良、目夷等受人敬仰圣贤的古墓。据说,这些景点是私人投资的。
时间关系,我们重点游览了望湖塔和微山湖博物馆:
微山湖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铁道游击队和微山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芦荡飞舟,巧设鱼钩阵,扒火车,炸桥梁,涌现出许多可歌泣的英雄事迹,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即取材于此。一曲《微山湖上静悄悄》使微山湖名扬中外。微山湖抗日英烈纪念园就是为纪念这些抗日武装而建立的。分为两大部分;铁道游击队纪誉亩闭念碑和纪念馆。纪念碑碑体由帆船、人物形状组成,其中有三尊铜铸铁道游击队队员,有的怀抱琵琶,有的持枪站立,分别位于船头帆下,意为铁道游击队胜利归来。给人一种太阳快要落山的安谧气氛。纪念馆采取全景式壁画、大型雕塑、革命文物、图片资料、现代数码,声、光、耐轿电造型艺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全面展现了当年的战斗和生活场景。纪念园现已被命名为济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太阳落山时分,我们哼着“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的小调,和微山湖说“再见”。
㈧ 刘知霞长篇小说
刘知侠(名字正确写法)的长篇小说有《铁道游击队》、《沂蒙飞虎》。
1、《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是现代作家刘知侠所创作的长篇小说,1954年首版。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党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铁道游击队》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故事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传奇性。
2、《沂蒙飞虎》
《沂蒙飞虎》刘知侠继《铁道游击队》之后第二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高山从一个贫苦的牛倌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出色的区县干部的故事。
作品弘扬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故事激动人心。主人公出身贫寒、大智大勇,无私之举催人泪下。这是一曲民族的悲歌,人生的壮歌,读之使人荡气回肠,感慨不已。
(8)刘知侠的长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扩展阅读:
刘知侠出生于河南汲县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的护路工,每天负责清扫铁路的工作。刘知侠见惯了火车在铁轨上的运行,从小就学会了扒车的技术,在十几岁时,他在火车站做过义务服务生,对铁路工作、行车制度都十分了解。
随后他曾经跟随抗大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这一长篇小说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展开了战斗英雄、劳模大会,在文协工作的刘知侠认识了铁道游击队队员。
铁道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队名是“鲁南军区铁道大队”,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就是小说主人公刘洪的原型,所以主人公刘洪也兼备了两任大队长的性格特点。
洪振海的行侠仗义、高超的飞车技术、勇敢善战;刘金山的成熟稳重、领导才能。刘知侠利用手中的笔将他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形象。
他们在百里铁道干线上与敌人站展开殊死搏斗,不仅多次破坏敌军的物资供给线,还护送过刘少奇、陈毅、陈光等领导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
游击队员们扒火车、闯火车、炸桥梁,令敌人闻风丧胆。刘知侠深深被这些英雄人物的抗战事迹所感动,于是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决定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
刘知侠立即开始整理资料,着手写作关于铁道游击队的章回体小说《铁道队》,并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了 两期,这就是小说《铁道游击队》的雏形。
文章一经发表,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并收到了铁道游击队的来信。他们首先对作者表示了感谢,随后热情邀请他到游击队深入体验斗争生活,了解更真实的游击队生活。
虽然书信措辞比较委婉,但是刘知侠感觉他们对作品不太满意,所以果断地停止创作,深入游击队采访,体验更真实的战地生活。
在1944年和1945年,刘知侠前后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与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一起战斗、一起生活,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刘知侠接到了新任务,所以小说写作一直搁置到1952年。当时,他担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特意请了一年长假,专心创作小说《铁道游击队》。
动笔前,他又找到了铁道游击队的领导王志胜、杜季伟等人,再次重游了炭场、微山湖等战场,重温了英雄们英勇战斗的激情岁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知侠
㈨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问题一:《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主要人物是谁? 一、《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
主要人物:刘洪、李正、王强、彭亮等。
二、人物介绍
原型
刘洪:铁道队大队长洪振海、刘金山
李正:铁道队历任政委杜季伟、张洪义等
王强:铁道队副大队长王志胜
彭亮:铁道队队员曹得清
鲁汉、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远生、徐广田等铁道队的英雄们
芳林嫂:时大嫂、刘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妇女
三、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由刘知侠所著,是一部描写在抗日时期,鲁南地区确有这样一支游击队,开始在临(城)枣(庄)支线,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活动。在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中由 *** 人领导的一支特殊的游击小分队以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为目键码的而与日伪势力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四、内容梗概:
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有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由于不堪日寇的屠杀和蹂躏,在 *** 的领导下,秘密地组织和武装起来。他们杀鬼子,夺取敌人的武器,发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临枣线上展开武装活动。以后他们又西去临城附近,以微山湖为依据,坚持津浦干线的对敌斗争。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斗争意志。几年来他们在铁路线上破铁路、撞火车、夺物资,在火车上打歼灭战,创造出许多惊人的英雄事迹。敌人也曾疯狂地对他们反复进行“清剿”、“扫荡”,组织无数特务队对付他们,但都被他们一一粉碎。铁道游击队迎接了最残酷的考验,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最后迫使近千的鬼子铁甲列车部队,向他们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后,蒋敌伪合流,进攻解放区,他们又顽强地进行阻击战。小说到此结束。他们转入主力部队,以大规模的运动战来歼灭蒋军,解放全中国,是以后的事了。
五、作者简介:
刘知侠(1918年―1991年9月30日),河南省卫辉人,我国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该小说曾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并成为现在小学6年纪3单元的一个教材 。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问题二: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还成为了现在小学6年纪3单元的其中一个教材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刘知侠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流落到武汉。1938年夏天,他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 *** 。
1939年5月,刘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刘知侠随分校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编为教导团,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早亮宽模范大会,刘知侠在会上结陆亮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他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全国解放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铺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52-1953年他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1953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为了著作,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写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个包子,一壶开水。
刘知侠关心年轻作者,百忙中还经常抽空外出辅导。他还很好客。他给夫人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地来青岛的老同志、老战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们吃饭。每年夏天他们家里住满了客人。有一间房子被誉为国际旅行社,那是为了给自费来旅游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费资助过别人,用稿费缴过3万元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用过的火柴盒他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刘知侠因脑溢血猝发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问题三: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
问题四:铁道游击队是谁写的?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
问题五:铁道游击队是谁写的??? 铁道游击队(1954年刘知侠出版小说)
作者车承友,笔名刘知侠。刘知侠是素材提供者之一。
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
问题六:铁道游击队之歌词曲作者是谁 1937 年,贺绿汀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南京,武汉到达山西临汾的八路军办事处。连队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贺绿汀的创作热情,经过长时间酝酿,《游击队歌》的词曲终于在煤油灯下跃然纸上。他将这首歌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的名义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 1938 年初,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召开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的晚会上首演。朱德司令等领导人一致赞扬说:战士需要这样的歌。以后这首清新激越的《游击队歌》迅速流传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激励了全国军民捍卫国土,痛击日寇的斗志,至今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铁道游击队插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芦芝 何彬词吕其明曲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爬上飞快的火车,
像骑上奔驰的骏马.
车站和铁道线上,
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常
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
闯火车那个炸桥梁,
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
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问题七:《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主要人物是谁? 一、《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
主要人物:刘洪、李正、王强、彭亮等。
二、人物介绍
原型
刘洪:铁道队大队长洪振海、刘金山
李正:铁道队历任政委杜季伟、张洪义等
王强:铁道队副大队长王志胜
彭亮:铁道队队员曹得清
鲁汉、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远生、徐广田等铁道队的英雄们
芳林嫂:时大嫂、刘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妇女
三、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由刘知侠所著,是一部描写在抗日时期,鲁南地区确有这样一支游击队,开始在临(城)枣(庄)支线,以后发展到津浦干线上活动。在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中由 *** 人领导的一支特殊的游击小分队以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为目的而与日伪势力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四、内容梗概:
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有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由于不堪日寇的屠杀和蹂躏,在 *** 的领导下,秘密地组织和武装起来。他们杀鬼子,夺取敌人的武器,发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临枣线上展开武装活动。以后他们又西去临城附近,以微山湖为依据,坚持津浦干线的对敌斗争。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斗争意志。几年来他们在铁路线上破铁路、撞火车、夺物资,在火车上打歼灭战,创造出许多惊人的英雄事迹。敌人也曾疯狂地对他们反复进行“清剿”、“扫荡”,组织无数特务队对付他们,但都被他们一一粉碎。铁道游击队迎接了最残酷的考验,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最后迫使近千的鬼子铁甲列车部队,向他们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后,蒋敌伪合流,进攻解放区,他们又顽强地进行阻击战。小说到此结束。他们转入主力部队,以大规模的运动战来歼灭蒋军,解放全中国,是以后的事了。
五、作者简介:
刘知侠(1918年―1991年9月30日),河南省卫辉人,我国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该小说曾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并成为现在小学6年纪3单元的一个教材 。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问题八: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还成为了现在小学6年纪3单元的其中一个教材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刘知侠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流落到武汉。1938年夏天,他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 *** 。
1939年5月,刘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刘知侠随分校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编为教导团,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刘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他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全国解放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铺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52-1953年他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1953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为了著作,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写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个包子,一壶开水。
刘知侠关心年轻作者,百忙中还经常抽空外出辅导。他还很好客。他给夫人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地来青岛的老同志、老战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们吃饭。每年夏天他们家里住满了客人。有一间房子被誉为国际旅行社,那是为了给自费来旅游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费资助过别人,用稿费缴过3万元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用过的火柴盒他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刘知侠因脑溢血猝发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问题九: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谁?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
问题十:铁道游击队是谁写的?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