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推荐 » 长篇小说出轨的母亲

长篇小说出轨的母亲

发布时间: 2023-04-18 19:49:31

❶ 求一步有剧情的母亲出轨小说

一天想这些无聊的干啥,
难道社会给你灌输的垃圾思想,
还不够吗?
让你烦恼痛苦的是思想,而不是身体。为什么要杀死身体,而不杀死思想?
赶紧杀死那些被社会强迫灌输的垃圾思想!
我们看一个女人可不可跟她交朋友?命好不好?仅仅观察她的德行和衣着就可以大致了解。
古人有句话叫“女为悦己者容”,何意呢?就是说女人为了让自己的男人喜欢自己,才会去打扮。

❷ 小说里面讲的是女主相处了几年的男朋友出轨了女主的妈妈

女主相处了几年的男朋友出轨了女主的妈妈。
小说的名字是:《骊歌》

❸ 男主看到母亲出轨并且从此装瞎的小说

我很喜欢这个小说,许你晚风凉

❹ 母亲出轨,发生在我自己的真实故事!

孩子,看完你的描述我觉得很心痛,家的不幸令原本无忧的你变得抑郁,更为甚者这影响了你的生活追求,你对母亲的留恋字里行间让我震撼,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现实的种种都不能成为母亲背叛的借口,或许母亲也算不幸,丈夫患病,她撑起了家,但遗憾的是她自傲到认为没人有资格,有能力与她对抗的地步,她把自己的责任当作可以肆意胡为的砝码,进而在追求自己所谓快乐的同时抹黑了一个贤妻,一个良母的形象,这是为儿女所不齿的!也是有悖人理道德的!
既然你无法释怀,那不如找母亲摊牌,开诚布公的谈谈,或许她可以迷途知返,与家人重拾曾经的幸福;如果,我是说如果,母亲被揭穿,恼羞成怒,拿工作要挟你的话,那为了家,为了尊严,舍弃她!告诉自己,没了她,自己照样还会活着,而且少了一份隐痛,多了一份斗志!然后,走自己的路,努力成为父亲的天!

❺ 小说女主妈出轨女主不是亲生的他哥哥愿意照顾她但女主跟着妈妈离开了几年后再见面时立马抱大腿求哥哥打钱

女主妈出轨,女主不是亲生的,他哥哥愿意照顾他,但女主跟着他妈妈走了,过了几年他回来看见他哥哥立刻柜子搂住他哥,让他哥给他打钱。这样的女主也是很成熟的,他的哥哥应该坚定立场,不能养成他靠依靠别人的恶习。

❻ 求一本XX小说 是母亲出轨 跟别的男人移民 儿子去了 戴了个面具 然后跟个旅游团 后面还有夏娃和亚当什么

挪威的森林

❼ 《面纱》:一个女人的自我救赎

文|悠扬

伊能静双十一网上买900件商品,丈夫秦昊表态:这辈子都不会让你为钱发愁。伊能静这任性剁手的背后是有一个好老公,让人艳羡的不止是丈夫的包容呵护,重要的是两个人稳固美满的婚姻。

婚姻是两个人爱情的港湾。然而,婚宏键咐姻一旦被出轨,面临的将不只是两个人的分手那么简单。

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毛姆,在他的长篇小说《面纱》中为人们讲述了一段被出轨的婚姻以及婚姻背后的人性故事。

毛姆被公认为20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流行、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机智、幽默,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

相传毛姆喜欢听故事。有一从次他到意大利旅行,房东家的女儿根据但丁《神曲·炼狱篇》中的一首诗歌,给他讲了个故事。

毛姆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他将主人公换成英国人,充满有毒气体的城堡,换成了中国一个霍乱横行的南方小镇。于是创作出《面纱》这部小说,一个女主在婚姻中背叛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面纱》女主人公凯蒂是一位生活在名利场的富家小姐,她容貌美丽,但精神空虚;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是只看虚荣的外在;她无力地陷入母亲设置的婚姻规划中,成为“剩女”却被奚落谴责。

因为不甘忍受母亲的奚落及外人的非议,凯蒂鬼使神差地答应了一位木讷的细菌学家的求婚。凯蒂与细菌学家瓦尔特并不是同一种人,他们处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

凯蒂与瓦尔特的婚姻关系只是很僵硬的维持,他们互不融合,生活上,情感上都在秉持自己的习惯。不久,凯蒂出轨了瓦尔特官场上的朋友——虚荣潇洒的助力布政司唐生。

瓦尔特得知凯蒂出轨后进行了极端的报复,凯蒂的爱亮前情幻想被唐生的丑陋灵魂击碎,她带着一颗冰冷的心开始了自我的救赎。

01

跳不出原生家庭的坑,人生注定越走越偏

凯蒂的不幸婚姻看似是无意选择,其实是必然的发生。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以及自己没有超越原生家庭的状态注定了婚姻观的偏离。

凯蒂的母亲贾斯汀夫人是个尖酸刻薄的女人,她支配欲极强,野心勃勃却又吝啬小气。

当年遇见贾斯汀时,因为当律师的父亲预言他会前途无量,她才嫁给他。可是,婚后他的事业踌躇不前,受尽贾斯汀夫人的蔑视。贾斯汀夫人就像一个背后的操盘手奋力操控着丈夫的前途和一家人的命运。

丈夫给她带来的窘境丝毫没有挫败她在交际场上的表现。她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她想靠着女儿们找到如意丈夫,把一辈子的晦气统统打消。

她野心勃勃,想给女儿找的不是一个好丈夫,而是一个杰出丈夫。在她的眼中,女儿的幸福不如体面的名声。

在心理学上,家庭关系模式中存在功能过度者和功能不足者。在家里,贾斯汀夫人就是以“功能过度者”的角色存在,她强势控制着其他人的生活。丈夫和女儿则以“功能不足者”的角色存在。

“功能不足者”依赖于“功能过度者”,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凯蒂在没有自我觉醒之前,无法完成对原生家庭的超越,只能屈从母亲的安排。

凯蒂没有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竟然因为一句“我爱你”而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她只是要逃离母亲的嘲笑,别人的议论,更可悲的是她的人生就此偏离了方向。

为了报复妻子的不忠,沉默的瓦尔特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凯蒂被虚伪的唐生弃之不顾,她不得不跟随瓦尔特前往中国南方一个霍乱横行的小镇——湄潭府。

在那里,凯蔽纯蒂被恐惧所包围,死亡犹如随时现身的幽灵。身边的瓦尔特对她心如死灰的陪伴让凯蒂接近崩溃的边缘。

她知道瓦尔特看不起自己。她怨诉:“你这样对我有失公正。因为我愚蠢、轻佻、虚荣,你就责备我,这对我是不公平的。我就是这样被教养大的,我身边所有的女孩都是如此······”

凯蒂在家庭中充当的功能不足者的角色,对命运、婚姻的选择不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只会被动地接受命运为她安排的一切,这也是导致凯蒂婚姻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只有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不受人摆布,听人安排。学会分辨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找到幸福的人生。如果凯蒂有着独立完善的人格,她就不会轻易嫁给自己并不爱的瓦尔特,也不会轻易爱上轻浮虚伪的唐生。

02

在婚姻里,爱与被爱应该是双向的

为了娶到凯蒂,瓦尔特用笨拙的嘴说出:“我对你的爱胜过了一切。”“我知道你的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从一开始,瓦尔特就用卑微的爱给自己定下婚姻中的不平等角色。

凯蒂对瓦尔特只是难以理解的忍受。她觉得瓦尔特丝毫没有魅力可言,他根本不是她喜欢的类型。个子不高,一点也不强壮,又小又瘦。凯蒂天生活泼,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想笑就笑,瓦尔特呆板,沉默,对于凯蒂的闲聊话从不搭腔。她觉得他就像个闷葫芦,有时她真想上去摇摇他的脑袋。

瓦尔特喜欢看书,但是他看的书在凯蒂看来都是索然无味。他们两个在不同的圈子里互相捆绑着夫妻的名义。

瓦尔特卑微的爱没有得到凯蒂的回应。在凯蒂与唐生的偷情事件被瓦尔特知晓后,他的内心已经坍塌。他那卑微的爱也受到了侮辱,所以他决定施以报复。带着凯蒂前往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此后,他对凯蒂的态度不动声色,但是凯蒂感受到了他的爱已经死去。

在疫区生活的日子里,凯蒂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也重新认识了瓦尔特。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对瓦尔特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勇敢、认真给与极高的评价与赞扬。她开始真正看清瓦尔特是一个值得去爱的人,也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孤独。

他们之间的爱不对等,当初瓦尔特爱她,得到的却是来自她的鄙视,即便如此,他依然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爱着她。直到她的被判彻底伤了那颗爱她的心,幡然悔悟也已经挽不回瓦尔特最初的心了。在瓦尔特的内心,他对凯蒂的爱就像破碎的镜子,已经恢复不了原状了。当初一厢情愿的爱现在已经“覆水难收”。

爱情最好的样子,一起面对生活,你眼里看到他,他眼里全是你。学会彼此欣赏,彼此爱慕,才能让婚姻成为最幸福的模样。

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爱情让多少人羡慕。他们常常赞美对方,不吝啬向对方说最美的情话。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婚姻里的爱情也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谁也不依附于谁,彼此爱慕,彼此付出。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才可以长久保鲜。

03

直面内心,才能找回自我

瓦尔特得知凯蒂怀孕之后不幸染上霍乱死去,其实是他那颗不能再承受任何打击的心彻底绝望了。带着懊悔与不甘说了句:“死的确实狗”便离开人世。

凯蒂明知编个谎话,告诉瓦尔特孩子是他们的就有可能挽救两个人的命运甚至婚姻。但是此时的凯蒂在这个生死场里,看过了生的无力,也见过了活的勇敢。她开始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宁。

根据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人的内心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人生来就存在的一种人格,只有最本能的需求。它遵循快乐原则,极力实现所有欲望、意愿和需求的满足。以前,凯蒂出轨唐生就是放纵“本我”,迷失“自我”。

在湄潭府凯蒂目睹了成千上万人的悲惨死去,在生死线上人们的生命如同粪土。有些人却在散发着光辉,比如她的丈夫瓦尔特,比如修道院长和修女们为信念而坚守,为救护生命而无畏的付出。此时,凯蒂的“超我”唤醒了她的自我理想和良知。她隐约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以及奋力去寻找那股力量。

当“本我”和“超我”之间达到平衡状态,就形成了新的“自我”。

凯蒂在丈夫下葬后独自回到了香港,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对未来的一种全新的向往。

但是,伪善的唐生又来骚扰凯蒂,并再一次俘获了凯蒂。但是,事后凯蒂深感羞愧,她已经不能再容忍放纵本我的自己。所以,她决绝地离开,回到家乡。

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也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凯蒂希望她能生下一个女儿,独自抚养她长大,并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任何男人的独立女孩。他们将开启崭新的生活。此时的凯蒂已经蜕变为一个独立面对生活的人,她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也找到了当好一个妈妈,当好一个女儿的信心。

在《面纱》这不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也发现了人性的光辉。生活的面纱之下,暴露的是人性的丑恶,但是,最终能够散发生命价值的还是那永不缺少的人性光辉。

学会去爱,首先要有爱自己的能力,直面内心,充实自我。其次,要有能力去爱别人,对原生家庭的爱,对婚姻的责任与爱。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学会爱,拥有爱,才可以照亮自己,照亮生活,温暖他人。

作者介绍:悠扬,用阅读丰盈内心,用文字编织生活的宝妈一枚。读书,写作,热爱生活。

❽ 《狂奔》:关于他为何而狂奔,我琢磨了许久

一个人只能过一种人生实在是太遗憾了,因为文学,让人生的体验有了另一种可能。

上一刻你还在穷苦人家过着凄凉悲苦的生活,下一秒,你又能到久远的宫廷之中,感受另一番尔虞我诈的皇权斗争。

我时常觉得,摄影,文字,画作,影视,都是相通的:取繁华世界的一角,编排、演绎,最终能将体验者带入另一个世界。不少创作者都有这样的能力,能让人的心跟着文字一起或急或缓地跳动。对此我甚是羡慕。用一支笔就能创造一个世界,这大概是最酷的技能了。

前两次读的是《妻妾成群》和《驯子记》,都属中篇小说。这次看了苏童的短篇《狂奔》,没想到更过瘾。

初次阅读,认为就是一个孤单的母亲,出轨并被发现、怀孕且自杀的故事。这么一说似乎完全就没了意思。那这些形容词都未直白地在文中出现过,可这样的画面却活生生地在脑海演练。我觉得很惊讶,反反复复地翻阅、细品。每一次阅读都尝出了深一层的味道,视角不断从这个角色跳到那个角色。但数数正片文章,也不过2800字左右。

不过,有些描述仍让我困惑好久——“榆就是在这时候发出了凄厉的尖叫。榆头戴白色小步在公路上狂奔起来,远看很像一匹白鬃烈马”。

我没明白,主角榆,到底为何而狂奔。

先说主角榆的母亲。大概因为同是女性,这是我第一个注意到的人物。

“她对着墙上的镜子梳妆,那些很黑很亮的头发被绾成一个髻子,垂在母亲的头后面。”

这是文中对该女性外貌的全部描写。只一句便可知,她必然是一个年轻的少妇。

母亲找了王木匠来打造一口棺材,说是长年不回家、寻不着踪迹的父亲花钱要给奶奶打造寿棺。

“你爹去东北做活了,过年回不来了。母亲把一瓢水递给木匠,他的脸上露出了一种罕见的微笑”。

此处已可见两人之间的不寻常关系。在农村,一个人打造棺材得要很久,因此便住下了。

全篇没出现什么“大汗淋漓”“翻云覆雨”的俗色字眼,只有“深夜时分榆看见奶奶扶着墙站在门边……他听见奶奶在黑暗中咬牙切齿地说,骚货,不要脸的骚货。”。王木匠和这位母亲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位王木匠是来打棺材的。而棺材从初制到最后完成,都牢牢地和故事情节绑在一起。被奶奶发现偷情后,“白木棺材很快就初具雏形”;棺木打造完毕后,母亲便怀孕了——“榆曾看见母亲朝肚子上贴伤药膏”。到最后,母亲服毒自杀,正是用这口棺材装下了母亲。

这棺材像是为母亲量身定做的。

给母亲带了一场春雨的人,也是给母亲打造棺材的人。

我有时怀疑,作者真的是男性吗?为什么对于过去女性境遇的描写能如此真实而细致。毕竟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男性,大多只是对“女性弱势”这个观点感到荒唐和不屑而已。

没有看到“绝望”和“无助”的字眼,但是这样悲戚的人物故事,寒彻心扉。

她是孤单的。榆父亲是一个游村走街的木匠,没人知道在哪,过年不回,母亲死后都未去奔丧。可见母亲常年独守空房,生活的全部不过是照顾即将去世的老母亲和身体虚弱孩子而已。了无生趣的生活将她推向危险的边缘。衡没

她是渴求的。关于王木匠来打造寿材,到底是父亲的意思,还是母亲自个想的幺蛾子,很难去知晓。王木匠满脸长满疙瘩的,还有一颗大黑痣,一笑便露出一口黄牙,这样猥琐的形象却让母亲露出了一丝微笑。

她是害怕的。榆不断地质问母亲,为何让王木匠来做棺材,为何非得做棺材,棺材做起来给谁用,为什么不让同是木匠的父亲做棺材,惹得她发怒。每一句质问都是对她的谴责,她害怕被揭穿,害怕被发现,害怕被知道答案。她深知此事不可为,对这个家抱有愧疚,为自己感到羞耻。

她是可怜的。母亲大概还不知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木匠也从未想过运档对母亲负责,棺材打好了,情事也便结束了。母亲怀孕之后,无处求助,无人投奔,又害怕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因此也不敢贸然去医院。不通医术的她只能用贴狗皮膏药的办法堕胎。

她是有羞耻心的。此等丑事被奶奶知晓之后,日日咒骂与她。她也只能“眼里常常噙着泪”。出轨即是不知廉耻。这样的定论如同大石一般压得她这辈子翻不了身。她自知羞耻却无处藏匿,只想打掉腹中的孩子,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消逝。但发现腹中的”淤血“怎么也消不掉时,才明了,她已无路可走。

”棺材是最好的利器“,这是木匠的旁拦乱一句话,也揭示了母亲的未来:死是最好的解脱之法。只有躺在那口棺材里,所有的恐惧才能消除,她才能摆脱生活中的种种痛苦,获得最终的安宁。

初次看对榆的描述时,总觉得有些古怪。我不知该如何描述这他。这是一个经常偏头痛,日日期盼父亲归来,最后因为母亲死去而疯掉的孩子。这个人物看起来奇怪得很。

但在我写完这么多,再回头品味时,脑海突然蹦出了一个想法:榆不是人,作者是在借榆的角色,来表达母亲内心的感受!

榆日日对父亲归家的期盼,何尝又不是母亲的期待。

榆对母亲关于王木匠的质问,何尝不是母亲对自己的质问。

榆所表现出的对棺木的恐惧,何尝不是母亲对出轨行为的恐惧。

更有趣的是,文中在描述大半夜奶奶不睡觉,发现母亲出轨并骂她是骚货时,榆念叨了一句“谁是骚货?谁不好好睡觉谁就是骚货”。这更像是站在母亲立场上对奶奶咒骂的回击。

村口总是有来来往往的工匠,每一次榆带着期待去眺望着,每一次都失望而归:他不是父亲,只是另一个木匠罢了。而在母亲出殡之时,榆再次看到有一个背着工具箱的木匠,向他们缓缓而来,轮廓像极了父亲。但他的父亲终究没有归家。最后榆便发疯似的狂奔了起来。

文中写的是榆在狂奔,但我更像是看到了狂奔的母亲之怨。她不能奔向丈夫,奔向婆婆,奔向孩子,只能在田野上发疯似的撒野。

借榆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为家庭和世俗之见所捆绑,只能等待丈夫回来,且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文中的母亲已然死了,但是已母亲为形象代表的农村妇女却没有。也许她们也有着一样的境遇。

文中的“狂奔”,恰如这些女人们面对无法挣脱的人生时的发泄,欲把内心的愤恨、恐惧、不甘全部倾倒出来。这是完完整整地埋藏在心底已然积累成灾的怨气,只需一刀口子,就能化作狂奔的力量。

我想,正是这种无处发声,逃无可逃的凄厉,更加凸显了悲惨的农村妇女形象。

不细看,就如同我不理解榆为何狂奔一样,人们也不知道,榆的母亲为何会“狂奔”。

好看的文章便是如此,惹得人反复细品。和品酒类似,从舌尖、舌中、舌根到下肚,一路都是不一样的滋味。而好文,也是每次阅读总能读出新味道。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一个人物不经意间便油然而生,悄然映现到脑海之中。这大概就是人物描写的功底了吧。

❾ 杀手回家,发现母亲出轨,发现对方有意接近母亲,这个小说叫什么

母亲的爱

热点内容
小说念武记最新章节 发布:2023-08-31 22:07:07 浏览:107
求系统类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4:10 浏览:291
开火箭的小说短篇 发布:2023-08-31 22:02:08 浏览: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1:11 浏览:932
有声小说仙妻有喜爆军蛇王燎上瘾 发布:2023-08-31 21:52:57 浏览:793
小说古龙武侠书 发布:2023-08-31 21:52:07 浏览:713
贾平凹有声小说藏地密码 发布:2023-08-31 21:48:34 浏览: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说 发布:2023-08-31 21:44:18 浏览:755
重生洛天小说 发布:2023-08-31 21:37:22 浏览:420
玄幻小说里的法力是什么 发布:2023-08-31 21:30:05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