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小说短篇代表作是什么
㈠ 宗璞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弦上的梦》、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紫藤萝瀑布》入选人教版语文初一教材。
宗璞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 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侯宇燕)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就象夏洛蒂所言,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她确实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学校园中,教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绝无今日“脑体倒挂”之虞。生活的舒裕与地位的高贵,使得钻研学业的教授们能比较专心于书本的研究(当然抗战开始后又有了不同),他们的子弟也能在一个相对单纯、明净的天地中获得比同龄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他们过分地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则免不了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挫折。我手头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不妨拿来,随便撷取几段,为宗璞笔下的清远世界作一个更详尽的注脚。宗璞的同辈人,著名文史专家虞振镛的女儿,西南联大1943年学生虞佩曹在《水木清华——童年的回忆》中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清华校园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静与清雅,以及清华人文景观的优越与独特。她说“那时清华只有附小(即冯友兰提到的宗璞就读的成志小学)及附设的幼稚园。马约翰是我们的校长。……后来由蔡顺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学生。”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而当时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水木清华的工字厅……里面典雅、阴凉,有一股楠木香味,单身教授吴宓、叶企孙先生曾在里面有过住所。”“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气韵,在一点一滴中已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宗璞《南渡记》中所写的方壶小院,不就是这种充满清远文化气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吗?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说:“文学所描写的,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每个作家所向往的——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虚构,然而意境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童年时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以及这种感受对其终生造成的影响。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这种非过来人不能写出亦不能读出的爱,正是宗璞“校园情结”的真谛所在。
(《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宗璞的书房(名人书斋)
永远的大家闺秀。凡是见过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会这样觉得,无论初识还是熟知。
4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院三松堂。如想象中,房间高阔,虽无奢华,却更古雅。
77岁的女作家一头华发益显慈心睿智,一身便装不掩满腹诗书。记者随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细走廊,墙边书橱中装满各类书籍。书房不大,北面书柜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写的书;西面放电脑桌;南窗微微开着,可见窗外的丁香已绿,写字台上的传真机,不时响起;东面墙上挂着先父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为爱女录写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宗璞老师落坐在电脑桌旁平时写作的转椅上。“虽然现在身体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静地说。原来老人几次手术后视力下降,每天上午写作都是口述,要靠别人帮忙打字,现在帮忙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四年级女生。
记者得知,宗璞老师正在抓紧《野葫芦引》4部长篇小说中的第三部《西征记》的写作,前两部《南渡记》《东藏记》已分别于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芦引》是写抗日战争期间北校南迁全过程中前辈学人的风貌,尤其是写在民族危亡的大关节上知识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历史真实地留下来。”女作家平静的语调透出一种坚定。
宗璞老师所写作品《紫藤萝瀑布》入选人教版语文初一教材。
宗璞换著有《哭小弟》。
㈡ 宗璞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
《红豆》是宗璞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小说以倒叙的笔法,讲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恋人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从而展现了在时代巨变面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全篇充满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的人情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唯美的风格。
冯宗璞的这部《红豆》可是跟以往的爱情小说不一样,甚至“红豆”所代表的含义都是与众不同的。“红豆”在这部作品中也确实充当了串联作品的作品,但是这部作品的中“红豆”绝对不仅仅指的是“爱情”!
㈢ 宗璞是谁呀,有什么作品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bayee专图勿盗图
(3)宗璞小说短篇代表作是什么扩展阅读:
宗璞短篇小说《红豆》。
《北归记》的前五章率先发表于《人民文学》。宗璞与《人民文学》有缘。一九五七年,她的短篇小说《红豆》发表于此;一九七八年她的短篇小说《弦上的梦》发表于此;一九八七年,她的《南渡记》前半部分也发表于此——这一次,她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
三十年后,最后一部《北归记》再次亮相于此。雄心勃勃的宗璞,终于完成一个夙愿:以四部长篇小说,精彩地叙述西南联大的故事,叙述硝烟弥漫的八年抗战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宗璞一九二八年生于北京(民国期间更名为“北平”),在这个古城生活了十年。抗战爆发,全家人离开北平,南渡前往云南昆明,在那里,宗璞进入西南联大的附中学习,在昆明,一呆就是八年。
八年,诸多往事都在她心中,走进半百之后,“野葫芦引”的四部长篇小说,一直留存心中。曾经以写短篇小说为主的宗璞,此时开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六十岁写到九十岁,三十年的岁月,眼睛渐渐失明状态之下,她还是以顽强的毅力,以最后这本《北归记》完美收官。
读发表于《人民文学》的《北归记》前五章,总能感受到宗璞回到北平的那种激动。小说中的主人公,其实都有她自己的影子。第一章第一节,宗璞以雄浑而苍凉的笔调,书写万里长江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行。读这段文字,可以想象在她心中沉甸甸的历史厚重:
嘉陵江浩荡奔流。夏天的江水改去了春天的清澈,浊浪卷起一层层白色的浪花。奔流到重庆朝天门码头和金沙江相会,合成了万里长江,载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穿山越岭,昼夜不息,奔向大海。太阳正在下山,映红了远处的江面。沿着江岸搭起的凌乱的棚户,在远山、江水和斜阳的图景中,有几分不和谐,却给雄壮的景色添了几分苍凉。棚户里有人出出进进,岸边小路上有推车的、挑担的慢慢移动,好像江水也载着他们。
不知从哪里飘来的歌声,随着江波欢腾起伏。“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歌曲的最后一句旋律高亢,直入云天。
㈣ 宗璞的经典作品有哪些
宗璞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红豆》内容概述: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爱情虽然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承担,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家要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
《弦上的梦》内容概述:
写的是一个女孩梁退在文革10年中充满坎坷和辛酸的故事,揭露了在人妖颠倒的岁月里两代知识分子在肉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残酷伤害。描写了那灾难深重的日子和在灾难中奋起的年轻一代。告诉人们:“人的梦,一定会实现”。
㈤ 宗璞代表作品有哪些
代表作品有《东藏记》、《红豆》、《丁香结》、《紫藤萝瀑布》、《野葫芦引》等。
1、《东藏记》是当代女作家宗璞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南渡记》的续篇,首次出版于2000年。
该小说人物以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吕碧初和女儿孟离己、孟灵己等一家人为轴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亲朋好友同事周围近百人,写出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该小说用温情的笔调,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博大胸襟。
2、《红豆》是宗璞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杂志 。
小说以倒叙的笔法,讲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恋人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从而展现了在时代巨变面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全篇充满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的人情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唯美的风格。
3、《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最初发表百花文艺出版社同名《丁香结》散文集;文章写于1985年。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4、《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选自《铁箫人语》,登上《福建文学》1982年第7期。文章写于1982年5月6日,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5、《野葫芦引》是当代作家宗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计划撰写四卷《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已全部完成。
故事以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北平明仑大学被迫南迁云南办学的艰苦历程,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且也较为难得的记录了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抗战时期修建滇缅公路的事迹。
㈥ 宗璞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分别是什么、、
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
中篇小说《三生石》
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其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 》、《蜗居》 《 我是谁》
<<宗璞小说散文选》、(《东藏记》、《南渡记》、《西征记》、 《北 归 记》《总鳍鱼的故事》、《蜗居》、《我是谁》、《紫藤萝瀑布》。
㈦ 宗璞的成名作是什么
1、宗璞的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散文集是《丁香结》。
2、人物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3、主要作品
代表作:《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 《知音》等。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一文被选到初中课本。《晚秋》一文被选到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被选到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
精选集:《风庐散记》。
㈧ 宗璞代表作有哪些
宗璞代表作有:《红豆》《弦上的梦》《野葫芦引》《丁香结》《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北归记》等。
1、《红豆》
小说以倒叙的笔法,讲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恋人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从而展现了在时代巨变面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全篇充满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的人情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唯美的风格。
2、《弦上的梦》
写的是一个女孩梁退在文化革命10年中充满坎坷和辛酸的故事,揭露了在人妖颠倒的岁月里两代知识分子在肉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残酷伤害。描写了那灾难深重的日子和在灾难中奋起的年轻一代。告诉人们:“人的梦,一定会实现”。
3、《野葫芦引》
故事以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北平明仑大学被迫南迁云南办学的艰苦历程,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且也较为难得的记录了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抗战时期修建滇缅公路的事迹。全书多为短句,读起来“上口”而无滞碍之感,语言纯朴雅致,清丽典雅,细腻和谐,有诗的美意和散文的含蓄,是宗璞创作中的精品之作。
㈨ 宗璞的代表作是什么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第一篇小说是红豆
童话作品有湖底山村》《花的话》《吊竹兰和蜡笔盒》《露珠儿和蔷薇花》《书魂》《蔽肢竖贝叶》《石鞋》《冰的画》《紫薇童子》《关于琴谱的悬赏》《总鳍鱼的故事》《邮筒里的故事宏大》《红菱梦迹》《无影松》《星之相》《锈损了的铁铃铛》《碎片木头陀》《遗失了的铜钥匙》《七扇旧窗饥闭》《海上小舞蹈》《小沙弥陶陶》《鲁鲁》《寻月记》
㈩ 谁是宗璞的代表作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常用笔名宗璞,笔名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
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
2009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西征记》。
2001年4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东藏记》。
《南渡记》和《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一、二卷。后两卷《西征记》和《北归记》分别描写西南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在滇西战场抵抗日寇和抗战胜利、返回家园的情景。这四部作品既是一体,又各自独立。
主要成就: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1986年国际名人录之一。《弦上的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