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的长篇小说
Ⅰ 想了解上海,不可不看的11本书
想了解上海,不可不看的11本书!这些关于上海的书,各具特告茄基色,从不同的时代、以不一样的笔墨,书写关于上海的宏大与细节、真实与虚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上海的“海纳百川”。
《子夜》
上海的《清明上河图》
文章一开始,曾经也是维新派人物的吴老太爷被从乡下接到上海来,一路上老太爷目不暇接,连受冲击,先后被外白渡桥和外滩的景象吓得魂飞魄散,又被穿着暴露、香风熏人的时髦女子,电灯电话等电器设备弄得六神无主。这昔年顶顶跟得上形势的人,如今却似老朽僵尸见了光,被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景象震慑得灰飞烟灭,刚一抵达儿子的吴公馆就一命呜呼。
袜谨吴老太爷一死,吴公馆上下闹得四脚朝天。由此开始,在1930年的五六月间,作者似画了一张上海的《清明上河图》一般,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写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景象。30万字的小说内容,涉及的时间不过数月,但这数月中随着吴荪甫面对的家庭内斗、企业斗争,繁华异常又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亦随之一一展开,令人啧啧称奇又掩卷沉思。
《上海的早晨》
故事有出处,人物有特色
描写民国时代上海生活的文学作品不少,但描写解放初期上海风貌的作品不多。庞大的四部曲小说《上海的早晨》,从构思执笔到完稿历时27年,其庞大的结构、众多的人物,展示了建国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造。
小说中的许多故事在新闻中均可寻到出处,小说中描写的资本家、纺织工人、干部群众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部小说记录下了那一段历史中的独特上海景象。
《海上花列传》
“海派文学”的开山作
这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胡适语),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必有一席之地的名作。
小说描绘了十里洋场的妓院,但对妓女并无暴露和谴责。只是按照生活的本来,写出人的堕落与沉沦。各色人等在巨大的、无形的罪恶之网中挣扎,他们非善非恶,亦善亦恶。种种叙事结构,乃至吴语方言的运用,此书都堪称开拓性,可谓近代文学史的新起点。鲁迅曾评价此书是“既不溢美也不溢恶、平淡自然的近真之作”。
它的另一个属性尤为突出,那就是浓浓的“上海叙事”。因为对上海的独特审美和空间想象,此书被誉为“海派文学”的开山作。小说内容完全根植于近代上海的社会变迁,交织着“日常性”与“商业性”,这在此前的小说中较为少见。
张爱玲不但将这本吴语小说译成国语,还将它翻译成英文,即《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侯孝贤和朱天文还曾将它改编成电影。至今,影视作品里的“上海故事”仍有着它的影子,那么,作为源头的《海上花列传》,怎能不读?
《长恨歌》
弄堂里的“现代上海史诗”
错综复杂的上海弄堂,如城市深处的褶皱,藏下多少秘密故事。乖巧的弄堂女儿王琦瑶,就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女孩。18岁时凭着天生丽质,斩获“上海小姐”比赛第三名,由此认识政府要员,开始被包养度日。随着上海解放、历次革命运动,王琦瑶的命运也如坐过山车一般动荡颠簸。失去保护人后,她再次蛰居弄堂深处,但纳御她的美貌和身世,又招引来了种种情感纠葛和人物故事,直至在知天命之年被女儿的朋友杀死。
女作家王安忆凭《长恨歌》荣获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文中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繁花》
一衣一饭皆有情致
在法租界洋房长大的阿宝、干部家庭出身的沪生,以及来自普通工人家庭的小毛,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相识,从此三人的生命交织映照。由他们三人的不同境遇所提供的三种视角出发,作者不动声色地扫过上海市井的各色角落,铺陈出大时代背景下种种小人物的际遇起伏。时间如潮汐进退,进入激变的上世纪90年代,三个上海男孩人到中年,斑驳回忆、繁杂心事,回首看时,往日似繁花开尽复凋零。
经由金宇澄的讲述,《繁花》中,一衣一饭的琐屑,皆有了情致;市井与俗世的庸常,亦隐含着意义;对日常世界的从容还原,更是曲处能直,密处能疏。
《繁花》被誉为“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和最好的城市小说之一”,最初发表在研究上海风土人情的网站,2012年由《收获》推出后轰动文坛、广受好评:“建立了一个文学的博物馆,多少年以后你要回过头来看上海,到小说里找就行了。”
《半生缘》
喜剧变悲剧,爱情也狰狞
还有谁比张爱玲更“上海”?身为上海作家,她的诸多作品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就算写尽了那个时代旧上海屋檐下的刻骨铭心、摧肝裂胆,《半生缘》仍然是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讲述了一场发生在上海的爱情故事。原本平平常常的恋爱,因为发生在灯红酒绿、人欲横流的旧上海,而变得诡秘甚至狰狞。18年的光阴,在张爱玲的笔下一晃而过,恋人在上海再次相遇,而这时候看着对方的脸,却都知道一切已经太迟。
1950年创作这部小说时,张爱玲用的是笔名“梁京”,小说名叫《十八春》,有着一个庸常的喜剧结尾:男女主人公聚散离合后,去往东北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968年,张爱玲对小说作了大的修改,连名字也改为了《半生缘》。小说重点落在了对作为个体的爱情、人生和命运的描述上:小说里的痴男怨女,是大上海独立自尊的新女性,是上进有为的进步青年,然而在命运面前,他们的爱终究抵不过误会,抵不过岁月,抵不过现实,终如飞絮。这无常的命运源头,正是张爱玲冷眼相看的人生况味,也是繁华大都市的浮华与清冷。
而此时,距离小说初创也正好是18年。18年的春去秋来,张爱玲自己也将从中年跨入老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歇浦潮》
长久被忽视的力作
朱瘦菊是一位横跨近现代的通俗文学作家,代表作《歇浦潮》连载在1916年至1921年这一近现代的交叉点上。
研究者们通常认为,1910年之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转型,由高度严肃的“新小说”转而为滥情的、取悦市民读者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然而,《歇浦潮》不仅是严肃的,更批判性地审视了来自西方的观念、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朱瘦菊探讨了西方的触角深入到大都市上海这一过程中,社会所遭受到的新的冲击,许多笔墨着眼于痛苦与丑恶的细节处,表达出作者为最粗鄙的实用主义已经被新时代的上海牢牢确立下来的悲哀。
当然,这类斥责旧上海当时道德放纵的文字在晚清“新小说”中颇为常见,但朱瘦菊说出了更具预见性的警示。通过描写辛亥革命之后愈加糟糕的时局——这预示着有效的改革与有良的政府成为泡影——作者发出了那个时代最为绝望的声音。
在同时代人中,唯有张爱玲不断提及《歇浦潮》对其自身创作的影响,并且痛惜后来的评论家忽视了这部讽刺都市景象的力作。
《金融家》
艺术化的“行史”
静谧的街道两旁,散布着一栋栋洋房。透过梧桐的枝叶,看见人家的灯光,偶有狗吠。
《金融家》中的祝家就生活在这样的上海,洋房里的上海。
小说的主线是祝家掌门人祝景臣,在他身后,隐约可见中国银行的行史。作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拙作小说《金融家》即取材于祖父及中行此时段故事。”只是在小说中,“中国银行”被虚构为“中华银行”。
字正腔圆的行史,用的是公文笔法,而文艺作品中的行史,是作者在一个宏大社会背景下,洞察到的社会各阶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全景式的时代3D图景。马克思曾经说过,巴尔扎克的小说比经济学家更透彻地反映了社会现象,可以说在反映旧上海金融风云方面,《金融家》亦有此功能。
《鬼恋》
3万字的塑造,超过许多长篇
徐訏的.小说有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故事大多以奇遇、奇人、奇事为主,爱情凄美,情节紧张。小说外表是西洋的,哪一国的读者读起来,都不觉得生疏,但内里是中国的,清隽脱俗,写鬼却有股仙气。这一点是极为难得的。同样一个故事,有的人写出来是地摊小说,有的人写出来是大雅之作,中间的界限,很难用通常的研究手段分析得清。
《鬼恋》是徐訏1937年的成名作,曾被已故画家陈逸飞改编成电影《人约黄昏》。
这个冷艳而又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不落窠臼,气氛渲染至极,对“鬼”的短短3万字的塑造,已然超过许多长篇,令人掩卷难忘。
虽然林语堂认为徐訏和鲁迅比肩,堪称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但两人的境遇截然不同。迁居香港后的徐訏,迅速被大陆遗忘。然而,虽然知道徐訏的人不多,但只要你拿起他的书,可能会读上瘾。
《上海三部曲》
风花雪月里遍布小而坚实的隐喻
上海总是充满生机、冲突与野心。它不曾清高避世,也不曾铿锵激昂,但它的风花雪月里却遍布小而坚实的隐喻,它的十字路口倒映着无数过去与未来,以及多重的现在。
陈丹燕,一个上海的乡土作家,从寻找家乡感开始,充满地方性地记录下自己城市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精微而独立地描绘出上海的面容。
新版的《上海三部曲》,陈丹燕在每章中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从2008年到2015年的最新内容,总计两万多字,并新添了数十张图片。
《蓝屋》
程乃珊把这座蓝屋作为上海历史的一个缩影
刊于《钟山》1983年第4期,是中国当代作家程乃珊的代表作品。蓝屋的原型是位于铜仁路上的“绿房子”,老上海们不陌生。这幢嵌着绿色砖面呈弧形的四层建筑,出于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吴同文。在新的长篇中,程乃珊把这座蓝屋作为上海历史的一个缩影。
上海就是一座大的“蓝屋”
蓝屋的原型是位于铜仁路上的“绿房子”,老上海们不陌生。这幢嵌着绿色砖面呈弧形的四层建筑,出于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吴同文。在新的长篇中,程乃珊把这座蓝屋作为上海历史的一个缩影。她说:“上海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大的蓝屋,我把上海这座城市浓缩在蓝屋里,折射出上海三十年代到现今的一段历史。老房子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是建筑的灵魂。这样有历史的房子仿佛是人和时空的对话,既体现了上海的建筑风情,又体现了上海人在风风雨雨、历经磨难后的宠辱不惊。这样的建筑和这样的人的结合,一定是上海这所都市所独有的。”
Ⅱ 鬼恋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鬼恋》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u4NkcwnwDcp0zqBIYiZAWg
《鬼恋》,中国作家徐訏的代表作。徐訏,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Ⅲ 求 徐訏《风萧萧》》电子版书籍百度网盘下载
《徐訏《风萧萧》.mobi》网络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ByvlGr1h-BjSbyMCAHv7uQ
《风萧萧》是1994年4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訏。三四十年代中国婚恋小说系列丛书之一。
简介: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一书中有三个重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她们为了争夺西门庆的宠爱而明争暗斗含神,无独有偶《风萧萧》里也有三位美丽的扮老洞女子——国民党的白苹、美国的梅瀛子和日本的宫间美子,不过她们都是间谍,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而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Ⅳ 谁知道<<潮来的时候>>是徐于写的(随便问下有个言字旁的于不知道读什么)
是徐訏写的
徐訏(1908—1980),则族小说作家、诗人、剧作家、学者。浙江慈溪人。1931年北大哲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并在心理学系修读研究生。1933年赴上海,先后任《人间世》(林语堂主编)月刊编辑、《天地人》半月刊主编。193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小说《阿拉伯海的女神》脱稿。1937年小说成名作《鬼恋》发表于《宇宙风》半月刊。1938年因抗战爆发而回国,与人合办《读物》月刊,后创办夜窗书屋。1939年与人创办《人世间》半月刊。1940珠林书店出版、夜窗书屋、成都东方书店分别出版话剧《月亮》、《生与死》、《契约》。1941夜窗书屋出版话剧《孤岛的狂笑》、《月光曲》。1942成都东方书店出版话剧《野花》、《鬼戏》。1942年赴重庆任《作风》杂志主编,夜窗书屋出版话剧《兄弟》,并任国立于中央大学国文系教授。1943年3月1日至1944年3月11日长篇小说《风萧萧》在报纸连载发表,名声大震,使1944年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徐訏年”,成都东方书店出版话剧《母亲的肖像》。1946年,上海怀正文化社出版《风萧萧》,1947年上海怀正文化社出版徐訏剧作集《灯尾集》。1948年,夜窗书屋和上海怀正文化社先后两次出版《灯笼集》、《借火集》、《幻袭集》、《进香集》、《为了集》五部诗集,总称《四十诗综》,夜窗书屋出版诗剧《潮来的时候》,上海怀正文化社出版话剧《黄浦江头的夜月》。1950年赴香港,任《星岛周报》编辑委员,后创办《幽默》杂志并任主编,并办创垦出版社。1956年出版长篇小说《江湖行》第一部。1957年任珠海书院中文系讲师。1959年出版长篇小说《江湖行》第二部。1960年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学教授,长篇小说《江湖行》第三部出版。1961年长篇小说《江湖行》第四部出版。1963年兼任孙耐弊新亚书院中亩森文系讲师,受聘到印度讲学。1969年起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学院。1980年8月退休,9月接受洗礼皈依天主教,10月病逝于香港。
Ⅳ 哪里有徐訏的作品下载
网上何处可看或下载徐訏的《痴心井》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6-1-17 15:25 很久以前在一个午夜广播剧里听了这个故事 但当时只听了一部分 不知道开头 也缓拆不知道结局 后来才知道这团弯个故事是徐訏的小说《痴心井》 但上网找怎么也找不到 有的朋友能帮我吗 问题补充:如果哪位朋友有这部小说的也还请QQ或MSN传一下 不胜感激 中华电子书库 我爱电子书 免费英文塌哪闷小说下载 电子图书下载E书下载 北极星书库 电子书之家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基本上都能找到,要是没有适合的格式,那就只能自己做电子版的了 回答者: - 2006-1-10 16:02 2006-2-22 21 2008-11-22 2007-10-20 5 2008-8-12 1 2010-7-13 回答者: - 2006-1-9 19:13
Ⅵ 爱是放手:各自完整,相互陪伴读徐訏<吉普赛的诱惑>有感
徐訏的小说带有很强的自然和出世的味道,他善于写鬼事,写奇事,通过超自然的鬼事来反观最现实的人情世界,以一种带着禅意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人生。看完<吉普赛的诱惑>,使我对爱有了新的理解。
爱情不是捆绑,不是束缚。这打破了很多人认为爱情是自私的想法,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恋爱中的人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时时刻刻轿姿颂都想将对方占为己有,在对方身上宣示主权,并理所应当地将这种人性的劣根性标榜为爱情。其实,并不是爱情自私,而是人是自私的。是人想要在爱情这种特殊的情感中获得一些东西,弥补内心的缺憾。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之处,内心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些许自卑与不安全感,占有欲,说到底不过就是为了填补内心的这种缺憾罢了。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传说,最开始人类分为三种,男人女人和阴阳人,其中阴阳人融汇了太阳的力量和月亮的精华,具有无穷的力量,除了不能永生外,几乎与神没有差别。因此引发了宙斯对人类的不满,在不灭绝人类的前提下削弱人类的力量,于是将人劈成了两半。自此以后失去了一半的人非常地痛苦,想要追寻自己的另一半,一旦寻到以后,便相互拥抱结合,就产生爱情。从这个原始的神话中也可以体味到爱情具有追求自我完整与满足的特点,但只是特点,而绝不是爱情,因为在自私的欲望之下是不会有爱和幸福的。
小说中运用一种对照呼应的手法体现了这一主题。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女主人公潘蕊是吉普赛的卖淫女,二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性。仅是因为爱情,将两个人连接在一起。男主对潘蕊一见倾心,并付出了最真诚的感情,并且他的爱也得到了潘的回应,经历一番波折之后,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的朋友罗拉感动于他们的爱情,但对于二人的结合却并不看好,甚至嘲讽男主的婚姻,因为在她看来,爱情不是靠婚姻来维系永久的,并且对男主要带潘蕊回国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以为你带走潘蕊是爱她么?她是一个地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女人,生得漂亮,出入交际场,生活在她是一团火,她浪漫惯,奢侈惯,需要无谓的应酬和稀奇的刺激给她兴奋。她她可以同你安定过家庭生活么?你带她到家庭已经不容易,带她到你们的故国,过死板的家庭生活,册姿这会使她快乐么?这等于你带热带鱼到北极,叫他过寂寞的生活一样,要是她不同你决裂,她只好哀怨地老下来,死下去……这一段话恰好映证了在中国潘蕊的生活状态,她的容颜发生了变化,人也日渐憔悴,脸上也失去了往日明媚灿烂的笑容,异国的生活使她压抑又痛苦,使她在这片苦海之中坚持下来的维一动力就是对男主的爱。罗拉这番简明清晰的话语中一针闭郑见血地否定了男主带罗拉回国的这种行为,指出这不是爱。他只是利用爱来创造自己观念中的理想生活:成家立业,事业有成。他被所谓的爱情婚姻的表象蒙蔽了双眼,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爱情是心灵的沟通和愉悦,是为双方带来幸福快乐,而不是隐忍压抑和痛苦。
当男主人公明白了这一点后,于是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与生活,带着潘蕊回到了能使她快乐,为她带来活力的欧洲。然而,戏剧性但却意料之中的是,他们俩的角色调换了,女主回到故土容光焕发,男主却坠入了痛苦的深渊。他们始终不能幸福,总有一方为了另一方的幸福痛苦地隐忍着,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们所谓捆绑式的“爱”使他们受到了束缚,总有一方要压抑自己,牺牲自己,在迷失自我的痛苦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结果反过来又作用在另一半身上,因为另一半是他在深渊中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此一来,爱情就陷入令人窒息的泥淖之中。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到此仿佛进入了瓶颈,这时,在罗拉的引导下,男主决定以旅游的方式离开这段爱情,离开女主。其实一开始旅游的初衷是想试验自己离开女主能不能生活,如果能,便决定放手这段爱情,自此以后永不相见,如果不能,或许结局就如罗拉所预言的:自杀。然而这次的旅游却为他的爱情找到了新的出路。
这次的旅途中除了罗拉以外还有两男三女。平时的时候大家都各管各的,在明月之下,会聚在一起欢乐地唱歌跳舞。在与他们的相处中,男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舒适与闲畅。他和其中一个女孩子尼莎走得最近,在一段时间与尼莎的交往中,他懂得了另一种爱,吉普赛之爱。与男主固定思维中热烈紧张疯狂刺激的爱不同的是,吉普赛的爱是自然宁静而平和的。它不需要勾心斗角地去追求,不需要神魂颠倒地去迷恋,不借助于物质,不借助虚荣,不靠金银衣饰来争取别人的心灵和肉体,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他们低声的曲调,曼越的琴声,无目的地宣布自己的韵律,一朝他们触碰到了相同的韵律,他们就相爱,因此与爱是表现争斗争取追求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是流露寻觅和相触。男主受到启发后,顿时豁然开朗,最终这种吉普赛式的爱情终于使他们获得了幸福。
如果相爱,就应该放手,各自活出自己的姿态,不被生活所拘泥,以游戏的态度携手相伴一生。
最后,爱与生活的两用模式:在生活中创造爱,用爱来创造生活,你会选择哪一种?
Ⅶ 中文演讲徐訏《鬼恋》
1,小说(选段)
献辞:
春天里我葬落花,秋天里我再葬枯叶,我不留一字的墓碑,
只留一声叹息。于是我悄悄的走开,听凭日落月坠,
千万的星星陨灭。若还有知音人走过,骤感到我过去的喟叹,
即是墓前的碑碣,那他会对自已的灵魂诉说:“那红花绿叶虽早化作了泥尘,
但坟墓里终长留着青春的痕迹,它会在黄土里永放射生的消息。”
一九四O年十二月二十日夜倚枕
说起来该是十来年前了,有一天,我去访一个新从欧洲回来的朋友,他从埃及带来一些
纸烟,有一种很名贵的我在中国从未听见过的叫做Era,我个人觉得比平常我们吸到的埃及
烟要淡醇而迷人,他看我喜欢,于是就送我两匣。记得那天晚上我请他在一家京菜馆吃饭,
我们大家喝了点酒,饭后在南京路一家咖啡店闲谈,直到三更时分方才分手。
那是一个冬夜,天气虽然冷,但并没有风,马路上人模李很少,空气似乎很清新,更显得月
光的凄艳清绝,我因为坐得太久,又贪恋这一份月色,所以就缓步走着。心里感到非常舒适
的时候,忽然想吸一支我衣袋里他送我的纸烟,但身边没有带火,附近也没有什么可以借火
的地方与路人,一直到山西路口,才寻到那路上有一家卖雪茄纸烟与烟具的商店,我就拐弯
撞了进去。大概那商店的职员已经散工了,里面只有—个掌柜在柜上算账,一个学徒在收拾
零星的东西,自然更没有别的主顾。
但当我买好洋火,正在柜上取火点烟的时候,后面忽然进来一个人,是女子的声音:
“你们有Era么?”“Era?”掌柜这样反问的时候旦胡迟,我的烟已着在我的嘴上,所以也
很自然的回过头去。
是一位全身黑衣的女子,有一个美好的身材,非常奇怪,那付洁净的有明显线条美的脸
庞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虽然我想不出到底是哪里。她正同掌柜对话:
“你们也没有这种烟么?”
“没有,对不起,我们没有。”
这时候,我已经走出了店门,心里想着事情有点巧,怎么她竟会要买这Era的烟呢?还
有那付无比净洁的脸庞,到底我在哪里见过的呢?为什么这样晚还在这里买烟?我想着想着
已经转出南京路了。突然在转角的地方有一个黑影拦住了我的去路,问:“人!请告诉我去
斜土路的方向。”
我骇了一跳,愣了。一种无比锐利的眼光射在我的脸上,等我的回答。我一时竟回答不
出,待我有余地将眼光向她细认时,我意识到就是刚才在店里想买Era的女子。
她怎么会在我前面呢?我想。但随即自己解答了,这要不是我不自觉的为想着问题走慢
了,而没有注意她越过我,就是她故意走快点避开我的注意而越过我的。
“斜土路,我说的是斜土路。”
月光下,她银白的牙齿像宝剑般透着寒人的光芒,脸凄白得像雪,没有一点血色,是凄
艳的月色把她染成这样,还是纯黑的打扮把她衬成这样,我可不得而知了。忽然我注意到她
衣服太薄,像是单的,大衣也没有披,而且丝袜,高跟鞋,那么难道这脸是冻白的。我想看
她的指甲,但她正戴着纯白的手套。
“人,你这样看着我干什么?”脸一百二十分庄重,可是有一百三十分的美。这使我想
起霞飞路上不知那一段的一个样窗里,一个半身银色立体形的女子模型来。我恍然悟到刚才
在烟店里那份似曾相识的感觉之来源。这脸庞之美好,就在线条的明显,与图案意味的浓
厚,没有一点俗气,也没有一点市井的派头,这样一想,反觉得我刚才“似曾相识”的感觉
是很可笑的。
“你在想什么?不顾别人问你的路么?”
她锋利的视线仍旧逼着我的面孔,使我从浪漫的思维上严肃起来,我说:
“我在想,想这实在有点奇怪,问路的人竟不叫别人‘先生’或‘做此长者’而单声地叫一
声‘人’,难道你是神或者是上帝么?”我心里觉得她的美是属于神的,所以无意识地说出.
2,《鬼恋》赏析
一.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
《鬼恋》是一篇很好看和故事,“我“与“鬼“相遇相识相爱,“鬼“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却总是强调自己是“鬼“,这样也让读者带着疑问一步步走顺着故事读下去,即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
“我“对“鬼“说一个关于“鬼“的传说,也增强了故事的阴森的氛围。另外环境的清冷也加强了故事的神秘性。
二.独特的对白和精彩的独白:
独特的对白,来展开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鬼“的话似是在说现实,也是在叙说内心的感受。她的孤独冷寂,心如死灰,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了。
精彩的独白,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由好奇到爱慕最后到同情。如当“我“知道自己爱她却要把这份爱“升华成荒谬的友谊“是痛苦的,而“鬼“虽有感情却只能躲避,我 尚可对她说我的爱,而她的爱只却无法倾诉,她的痛苦更甚于我。这一段的内心独白很精彩,让读者对“鬼“有了更深的理解。
徐讦1930年在***当研究生时修的是心理学专业,他的独白和对白都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一冷一热,以热衬冷:
“我“爱“鬼“,“我“希望做她的“人“,我如此热烈地爱慕她,她却只是躲避。“鬼“对人生,都彻底绝望了。“鬼“以前的入世和之后的出世,对比鲜明。
四.语言优美:
对环境的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白都用运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有一种清淡优雅的整体氛围。还运用了赋的艺术手法。
徐讦曾被海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擘”、“新文学的全才、巨子”。 1936年秋,他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研究哲学,他的成名作《鬼恋》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也值得思考:
“我们做革命工作,秘密地干,吃过许多许多苦,也走过许多许多路。……”她用很沉闷的调子讲这句话、、、、、、
“后来我亡命在国外,流浪,读书,一连好几年。一直到我回国的时候,才知道我们一同工作的,我所爱的人已经被捕死了。当时我把这悲哀的心消磨在工作上面。”她又换一种口吻说:“但是以后种种,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侪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我历遍了这人世,尝遍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心。我要做鬼,做鬼。”
仅仅是二、三段的对白,说出”鬼”为什么成为”鬼”。这两三句也是这篇小说的文眼。作者通过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对一些事物提出思考。
对于革命工作者,面对现实的失落,在文学作品中我所读到的只有萨特的《死无葬生之处》。我想了《死无葬身之地》中的吕茜,当敌人押出吕茜时,她没有招供,但被3个敌人先后强奸,她回来时对若望说””我想我应该继续爱你,但是我已经感觉不到我的爱情了。我什么也感觉不到。”
曾经读到一位革命者后代有写革命回忆录中寻找到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当时革命者在敌人手下卧底时,敌人为了考验他们使他们露出原形,就拷问一个年仅19岁的女共产党员。他们对竹签插进她的手指里,用烟头烫她的身体。她在哭叫着,而隔壁的革命者只能同样的喝酒不能露出身份。经过一夜的折磨,清晨人们打开门,那个年仅19岁的女共产党员,撕碎了被单上吊了。
Ⅷ 看过徐訏的《鬼恋》人进来
徐訏的《鬼恋》,通过点缀,暗示,营造了一种鬼魅的空间和神秘的气息,是此文最大的特点。文中“鬼”称呼“人”为“人派慧”,没有一个正常的人会称呼人为人的,所以,在造境方面,徐訏深得传统中国小说之气。文中人给“鬼”讲了一个鬼故事,最后不仅没吓到“鬼”,反而吓到自己,也是这种境。
至于那些无聊的批评者给此文戴上“革命失败后,革命者的颓丧和虚无”,纯属无稽之谈,牵强附会。
一篇好的文章,最先能吸引读者什么,是语感语调,是声音气息,徐訏的《鬼恋》算一个典尘李答型,这正是这篇文章能迅速扣住人心弦的原因。此文,文中也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一个人与“鬼”的偶遇,在那缭绕的Era香烟的烟雾里,那弥漫在昏黄的路灯下的气息。
徐訏的长篇小说给人一种宗教的觉悟感,《江湖行》《风萧萧》皆是如此。
我最近在读《徐訏全集》,上海三联书店,徐訏的语感太对我的脾气了,我太喜欢了,看了这么多中国小说,唯独此人,唤醒了扰猛我这麻木的知觉。我被这中文系理论式教学所摧残的麻木的知觉。
有喜欢徐訏的朋友,欢迎交流:519597961.
Ⅸ 徐訏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徐訏十分关注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平民化的倾向。许多作品对弱者寄予同情,对消极的民族心理进行了鞭挞。《谈美丽病》中,他提出修饰和健美运动的前提是不能损害健康,呼吁“自然的美”。《妻的花钱》一文以慷慨大方的妻子为对照,刻画了香港社会一些对金钱斤肢启斤计较,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形象。文章融入了小说的笔法,在略带夸张的情节描述中完成了全篇,在轻松流畅的笔墨中暗含着强烈的嘲讽。在《小说的浓度和密度》一文中,徐讦批评台湾小说家的通病是为赚取稿费而不惜损害艺术自身,无限地将篇幅拖长,就像牛奶里搀了太多的水分碧饥衫。徐訏认识到这是现实社会的稿费制度酿成的恶果。自己没有办法改悔腔变,所以,在文章结尾,徐訏自嘲说:“在这个几块钱一千字的稿费待遇的时代,每天在豆腐格子中填写几百字去发表的制度下我对小说的要求不正是要他们饿肚子么?”
Ⅹ 《徐訏·江湖行》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徐訏·江湖行》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徐訏,又名徐于,笔名有迫于、丽明、东方既白等。1908年出生于浙江慈溪县洪塘镇竹洋村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因为他自幼在父母不睦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很小就被送到学校寄宿。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转修心理学系,修业二年。1933年转往上海从事写作,同时受林语堂先生聘请作《人间世》半月刊的编辑,后来又主编过《天地人》、《作风》等。1936年秋,他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研究哲学,他的成名作《鬼恋》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抗战爆发后,他于1938年返回上海,在孤岛时期他写的小说《吉普赛的诱惑》、《荒谬的英法海峡》、《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风靡抗日时期的大后方。1942年他辗转到了重庆,出版了五十余万言的巨著《风萧萧》,这本书当时被誉为“所有描写中日战争最动人的一部小说”,成为1943年最畅销的书,因而有1943年为徐訏年的美称。这期间他还在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兼任教授。1944年被《扫荡报》聘为驻美特派员。抗战胜利后,他由美国回到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除专心写作外,一直在各大学教书。1960年曾前往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196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浸会书院教书。1970年任浸会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80年9月20日洗礼为天主教徒,10月5日因肺癌病逝。徐訏一生从事写作近半个世纪,出版了六十余部著作,有人统计大约有2000万言,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评论、翻译等各种文学门类,因而被海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擘”、“新文学的全才、巨子”。1973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了十八卷《徐訏全集》。
内容概要 农村青年野壮子,只因家里偶遇事故,引致父疯母病,先后身亡,于是卖田跟从船家舵伯行船做小生意,不久便在搭船下乡演出的越剧班中爱上了一个美丽姑娘葛衣情,但定婚不久对方贺枝孙悔婚,因为葛衣情进城演出大获成功,于是说野壮子没读过书,她不愿一世去过乡下生活。野壮子愤怒之下,便拿着行商所赚的钱到上海去读书,经两年补习,考进大学。后来,野壮子在一次看戏时重晤这个嫁了人又离了婚,现在上海戏院唱出了名的葛衣情,开始了一种已无过去之情却仍有当下之欲的搭闷偷情关系。但不久,野壮子便对此种关系感到厌倦,即趁暑假两个月中,前去探望杭州监狱中的舵伯,他因走私失手,判监两年。野壮子在住处附近碰到一个受骗失身怀孕、想要自杀的小尼姑印空,给印空的师傅误会为印空腹中孩子的父亲,印空为求能被野壮子带走,去上海找她那个负心人,干脆诬指野壮子便是她的情人,野壮子也由于怜悯而将错就错,把印空带回上海待产,改名映弓,后舵伯出狱,靠着过去走私所得成了上海的一个大亨,并把映弓接去同住,不久她便生了一个男孩。这时野壮子在学校因政治问题受到排挤,于失望愤怒之中,又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在一个卖艺班子做总务。某夜这个班子偶逢一个盲人何老带着孙女紫裳上船来卖唱,班主竟是何老之子的老朋友,于是他便把何老紫裳收留班中。何老以他的音乐天才,出主意让野壮子编戏,从而把杂耍表演融会为完整的戏剧,并使紫裳参加主唱演出,于是紫裳光芒灿露而成全班灵魂禅链,也带旺了戏班。不久何老病故,死前才知老朋友舵伯已成巨富,也知紫裳已对野壮子情有独钟,遂托野壮子把紫裳带到上海依靠舵伯。野壮子再回上海时,葛衣情已取代了映弓的位置,据说,映弓找到了过去的情人,但把孩子留了下来。在舵伯的帮助下,紫裳一登台便轰动整个上海,这时紫裳虽然仍爱着野壮子,但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已相差悬殊。紫裳想资助野壮子出国留学,待他学成归来,与她圆满结合。但野壮子出于自尊,与紫裳不告而别,随同过去班子中一个耍猴的朋友,上山为寇。野壮子入伙的部队后来被 *** 的军队收容,他单独逃亡出来。路上野壮子遇劫而财物尽失,在濒临饿死时受到两名僧人的救助,后又在一个农家获温暖的招待,这家姑娘阿清对他一见钟情,父母也有意招赘帮耕,野壮子婉拒后仍深情不减,互换信物并定了“等他一年”之约。野壮子因无盘缠回沪,落脚一个小城,沦为一名带烟土的跑腿。数月之后,他邂逅了已有鸦片烟瘾的野凤凰,紫裳的母亲,从而也认识了紫裳的异父妹,已是大鼓艺人的小凤凰。野凤凰为要不失身分地重见紫裳,奋发戒毒,并组班前往上海演唱,打算把小凤凰同样捧成红角。实际上野凤凰正是舵伯早年作海盗时便已订亲的初恋情人,由于舵伯失手入狱,这位渔家未婚妻也翻船毁家,卒为卖艺班子的船救起,这才辗转嫁给何老之子的。在野壮子的安排下,这两个历尽沧桑而皆前情未泯的老情人终于重逢了,于是舵伯决定退休,野凤凰也放弃了捧红 *** 之志而与长女当下团圆,二人只待班子演唱期满,便结婚前赴四川归隐。按照他们二人的意思,野壮子和小凤凰也应同行,日后结为百年之好。但野壮子又与紫裳旧情复炽,终以“写作事业刚刚开始,亟待努力”这一藉口,留了下来。野壮子很快便以彗星作家姿态出现在上海文坛,紧接着便是抗战爆发,野壮子在劳军工作中被炸伤腿,另还有一个伤重致死者——映弓。映弓是 *** 派来组织领导“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的,临死前告诉野壮子非常想见孩子,却不知她的孩子就在不久前一次绑票事件中染上伤寒死去。紫裳为避开敌伪逼她合作,慌忙前往香港,野壮子因事滞留上海。不久便因抗日罪名被捕受殴打,伤腿再断。经葛衣情周旋担保,野壮子获释出狱,又在葛衣情帮助下治腿养伤。这时葛衣情已嫁给与日本人勾结极深的潘宗狱,但她仍不忘野壮子,特意怀孕,要求野壮子待她产后再去后方,同时把此事故意告知一心要和野壮子同赴后方的宋逸尘,使宗不辞而别,将“葛衣情就要替野壮子生孩子了”这一消息带给紫裳,致使紫裳很快便和对她倾慕已久的宋逸尘结婚。野壮子闻讯大受 *** ,待葛衣情生产后便不辞而别。在入内地的路上,野壮子与沦为低级 *** 并染上性病和肺病的阿清邂逅相逢,出于同情,他把阿清带到桂林治病,并准备娶她。在阿清养病期间,野壮子把她托付给朋友,便去重庆看望舵伯一家,他又对已是高中生的小凤凰充满爱意,但因不知如何措辞,未把阿清的事告诉她。阿清病愈一面力学,一面苦候野壮子,最后打算到重庆去找他。野壮子得悉大恐,驰书友人转告阿清要她死心,说是他已结婚出国,而这封信刚好给这时已懂读信的阿清看到,于是阿清留书自杀。野壮子伤痛不已,飞赴桂林为阿清办理丧事,此事为报纸攻击,小凤凰得知愤而与野壮子决绝,很快便与一外交官员结婚同赴加拿大。舵伯逝世,野壮子赶回重庆与奔丧前来的紫裳重逢,二人为助野凤凰节哀,偕她同游峨眉山,巧遇当初救过野壮子命的两位僧人,野壮子后来便长居峨眉写书,最终出家。
作品鉴赏 徐訏早在30年代就崛起于上海,至40年代已成为名满全国的大作家。1950年定居香港后仍笔耕不辍,在他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总计五百万字之多的小说作品,无论从小说的数量或是质量方面来说,都可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江湖行》这部洋洋洒洒六十余万字的巨著不仅代表了他后期创作的成就,也是他倾其毕生的人生经验、感受和认识写成的,寄托了作者的最大心力。《江湖行》与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它所描写的人物有江湖艺人、歌影红星、僧人尼姑、海盗小偷、土匪走私贩……所涉及的内容有演戏、卖唱、盗窃、贩毒、绑票、流浪、行骗、卖淫,以至跳舞、赌钱、吸毒……其背景从小城的朴实与山川泉石的清新到大都市的豪华与笙歌饮宴,从土匪营到红区,从沦陷区到大后方;其情节以主人公的生活为线索,以他与四位女子的多角恋爱和两位女子的友情为主要纠葛,同时又左嵌右掇地分头描写着她们各自的命运。这些奇人、奇情、奇事为这部巨著涂上了一层眩人眼目、奇幻虚缈的色彩。但小说的这种传奇性只是骨肉,而非精髓,作者编写的传奇故事是他的寄托之物,而非物之所寄,作者的真正用意不在“奇”,而在“常”。他要通过似乎是偶然性造成的传奇来表现一切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命运;通过特殊的人生来表现可以概括一切特殊的一般性的人生哲理。小说所描写的飘忽不定、大起大落的爱情、名利和权势,偶然得致于虚幻,所塑造的形形 *** 、光怪陆离的人物,特殊得致于传奇,但这种走到极端的偶然和特殊又都离不开前定,摆脱不了命运的拨弄。它告诉人们,该得到的总要得到,该失去的总要失去。而得失又总是相对的,不过是在某一时空交遇中所出现的幻象而已,环境改变这一切自会改观,人间没有不谢的花,没有不凋的草,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变的爱情。一切已失的无法重获,再得的决不是已失的。这样,偶然和必然、特殊和一般、得与失在小说中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最终又归于“一”,归于“同”,其间没有分界和差别,整部小说似乎都在冥冥中的命运的圆圈中绕来绕去,而这种转不出的圆圈也正是这部小说的内在结构。小说主人公不断在追求他所没有的,已失去的,但得到的又总是他所不要的,加多了一个已失的;他又不断放弃已得到的,但放弃的又总是他所要的,这样又加多了一个得不到的。他的心灵永远处于不安之中,正是这不安在他人生中掀起了一环接一环的生命的波澜。但不管怎样,他都在“无”之中,最终他看透人生,彻底走上“无”之路,削发为僧,要在望月庵写一部书。这样,这部小说就像一条长蛇首尾相衔,又绕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圈,因为他的人生就是他要写的小说,他的小说就是他已经历的人生。徐訏一向把文学看作是“一种以文字媒介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感受的一种艺术”,他在写作《江湖行》时,已过不惑之年,相信自己已把人生看透,他正是通过《江湖行》表现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总结和参悟,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辨,使这部小说成为文学和哲学的结晶。徐訏曾经说过,“一个一生只从事于写作的作家,他的生命与作品就成为无法分割的东西,我的作品有多少成就是另一个问题,其足以代表我的一个诚实淡泊勤劳的生命则是实在的”,这个“诚实淡泊勤劳”的生命正是这部小说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