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短篇小说
㈠ 门罗写作初期,其作品有何特点
写作特色
门罗生于加拿大西部安大略的小镇,这里湖光秀美,却也民风保守。小镇生活成为门罗小说世界最为重要的背景,成为她许多故事展开的地方。《纽约时报》称,门罗的作品聚焦于“小镇的生存经验”,许多评论家也强调门罗作品中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几十年来,门罗以稳定的高水准小说作品为许多著名作家爱戴,并被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称为“当代契诃夫”。和契诃夫相似的是,门罗的许多小说写的都是平凡小镇上的普通人物,书写他们的爱情、婚姻生活,以及平静的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心理与情感顿悟。和契诃夫一样,她的作品中也没有太多戏剧化的情节,而是集中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成长。评论家Garan Holcombe认为,和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门罗的作品中,“重要的是顿悟性的时刻,那突如其来的领悟,那精确、微妙和深具揭示性的细节。”
浓缩、精致,对节奏和气氛的精确把握,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拿捏,强烈的情绪与情感,对人生中无处不在的矛盾、困境、冲突的关注,对偶然性的偏爱——这些构成了门罗小说的特色。诺贝尔评委会称,“门罗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其写作特色。”
门罗的书
迄今为止,门罗已出版14部作品,其中包括13部短篇小说集,一部由几个故事松散联系起来、勉强可被称为长篇的故事集。国内已出版其极具口碑的小说集《逃离》,由著名翻译家李文俊翻译。门罗的短篇小说集有晌旅《快乐阴影之舞》(1968)、《我青年时期的朋友》(1973)明谨森、《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1973)、《你以为你是谁?》(1978)、《爱的进程》(1986)、《公开的秘密》(1994)、《一个善良女子的爱》(1996)、《憎恨、友谊、求爱、爱情、婚姻》(2001)、《逃离》(2004)、激亩《石城远望》(2006)、《亲爱的生活》(2012)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门罗每隔4年都要出一部短篇小说集,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名誉。
㈡ 优秀短篇小说推荐
1.《都柏林人》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如果说《十一种孤独》是属于美国人的孤独,那么,《都柏林人》则是属于爱尔兰人的孤独。
㈢ 未能说出口的悲情之恋——读艾丽丝•门罗《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
刚开始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我记得是在她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年,当时读的是《逃离》那一本,读完后,深深搏灶简的被她讲故事的语言、方式和技巧所征服。后来才知道,她被称为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加拿大的契诃夫。
这次读了是她的另一篇短篇小说《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读了两遍。为了搞清楚我是否读懂了,第二遍我做了笔记。
“不管怎么说,他很会引诱女人。”
小说开头第一句就很吸引人。
故事讲的是:中年丧偶的诺布尔回到家乡以开观光巴士做导游为生,恩特在街上遇到家境落魄的他,并受邀跟着他的观光巴士去旅游。于是,恩特有机会观察一向有魅力的诺布尔是如何引诱女人的。
而年轻时,恩特的姐姐莎尔与诺布尔有一段爱情往事,当时诺布尔却选择与戏团里的一个女人结婚,结果差点导致了姐姐莎尔喝药自杀身亡。随后,莎儿从伤痕累累的爱情中走出来,嫁给了恩特的高中老师亚瑟,过上了简单平静的生活。
恩特一生都保持单身,一直做着擅长的制衣生意,并在镇上小有成就。在莎尔和亚瑟结婚后,恩特还常去莎尔家和亚瑟一起玩拉米纸牌,到他们家做饭。在一次偶然机会,恩特注意到莎尔橱柜上的一瓶毒药。
诺布尔回来后,经常去拜访莎尔夫妇一家,事实上,诺布尔和莎尔已经旧情复燃。恩特甚至想过要把他们的情事告诉亚瑟,让亚瑟对莎尔和诺布尔提高警惕。但她却编了一个故事,导致了事态走向了严重,或者是间接导致了姐姐莎尔死去。只是亚瑟一生都完全蒙在鼓里。恩特一直想要告诉亚瑟真相,但到他生命的最后,她都没有告诉他。
这篇小说,可以看出艾丽丝门罗高超的叙事技巧。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作者插叙,倒叙安排得很巧妙,不认真看真会让人如坠雾里云端。虽然是短篇小说,却有长篇小说大厦般的结构和非常故事性的内容,所以看完后也是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小说的地点背景设在是一个小村镇,时间是二战前后,四个主要人物,从青年到老年,时间几乎横跨了人物的一生。
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写作,但视角主要集中在恩特这一人物身上,从而使得故事情节与读者产生了奇妙的距离感。
事件主要截取了关键人物的几个重要事件,弟弟淹死在河滩,姐妹俩到河滩跑步认识了诺布尔,接着诺布尔和恩特的姐姐莎尔开始一段恋情。这段恋情恩特显然并不十分看好,随着多情的诺布尔与另一个女人结婚,也预设着莎尔的爱情悲剧。
首先,莎尔和诺布尔的爱情是浪漫的,深情地,也是具有毁灭性的。但诺布尔是个唐璜式的人物,英俊,多情,吸引女人,爱情在他的世界里超越世俗和伦理。而莎尔不过是个闯入诺布尔爱情游戏里的单纯少女。
对于姐姐的爱情,恩特最清楚不过了,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是,爱情是盲目的,丧失理智的,当诺布尔丧偶回来家乡后,暗中的和莎尔在一起,因为莎尔有丈夫,所以他们就像一对地下恋人,文中没有说明他们是怎么在一起的,又是何时在一起的,甚至只是恩特的疑虑,但从小说中,一次三人在灯光下玩纸牌,我们从恩特的感觉里辩凳得知“他们虽然分开坐,光芒却从他们俩身上同时散发出来。情人。这个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温柔,相反,它残酷,具有撕裂感。”仿佛只有恩特察觉到事情的危险,对这种违反道德的恋爱感到不安,她甚至想在流言还没有散播开来时,想要在诺布尔和莎尔间制造一些麻烦和困境。
恩特最后阴差阳错的导致了故事的结局是她意想不到的。她三番两次欲言而止,本想帮助被蒙在鼓里的亚瑟,在亚瑟和莎尔走向无法挽救的局面之前拯救他们这段婚姻,最后却因为自己编造的谎言,导致了姐姐莎尔喝药离去。真是无巧不成书,事实上,恩特内心有着善良的一面,背后也有着洞悉事物的能力,比如她一开始就不看基裤好诺布尔和莎尔的爱情。但善意的谎言最终却变成了害死人的工具。我们甚至无法评判恩特是否真的做错了,也许这是故事最好的结局,所以到最后,她也没有把真相告诉亚瑟,而是选择缄口不言,任时光日日流远。
小说由十八个部分组成,我读第二遍的时候,对文章内容做了一些概括,以下是我对故事结构和内容的一些笔记或者分析。
第一部分
讲述的是恩特接受了布莱基 诺布尔的邀请,跟随他的旅游巴士一起出游,并观察诺布尔是如何利用他的个人魅力去引诱女人的。
作者从诺布尔精心布置观光巴士、观光演说和会讲吸引人的精彩故事,还有他对女士“表情温柔,微笑里透着真诚。”等描写,展示了恩特对诺布尔吸引女人的一面。
第二部分
讲述的是莎尔和亚瑟本打算去旅行,却因为亚瑟突然生病不得不终止计划。然后是诺布尔来拜访他们,他们三人一起融洽地在玩一个地理学的游戏。
亚瑟生病后,恩特“半夜她总是醒来,焦虑不安”。从这句得知,恩特比他妻子莎尔更关心亚瑟的健康,并把他比喻成是迷人的亚瑟王。
第三部分
讲述恩特与莎尔谈论她在街上见到多年未见的诺布尔,恩特并告诉她,诺布尔结了两次婚,两个妻子都已过世。他们都不知道他经营旅馆的钱去哪里。
这说明了曾经风光一时的诺布尔已经走向了穷困潦倒。
第四部分
讲述了诺布尔家其实很久就放弃了旅馆经营。恩特在街上遇到诺布尔,恩特却主动告诉他莎尔的婚姻情况。
这一动机暗示了恩特不希望诺布尔再找莎尔。
第五部分
开头第一句:“多年前,恩特依然记得她蓦然间悟到莎尔是如此美貌时的场景。”
恩特从一张他们三姐弟的合影回忆起他们十四岁左右,当时他们的弟弟桑迪失足落水淹死,父亲在河滩上如何扛起桑迪的尸体的往事。并刻画了莎尔的美貌,姐妹俩的性格特点。
比如着重刻画了莎尔的迷人之处:
“她的美是既锋芒毕露又精致优雅,让人无法直视,充满了挑战性。”
“她脸上真实流露的倨傲神情与她本人构成一种奇怪的和谐,跟照片上如出一撤。”
而恩特对莎尔的美显然是羡慕和妒忌的,在姐妹两到河滩跑步后,作者写到恩特的感受:“无论如何,如果美貌属于这些女人中的某一个,而不是莎尔,那会让恩特感觉更舒服些。”恩特甚至认为莎尔不适合拥有这种美貌。
第六部分
主要讲述了诺布尔和莎尔在在公园相遇,相识。诺布尔的家庭背景和英俊迷人的外貌。
第七部分
故事发生地默克山的背景:村镇的全盛时期,诺布尔家旅馆生意昌隆时期,甚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训练营。
诺布尔兼顾家族生意的同时,总会抽时间和莎尔密会。还负责组织旅馆的演出。
主要是诺布尔和莎尔恋爱过程老套情节的描述。
第八部分
讲述恩特一天早上下午,去收衣服时遇到诺布尔和莎尔在屋檐下赤身裸体睡在一起的场景。
可以看做莎尔恋爱的升级。
第九部分
十九岁的诺布尔和被认为已四十岁的腹语术女演员结婚。
伤心欲绝的莎尔服毒自杀,恰巧喝错了毒药,喝的是用来洗衣服的蓝剂,从而捡回一条命。但事后又表现出不在乎这段感情。
第十部分
恩特做饭时在莎尔的橱柜里找到一瓶无色无味的磷化锌毒药。她不明白为什么在莎尔家会有这样一瓶毒药。
第十一部分
讲述了恩特为亚瑟做蛋酒,并为他读书,在一过程中,她仍不断想起橱柜里的那一瓶毒药,她甚至怀疑莎尔放一瓶毒药在那里的企图,并每次去莎尔家都要看一看那瓶毒药有没用过,心怀恐惧。
第十二部分
亚瑟、诺布尔、莎尔一起灯下打牌,而恩特在远距离把他们进行对比。认为莎尔和诺布尔是同一类人——“高大,轻盈,野心勃勃,带有一种危险和满足。虽然他们分开坐,光芒却从他们俩身上同时散发出来。情人。”
在这里,毒药存在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诺布尔和莎尔已成了情人,毒药是莎尔放在那里的,为了慢性毒害亚瑟。所以恩特才会经常关心那瓶毒药有没有变少。
第十三部分
讲述了往事莎尔为诺布尔自杀后,后来变得活跃起来,参加戏剧协会,认识了指导戏剧节目的老师亚瑟。而亚瑟是恩特的历史老师,恩特在高中时便注意到亚瑟,为了得到他的赞誉而努力学习历史。但亚瑟和莎尔结婚后并没有恩特想象中的那么恩爱,恩特深知这一点,并想把莎尔过去那件“为诺布尔自杀”的事告诉亚瑟,让亚瑟提高对莎尔和诺布尔的警惕,但后来却放弃了。
第十四部分
讲述了恩特如何从一个玩侧手翻的小女生转变成了小镇裁缝,并用出色的手艺将镇里的裁缝逐出了小镇制衣行业。
第十五部分
讲述了作为教师妻子的莎尔打扮优雅,抽烟,和别的男生跳舞,导致了亚瑟丧失了当上校长的机会。
莎尔如何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型付出了很多代价。
第十六部分
诺布尔去多伦多一两天,恩特却在亚瑟和莎尔面前,编造了诺布尔是勾搭上了旅馆有钱女人离开此地的故事,谎言,还讲了以前诺布尔勾引其他女人的一些情事,仿佛诺布尔这样做已经是故态复萌。但她故意省略了诺布尔和莎尔的情事。
莎尔听到后也认为诺布尔再次抛弃了她。
第十七部分
讲述了莎尔去世后,恩特搬进了亚瑟的房子,与他度过余生。
第十八部分
莎尔听完恩特的谎言后,第二天就过世了,却被认为是流感引发心脏病死去的,没有人怀疑,只有恩特知道,藏在橱柜里的那瓶毒药不见了,莎尔是自杀身亡的。
随后,诺布尔回来了参加了莎尔的葬礼。
恩特和亚瑟一起生活的最后日子里,恩特每次都想把真想告诉亚瑟,但是最终,她还是决定了缄口不言,任时光日日流远。亚瑟到最后也不知道诺布尔和莎尔的爱情,也不知道她是为情自杀而死的。
虽然不知道作者写作时的时间语态,如果以开头第一部分为故事的开端,按时间分为:顺叙—倒叙—回忆来划分时间,那么,这十八部分将会是:
第一部分为顺叙:恩特参与诺布尔旅行团。
第二至四部分为倒叙:那年夏天,亚瑟和诺布尔玩纸牌;恩特和莎尔说见到诺布尔;恩特见到诺布尔。
第五至九部分为回忆:恩特回忆童年生活和弟弟淹死;背景,诺布尔和莎尔认识,诺布尔和莎尔恋爱过程;恩特遇到莎尔和诺布尔裸体睡觉;诺布尔抛弃莎尔,和另一个女人结婚,莎尔自杀未遂。
第十至十二部分为顺叙:发现橱柜慢性毒药;恩特为亚瑟做蛋酒,对毒药产生疑虑;莎尔,亚瑟,诺布尔三人打纸牌。
第十三部分为回忆:莎尔遇到亚瑟,结婚,莎尔流产。
第十四、十五部分为倒叙:恩特制衣生意不断成功的过程;莎尔的保持身材和亚瑟的未来。两部分时间跨度大。
第十六、十七部分为顺叙:恩特编造诺布尔和另一个女人离开默克山的谎言;恩特和亚瑟的老年生活)。
第十八部分为倒叙和结束:恩特编造谎言后,莎尔服毒自杀,诺布尔参加葬礼,生命的最后,恩特始终未告诉亚瑟她想要一直告诉他的事。
㈣ 拆解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纯属虚构》
如果你是女性,我相信你会喜欢门罗的作品,她的小说如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样子,提醒我们不要迷失,告诉“我们如何活着”。
门罗不仅是人类心灵的记录者,她的小说充满了各种情感,但是,无论她如何洞穿了人心中的恶,最终还是带着善意和宽恕,令人清醒并获得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在门罗的笔下,很多加拿大小镇的美丽风景。所谓故乡,是你想挣脱又无法挣脱的东西,是嘶嘶作响的影子,投射在你的生活上。
门罗的作品告诉我们,小说是面向未来的写作,正是那些尚未发现的故事,以及那些不可言说之处,是小说存在的理由。写小说的意义在于,把原先深藏于黑暗之处的不能言说的东西一点点地捕捞出来。小说不会完全照进真实,它是真实的变形与重构。
拆解之前,我简单介绍一下《纯属虚构》,整个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乔伊丝和乔恩。女生乔伊丝智商全班第二,男生乔恩的智商全校第一。两人早年辍学世州轮,开始了云游四方的生活,最后选择在森林中定居了下来,乔伊丝成为小学音乐教师,乔恩做了木匠。这时第三个人物出场了,她叫伊迪。这个后背上布满纹身的女人,独自抚养着一个女儿,伊迪成了乔恩的学徒。两人接触时间甚多,不久,乔恩爱上这个了女人。
第二部分:此时乔伊丝已经六十岁了,嫁给了马特,他是一个神经心理学家,她自己也成为一名职业大提琴手。她是马特的第三任妻子,这时的乔伊丝早已洞察人生百态,回想自己年轻时的婚变,觉得有种一笑而过的轻松。
这时乔伊丝见到了一名女子,克里斯蒂。乔伊丝看她就觉得不顺眼,后来无意中发现克里斯蒂是一名作家,发表处女作《我们如何活着》。乔伊丝买下这本书,掀开来,一个重大的发现——克里斯蒂就是伊迪的女儿。乔伊丝回想起那时利用克里斯蒂的天真无知,假装对她很是关心,为打听自己丈夫和伊迪的情况。
现在我们开始拆解:
小说是这样开头的:在乔伊下班的路上。她看到有些房子装上了落地玻璃门,灯光从里面透出来,仿佛是某种舒适、安全搜信以及休闲的象征。为什么相比普通窗户,它们更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乔伊丝也不是太明白。也许因为它们大部分的功能不光是往外看,而且直接通往森林的黑暗,于是便自然地展现了家给人的安全和温暖。
这个开头暗示了一个故事折射迹闭出的人生,以及门里面受伤的内心绵绵不绝的回响。
情节推进是以乔伊斯开车回家见到丈夫的系列场景展开的,随后,话题一转自然进入了他俩的过去。“乔恩和乔伊丝是在安大略省一座工业城市的高中里认识的。在班上,乔伊丝的智商是全班第二,乔恩的智商是全校第一,有可能还是全城第一。”
全校第一和全班第二,一是说明俩人都很聪明,二是表现出女主的性格,在后面的遭遇中多少有些嘲讽的味道。门罗继续不动声色地介绍俩人的性格特征:“他们在大学的第一年都退了学,一起跑掉了。他们在这里,或者那里工作,坐大巴士绕北美大陆旅行,他们在俄勒冈海岸生活了一年,距离遥遥地和父母重归于好。对他们的父母来说,这件事简直相当于世界熄灭了一盏灯。”
在新的人物出场时,门罗这样写道:“吃饭的时候,他们谈论起他的徒弟伊迪,他们取笑伊迪的幼稚。”一个新的人物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接着,门罗描述了伊迪的样子:“伊迪不太说话,但只要一开口说话,就力量满满。我戒了酒,戒了药物。”如果是画人物素描,这简单的两句话就把伊迪勾勒出来。
故事怎样出现了转折?一天,男人怪乔伊丝不该把还有酒的酒瓶子搁在那里,站在厨房桌子那儿就能看见。这个普通的细节却突然提醒了乔伊丝,她早就该明白了,乔伊坠入爱河了。
乔伊丝想,整整一个冬天,他都和那个浑身散发自信的伊迪关在一起干活。这简直相当于因为通风不良而得了病。“我们能过去的。”乔伊丝对自己的男人说说。
乔恩却远远地看着她,甚至是亲切地说“已经没有‘我们’可言了。”
我们看到,作家轻松地描写了一段关系的开始和结束。
原以为作家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这不是作家的兴趣所在,她的兴趣是在受伤害之后,人物内心绵绵不绝的回响上,正所谓“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部分克里斯蒂“在她的处女作《我们如何活着》中写道:老师是一位身材修长的女人,一头棕色的头发和长长的麻花辫。她身上的味道和其他老师都不一样。她身上的味道,如同木材,如同火炉,如同树林。后来,孩子知道了,这是碾压雪松的味道。再后来,她妈妈给老师的丈夫工作,就在他们家里,妈妈身上也有了这种味道,但是似乎又不完全一样。也许是因为妈妈闻起来只有木头味道,老师是音乐中的木头味道。她并不是一个有天赋的学生,但是她学得很勤奋。她这么勤奋不是因为她爱音乐,而是因为她爱上了这位老师,没有别的理由。
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描写自己的音乐老师,老师是那么美好而且鹤立鸡群。
这时,女作家转换了场景,“乔伊丝把书放在厨房桌子上,再看作者的照片。她长得像伊迪吗?没有,一点也不像。” 于是作者跳出了女孩的作品,开始了乔伊斯的心理活动。
乔伊斯想在这对情人暗度陈仓的时期,多多少少,克里斯蒂娜是个隐隐约约的知情人。一定会有某些时候,乔恩顺便拜访过她们的公寓。
“乔伊丝以为自己知道这故事接下来是什么了。孩子看大人们的行为,不是幻觉就是混淆,这里那里全对不上号。但是当她再翻开书的时候,她发现,换房子的事儿,竟然根本就没有提。一切故事皆以孩子对老师的爱为中心。”
“乔伊丝再次放下了书。现在这会儿,她真的抓住了漂流的记忆。她感觉到恐惧的逼近。一个天真的孩子,一个病态的偷偷摸摸的大人,那种引诱。她早该知道了。现在,有一个作家将她丑陋的谎言与她已经驱逐出生活之外的人物与境遇嫁接,告诉了大家。她懒得虚构,却不是出于恶意。”这段心理描写十分生动,简直让人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发生过。
“孩子渐渐越来越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当她渐渐长大,当她回想到一些往事,表面上的一个个偶然,渐渐指向了真相。她只知道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多么微小的角色,她的痴情是如何被利用,她曾经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傻瓜。这一切让她内心酸痛,痛苦并且骄傲。她以为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被人愚弄了。”
但是,故事有个令人惊讶的结局。她童年时期对老师的感情,在某一天变了。她不再认为那只是个骗局。她想到她勤奋学习过的音乐,还有她飘渺的希望,她感到了快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乔伊斯再一次发现了自己的愚蠢和想当然,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孩子在同一件事上,他们的认识会多么不同,甚至天壤之别。
门罗的小说,每个人在里面看到不同的意义。就像作家格非说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伴随一个人的成长,再过些年你回去从新阅读时,又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回响越久,越是好作品。”
写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为什么门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被读者称为“北美洲的契科夫”,她有一种本事,设计故事时,总是能够笔锋一转,把读者带到“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境地。
同《多维世界》很相似的是,门罗冷静地描述故事,却把重心放在伤害之后绵绵不止的回响上。我们都假装成没事人似的逃离,却发现在逃离的路上,有些东西永远逃不开,有些东西永远回不来。
㈤ 爱丽丝·门罗这位女作家的特点是什么,其影响力如何呢
谢邀:
开篇明义,爱丽丝·门罗,加拿大女作家,当代国际文坛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为“世界一百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爱丽丝·门罗在短篇小说上的成就毋庸置疑,其有着清晰明确的现实主义眼光,将叙述的重点全部放到了自己可见可感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又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角度。
在叙事艺术上,爱丽丝·门罗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和现代的叙事技巧巧妙融合在一起,利用时空转换和叙事“焦点”变换的叙事方法,将短篇小说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使得短篇小说这一特殊文体重新回到了国际主流文坛的视野。
此外,门罗在短篇小说叙事艺术上的创新对于以讽刺、幽默当道的现代主义文风而言,无异于是一股清流,也为现实主义文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㈥ 如何评价加拿大作家门罗的小说《逃离》
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中每一部都让人印象深刻,欲罢不能。文字干净,表达清澈。每一种悲剧似乎都是必然。把一个新生命带入世界,帮扶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重要,关键时候不能让孩子步入歧途更重要。当然,基础条件是,人得有更好的经济基础。佩内洛普逃离妈妈,无声无息,诀别,丢弃。这个故事印象最深刻。还有有特异功能的女孩子,朴实不漂亮,生活没有善待她。生活没有善待许多人。
㈦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txt
《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百租行陆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iIhtvwg2RY0-tJ7KkYq1Sw
艾丽斯·芒罗(又译爱丽弊顷丝·门罗,Alice Munro,1931.07.10~),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逃离》带渗等。
㈧ 《播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
若冰的姐姐,乔安妮,“自幼就患上了严重的、持续不断的哮喘症,使得她非但长不大,甚至走路都有点儿瘸”,若冰照顾姐姐直到姐姐去世。
年轻时,遇到过爱情,那种美的令人炫目癫狂的爱情,可是由于误会,爱情戛然而止,无疾而终。
四十年之后,若冰老了物戚早,她当年爱的男人以及死了,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原来就是个误会,可是有什么用呢?
一生都过去了。
若冰的姐姐,乔安妮,一个病人,一个不堪的人,她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够捕捉到别人——比她幸运的人的愚蠢之处。或者说,具有这么充沛的蔑视他人的能力”。
当妹妹若冰说:“我会死的”,“我一定会死的”的时候,乔安妮“用不动声色的口气问了一句:'你说什么来着?'”,就仿佛你正要跳楼自杀,而那个旁边的人说:“你等会儿,我接个电话。”
若冰生活的小镇,没有人去三十英里外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即使看了,看完之后也只觉得“腻味死了”。
而若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会独自乘火车去三十英里外的地方,只为看一出莎剧。“置身于陌生人的包围中,她觉得再自在不过了仔野”。
这短短几小时的独处,使她“充满自信,认为她即将回到里面去的那种看起来是那么临时将就不能令人满意的生活,只不过是一个短短的插曲,是能够轻松忍受下去的。在它的后面,在那种生活的背后,在一切东西的后面,自有一种光辉,从火车窗子外的阳光里便可以看出来的”。
人的内心世界很重要,内心世界越丰富越深厚,越能抵御外界的冷酷严寒和变幻莫测。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这世上专属于自己的避难所和避风港,在外面受到伤害和折磨时,可以躲进去,给自己疗伤。
无论外人如何看你,外人当然会觉得你不合群,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当然会对你有种种猜测,觉得你独自一人乘火车去三十英里外的地方只为看一场莎剧,是多么不可思议;觉得你年纪轻轻不找对象肯定是甘愿为病痛中的姐姐乔安妮牺牲自己的幸福;觉得你年纪大了还不找对象肯定是因为你是同性恋。
有内心世界的人,不会在意这些荒谬的言说,充盈的内心世界就是一个人的根,有了这根,就不会被外界的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狂风吹折了腰板,动摇了心志。
她和他相遇那天,她看的是《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
看完戏,她因为沉醉于自己的美丽而把手包落在了洗手间的水池边上了,里面有她的钱和回程火车票,她回去寻找,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于是,她慌了,不知该怎么办了。这是他出现了。
他的狗,叫做朱诺,碰到了她。他道歉,并且介绍自己的狗。他问她:“你是不是不身体不舒服?”她说了缘由。他知道了她是一个坐火车来此地只为了看莎剧的女孩。
他慷慨的帮助了她。带她到自己的钟表店铺兼住家,给她煮咖啡,做晚饭,饭后和她散步,送她去火车站,帮她买了火车票。
临上车前,他们拥吻对方,确定了彼此的心意,约定好明年再见,这一年不通信,他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他的姓名和家乡名字,若一年后,她心意不变,就来钟表店见他,他一定会在。
那约定的一年,是若冰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一年。
“是踩在荣耀的云朵上呀”,“他总是如影随形似的依附着她”,“她现在任何时候都有所依托了。她感觉到有一种光芒照亮着她,照着她的身体、她的声音以及她在做着的一切事情”。
一年之后那一天,她如一年前一样,身穿绿色裙子,迷信地不敢破环他们相遇时的程序,她先去看莎剧,可是“她没有能坚持到剧终”,她走到他家,那个钟表店。
可是迎接她的却是他“迟迟疑疑地朝她走来”,“他对她轻轻摇了摇头”,“他烦了。他站着一动不动”,“仿佛见到她带给他一种真正的恐惧,一种危险的预感”,“对着她的脸推门关上”。
她觉得“羞辱啊,莫大的羞辱”,“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呀”。
然后四十年过去了,姐姐乔安娜过世了,若冰搬了新家,依然在小镇当护士。
突然一天在医院里看见了他——年老的病重的他。
这时她才知道原来那不是他,而是他的孪生兄弟,这个兄弟从罩雀出生就因疾病而成了聋哑人,无法与人沟通。
四十年前那一天,她见到的那个人,不是她的爱人,而是她的爱人的患有病症的孪生兄弟!
他们永诀的那天,若冰看的是《皆大欢喜》。
对若冰来说,她的一生中真正重要的点只有三个:
姐姐乔安妮
莎剧
她唯一一次的爱情
1)姐姐乔安妮给她带来的是生活的灾难和苦楚,来自外界的最恶意的猜疑和中伤,冷漠与敌视。明明最应该给人温暖和安慰的亲情却终究变成了最让人痛心的顽疾,这痛,这伤疤,永远好不了,摘不掉,丢不开。
一个生病的人,原本已经很可怜,可是若因此变得冷酷无情,认为全世界都理所应当要迁就和怜惜她,那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2)莎剧
莎剧只是一个象征,代表了若冰的内心世界,她对美的追求,对不满意的现实生活的逃避,对自己的人生的掌控,若冰这一生,一切最美好、最纯粹的精神追求都在这莎剧中了。
3)她唯一一次的爱情
她一生只爱过一个人。
她和他之间只发生过一次对话,一次散步,一次晚餐,一个吻,一个约定,他们只见过一次面,可是却是一生了。
这里面含有太多美丽和凄凉了,一生只爱一人,多么美好,有多么决绝。
他,养狗,狗陪他散步,帮他看家。他会和狗认真交流。
他,很有礼貌,两次因为自己的狗碰到了若冰而道歉。
他,知道人是可以享受搭乘火车的,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移动。
他,很有生活品质,厨房里“一切都很洁净、明亮和井井有条”,书架上的书和杂志“都码放得整整齐齐的”。
他,吃饭的时候,会放音乐。
他,关心人的内心,问若冰“你独自一人吃东西不觉得烦闷吗?”
他,考虑周到,问若冰“坐那一班行吗?有人会担心你吗?”
他,和她谈论莎士比亚的戏剧。
他,说:“重要的是我们相遇了。”
1)你喜欢哪一种结局?
一种结局是就像书里说的,相爱的两个人因为误会分开,四十年后才知道那是误会,让人唏嘘叹惋。
另一种结局是若冰和她爱的人在一起了,可是若冰有一个病弱且冷酷的姐姐乔安妮需要照顾,她不会接受若冰嫁给一个外国人,甚至不能接受若冰结婚;而若冰爱的男人,也有一个又聋又哑,无法与外界沟通,且容不得外人插足他们兄弟之间的孪生兄弟。
他们如果一年之后见到了,会怎么样呢?就幸福了吗?
这个小说名叫《播弄》,命运的播弄,谁知道,到底是一生走过的那些风景更重要,还是这一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更真实?
总之,命运播弄,无论命运如何播弄,人都无可奈何地对命运怀有一点感激之情。
2)看小说很美妙
看小说很美妙,因为它向我提供了无数种人生,跟随着这无数种人生的主角,我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总感到这些主角是那么伟大,他们的人生是那么的精彩而完整,纵然他们其实很平凡。
就像《播弄》里的若冰,她的一生经历了一段奇妙的爱情,她始终保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世界对峙着。
就像《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她勇敢蜕变,挣脱世俗的牢笼,当爱情变质时,毅然放弃。
就像《飘》里的斯嘉丽,百折不挠,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为自己的座右铭,敢爱敢恨,不畏世俗,永葆自我。
这些主人公,他们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成为“名人”,可是他们伟大,因为他们的精神力量鼓舞、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让熙来攘往的碌碌以求的芸芸众生终于还是感受到世间最恒久、最伟大、最有力的终归是人的精神,而非其他。
㈨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 门罗门罗的文章
艾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1931-),加拿大短篇小说家,以其创作生涯的诸多优异作品获得2009年度布克奖,并曾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蒙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
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故事往往通过日常生活的镜头,透视人的处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她的小说大都以加拿大的安省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沿岸为背景,她
的声誉却远远超出加拿大,受到国际读者的认可。
她的故事可感、动人,以看似毫不费力的风格探索人的心结。她的作品使她成为“当代最了不起的小说家之一”,Cynthia Ozick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柯夫”。
【小传】
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安大略省Wingham镇的一个以饲养狐狸和家禽为业的牧场主家庭。父亲是Robert Eric
Laidlaw,母亲是学校教师,名叫Anne Clarke
Laidlaw。爱丽丝十几岁时开始写作,并于1950年在西安大略大学就读期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影子的维度》。1949年,爱丽丝进入西安大略大学
主修英语,在校期间做过餐厅服务员,烟草采摘工和图书馆员。1951年,她离开大学与詹姆斯?蒙若结婚,移居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她的女儿
Sheila,Catherine和Jenny相继出生于1953年、1955年和1957年。Catherine出生后15个小时便不幸夭折。1963
年,蒙若夫妇移居维多利亚,在那里创办了蒙若图书公司。1966年,他们的女儿Andrea出生。
1968年,艾丽丝·门罗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快乐阴影的舞蹈》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誉,一举赢得了当年的加拿大总督奖——加拿大的最高文学奖项。在此之后她又出版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书中讲述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们合起来构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1972年,艾丽丝·门罗与詹姆斯·蒙若离婚。爱丽丝回到安大略,成为西安大略大学的住校作家。1976年,爱丽丝与地理学者Gerald Fremlin结婚,夫妇二人搬到安省克林顿镇外的一个农场,后来又从农场搬到克林顿镇,从那以后一直住在那里。
1978年,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集《你认为你是谁?》出版,这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在美国出版时采用的标题是《乞丐女孩——弗罗与罗斯的故事》。
这本书为她赢得了第二次总督奖。1979到1982年,蒙若游历了澳大利亚、中国和斯堪底那维亚半岛。1980年她同时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与昆士兰两所大
学的住校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这二十年里,蒙若每隔四年就会出版一部短篇小说集,人们对她赞誉倍加,而她也不断地在加拿大和国际上获得各种奖
项。
2002年,蒙若的女儿Sheila出版了儿童时代的回忆录:《母亲与女儿的生活——在艾丽丝·门罗陪伴下长大》。
艾丽丝·门罗的故事经常发表于各类刊物,比如,《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格兰德大街》、《女士》以及《巴黎评论》等等。在为推广她
2006年出版的小说集《城堡岩石上的眺望》而做的一次访谈中,蒙若提到以后也许不会再发表新的小说集。但后来她放弃了这种打算,又有新作品问世。她的最
新小说集的标题暂定为《太多欢乐》,预计年内出版。
她的小说《越山而来的熊》改编后搬上银幕,片名为《远离她》,由Sarah Polley执导,Julie
Christie和Gordon
Pinsent主演。影片于2006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成功首映。Polley的影片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但该奖项最终授予了影片《老无所
依》。
【写作风格】
蒙若的很多故事都以安大略省的Horon县为背景。突出的地方性是她的小说重要特点。另一个特点,是故事的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一边讲述一边对世
界上发生的事情进行理解。很多人因为蒙若笔下的小镇场景而把她跟美国南部的乡村作家相类比。蒙若笔下的人物跟威廉?福克纳和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中的人
物一样,经常需要面对根深蒂固的风俗和传统。但不同的是,蒙若的人物对事情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因此,具体就她笔下的男性人物而言,可以说蒙若掌握了描述
普通人的精髓,而她的女性人物却比较复杂。蒙若的很多作品体现了南安大略哥特风格 。
人们经常拿蒙若与杰出的短篇小说家相比,美国作家Cynthia
Ozick就曾称蒙若为“我们时代的契柯夫”。像契柯夫的作品一样,情节在蒙若的故实里是次要的,而且“很少有事件发生”。在与契柯夫的比较
中,Garan
Holcombe写道:“[故事的]全部基础是瞬间的领悟,突如其来的昭示,以及精确而微妙地揭示事物的细节。”蒙若的作品涉及“爱与工作,以及这两者的
失败。她像契柯夫一样对时间这个主题十分着迷,一再地描写我们在时间面前的悲哀的、无能为力的处境——既无法拖延、也无法阻挡它无情的向前的脚步。”
蒙若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近期的作品
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蒙若那简练而清晰的语言、对细节的娴熟把握赋予她的小说“令人瞩目的精确”——Helen
Hoy这样评价她。蒙若的叙述揭示出生活含混的多义性:“讽刺与严肃同时出现”、“神圣庄严的箴言与炙热的偏见”,“专门而无用的知识”,“尖利而快乐的
狂暴音调”,“庸俗趣味,冷漠无情,以及由此带来的欢乐”等等。蒙若把奇妙与平常并列,两者相互截断、交织,直接地、毫不费力地为作品注入生命。正如
Robert Thacker所言:
蒙若的写作……显而易见地在读者和评论者之间创造了一个相互理解的联合体。我们都被她栩栩如生的描写所吸引,这种栩栩如生并不是所谓的逼真的摹拟,也不是“写实主义”,而是让人感到她所写的就是事物本身,就是人本身。
很多评论家认为蒙若的故事常常具有长篇小说的情感和文学深度。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蒙若写的究竟是短篇故事还是长篇小说?Alex Keegan在《选编》杂志上做出了简单的回答:“谁在意呢?蒙若的大部分故事包含着与长篇小说一样多的东西。”
【作品】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快乐阴影的舞蹈》),1968年(获1968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女孩和女人的生活》),1971年
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我一直想告诉你的事》),1974年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你认为你是谁?》),1978年(获1978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The Moons of Jupiter(《木星的月亮》),1982年(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
The Progress of Love(《爱的进程》),1986年(获1986年加拿大总督小说奖)
Friend of My Youth(《青年时代的朋友》),1990年(Trillium Book Award 崔灵奖)
Open Secrets(《公开的秘密》),1994年(获加拿大总督奖提名)
Selected Stories(《故事选集》),1996年
The Love of a Good Woman(《一个善良女人的爱》),1998年(Giller Prize 吉勒奖)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仇恨、友谊、礼仪、爱与婚姻》),2001年
No Love Lost(《无爱失落》),2003年
Vintage Munro(《蒙若精选集》),2004年
Runaway(《逃离》),2004年(Giller Prize吉勒奖)
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城堡岩石上的眺望》),2006年
Too Much Happiness(《太多欢乐》),2009年
㈩ 门罗小说赏析--漂流到日本
这段时间都在看《百年孤独》,写了3篇书评,仍然觉得还有很多东西要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细看。然而再美味的盛宴,天天吃,也会厌烦。决定换换口味,看本短的吧。
《亲爱的生活》,由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米丽.门罗所著,是一本短篇小说合集。于是开始看第一篇《漂流到日本》。
开篇就是离别场景,这在我的意料之中--现代小说通常都是以一个突兀的场景开始的,目的是为纳清了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而,文笔却是意料之外的简洁,比起马尔克思华丽的语言来说,可以说是简单,朴素。可能是吃惯了马尔克斯华丽的语言大餐,面对这样巨大的语言落差,我有些接受不了。
我有些失望,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这个水平吗?
继续往下读,故事平平淡淡,第一幕丈夫送女儿老婆远行,白描:老公看女儿、老婆的眼神,在女主角看来其间蕴藏“某种说不出来的情绪”,但是,她知道丈夫不愿讨论这种话题,这就引出了夫妻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
接下来就详细的描写了老公的成长背景,老公是婆婆抱着从前苏联控制地区逃出来的,后来,婆婆母亲搬出抚养他长大的公寓,住进一个只放得下沙发的小屋。女主跟她开玩笑这样你儿子就不能回家跟你一起住了,婆婆似乎吃了一惊,这个玩笑让她痛苦。
接着描述夫妻俩的日常生活,间或插叙了两人之间的对话,表明两人之间情感表达的迥然不同--老公是工程师,现实,没变化,没激情;女主是诗人,幻想,敏感,愤世嫉俗。
她的老公很帅,至今她仍然欣赏他这一点,然而婚后十年,性格的不同,感情上他2人已经不能交流,没有共鸣了。
女主角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在多伦多一个作家聚会中,遇到了同样愤世嫉俗还主动对她示好的男人,一个记者,精神相通,让她抑制不住的,对他牵肠,朝思暮想。尽管丈夫回来时这些幻想都消失不见,她仍像以往一样 “真实可信”地爱着丈夫。
她觉得自己很蠢,是的,生活已经磨砺了他,她怎么能对刚见过一面的男人就这么朝思暮想呢?她也明白,这个男人未必能如自己想象的美好,可还是抑制不住地幻想。
生活有了变化--丈夫要北上工作,而她也要去多伦多给朋友看房子,这给她提供了“大胆行动的机会”--她给记者寄了一封匿名信,里面有三句诗:“写这封信就像把一张纸条放进漂流瓶-- 希望它能 漂流到日本”,末尾写上了自己火车到达的日期和时间。
女主带着女儿开始了火车之旅,这也是她开始背叛丈夫、女儿,背叛生活之旅--因为精神早已背叛,邀请信已经发出。与女儿的对话, 显示出女儿十分爱爸爸,想去找爸爸,这也是伏笔。
女主角跟女儿讲故事的时候,一个漂亮的年轻男人,插入女儿的跟读中,这在一开始受到女儿的排斥--因为他夺走了妈妈的注意力,但他是顷闭在幼儿园表演幽默短剧的人,很快赢得了女儿的欢心,后来跟他玩的很愉快。
下半天,女儿睡着了,女主与年轻男人聊天,喝着他的酒精饮料。两人聊到了宗教:女主心里不信教,然而周围的亲人给了她太多压力,让她无法挣脱;男人则从小为家族表演宗教短剧,受到赞扬,但长大后他想表演真正的戏剧时,被雀茄裂家人称为“被魔鬼附身了”。
同样的痛处,加酒精的作用,两人不禁互相索取温暖,就在女儿旁边--于是他们去男人的隔间,在狭小的空间里滚在了一起,“令人惊讶的极度快感”,她感到“震惊,但又愉快,像一个角斗士”。
回到原包间,伴以细致的女主视觉和心理描写,让你和女主一样突然陷入巨大的恐慌--孩子不见了--“她要疯了。她猛地掀开枕头,用力拍打毯子,努力回想之前。”
接着是大篇幅的心理描写:火车是否停过,孩子是否被人掳走,是否被别的乘客藏在包间里。她边看边翻找各包间,没有。又是一阵恐惧,孩子是否走到别的车厢里了,抑或是在两个车厢直接的过道里--详细描写了过道,过道是令人惊恐的。她十分担心女儿会害怕。
女主真的在火车过道里发现了女儿:根本没哭--没人会对她解释,没有希望,“眼神很奇怪的一片漠然”;但是在看见妈妈时她哭了起来--“只有在那之后她才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找回受苦和抱怨的权利。”
你可以想象:小小女孩脚步哒哒跑出去找妈妈的场景,她描写女儿的那种,绝望和呆滞的时候,你可以体会到,身为母亲的一种深深的内疚--我也曾体会过,还将继续体会:深陷于自我成长和身为母亲这两种角色的争夺,一种不能完全照顾孩子、没有做到完美母亲的的遗憾。
之后,年轻男人下车,女主要女儿跟他挥手,女儿却将头转到一边-- 她是意识到妈妈之前是为了他才离开自己的吧。
后面的旅程,女主出于内疚,一心一意的陪在自己孩子身边。
结尾却突如恐怖篇的结尾一样,给人一个巨大的惊吓:记者竟然来接她了,坚定地吻了她--看来,两人还真的心有灵犀,灵魂上非常默契,然而女儿挣脱了她的手,自己走开了-- 她意识到妈妈可能又要离开她了。
女主没有试图逃开。“她只是站在那里,等着接下来一定会发生的任何事。"
总的来说,门罗的文笔,非常简洁简练。描写的是普通生活场景,却予以很多突兀然而又合情合理的变化,到处是伏笔,到处是回答。
对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小见大,非常精准地写出了女猪脚的心理活动,节奏把握也非常到位,看完这篇小说,就像看了一个鬼电影一样,着实让我受了几回惊吓。
我只能说,果然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呀,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