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短篇小说
① 契诃夫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什么短片小说
序言:国外的很多小说也受中国内地的读者们所想起契诃夫的作品,曾在我们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那么契诃夫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拥有哪些作品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万尼亚舅舅》
《万尼亚舅舅》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万年的舅舅。用车说主要叙写了万尼亚的舅舅,无意中发现自己一直崇拜的人,并不是自己心目目中的样子,最后还被自己的偶像所欺骗的故事。因此也是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相比于契诃夫的其他作品,这部作品的情节更加的合理,并且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② 能不能推荐一些好的中国讽刺类的小说
谈到古代的讽刺小说,要数《儒林外史》和“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水平比较高,另外如《聊斋志异》里部分篇章也有讽刺的内容。
谈到现代的讽刺小说,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作家——张天翼,这个人可以说是“讽刺小说圣手”,文笔极富风趣、幽默,讽刺味十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洋泾浜奇侠》、《鬼土日记》,中篇小说《清明时节》,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都是讽刺小说的上乘之作,被视为30年代进步文学的重要收获。
此外,现代文学作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隐隐有着对知识分子软弱矛盾性的讽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老向(王向辰)的中长篇小说《庶务日记》有着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这一社会现象的讽刺;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也用讽刺的手法刻画了雾重庆光怪陆离的现状。
这些作品尽管现代文学史教材里没有将它们定为“讽刺小说”,但是它们笔法上的讽刺力度是被学界公认的。
至于建国初期,由于时局的影响,讽刺小说基本绝迹,也就很难谈得上好的讽刺小说了。这一情况直到“浩劫”后的新时期文学才有所改观,讽刺小说重获新生。
新时期文学里,王蒙的《说客盈门》,张辛欣的《疯狂的君子兰》,何立伟的《白色鸟》,马瑞芳的《天眼》,王小鹰的《丹青引》等都是比较有深度的讽刺小说,值得一读。
③ 有什么讽刺小说
实在太多,给你推荐几个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 《窗》
虽然只有1 200余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当其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即选入中学教材。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诚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我们以为,这篇小说之所以产生出如此艺术效果,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而且也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辩证艺术。
狄更斯 《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二部长篇小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小说家决心学习英国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一1764)的榜样,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历来被我国及前苏联学者界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我们决不能把反映现实的文学都说成是现实主义文学,把“现实主义”的外延无限扩展。事实上,作家运用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这和作家的特殊气质和性格特点密切相关。狄更斯的创作,想象力极为丰富,充满诗的激情,他着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处处突破自然的忠实临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话:它比自然高了一层。这和萨克雷、特洛罗普等坚持的客观。冷静、严格写实的方法有显著的区别。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妮娜》
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第二部长篇巨著。起初,他只打算把它写成一部“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全部悲剧”,仅用了五十天他便粗略地完成了全书。 开篇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这对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
本书关注的不只是安娜的死,安娜的悲剧一直扩展到所有家庭的幸与不幸。在对安娜形象的塑造上,托尔斯泰倾注了他对人的肉体本能因素、人的伦理因素、人的“灵魂”因素、人的社会因素等的思考与体悟。
司汤达小说《红与黑》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和《双城记》
雨果 《巴黎圣母院》
④ 短篇讽刺小说
曾经有个人,没有头发,天生就是光头。每当他遇到一个人,就会很认真地问,猜猜他有多少头发。别人总是回答不上来,这也使得他非常恼火,竟然没有人告诉他确切答案!因为头发长在眼睛上面,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不会看到头顶的真实面貌,即使凭借镜子,也只能看到被禁锢的一面。当他求助外人时,他们真的很难说出他有多少头发,因为他是光头,谁知道他黑乎乎的头上有多少头发呢!于是,他不得不找一个数数专家,也许只有他才能让主人满意。该专家很快就对这个棘手的问题产生兴趣,并申请巨大的科研基金对此立项。经过多年孜孜不倦地研究,问题越来越多,复杂程度也越来越令人震惊。不知为何,专家遂名扬四海,家喻户晓。主人也逐渐成为大有名气的小明星,无论走到哪,都是众星捧月,万人空巷。突然有一天,主人的头发意外地长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马上引起万人瞩目,此非常事件,似乎是对专家的打击,他执意要求退出研究,主人却因此感到郁闷。长了头发以后,好像被人抛弃一般,跟凡人一样,再也无法引起他人的注意。
⑤ 找一篇讽刺短篇小说
《自知之明》 纪伯伦
贝鲁特。
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赛里姆坐在写字台前,台上放着许多古书和纸。
赛里姆正在读一篇哲学通信,那是苏格拉底示意门生柏拉图要有“自知之明”的一篇文章。
赛里姆边细读文中那些珍贵字句,边回忆哲学家及导师们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他发现,西方思想家无不坚守苏格拉底的思想,东方学者也都遵循苏格拉底的教诲。读着想着……赛里姆的思想完全沉浸在了“自知之明”题目中,禁不住突然站起来,伸展双臂,高声喊道:
“是的,是的!自知之明乃各门学问之母!我嘛,应该知道自己。我完全了解自己。了解我的个性,细微入里,我理当揭开我心灵的幕帘,除去心灵深处的饰物,同时阐明:我的精神存在的意义在于物质存在,物质存在的秘密在于精神存在。”
赛里姆侃侃而谈,激情洋溢,异乎寻常,双目间燃烧着渴求自知的火炬。之后,他走进隔壁房间,塑像似的站在上顶天花板、下到地面的巨大玻璃镜前,留神观看自己的身影,仔细端详自己的面容,看过自己的头形,又照自己的整个形体-…
就这样,赛里姆站了半个钟头,仿佛永恒观念已将宏伟思想降予他,使他凭借其力量,足以明察自己的灵魂深处,令其内心各个角落充满光明。接着,他从容不迫地张开口,自言自语说:
“我身材矮小;拿破仑、雨果也都是小个子。
“我的前额狭窄;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也都是窄额头。
“我的前顶光秃;莎士比亚也有个光秃前顶。
“我的鼻子大,且有个弯儿;赛凡鲁拉、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都生着鹰钩鼻。
“我有眼病;使徒保罗和尼采亦均有眼疾。
“我的嘴大,下唇前凸;西塞罗和路易十四也都是大嘴凸唇。
“我的脖子粗;翰尼巴勒、迈尔盖斯·安东尼奥也是粗脖子。
“我的耳朵长且外凸;拜伦、塞万提斯也都生着一对扇风耳。
“我颧骨凸出,面颊下凹;拉菲特、林肯也是这样。
“我的两个肩膀不一般平,而是一高一低;奥比塔、艾迪布·伊斯哈格亦如此。“我手掌粗大,手指短小;佩利科、但丁也是这样。
“总而言之,我体态瘦弱,就像大多数思想家那样,因劳心而累垮了躯体。奇怪的是,我像巴尔扎克一样,写作或阅读时,身边总放着咖啡壶。此外,我像托尔斯泰和马克西姆·高尔基,喜与平民交往。
“我一两天才洗一次手脸;贝多芬、沃尔特和泰曼,都有这种习惯。奇妙的是,我像薄伽丘和伦勃朗,喜欢探听女人的消息,希望知道她们在丈夫不在家时的所作所为。
“我馋酒,堪与诺亚、艾卜·努瓦斯、德彪西和马尔罗相比;我贪食美味,可与彼得大帝和白什尔·舍哈比国王并论。”
赛里姆先生沉默片刻,然后用指尖摸着脑门,又说道:
“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际情况!古今伟人的特质都集中到了我的身上。一个具有这样优点的青年人,必定能在这个世界上干出一番伟大事业。
“自知之明乃格言之首。今夜,我已经了解自己。自今夜始,我将开始一项伟大的工作;那是这个世界启示我的,并给我的灵魂注入了各种不同因素。我曾陪伴过人类的若干伟人,自诺亚至苏格拉底、薄伽丘及艾哈迈德·法里斯·舍德亚格。我不知道我将开始的那项伟大工作是什么。但是,像我这样一个集物质与精神于一身的人,确乎是日夜所创造的奇迹。我已经了解自己。是的!凭安拉起誓,我已充分知道自己。愿我的灵魂长在,个性永存,宇宙久在,直至我的大业告成。”
赛里姆先生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人的外观挂在他那丑陋的面孔上,他边走边动,用猫叫声混杂着骨头碰撞的音调,重复着艾布·阿拉的诗句:
纵然仅留下我一个人,
也要创出空前的奇迹。
一个时辰过后,我们这位朋友身裹褴褛衣衫,躺在他那张破床上睡着了,鼾声如雷,响彻天空;那响声与其说像人打呼噜,不如说更像石磨轰鸣。
⑥ 有谁读过齐一民的短篇小说《老石得了丙肝》
《老石得了丙肝》是齐一民200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走进围城:新乔“内外交困”记》中。《老石得了丙肝》描述了人们遭遇传染病人时的种种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并通过这些描写成功地刻画人物形象和人性特征。《老石得了丙肝》是典型的“齐式小说”:齐式幽默,漫画式粗线条勾勒。《老石得了丙肝》是跨时代的,几乎没有时空和文化差异的局限。
⑦ 谁知的晚清四大讽刺小说是什么
刘鹗《老残游记》、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孽海花》。
1、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1857年-1909年),全书20回,描述江湖郎中“老残”的故事,艺术成就最高。胡适认为此书描写工夫最精到。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
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2、 《官场现形记》
作者李宝嘉(1867年-1907年),全书60回,由各章独立的短篇故事集结而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1866-1910)著,计108回。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
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作者吴沃尧(1866年-1910年),全书108回,反映了中法战争后二十年中国社会现象。
《老残游记》刘鹗(1857-1909)著,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共20回。刘鹗本是一位企业家、学问家,并不是职业作家,但其文学家之名却远胜企业家和学问家。这部小说是他晚年所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未竟作品。
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地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作者借《老残游记》表达自己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
4、 《孽海花》
作者曾朴(1872年-1935年),全书30回,附录5回。即赛金花与状元金雯青的故事。
《孽海花》曾朴(1872-1935)著,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还具有政治小说特点的长篇小说。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
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
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
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小说中所写之人物,无不有所影射。
(7)讽刺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起源
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评论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说时指出,在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特别盛行。
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戊戌变法失败,庚子义和团运动爆发,“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顿有掊击之意矣。
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躁,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在1920年最早将此类小说称为“谴责小说”以别于《儒林外史》一类讽刺小说。
此后,此四本书统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四十年后,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指出,“古代读书人受到孔孟教育的影响,个个都觉得应该甘为人民喉舌,揭露朝廷、社会上所见到的黑暗现象。
但他们生活在皇帝专制政体下,大半变得‘明哲保身’、‘温柔敦厚’起来;也有很多人无意官场,或者官场失意,人变得消极,求个‘怡然自得’就够了;到了晚清末年,专制政体即将瓦解,读书人才真敢放胆写出他们心里要说的话来,所谓‘谴责小说’的盛行,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体说来,中国现代文学是揭露黑暗,讽刺社会,维护人的尊严的人道主义文学。”
⑧ 莫泊桑擅长写讽刺小说,他有哪些代表作
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短篇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西蒙的爸爸》、《两个朋友》 ;长篇代表作:《漂亮朋友》(又译作《俊友》)、《一生》。
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写作。那时,他的舅舅的同窗好友,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因此,在70年代里,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
(1885)、《温 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