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推荐 » 北京人在纽约网络小说

北京人在纽约网络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4-13 10:26:59

㈠ 有哪些适合中年人看的书籍推荐

例如,四大名著,以及《杜氏诸子》、《唐诗宋词》、《温孤官至》、《姚橹》《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霍达》《平凡的世界》、《陈》《穆斯林的葬礼》、《古华》《白鹿原》、《刘》等。

此外,李玲近年来还创作了一部关于北元的历史小说《少年天子》,也很不错。李平的《北方佳人》是“反思文学”的作品之一。“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追求真理是科学;对美的追求是《采桑子》“反思文学”之一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追求真理是科学;对美的追求是艺术。

㈡ 谁知道<北京人在纽约>的结局(具体点的)

纯书本里的结局是,王启明破产了,郭燕知道阿春和王启明的关系后就病倒了,家里正火急火燎的时候,宁宁交的那帮朋友知道宁宁爸有钱,就打电话把宁宁当人质向王启明要钱,王启明带着一些身上仅有的钱去换宁宁,慌乱中歹徒开枪击中了宁宁,宁宁身亡。之后北京的哥们这时候来到美国,王启明在焦头烂额的时候把他的朋友送到王启明刚到纽约起家的地方-地下室。然后就结束了。书中真正的后果还没交代完。
曹桂林还写了下部《王启明回北京》,但好像没拍电视剧。

㈢ 请问大家知道有没有像"北京人在纽约"那样的小说对话多,比较简单的.

看过一本,《堕落时期的爱情》,自己搜,不过好像没写完就太监了

㈣ 如何做一档文学节目

摘要文学的衰落,使广播文学节目也有所式微。要让广播文学节目在新时期重振视听,除了加强节目的互动策划、眼光朝下和得到决策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外,节目主持人的苦练内功、具备较好的艺术感悟和清雅语言也至关重要。广播文学节目必须既不离下里巴人之亲爱、又具阳春白雪之高雅,做到雅俗共赏,给人们的精神生活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呼应。
关键词广播文学;生存对策;平民KTV;主持人内功;清雅语言

文学的美常常在朗读中得到最好的表达,所以我们对19世纪的西方上层社会生活总有着这样的印象:贵族小姐们在花园里一边读着小说或吟着诗歌,一边为爱的心思烦恼着;要么就是年迈的英国老爷对着暖暖的壁炉,听家庭教师用带着乡音的伦敦腔念诵刚刚出版的培根诗集。而后来随着广播在20世纪的普及,收听与欣赏无线电波中的文学节目成为了几代人的习惯与享受。怀想上个世纪80年代,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天地》中那首男女对播的著名的《四月的纪念》,如今30岁以上的过来人一定难忘当时广播文学曾经的辉煌。
然而,曾几何时,文学衰落了,与文学休戚相关的广播文学自然也受到影响。广播的听众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广播文学与听众的关系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位移。过去的文学听众,听广播文学节目不仅讲究播音演绎的意境韵味,还要寻找深刻的思想意义,为的是能陶冶性灵。现在,这种听众越来越少了,充斥众多频率的是各种流行音乐、娱乐恶搞节目,这个时代的主体听众们似乎认为这种情感宣泄的方式远比那些舒缓的文学来得更直接、更便捷,文学尤其是广播文学已经退守为广播媒体的一种似乎有些勉为其难的责任和自觉行为,退守为少数主持人坚守的一块精神净土。
虽然,很多的听众离开了广播文学,并不代表留下的广播受众就无所谓于广播文学节目的有无与好坏,相反,他们对广播文学的钟爱与专一,更应该激发起广播媒体工作者思考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广播文学节目,让这些品位受众享受同样有品味的节目。《今日有约》是扬州新闻台创办了12年的广播文学专栏,曾被评为江苏省广播电视“优秀栏目”,节目多次在全国及全省评比中获奖,该栏目的生存与发展折射出中国广播文学节目的共同命运,本文主要将以此为例,分析与探讨基于广播文学主持人自身及外部的生存对策。

一、强化互动,定位平民,让广播文学成为受众的精神KTV

1、多形式的互动是网络时代传媒文学生存的“吸氧机”
广播文学要继续生存发展,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传统的存在方式。广播文学不能自暴自弃,它的兴旺与否不能完全取决于其他介质文学的影响,而是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以往的文学节目大多采用播音加朗诵的形式,但在文学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文学应该用更加新颖的播出形式来吸引听众。广播文学节目的播出形式不应该仅仅限于过去呆板的那种“你播我听”,它像其他文艺节目一样,同样大有潜力可挖。比如,如果是网络抢走了你的风头,你照样可以利用网络;既然音乐娱乐节目能够通过短信、热线进行互动,你不妨也引进这种现代资讯工具。扬州新闻台的《今日有约》便是当地相当有影响的文学专栏,赏析的都是听众的原创作品,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美文,该栏目每周都要选出一位“文友之星”,并从每周评出的听众中再遴选出一位“月度之星”。在每月的月结节目中,主持人会邀请上月获奖听众共同主持,回顾精彩文稿、采访作者及专家,作者交待写作背景、讲述遗憾与得意之笔。因此,专家点评到位,听众参与积极,他们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这里发表,更可以通过网络跟帖投票的方式支持他们喜爱的作品。正因为如此,该节目始终集聚着一批固定听众。
《今日有约》专设的网站,最初考虑只是希望能给听众提供新的与主持人和嘉宾交流的平台,增强参与性,但是主持人很快发现,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平台,论坛、链接作者博客还成为了受者与受者之间直接交流的途径,这些文学爱好者在参与节目后,相互之间构建了更紧密的联系,举行小型聚会,甚而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执子之手的夫妻。

2、平民的情感、平民的天地。是当下广播文学的生存抓手
我们身处一个急速转型的社会,弄潮儿笑意人间,但时代生活更造就了大量的普通百姓和边缘人群。作为这个时代生活的镜子,当今的文学,内容可谓丰富庞杂,光怪陆离。受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归根到底,人是根本,只有表现人,尤其是表现普通人的文学才最具有活力,广播文学同样如此。多年的广播文学创作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商业英雄的时代,但更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广播文学只要面向平民,注重对平民的人文关怀,节目一定会受到受众的喜爱。
所谓面向平民,首先是题材上关注百姓身边的事——他们的苦乐、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抗争,他们的故事即使失败也能给我们以悲剧的美,他们的生活也许平凡却散发着真实的芳香,《北京人在纽约》也许传奇,却离我们太远;《省委书记》也许惊心动魄,却与我们百姓生活红墙相隔。如果说报刊尤其是那些大报是办公室族群们的专利,那么我们广播却应该甘愿与平民为伍,不仅关注他们,更要请他们成为我们的座上宾。事实上,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已经成为了我们广播文学节目的主角。比如《今日有约》全部的文学稿件都是来自听众的创作,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只是普普通通的百姓,有的人也许是月薪三百元的企业保安,也许是小商品市场的摆摊卖袜者,也许是根本就没有工作。《今日有约》近年来有多件作品在全国及省级广播节目评比中获奖,节目题材几乎都是平民作者的草根故事。获全国二等奖的《写在生命的边缘》讲述的是一位来自盐城的中学老师、一位视写作为生命的重症肝炎患者的悲剧人生;获省一等奖的《风雨兼程》讲述的是一位生活清贫的文学青年创作并自费出版长篇小说的故事;《“玻璃之海”的梦》则见证了扬大人文学院一位女生四年的创作之路和文学梦想的实现……凡此种种,是广播文学对平民的人文关注,是平民听众对广播文学的深深挚爱。

3、广播文学敏感脆弱,始终需要传媒部门的政策性关爱
中国的媒体已经走入市场,广播文学同样要面向市场,但市场从来是媚强凌弱,弱者不应该、也不可能指望市场的照顾。但广播文学可以寻求作为公益事业的一分子而得到政府部门的关照,比如演艺事业要产业化运作,但依然有昆曲、清曲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额外保护一样;又比如中国加入WTO,有幼稚产业需要得到几年的保护期,广播文学也应该得到广播电视管理与生产部门的政策性保护,否则它的存在和发展就必然面临危机。广播文学节目的确难以成为营利性为主的创收节目。它的运行,需要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和认同,因为它的存在最终赢得的不是利润,而是爱心与口碑、品位与责任。纵观欧美发达国家,一方面,物质生活异常丰富,另一方面,文学的创作、欣赏和出版依然旺盛,甚至成为了品质生活的外部特征之一。而各级国营电台对文学的传播与繁荣承担着自始至终的责任角色。在莫斯科地铁站,你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候车者不是面色焦躁地徘徊,而是手捧书卷、静静读书,而且大多为文学著作。据了解,俄罗斯的电台也大多开辟有大量的文学欣赏节目。我国的主流媒体至目前为止,依然身兼公益事业与产业经营双重角色,为公益事业进行必要投入依然是一种义务,文学作为一件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当然需要得到政府及媒体的公益性彰显。因为迎合受众的趣味从来不是媒体生产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开发兴趣、引导兴趣才是体现媒体高尚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举措。现代传媒若将商业逻辑过多地置入文化领域,让受众兴趣一味地掌握传媒文化,让文化与商品等同、公民与消费者混一,让消费能力、收视兴趣代替文化品位,则不仅限制了受众的文化选择权利,传媒文化也将沦为金钱的暴政或群氓的狂欢。文学凝聚着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的是有品位的人生,它应该成为国人及其媒体共同持有的精神外貌。
当然,目前国内部分电台还保留着一些文学节目,只是播出时间在缩短、播出频次在降低、播出安排在非黄金时段。而就在许多电台热议要不要撤除最后的文学时间之际,上海台曾经名震业内的文学栏目《午夜星河》在停播后又恢复播出,已经成为广播文学节目存在需求的最好例证。
当然,广播文学栏目除了正常的节目以外。也需要通过面向社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活动,如“征文”、“朗诵”、作品结集出版等,以争取最广泛的社会影响、吸引尽可能多的商业赞助,从而更好地回馈媒体本身。

二、内功扎实的文学主持是广播文学节目的生存本体

当然。就广播文学节目而言,外在的构思、互动、策划再精巧,媒体单位和领导部门在政策上再倾斜,节目本身无魅力,这样还是难以真正树立品牌,不能吸引受众收听。由于中国目前广播节目除新闻资讯外,大多已衍化为主持人节目,即一个节目在正常运行下的策划、选题、主持、播出均由主持人一人独立完成,所以主持人已成为一档广播栏目能否真正受欢迎的关键。广播文学节目的传播方式至关重要,其最大的优势和迷人之处,就在于它通过声音气质的塑造、情感流向的展现,来构筑如诗如画的空中场景,从而提供给听众如痴如醉的心灵交流和听觉享受。也许作者送来的是未经雕琢甚至可能是外形粗陋的璞玉,而到主持人奉上的必须是外表细致又内核光彩的精品之作。
1、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要成为文学节目主持人的看家本领
我们深知,文学欣赏虽然不排除理智的认知因素的参与,但作为听众,主要借助于音响的感知、联想、情感体验以及理性把握观照,一步步接受欣赏对象的情感,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对假丑恶的憎恶摒弃,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所以文学节目给予听众的是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在对这些作品的聆听过程中,我们常常产生情感的对流和宣泄,悲苦时泪湿青衫,畅怀时笑人彩云。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文学节目主持人能够沉潜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交流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如果缺少了相应的敏锐的情感体验,主持人就很难进入作品的规定情境,也就不能带领听众获得心灵上的震颤和灵魂上的净化。
《今日有约》里获省一等奖的节目《点亮心灯》中,曾介绍到主人公作者写给家乡妹妹的一首诗:《家书——致小妹》。诗中这样写道:“可是妹妹你别哭/我们都是吃过生铁的孩子/所以看透了饥饿的深浅也认识死神的狰狞/妹妹你放心/我可以背叛上帝/心却不会离开你一瞬/就像小时候我们沦落在沧州/面对一群恶狗/我抱起你的哭声……/我们虽不是勇敢的水手/但头颅必须高出浪峰。” 这首诗写出了一对经常被饥饿折磨、流落街头村口但决不服输的贫苦孩子的形象,诗的语言质感厚重粗砺又令人心酸。主持人在朗诵这首诗时,用心感受这首诗所蕴涵的面对苦痛愈加深沉的兄妹情感,所以朗诵时注重用内敛而坚定的处理方式打动听众。不少听众在网上留言,说他们从节目中似乎闻到了一股泥土的腥味。因此,只有当主持人沿着稿件提示的轨迹去充分感受作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才可能在丰富多彩的感知中领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按照自己的审美体验对作品进行补充和加工,最终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主持人对文学作品的把握感受还表现在要拥有较强的文学判断力。因为从传播效果上考虑,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走入广播,虽然现在听众的来稿普遍水准不断提升,但只有那些原作有意境而不抽象、内涵深而又形象、顺畅而又有感染力的作品才能被选择播出。而对于一些作品的文字艰涩之处,主持人必须进行深入浅出的润笔。获省一等奖的节目《亭亭小荷少年心》介绍的是在扬州举行的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的获奖作品,才露尖尖角的亭亭小荷们固然才情万丈。但某些段落章句不免辞藻华丽恣肆、奇幻过度,播讲时就进行了合理修正,虽然当初删改时多有不舍,但实践证明,明白晓畅才能真正适合广播媒介的传播。
此外,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如今创新作品不断增多,面对无数佳作,如何从听众心理出发,避免“大路货”,多给他们选择一些新鲜、有韵、独具特色的作品,也是对主持人的考验。而关键是熟悉文坛现状,善于对比、筛选,百里挑一。播撒良种,才会开出鲜丽之花。获省一等奖的节目《西域的忧伤》讲述的是汉代第一位和亲西域的公主——刘细君的故事,它得力于扬州作者的一部同名网络小说,由于节目的推介,听众不仅感受到这部网络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而且了解到这位早于昭君出塞72年的和亲公主的传奇,更为她凄美的故事以及被后人的遗忘而感伤。

2、准确的音乐鉴赏能力也为文学节目主持人之必备
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对于每一位节目主持人来说都必不可少,对于广播文学节目主持人更是至关重要。深厚的艺术鉴赏力不仅有助于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改善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体现在节目制作中更能为节目直接添彩,而在艺术鉴赏力当中,音乐的鉴赏能力又是首当其冲。
诗人斯好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的语言都在岁月走过后苍白凋零,如果我们的心灵仍回荡着什么,那就是音乐。”
有人或许认为音乐鉴赏力对音乐节目主持人至关重要,但对于文学节目主持人来说似乎可有可无,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想当然。实际上,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更能增添听觉艺术的魅力,抒发和渲染情感,大大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并可以弥补语言无法表述的空间。诚然,音乐和文学都各有独特的魅力,这是任何别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但单纯的音乐往往由于抽象而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只有当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才可互为补充。比如,获省一等奖的节目《六月星辰》赏析了四位听众的作品:中文系学生写作的《亲爱的小弟》,其背景音乐深情浓郁;网络写手老辣凝练的《刀手》则使用了风格冷峻的配乐;教师作者《土地啊,土地》的音乐则跳跃灵动、充满生机;一位擦澡工写来的《人间百态》垫乐清淡,还加配了浴室里淅沥的水声,四篇风格迥异的作品配上相应融合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文学节目要紧随时代,除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文字特色要具有时代感外,使用的背景音乐同样需要时尚、新鲜,切忌几盘CD“万人配”,因为即使情绪很契合,也有老调重弹之嫌。《今日有约》节目就始终主张采用意境贴合的最流行的中外歌曲为文章画龙点睛,此外由于电影艺术已成为目前形势下的最高综合艺术形式,所以它往往集中了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音乐家的最新最好的创作,所以电影音乐也可以成为广播文学节目丰富的音乐源泉。也因为主持人平日收藏了大量的影碟及其电影音乐,所以在制作后来获全国二等奖的广播作品《高山流水遇知音》时,就能自如地使用到多部电影大片中或磅礴或空灵或诡异的音乐素材。也由于垫乐时尚不老旧,所以听众说,这样的文学节目从没有酸腐之感。

3、文学节目是否足够品位,还依赖于主持人清雅的语言表达力
文学是有品位的语言,文学节目主持人作为新型的文化传播者,使用的语言也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与作为节目本体的文学语言相匹配。
有声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它由语符、语义、语言的文化内涵三个层次构成,其中语义隐藏于语言代码的背后,反映了人们传播的意旨和目的,是有声语言的实质。所以,夏丐尊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语言的文化内涵是能够将语言作为一种刺激物,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引起审美想象,得到文化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层次的文化品位。是高水平文学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基本特征,它首先表现在语词的选择搭配上。如主持人在《亭亭小荷少年心》的结尾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场开在夏日里的盛宴已经在轻起的夜风中落幕,但我仿佛看到那满塘亭亭小荷的花蕾像饱蘸了朱砂的大号羊毫,正准备着要去书写更美好的文字、点染更绚丽的青春。等攒足了彻夜的雨露,他们,一定会绽放。”
把崭露头角的少年作者比作小荷,再将小荷比作朱砂笔,意指他们将描绘人生的青春篇章,这样不仅使语言显得雅致,又能引起受众的联想。
语词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越多,文化内涵就越丰富,语言的品位也就越高。当然,主持人的语汇要雅,并非文涩之词的堆砌,那反而会有一种做作和酸气,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做诗、写文章要字斟句酌才能写出传世篇章。其实,文学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同样需要精于修辞、锤炼字句,做到高雅而不粗俗,韵味无穷而不是味同嚼蜡,给人以美感享受。

三、结语

综上所言,要让广播文学节目在新世纪的时空里重振视听,除了加强节目的互动策划、眼光朝下和得到有关决策部门的支持投入外,节目主持人的苦练内功、具备较好的艺术感悟和清雅语言也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我们的广播节目产品才能既具阳春白雪之高雅,又不离下里巴人之亲爱,雅俗共赏,给人们的精神生活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呼应,用文学的光芒照亮我们并不完美的生活。

㈤ 中国当代名著中,请推荐一些自己喜欢、故事性强的名著

首先,我阅读当代文学作品将近20年,看过的作品至少有几百,我喜欢并牢记的,多得很,随便拿出来写几十篇文学评论或读书笔记都不成问题,只是我不做职业枪手而已。

也不知道楼主是什么岁数,受教育程度如何,如果只是中学生,那么个人建议读点中短篇的小说为主,学业为重,篇幅过长的名著、爱情或文化底蕴过于深奥的作品可以适当回避一下。

在这个年龄段与文化水平层次基础上,个人推荐(除了中学那些“书单”上的作品外):

谌容的《人到中年》,从没有过如此关心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震撼!

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大运河上的田园之歌。

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屠格涅夫式的山水诗话与“浩劫”中的人情风貌。

陆文夫的《美食家》,探讨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小说,故事情节趣味化、幽默化。

王旭烽的“西湖十景”系列文化小说(已写成八篇),原来西湖的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可以那么动人,其中《平湖秋月》还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的坚持与守望。

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京味十足的历史小说。

曹禺的《王昭君》、田汉的《关汉卿》,相当不错的历史话剧。

黄宗英的《大雁情》、《小木屋》,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这些都是当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篇幅不长,阅读难度适中。

如果楼主已是大学生,需要文学方面的“充电”,在这个年龄段就应该接触一些水平高的“大部头”小说了,个人推荐:

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探讨农村底层社会现状的重要作品。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现在基本上是大学生必读了,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几代人的生活与爱情悲剧,不过多愁善感或心脏承受能力不好的朋友慎读(结局比较惨)。

陈忠实的《白鹿原》,争议比较多,评价也很高。

古华的《芙蓉镇》,一个时代的缩影。

刘心武的《如意》、《立体交叉桥》,人道主义在闪光。

邓友梅的《那五》、叶广芩的《采桑子》,没落的八旗子弟的悲歌。

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如果你爱她,就把她送到纽约,如果你憎她,也把她送到纽约”,这句话被很多人牢牢记住。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没有不知道这篇小说的,我也很喜欢,这是最早涉及海外题材的作品之一。

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原话,当时全民大讨论、大争鸣中)!

戴厚英的《人啊,人》,人为的“斗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请看书中分析。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军旅文学中的佼佼者,感动一代人。

如果楼主已是工作中的成年人,那么我觉得在此基础上,下面的书更应该去读:

凌力的“百年辉煌”三部曲(《倾城倾国》、《少年天子》、《暮鼓晨钟——少年康熙》),我喜欢这位女作家的作品是因为她女性化的细腻的描写,既有后妃君臣,又有布衣草民,更有一界纯儒,故事多头并进而不松散,情节紧凑却不卖弄典章。历史小说中的佳作。

张洁的《祖母绿》,当年洛阳纸贵,也正因为这是对“爱”的探索,所以我很喜欢,并建议人成年了才阅读(内涵比较深奥)。

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悲壮的知青纪念碑。知青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作品很有思想深度,经久耐读,我现在还不时翻读。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继鲁迅先生的《伤逝》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品,建议当母亲的一定要读。

张贤亮的《绿化树》,人在逆境中,需要挣扎、支持与精神上的追求。作品语言比较浑厚,有一些悲凉的感觉。

当然,全列出来楼主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完的了。

上面这些书够你读很长时间了,都是传统书质载体的小说,没有网络小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不一定都有单行本,有的要找当代文选或作家选集才能看到。

个人认为1978年—1989年这个时期的作品最好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手法都实现了多样化,而且每次新作的出版都能带来强烈的论争,直到今天我在重温这些作品的时候,依然被它们直面问题的激情所点燃,依然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紧扣。现在的作品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㈥ 陈道明夫妇双双辞演的《北京人在纽约》,为何让王姬留下了一生遗憾

郑晓龙没有放弃,四处奔走,绞尽脑汁,最后一方面通过抵押贷款拿到部分资金,一方面中央电视台拿出电视剧的3分钟广告时间算作投资,总算凑够了拍摄费用。

但这仍然是一笔巨款,郑晓龙不敢轻视,害怕电视剧扑街,投资失败,他早早地留出了给银行的利息钱,并且给剧组打招呼,这笔钱坚决不能动。

这算是“破釜沉舟”的一次尝试。

《北京人在纽约》只有21集,但是内容非常丰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看起来非常过瘾,给当年相对狭隘的电视剧创作方向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它当年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盈利70万,是该机构成立以来第一部盈利的作品。

㈦ 求几本适合中年人看的书,经典一点的,自己回答,不要复制,悬赏100,再追加

既然楼主是中年人,那么如四大名著,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的《白鹿原》,古华的《芙蓉镇》,刘心武的《钟鼓楼》等作品都是大路货,不想过多描述了,相信楼主也看过。

以自己20年的阅读心得,我推荐以下当代文学作品(附个人分析简介):

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90年代名动一时的中篇小说,描写的是王起明与郭燕夫妇在纽约艰难创业的经历,中间还穿插了王、郭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玲玲在对待异国文化时的冲突。

“如果你爱她,就把她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憎她,也把她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被很多人牢牢记住。可惜结局玲玲被绑票杀害了,每次读到这里都很感慨:钱真的那么重要吗?

戴厚英的《人啊,人》,“反思文学”作品,人为的“斗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请看书中分析。

书中以孙悦、孙憾母女的悲剧为核心,刻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在“浩劫”结束后的反思,尤以赵振环的悔恨、许恒忠的昏懦、何荆夫的挣扎奋起写得最为传神。

作品采用每章变换一个叙述角度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人物内心世界显得更立体化,是一种创新。

凌力的“百年辉煌”三部曲(《倾城倾国》、《少年天子》、《暮鼓晨钟——少年康熙》),这几部历史小说写的是从崇祯末年到康熙擒螯拜这段历史时期的内容。

凌力的作品,既有金戈铁马、宫闱争斗,又有朝堂论政、民间暗流,帝王将相、后妃君臣、在野纯儒各色人等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就很喜欢这位女作家的历史小说(喜好程度超过高阳、二月河的作品以及当今的网络穿越文学)。

另外,凌力近年还创作了关于北元的历史小说《北方佳人》,也很不错的。书中内容是描写元为明所灭后北迁大漠,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后裔继续维持在漠北的统治直至归降后金的几百年历史,其中又以“土木之变”前后(1400年——1450年)的历史为重点。

全书以萨木尔、洪高娃姑嫂的视角,反映了那段充满吞并、权谋的史实,同时通过萨木尔——“黄金家族”公主的思考,充分表达了作者反不义之战的思想。书中有很多关于蒙古风俗与节日、日常生活的描写都很有特色。

叶广芩的《采桑子》,民国背景的历史小说,通过王府最小的格格金舜铭的视角,写出了一段没落八旗子弟的悲歌。读毕此书,我们可以对八旗子弟有更辨证的认识,我们在了解他们半新不旧的思想,坐吃山空生活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中的部分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在民族气节问题前表现的凛然正气。

或许我们应该知晓,叶广芩本姓叶赫那拉,她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既有童年经历的影子,也有对民族问题的深邃思考。

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反思文学”作品之一。“对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追求真的,是科学;追求美的,是艺术;追求善的,是宗教!”。这番话当年一石击起千重浪。

作品通过南珊、李淮平这两个国共将领后辈子女的爱情纠葛,对宗教的博大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文明与野蛮的分析也成为作品发表后大众争鸣的焦点之一。

也许“浩劫”对李淮平来说意味着在风浪中锻炼成熟,但对南珊来说却意味着无情打击和摧残。结局南珊信仰耶和华,拒绝与李淮平的结合,使读者平添了几分惆怅。

周大新的《第二十幕》,这部长篇小说是以我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一角——河南南阳地区一尚姓家族的丝织业经营变迁为题材的。

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官本位,因此胡雪岩式的成功范例尝被人津津乐道,但尚家鄙视为官,祖训永不为官,何尝不是魏晋之风的体现。

作者借这部作品思考了我国民族工商业在近现代史中艰难沉浮的原因,主角只能在历史舞台上当配角——这是民族工商业的悲哀。

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王旭烽的“西湖十景”系列文化小说(已写成八篇),这些中篇小说被誉为“新历史文化小说”。

上述作品描述的故事普遍都发生在民国,原来秦淮河畔、西湖的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可以那么娓娓动人,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文化的坚持与守望,大众化的语言又体现了当代小说“雅俗共赏”的尝试。

叶辛的《蹉跎岁月》、《孽债》,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 知青文学的代表力作。

个人觉得叶、梁二人的贡献在于:作品侧重于刻画知青思想上的觉悟与自身经济地位的矛盾,刻画他们面临触目惊心的困境以及与新思潮的冲突,为知青遭遇的不公表示深深的同情,因为知青也是人,对痛苦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这几年叶辛还创作了《孽债Ⅱ》,我想有机会也该买本看看了。

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继鲁迅先生的《伤逝》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短篇小说

30年前,母亲为抵制“把女儿当东西卖”的做法,断然选择了自由婚姻;但30年后“浩劫”刚结束的时候,她却走回当年她母亲走过的老路,于是女儿沈荒妹就用30年前的事例驳斥她,“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天变了吗?”,作者通过这一悲剧,联系荒妹的姐姐存妮与小豹子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妇女解放必须建立在独立经济基础上这一永恒的真理。

张洁的《祖母绿》,“反思文学”中很有深度的中篇小说。女主人公曾令儿有才华却爱上了平庸的男主角左葳,“浩劫”时左葳为了自保却划清界线抛弃了她,并与另一女子卢北河结合,“浩劫”后卢北河为了帮丈夫解决科研难题找到了曾令儿,没想到曾却一口答应了。文末曾令儿在海滨旅游时救起了一对落水的新婚夫妇,她更确信了“爱”的伟大。

学生年代读的时候颇有些不解,为什么一个女人偏要帮助一个无能懦弱的男人解决科研难题,而且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可能给自己挽回爱情。后来当上妻子、母亲以后才开始理解,也许这就是“爱”的伟大,“爱”不需要太多华丽的理由。

马瑞芳的《天眼》,一部反映学术腐败及其危害的长篇小说,知识分子的内耗向来被人看作是游戏,花样百出手段无穷,但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又是何等的复杂呢?

作品深受日本现代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影响,以女主人公南琦的波斯猫“双眼儿”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大学校园博士、导师和他们亲友团的众生相。在鞭挞学术腐败的同时,刻画了林东篱、南圣村、章鹤年等一批正直的鸿儒和南瑛、苏倩如等一批恬淡、以平常心自居的基层知识分子,并以此表达了个人“休把黄叶认黄金”的观点。

联系作品创作于90年代初,当时学术腐败远不如今天普遍,但作者却以敏锐目光分析到位,非常难得。

刘斯奋的《白门柳》,一部反映明清之交反君主专制思想诞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摆脱了历史小说“帝王将相”的窠臼,书中的主人公是复社清流,如黄宗羲、冒辟疆、钱谦益以及“秦淮八艳”等人。知识分子的进步性与软弱性在书中表露无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这些人的思想都得到了历练。

杨生民的《汉武帝传》,樊树志的《万历传》、《崇祯传》,很严谨的历史人物传记,从全方位评价上述帝王的治国方略,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

我对历史传记素来要求很高,但面对着这几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传记,只能用“五体投地”来形容读后的感受。而且书中很多历史资料都是我们日常难以收集到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何建明的《落泪是金》,一部反映贫困大学生群体生存现状的长篇报告文学。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样自救的?他们的心里需要怎样的抚慰?读完这本书后就能得出详细的答案。

作者花了一年多时间走访全国各大高校,采访了无数贫困学生和在校老师,所有事例都具有深刻的说服力。

这部报告文学的出色之处在于不仅仅揭露伤痕,更高明之处在于反思,正如作品中贫困生所作新诗《请为我保留一面向阳的山坡》和作者多次在采访中不忍追问等事实描述的那样,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相信,贫困大学生是有顽强生命力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应该受到尊重。

当然,我读过的当代作品远不止这些,不过我却有个特点:偏重于阅读传统的家庭、历史文化题材的小说,习惯于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我基本不读先锋文学和网络小说。

我在网络知道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如果楼主感兴趣不妨看看我以前的推荐内容,看看自己还喜欢阅读下列的哪些推荐作品:

http://..com/question/92764933.html

所有回答都是自己用了整个晚上的时间“敲”出来的,如果楼主对上述作品还有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M我,只要我在线能回答的都将尽力为你解决,因为我读过的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即使没一千八百,三五百总是有的,如果要写心得并不难,只不过我不愿意当职业枪手而已。

㈧ 有没有类似《北京人在纽约》这种间接介绍美国文化的小说注意,是间接,不是那种直接讲美国文化的。

美国文化 包括很多啊 而且时间跨度也不小
汤姆叔叔的小屋 黑人的
飘 内战的
马克吐温的 系列 是镀金时代的
20世纪
1.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 《大亨小传》(了不起的盖比茨)(The Great Gatsby)1925
2.4.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洛莉塔》(Lolita)1955
3.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声嚣与愤怒》(The Sound and Fury)1929
4.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 《第22条军规》(Catch-22)1961
5.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美国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6.16.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1925
7.玛克勒丝(Carson McCullers)美国 《同是天涯沦落人》(The Heart Is a Longly Heart)1940
8.冯内果(Kurt Vonnegut)美国 《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
9.埃利森(Ralph Ellison)美国 《隐形人》(Invisible Man)1952
10.莱特(Richard Wright)美国 《土生子》(NativeSon)1940
1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雨王韩德森》(
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12.奥哈拉(John O"Hara)美国 《在萨马拉的会合》
(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
13.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国 《美国》
14.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美国 《小城故事》
(Winesburg, Ohio)1919
15.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16.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奉使记》(The
Ambassadors)1903
17.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 《夜未央》
(Tender Is the Night)1934
18.法雷尔(James T. Farrell)美国 《「斯塔兹.
朗尼根」叁部曲》(Studs Lonigan-trilogy)1935
19.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金碗》(The
Golden Bowl)1904
20.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嘉莉妹妹》
(Sister Carrie)1900
21.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出殡现形
记》(As I Lay Dying)1930
22.华伦(Robert Penn Warren)美国 《国王供奉
的人们》(All the King"s Men)1946
23.威尔德(Thornton Wilder)美国 《圣路易.莱
之桥》(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
24.包德温(James Baldwin)美国 《向苍天呼吁》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25.迪基(James Dickey)美国 《解救》(Deliverance
)1970
26.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太欧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1926
27.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彩虹》(
Rainbow)1915
28.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恋爱中的女
人》(Women in Love)1920
29.米勒(Henry Miller)美国 《北回归线》
(Tropic of Cancer)1934
30.梅勒(Norman Mailer)美国 《裸者和死者》
(The Naked and Dead)1948
31.罗斯(Philp Roth)美国 《波特诺伊的抱怨》
(Portnoy"s Complaint)1969
32.纳巴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苍
白的火》(Pale Fire)1962
33.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八月之光
》(Light in August)1932
34.克洛厄(Jack Kerouac)美国 《在路上》(On
the Road)1957
35.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美国 《马尔他之
鹰》(The Maltese Falcon)1930
36.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
37.柏西(Walker Percy)美国 《热爱电影的人》
(The Moviegoer)1961
38.凯赛(Willa Cather)美国 《总主教之死》(
Death Comes to Archbishop)1927
39.锺斯(James Jones)美国 《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1
40.奇佛(John Cheever)美国 《丰普肖特纪事》
(The Wapshot Chronicles)1957
41.塞林格(J. D. Salinger)美国 《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42.刘易士(Sinclair Lewis)美国 《大街》(Main
Street)1920
43.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
44.威斯特(Nathaniel West)美国 《蝗虫的日子》
(The Day of the Locust)1939
4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战地春梦》
(A Farewell to Arms)1929
46.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阿奇正传》(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71
47.史达格纳(Wallace Stegner)美国 《安眠的天
使》(Angle of Repose)1971
48.达特罗(E. L. Doctorow)美国 《爵士乐》(
Ragtime)1975
49.考德威尔(Erskine Caldwell)美国 《菸草路》
(Tobacco Road)1932
50.甘耐第(William Kennedy)美国 《紫苑草》(
Ironweed)1983
51.斯蒂隆(William Styron)美国 《苏菲亚的抉择
》(Sophie"s Choice)1979
52.鲍尔斯(Paul Bowles)美国 《遮蔽的天空》(
The Sheltering Sky)1949
53.凯恩(James M. Cain)美国 《邮差总按两次铃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34
54.唐利维(J. P. Donleavy)美国 《眼线》(The
Ginger Man)1955
55.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美国《伟大的安伯
森斯》(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18

在路上 是上世纪6、7十年代

㈨ 《北京人在纽约》txt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HvRHNdZplccWMIst5rIO7Q

提取码: ywn3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大概就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国打拼十多年的最大感悟,《北京人在纽约》以曹桂林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绘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大陆尤其是北京到美国的一批新移民的心路历程,其中的辛酸,欣喜,无助,挣扎以及东西方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曹桂林虚构的王起明的形象就是这些大陆新移民的缩影。

热点内容
小说念武记最新章节 发布:2023-08-31 22:07:07 浏览:107
求系统类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4:10 浏览:291
开火箭的小说短篇 发布:2023-08-31 22:02:08 浏览: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1:11 浏览:932
有声小说仙妻有喜爆军蛇王燎上瘾 发布:2023-08-31 21:52:57 浏览:793
小说古龙武侠书 发布:2023-08-31 21:52:07 浏览:713
贾平凹有声小说藏地密码 发布:2023-08-31 21:48:34 浏览: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说 发布:2023-08-31 21:44:18 浏览:755
重生洛天小说 发布:2023-08-31 21:37:22 浏览:420
玄幻小说里的法力是什么 发布:2023-08-31 21:30:05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