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体现现代性
Ⅰ 什么是小说的现代性
什么是现代性?
1,马克思和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理解。
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经常用“现代”这个词语来“表示资产阶级的兴起、经济的成长、资本主义的确立、他们政治上的表达以及后来——但不是最终——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这些历史事实的批判”。列斐伏尔的这句话包含两个领域的话题:政治、经济。这两个领域关系密切,但也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对象进行阐述。列斐伏尔接着引用了马克思的两段话,这两段画主要讲述的是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如何抽象出了形式上的普遍利益,个人(私人生活)也被抽象为个人利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而对国家、个人进行抽象的资产阶级时代是分离、分裂和两重性的。(8页对这三个词语的表述是“分离、分化和多重两分”,是一个意思,“革命性的实践起步于跨越鸿沟:私人与公共、专门与普遍、自然与人……”,这一句话应该是对“两重性”的具体表述)列斐伏尔在这样一个角度下具体讲述了马克思观察到的被称为现代性的一些分离的状况:私人生活与社会-政治实践的分离,理性与非理性的分离,表面的理性统一的背后是普遍的“非现实”。最后的结论是:只有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才能改变这些分离状况,重建真正的统一。(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更多的政治内涵,而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则有很强的体验性,他试图将短暂、瞬间性纳入对现代性的解释当中。他在永恒和变动的两重性中注意抓住变动的一方,(永恒只是他的起点),因此他把现代等同于时尚,认为从短暂的、变动的意象中把握住的东西,与永恒之间存在神秘联系。换句话说,波德莱尔的理想是在现代资产阶级世界内部创造一个审美的艺术的世界,即所谓“世界化的世界”。这个世界追求的是时尚,他通过对时尚的把握来创造一个华丽的高级世界。也由此,波德莱尔没有马克思的那种追求自然的统一性的的倾向,他理解的自然是一个丛林的自然,是“咬啮和杀戮”产生的地方,人工技巧才是他的追求。
1848年革命使马克思看到了自己从哲学角度理解资产阶级世界(现代)的局限性,他开始采用“实证”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历史与经济。但是他对通过革命性的时间推翻资产阶级世界创造一个统一的世界的信念并没有变化。
1848年革命却使波德莱尔产生的变化。他“在身负革命和失败的创伤、满心厌恶资产阶级和斥责资产阶级世界的情况下,承认了革命性实践的失败,他挪用起两重性和分离性来,他与它们妥协了,他拒绝那样接受它们了,它们已不足以让他满意了,他极其厌烦它们,他深究它们,以便发掘出代替已失败了的真正变革的观念化变革的根源”。这里的它们应该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世界”。波德莱尔的妥协是指“接受资产阶级社会为‘世界’”,这一妥协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这一概念羽翼渐丰,开始飞翔。波德莱尔接受了现代性所暗含的自我与真实、珍视与理念或可能之间的裂隙、分化,并试图用诗性语言构筑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并以此抵抗、解决前述分化、二重性。词语在这里成了唯一的有效的武器,波德莱尔通过词语完成对资产阶级世界的蔑视、嘲弄。但是这种词语的“炼金术”仍然臣服于既定的环境,审美是出于环境之中的,虽然它的目的是展示和改变世界,但是词语本身却必将陷入孤独。
19世纪是资产阶级上升和进步的黄金时期,1905年发生的俄国革命宣告了世界正在转型,而沉浸在19世纪的好日子中的资产阶级连同它的哲学还没有反应过来。列斐伏尔说:“1905,一个突变。”它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发明急剧增殖并穿透了日常生活;“非连续性相伴涌来”,构成了对19世纪诸多领域的连续性的观念的冲击。(这一部分有几句话很费解。第9页下面,“每个试图安置知识和行动、社会政治生活后果的人将失去他们的立足之基。这是迟早的事。”和“还是此时,个人主义的时代结束了,集体组织的时代虽无绝对的突破,但已开始显露峥嵘;个人要为捍卫自己而竭力斗争,争得有效的桥头堡:相关的、想象性的艺术”)
在新的时代,专家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网络全书派过时了”;结构、非连续性等概念被广泛应用,“讲综合”成了“老一套”。在变化的变现中(实际上应该是对变化的理解过程中),“变异、突变的性质差异概念”深深影响了不同的图式。所有这些非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概念已经嵌入了现代性之中。
接着,列斐伏尔把非连续性这一“新生事物”(在这里他表述为“抽象的非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抽象力量”)带入对具体生活境遇的感知当中。他举了信号、图像、电光照明的例子,说明由于非连续性的力量(包括具体的技术?),我们的物理感知已经无法分辨出抽象和赶出了,“‘真实’失去了它陈旧而熟悉的特征,成了胶合拼板玩具的拼片”,“它也变得更具体更不真实了”。这一段话的意思可能是非连续性的力量已经模糊了具体/表象与本质的绝对鸿沟,使人置入一个无法获得象征意义或本质性理解的境遇。列斐伏尔认为,非连续性的信号、物、声响已经支配了人的感觉,象征及其附着的文化、意义在信号的压迫下急剧贬值。一些艺术家倾向于把握这些非连续性的信号,试图在非连续性的现实当中创造出一个自由的世界(这也可能是艺术家们的异想天开)。另外一些艺术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的“它性”(非连续、断裂、无本质、无意义、异己感),试图重新找回“久远年代的象征”来代替异化的现实。
在描述了汹涌而来的非连续性和变化之后,列斐伏尔总结说,“现代性诞生于这些重大的变化、诞生于这个明显的但仍未得到解释的现象”,“在这个新显露出的现代性核心中,存在着解构和自我解构的内在矛盾和原则”。
Ⅱ 以《狂人日记》来看鲁迅作品的现代性
《狂人日记》主要讲的是一位狂人,他总是认为身边各种的人都要迫害他,企图吃了他!在周围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个疯子。周围的佃户把村中的恶人杀了,把其的心肝煎熟吃,更是令他害怕。医生和大哥让他好生休息,他却又联想到是要把他养肥,好多吃几斤肉;妹妹死了,大哥安慰母亲,他却由此想到是大哥把妹妹杀了吃肉,而且很可能已经把妹妹的肉放进了菜里面,于是他感到很悲哀,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作品满篇疯话,其中人物大都看起来很荒诞,实际上,狂人是一个敢于向传统向世俗挑战的已经觉醒的民主知识分子形象,而文中那些看似正常的人,却是执迷不悟的封建社会分子。该小说揭发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近代思想家吴虞评价其为“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封建礼教的小说。”他还曾说:“我读《新青年》里鲁迅君的《狂人日记》,不由得发了许多感想。我们中国人,最妙是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讲礼教。吃人与礼教,本来是极相矛盾的事,然而他们在当时历史上,却认为并行不悖的,这真正是奇怪了!” 的确如此,吃人和礼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一个低俗残暴,另一个却是堂皇高尚,而这两者能够结合在一起并且不存在矛盾,正说明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严重腐败——富人们勾心斗角,穷人们更是倍受压制。“不吃人肉,就被人吃”,这句话基本概括了黑暗旧社会的惨状。
在文中,作者将狂人这个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该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作者通过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各种人:“他们——天天被人欺凌,受尽委屈,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更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因为胆怯,不敢反抗呢?” 在狂人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终也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杰出作品。它以表现的深度和形式的特别,在当时颇让相当一部分的青年读者感到激动与振奋。《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先河。
20161229
小龙同学
Ⅲ 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及体现在那些方面
(1)文学从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于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独立的,同时又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 (2)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的体裁。 (3)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从未有过的强化,成为作家迫切的自觉的追求,并且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 (4)现代意义集中表现在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同于传统的“仁”和传统的爱国主义)。现代的民主主义(包括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是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从二十年代中期起,单纯着眼于宣传鼓动的作品大量出现。抒情文学在最初的十余年里有过繁荣,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却日见萧条,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复苏过来。 (6)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痛苦——抗争——解放、武装斗争(阶级的和民族的战争),是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历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绘,外国题材比较多的进入中国文学作品,关于人物内心生活,包括潜意识的渲染也开始出现。 (7)作家和读者之间有更为广泛和亲切的交流。大众化和化大众(教育群众)这既矛盾又统一的双重任务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广泛深刻的学校,并在现实生活(主要是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过,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艺术本身的提高和文学多种功能(特别是审美作用)的全面发挥。 (8)现代文学诚然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是广泛接受了世界文学新潮滋养的产物。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学,并且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Ⅳ 余华的小说具有现代性吗 中国当代小说哪些具有现代性呢
现代性是指流派叙述手法吗?普遍认为,余华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后现代主义意味,如果把后现代看做现代主义的延续的话,那么余华的作品也具有现代性。先锋文学如余华、苏童、莫言、马原等人的作品都具有现代性,陈忠实、二月河等人的描写历史的作品也被认为有现代意味,像张炜、林白、陈染等人的小说亦是。有研究认为,韩寒、郭敬明等年轻写手的作品也表现了现代性,有点先锋文学的意味。纯手工打字。。。
Ⅳ 鲁迅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现代小说不断推陈出新的序幕,鲁迅也因此一发而不可收.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接连发表了《孔乙己》和《药》,到1921年底以前,又接连发表了《风波》和《阿Q正传》,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至尊的崇高地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到1925年发表《离婚》止,7年间共计创作了25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结集为《呐喊》(1923)和《彷徨》(1926),这些作品几乎每篇一种形式,每篇都是对现代小说形式的新创造,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鲁迅小说之所以既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现代小说的成熟的标志,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时代要求,而且还在于它将西方小说的手法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题材,构思,心理描写,以及小说的体式和语言等方面都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比如,《药》中的华老栓的愚昧,是通过他去杀人现场买人血馒头的过程,特别是他用手摸藏在内衣口袋里的"硬硬的"银元和在现场专注在馒头上的眼神表现出来的.《肥皂》中的四铭封建道学家的虚伪脸嘴,也主要是通过他与妻子和几位同道的对话表现出来的.然而,在这些人的话语和行为中,越是具有生活阅历的人,就越是能读出更多更丰富的"潜台词",读出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这被后人们看作是中国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Ⅵ 浅析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是一种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渲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它还衍生到话剧,诗歌,杂文,小说,散文等领域,也不断涌现出郭沫若,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优秀代表人物。他们的佳作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诗篇。在各种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也重新认识了自我,用另外一种较为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那么,现代文学在这短短的百年时间,其现代性又是怎么样体现的?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在二十世纪初,人们还多半处于一种封建迷信的状态,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依托于他人的著作来假装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其说不轻易发表言论,倒不如说不敢。而这个时候出现的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开创先河,提出“泛神论”思想,他们藐视权威,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独立。拿郭沫若先生的《天狗》《女神》来说,它们慷慨激昂,用词夸张。表达作者自身急切想要改变现状的决心,这些都是诗人自己纯真心灵的熊熊燃烧,赤裸裸的自我表现。在当时那个环境,有这样一首诗歌的出现,给了多少恰同学少年力量,他们冲破牢笼,砸碎禁锢,拼命奔向新世界。郭沫若是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虽然刚开始的创作深度不够,缺乏该有的意境,但是正是有了第一步,才让现代文学后来表达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二,人道主义,关注社会大众
从现代文学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创作者开始敢于对大众真实的生活状态进行描写,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并且敢于反映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命运,这一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艾青和胡适,他们的文章平铺直叙,没有华丽的浮藻,但是却字字珠玑,让人难以忘却。文章表达出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关心和怀念。以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真实而单纯。他们主要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一种农村人民向上的思想态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染读者。他们着眼于小处和细节,用文字与读者进行亲切的交流,表达出乡民中充满美与爱,富有生命力的人性。
三,反对封建文化,批判封建思想
在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中,鲁迅作为启蒙者,一直在维护人的个性解放,他自始至终希望改造国民沉睡的思想。在《祝福》和《故乡》中,用细节来表达自己对封建思想的厌恶,通过祥林嫂,少年闰土,狂人等形象表现封建思想害人的事实。通过作品来表现他勇敢的反抗精神,并且只要唤醒国民,未来仍然可以乘风破浪。而张爱玲的小说与鲁迅的虽然写作手法不同,但是都深深表现了封建思想害人的事实。张爱玲的《金锁记》,通过对曹七巧形象的刻画,表现出封建思想对人的冲击力有多大。他们都用象征手法,在刻画人物意识的流动。也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大部分体现以上三点,事实证明,他们的发展也在向前越走越好。现代文学的作品突出创作主体,肯定自我的力量。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