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现代小说
A.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所有作品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
【作品类别:小说】
1915年 《远航》(The Voyage Out)
1919年 《夜与日》(Night and Day)
1919年 《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
1920年 《雅各的房间》 (Jacob's Room)
1925年 《达洛维夫人》 (Mrs. Dalloway)
1927年 《到灯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1928年 《奥兰多》 (Orlando: a Biography)
1931年 《海浪》 (The Waves)
1937年 《岁月》 (The Years)
1941年 《幕间》 (Between the Acts)
【作品类别:短篇小说集】
1944年 《鬼屋及其他》 (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
【作品类别:随笔】
1929年 《一间自己的房间》 (A Room of One's Own)
1925年 《普通读者一》 (The Common Reader)
1933年 《普通读者二》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1938年 《三个畿尼》 (Three Guineas)
1940年 《罗杰·弗莱传记》 (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2年 《飞蛾之死及其它》 (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瞬间及其它随笔》 (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存在的瞬间》 (Moments of Being)
1919 年《现代小说》 (Modern Fiction)
B. 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墙上的斑点》告诉人们:这就是小说,这就是现代小说。
《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正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批评界面对它哑然失语,找不到评论的语汇与概念。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纷乱与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无轨迹,仍然使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尤其对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墙上的斑点》情节梳理的立足点,在于叙述者几次都从思绪漫游的终端又回到斑点,再重新依新的设想出征,这几个往复的轨迹,成了这篇小说所能把握得到的脉络。
(2)伍尔芙现代小说扩展阅读:
《墙上的斑点》一举成功是非常不易的,首先难在它的变革性,它是一篇拓荒之作,无规可循,无矩可蹈。与传统小说比起来,它更大的难度还在于其纯精神性。应该说,讲故事或编故事本身并不太难,何况还有多少代前人可以参照与借鉴。
描摹现实也相对便于驾驭,因为毕竟有生活做蓝本,毕竟有人物做原型。而纯意识与纯精神的东西,则看不见摸不着,无从效仿,也无所凭附,应该说,现代小说在难度上是要胜于传统小说的,难怪伍尔夫曾表白过自己对祖先在阴凉里拿着书消磨时间的逍遥自在的艳羡。
《墙上的斑点》所表现的最大的难点在于它的杂糅。一般的人或许还能当上传统作家,但很难胜任意识流作家这样类型的作家。因为它的杂糅需要作家有丰富的积累与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是单方面的才能。
C. 《伍尔夫读书随笔》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开篇明义,《伍尔夫读书随笔》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伍尔夫读书随笔》主要选自她的《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三部重要散文集,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随笔”。
所以在谈到《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的这些女性作者时,伍尔夫说,说除了中产阶级家庭的起居和客厅外,其他生活领域的每一扇大门都是紧闭着的,她们不可能有战争经验和航海经验,也不可能有政界经验和商界经验,不仅如此,就连她们的个人感情生活还要受到法律和习俗的限制。
与此同时,伍尔夫认为,在欧洲的另一个地方,托尔斯泰正活跃与军界,正和来自各个阶层的男男女女交往,生活散漫而无节制,却从未受到过公众舆论的指责,正因为托尔斯泰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小说才会写的那么博大精深。
伍尔夫用文字和才情支撑生命的坚强灵魂,她用作家的眼睛看名家杰作,她用女性的心灵识人间百态,或许这正是她的读书随感的真谛。
D. 伍尔芙作品 《新装》 的创作时间
192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新装》
《新装》大量运用动物意象和日常事物意象的对比,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与挣扎,映衬其后的悲剧就是人类目前还缺少给流离失所的人性提供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精神归属感的缺失导致人生追求的盲目性。
伍尔夫与《新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文艺理论家和小说家。她心目中的现代小说强调的是某种以前被忽视的东西———人的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