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派小说作家
『壹』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1、《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贰』 西方现代派文学范围里有哪些作家、流派(最好带赏析)
一.现代派指现代主义流派。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表现异化主题。其哲学基础是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主张。
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
象征主义的三位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发表于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 碑。
三、未来主义
意大利、俄国、法国未来主义主要作家。意大利正统未来主义的基本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字要自由","想象要没有拘束",反对句子的逻辑结构,喜欢用一连串的名词或动词不定式东拉西扯地拼凑在一起。
伟大的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则上杰出的代表,他应归属于"革命的未来派"。1930年马雅科夫斯基去世后,俄国的未来主义渐趋衰退,而西方未来主义的余波残影则依然存在,它给欧美现代主义中的先锋派文艺、荒诞戏剧以深刻的影响。
四、表现主义
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征、文艺观、主要艺术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五、意识流小说
何谓意识流?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
六、超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是继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流派。超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在20、30年代巴黎诗人中,菲利普•苏波(1897-1990)的诗以自然流畅清新著称。他完全没有某些超现实主义诗人那种隐讳难解的特点。保罗•艾吕雅(1895-1952)则是超现实主义诗人中最擅长写爱情诗的。其名诗《恋人》简洁而隽永。艾吕雅1938年脱离超现实主义运动,晚年加入法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于梦幻般的诗句,而是从平凡的生活经历中挖掘诗意,如《勇气》一诗写“巴黎在挨饿/巴黎在捱冻/巴黎的街上没有烤栗子吃了……”。
与艾吕雅齐名的路易•阿拉贡(1897-1982)也是法国共产党成员,一生诗风多变,代表作品包括诗集《欢乐之火》(1920)和,《永动集》(1926)等。散文诗《圣洁的礼拜四》写在复活节前的礼拜四民间结彩游乐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现实和想象。1930年以后,阿拉贡脱离超现实主义,转而歌颂社会主义,并积极参加抵抗运动。由于阿拉贡的诗歌大量采用口语,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因此在二战时期,戴高乐曾亲自在伦敦的法国电台朗诵他的作品,并下令向法国敌占区空投他的诗作。
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的理论领袖,他发表于1928年的中篇小说《娜嘉》是超现实主义文学中为数甚少的小说中的佳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讲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动写作法”的试验成果。全书最后一句话:“美可能是痉挛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经具有后现代主义者模棱两可的特征。
圣-琼•佩斯(1887-1975)曾于1916年出任法国驻华使馆三等秘书,他曾蛰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观,陆续写出长诗《阿纳巴斯》,十个诗段描写一个部队从海疆到内陆的征战的场面,表达征战中的孤寂。佩斯从未参加过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倾向,他的诗具有宏伟史诗的色彩,但也带有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例如奇丽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规的意象比喻、先知预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内•夏尔(1907-1988)在23岁那年成为布勒东的信徒,其诗集《没有主人的铁锤》是他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八、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或称“反小说”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对英、美、特别对西欧和东欧(波兰)产生较大的影响。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国作家阿兰·罗伯·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玛格丽特·杜拉等。罗伯·葛利叶(1922?)是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于一九五三年发表后,曾引起西方文学界的争论,译成英文后,流行于美国。娜塔丽·萨洛特(1902?)出生在俄罗斯,后随父母定居法国,曾当过律师,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先锋兼理论家。在《怀疑的时代》一书中,她提出了许多新小说的艺术主张。一九五九年后,新小说派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有唐纳德·巴塞纳等。
九、荒诞派戏剧
怎样理解荒诞?发展概况。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容。
十一、魔幻现实主义
西班牙传统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印第安民间文化和东西方古代神话传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过程、主要作家作品、艺术特点。《百年孤独》的思想艺术特点
『叁』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1869~1935)
诗体小说《克莱格上尉》(Captain Craig);诗集《河下游的城镇》(The Town Down the River,1909)和《天边人影》(The Man Against the Sky,1916)确立了他在诗坛的地位。罗宾逊以中世纪亚瑟王传说为基础写成了长篇叙事诗三部曲:《墨林》(Merlin,1917)、《朗斯洛》(Lancelot,1920)、《特里斯丹》(Tristram,1927)。其他作品还包括《埃冯的收成》(Avon’s Harvest,1921)、《诗集》(Collected Poems,1921)。他最擅长写短诗,其中最著名的是蒂尔伯里镇居民的人物群像。《米尼弗·契维》出自《河下游的城镇》,是罗宾逊人物肖像诗中最著名的一篇。
(Robert Frost,1874~1963)享誉海外的美国著名诗人。16岁时发表第一首诗《诺什·特黑斯》(La Noche Triste)。埃兹拉·庞德的鼓励下出版诗集《少年的意愿》(A Boy’s Wish,1913)和《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1914)。《修墙》(Mending Wall)《摘苹果之后》(After Apple-Picking)《雇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广为流传,收录在《波士顿以北》。诗集《山间》(Mountain Interval)的出版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没有选择的路》、《白桦树》(Birches)等富有哲理性的诗篇均收录该集。后又发表诗集《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西流的溪涧》(West-Running Brook)、《又一片牧场》(A Further Range)、《一株作证的树》(A Witness Tree)等。他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其诗歌在韵律方面与传统诗歌相近,又与意象派等现代诗歌相通,被称做是“交替性诗人”。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1885~1972)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庞德与休姆(T.E.Hulme)等人一道发起意象派运动,引起一场诗歌革命。1912年,他和理查德·奥尔丁顿、杜利特尔提出了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三原则:直接处理事物,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不久,他脱离意象派,热衷于旋涡主义运动。“旋涡主义”对庞德诗歌创作德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德长篇诗作《诗章》(The Cantos)里。庞德的其他作品还包括:《面具》(Personae)《罗曼司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华夏》(Cathay)《文雅集》(Polite Essays)《文学论文集》(The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等。他对于中国古诗、孔子思想以及日本俳句的推崇和介绍使得英美文学界开始了解东方文学。《在地铁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
依·依·肯明斯
(E.E.Cummings,1894~1962)现代派诗人,画家。1917年蒙冤入狱,后来这段经历被写进了《巨大的房间》(The Enormous Room,1922)。第一部诗集《郁金香与烟囱》(Tulips and Chimneys,1923)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其他著作包括:《诗四十一首》(XLI Poems,1925)、《是五》(is 5)、《万岁!》(Viva,1931)、《不用谢》(No Thanks)、《诗集》(Collected Poems,1958)等。诗歌形式上取消了几乎所有的大写字母,随意处置标点符号。
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受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简短朴素的写作风格。第一篇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表达了一战后一部分美国年轻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绝望。斯坦因在前言里评论到:“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的称号由此诞生,海明威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永别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1929)以一战为背景。《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有关西班牙内战。《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对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冰山原则”——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既是“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詹姆斯·瑟伯
(James Thurber,1894~1961)著名散文家、短篇小说家、幽默大师、漫画家。他的短篇小说《沃尔特·米笛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的主人公沃尔特爱做白日梦,是个妄想当英雄的懦夫。如今在美国,“沃尔特·米笛”已成为这类人的代名词。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风——“纽约人作风”。1929年瑟伯与E.B.怀特合作,发表了第一本小说《性,必要吗?》(Is Sex Necessary?),是对欧洲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家的讽喻。他还著有幻想小说《十三座钟》(The 13 Clocks,1950),人物传记《与罗斯一起的年头》(The Years with Ross,1959),还有画册《瑟伯画册》(The Thurber Album,1952)以及散文集《灯笼与长矛》(Lanterns and Lances,1961)。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第一部小说《军饷》(Soldier’s Pay,1920)。畅销书《愤怒与喧嚣》(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轰动一时。家世小说:《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Absalom,1936)、《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1942)。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南方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留恋,同时也揭露了奴隶制、种族主义以及清教的种种罪恶。《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南方贵族的没落与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的变迁。
『肆』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代表作品
1、在诗歌上:
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韦尔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国的海姆、贝恩
2、在戏剧上:
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3、在小说上:
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城堡》(1915)、《变形记》(1915)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保罗·萨特。
长篇小说《恶心》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女客人》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
代表作品《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文学
法国作家:赛利纳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巴思,库特·冯纳古特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等。
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年4月7日—1989年7月23日)
代表作是《白雪公主》。《死去的父亲》(The Dead Father),《天堂》(Paradise)以及 The King。
博尔赫斯(Je Luis B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 》(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各国有哪些代表作家于代表作品
作家名 代表作 国别
斯汤达 《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国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 法国
狄更斯 《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 法国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 俄国
果戈理 《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 俄国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俄国
契柯夫 《第六病宝》《套中人》 《变色龙》 俄国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 美国
马克·吐温 《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 美国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美国
30年代左翼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像是东北作家群:
萧红 《生死场》《呼河兰传》
萧红萧军的合集 《跋涉》
端木蕻良 《憎恨》
还有 鲁迅的《故事新编》
柔石《二月》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家、作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美学评论,语言学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背离超越的文学现象,七八十年代达到 ***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荒诞派戏剧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的著作《荒诞派戏剧》而得名,基本特征是:反映当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诞性,将深邃的哲理寓于荒诞的形式中。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很重视道具的作用。杰出代表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特。
新小说一是以揭示人的内心奥秘为主的“内心小说”,侧重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以萨洛特(《怀疑的时代》)为代表;二是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写的“客观小说”,以物为主要描写物件,以罗格-格里叶(《橡皮》、《窥视者》)为代表。
黑色幽默因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本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小说中的变种。杰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海勒和冯尼格等。
后现代主义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费谢尔 《无题》 布面油画 1984马里亚尼 《手顺从理智》 布面油画 1983阿利卡 《红与蓝》 布面油画 1984塞尔 《我的头》 布面丙烯和油画,7块木板 1984贝聿铭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设计 1978伊门多夫 《拉姆布莱克传奇》 布面油画 1987麦克菲迪 《霍克斯莫和彼帕斯》 布面油画 1988布朗 《宗教自由》 布面油画 1994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品?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 世纪 30 年代到 60 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
西欧各国现实主义文学
)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
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作者 斯丹达尔(又译司汤 达) (书 P239—250) 代表作 《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3—1825 年, 斯丹达尔 陆续发表一系列文学评论 后来收录其中) 《红与黑》 (1830) (长篇小说) 《人间喜剧》 《高老头》 (1834—1835) 主要特点 这些文学评论提出了文 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 服务的创作原则。备注 斯丹达尔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 人。 《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 实主义的宣言书。 《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创作 原则,它的发表,标志著现实主 义文学的形成。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 人。 《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 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 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嘉尔曼》塑造了个性 鲜明的女性形象嘉尔 曼。她真诚坦率又放荡 不羁,蔑视任何法律和 道德的规范,表现出对 个性自由的绝对追求。 小说以女主人公的“绝 对自由”否定了资本主 义文明,但 “绝对自由” 也毁灭了嘉尔曼自己。 梅里美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 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诗 歌、戏剧和历史小说,但主要以 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 位。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纯 朴真诚而又剽悍粗犷的人物,表 现反现代道德文明的主题。他的 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涵着激 情。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书 P250—263)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
《高龙巴》 (1840) 《嘉尔曼》 (1845)
从 50
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
作者 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 (1856) 《茶花女》 (1848,1852) 《小东西》 (1868) (长篇小说) 《周一故事集》 (1873) (短篇小说集) ( 《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 收录其中) 在《小东西》这部带着自传性的作品中,作者 描写了孤独的少年爱赛 特在冷酷自私的环境中 饱受欺凌的不幸遭遇, 在冷静的叙述中隐藏着 含蓄的讽刺与批判,对人物的内心感受表现得 十分细致。 都德是法国 19 世纪后期意味带着 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 家。他富于同情心,善于忠实地 描写物质现象和人物的心灵世 界,在他的作品中,真实与幻想、 无情的揭露与诗情画意、严肃与 幽默、讽刺与同情等因素往往和 谐地结合在一起。 都德的短篇小说享有很高的声 主要特点 备注 福楼拜是法国 19 世纪后期现实主 义的重要代表。
居斯塔夫·福楼拜 (书 P263—271) 小仲马 阿尔封斯·都德
《周一故事集》是以描 写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 小说集。《最后一课》和《柏林 之围》这两个短篇小说 强烈地反映法国人民的 爱国主义情感,情节委 婉曲折,富有暗示性, 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 力。 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 《国际歌》以饱满的无 巴黎公社文学 (1871) 产阶级政治热情,号召 (19 世纪中后期巴黎公社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 文学,是一种新颖的现实 主义文学,又称无产阶级 大众团结起来,依靠自 文学。巴黎公社文学包括 己的力量,运用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资产阶 公社成员在公社诞生前后 级的反动统治,彻底消 约 20 年间所写成的关于公 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 灭剥削制度,为解放全 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 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 而奋斗。 史著作等,其中以诗歌数 《国际歌》采用民歌的 量与成就最多最大。 ) “复唱”形式,语言通 代表作家: 欧仁·鲍狄埃、路易丝·米 俗明快,比喻恰当。此 外全诗音律整齐,音调 雪尔、于勒·瓦莱斯、让激越昂扬,风格刚健豪 巴蒂斯特·克莱芒 放,如战鼓紧催,似号 角震鸣,很好地表达了 无产者的战斗 *** 。 路易丝·米雪尔的《红石竹 花》 《红石竹花》是为就义 前的烈士而作的,作者 用从自己的红披巾上撕 下的布条做成红石竹 花,送给战友,附送上 这首诗,诗中以石竹花 象征革命的理想与前 景,也象征著革命者顽 强的斗争意志,表现出 清新明朗而又激越铿锵 的风格。 《雅克·万特拉》小说 描写主人公从 1862 年 到 1871 年之间的斗争 生活,真实地展现了巴 黎公社革命斗争的全过 程。小说是作者一生经 历的结晶,凝结了他的 爱憎与 *** ,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
誉。
于勒·瓦莱斯的自传体长篇 三部曲《雅克·万特拉》 (1879—1886)《童年》 ( 、 《中学毕业生》《起义者》 、 )
巴黎公社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无产 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 活,表现了无产者为理想而奋斗 的革命 *** 。为了当时斗争生活 的需要,它往往采用通俗活泼的 形式,以劳动群众自己的语言, 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纯朴 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广大群众 所喜闻乐见。也为 20世纪世界无 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仁·鲍狄埃是巴黎公社文学的 代表,他的《国际歌》是巴黎公 社革命的艺术总结,它形象而精 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表 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团 结战斗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 神。 路易丝·米雪尔是公社的著名诗 人和社会活动家,有“红色圣女” 之称,她写过许多充满革命 *** 的诗歌。 于勒·瓦莱斯是公社的重要领导 成员之一。他曾主编《人民呼声 报》 写过许多政论、 , 杂文和诗歌, 还写过历史剧,而以小说为最有 代表性。他的《起义者》堪称是 巴黎公社革命斗争的宝贵文献。 让-巴蒂斯特·克莱芒曾当选为巴 黎公社委员,以写诗歌为主。他 提出了文学应当成为革命宣传的 手段和反映人民要求的工具的理 论主张。
让-巴蒂斯特· 克莱芒的 《歌 集》 (1885)《人民诗歌》、 和《玛德莱娜广场的卖花女》 ,抒情诗《樱桃时节》
《樱桃时节》是为纪念 勇敢战斗的公社女护士 而写的,后来也成了纪 念公社的名作,在法国 流传甚广。
英国(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
特别浓。 ) 英国现实主义于 30 作者 查尔斯·狄更斯 (书 P271—281) 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 在这一阶段里, 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 年代产生, 代表作 《双城记》 (1859) 主要特点 备注 是 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 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描 写了 19 世纪上半期英国社 会的广阔图景,是当时拥有 广泛读者的著名小说家。其 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名利场》以 19 世纪 20 年 代为背景,主要描写两个生 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 运,一个是穷画匠的女儿蓓 基·夏泼,另一个是有钱人 家的小姐爱米丽亚。小说著 重描写的是不择手段的女冒 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她 冷酷而自私,利用一切人往 上爬,迎合上流社会的道德 标准,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小说 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 义 金 钱 社 会是 一 个冷 酷自 私、趋炎附势、尔虞我诈、 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 上层社会那些貌似风雅的绅 士们伪善、 卑劣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 的小说” 正好说明了在这个 , 被金钱权势挤压下的名利场 中正面人物的丧失,金钱才 是真正的主人公。小说夹叙 夹议,风格幽默而哀婉。 是一位讽刺作家,他认为道 德训诫是作家的重要职责。 他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 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 的关系。他的作品忠实于生 活,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情绪 状态, 并以生动风趣的叙述、描写、 对话及评论吸引读者, 情节丰富而生动。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
《名利场》 (1848) 《纽克姆一家》
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艾米 莉·勃朗特) (书 P281—296)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简·爱》塑造了简·爱这 个 追 求 心 灵自 由 和人 格独 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妇 女形象。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 庄》 《呼啸山庄》 描写 18 世纪末 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 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 家收养后的心酸生活。 《玛丽·巴顿》从侧面反映
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在当时英 国文坛引人注目。
盖斯凯尔夫人
《玛丽·巴顿》 (1848)
盖斯凯尔夫人是和勃朗特姐
了英国的宪章运动,书中描 写了经济萧条时期工人和资 本家的矛盾冲突,作者同情 工人的不幸,但又用基督教 的 方 式 解 决劳 资 双方 的冲 突,在各自都悔悟了之后互 相宽恕,互相谅解,重新合 作。 宪章派诗歌 代表人物: 厄内斯特·琼斯 威廉·林顿 杰拉尔德·梅西 琼斯的《未来之歌》 (1852) 这些作品都是具有鲜明的政 林顿的《人民集会》 (1851) 治倾向、强烈的战斗性和鼓 梅西的《红色共和党人抒情 动性的著名诗篇。 诗》 (1850)
妹同时代的女作家。 《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 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 说。
宪章派诗歌是欧洲早期的无 产阶级文学,也是一种新型 的现实主义文学。宪章派诗 歌是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 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 性的文艺现象。工人们以诗 歌和歌曲等形式,配合他们 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些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 活与情感,在形式上,节奏 明快, 格调高昂, 语言通俗。 宪章派诗歌不仅鼓舞了工人 的斗志,推动了工人运动的 发展,而且为后来无产阶级 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作者 代表作 《德伯家的苔丝》 (1891) 主要特点 备注 哈代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 英国小说家和诗人,是世界 文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作家之 一。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 主义侵入宗法制的农村后普 通人的命运和心灵,宿命论 和悲观色彩较浓。 被誉为 “世界侦探小说之父”
托马斯·哈代 (书 P296—306)
柯南·道尔 (书 P306—311)
《福尔摩斯探案集》
德国(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同时也批
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弊病。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实现了统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现实主义才得以走向繁荣。 ) 作者 亨利希·海涅 (书 P311—318) 代表作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4) 主要特点 备注 海涅是 19 世纪上半叶德国 文学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 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他既是 浪漫主义的 “幻想之王” 又 , 是结束德国浪漫主义、开创 德 国 新 诗 派的 “第一 只夜 莺” 因此在德国文学史上占 , 有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从 民主主义立场出发,辛辣地 讽刺与批判德国腐朽的封建 专制。
格奥尔格·毕希纳
《丹东之死》
《丹东之死》以法国大革命 期间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 人之间的斗争为背景,写丹 东反对雅各宾党人,用激进 民主主义的专政方法进行资 产阶级革命。全剧充满了深 沉的悲观情绪,对主人公丹 东异常不安的精神状态表现 得十分精致。
毕希纳也是德国现实主义文 学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以戏剧为主 ,毕希纳被认为世纪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
雨果属于哪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哪些?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伍』 美国作家海明威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友枝。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5)美国现代派小说作家扩展阅读:
创作特点
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
两者相比,“纯叙事”的叙述和事件的距离较大,不如“纯模仿”直接。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它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并使他占据前台。
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叙述人、说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叙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唯弊不留下讲述的痕迹。
这种叙事方式,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于零;就其所传达的叙指告族事信息而言,显得细致入微。海明威选用对话的叙述手段,其用意在于“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
作品影响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