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百科 » 王祥夫小说百度云

王祥夫小说百度云

发布时间: 2023-05-15 16:12:21

A. 程绍武《日常生活的炼金术》

最早读王祥夫的小说,是有一次他给了我几个短篇。小说表现出来的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感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自由洒脱,语言聪明、有趣,细节密密实实,读起来感觉丰满茂盛。其中一个题目叫做《我爱臭豆腐》。他形容吃臭豆腐时臭豆腐抹在雪白的馒头上,看上去“简直就让人想到那是一场奸污”;他说“臭豆腐就是节外生枝”,“明明是臭,吃着又香,这就是节外生枝!”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在他写来却常常让人感觉出人意料。王祥夫好像另有一种眼光,他看到的我们看不到,他说出来我们才恍然大悟。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享受着他对日常生活的独到发现和语言的妙趣横生。这篇小说最后有个叙述上的包袱,那就是小说里的女孩用臭豆腐巧妙地拒绝了她的一个追求者,而津津有味地叙述这件事情的叙述者正是该女孩的丈夫。我们这才知道前边大部分篇幅对臭豆腐的描写,都是在给这个结尾做铺垫。读这篇小说仿佛能够听到王祥夫窃窃的笑声,很多地方他是顽皮的,像是得意于自己的聪明,而我们也会读得笑出声来,觉得这种小说真是聪明、智慧。

后来王祥夫的小说读得多了,你就会发现这种抖机灵的小说在他的作品中其实是很少的,王祥夫显然无意于这种小聪明、小智慧。在他看来,这是动了声色的,是有吵衫心机的,即使好也是“小”的。我猜测他心里认为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不动声色的,是应该像生活一样自然天成的。这很难达到,但不难看到他的写作始终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其实他有些作品可以说已经接近了这种境界。比如他的短篇小说《上边》。由于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关于《上边》大家说得很多,有着种种阐释——人伦亲情啊,现代社会的情感乌托邦,精神桃花源啊等等,但大家好像忽略了这篇小说中“自然”因素在小说美学中的作用。在我看来,小说中那种自然与人浑然一体、又寂寞又美好的意境,才是震撼人心的精魂所在。小说发生地是一个孤零零的村庄,一个被人们废弃了的村庄,只有一对老两口还住在那儿。王祥夫很大一部分笔墨并没有放在写“人”上,而是放在写“物”上:烈日高天,热风暴雨,玉米绿得发黑,石头白得耀眼,曾经住过人的院子里种满了庄稼,破旧的屋顶上跑着公鸡……在这个寂静而丰饶的村子里,万事万物都“自在”地存在着,共同构成了一种奇异的美。在这种奇异的美中,一旦有了“人事”,本身就会有动人心魄的效果。于是在一种地老天荒的氛围之中,那个养子出现了,养父母与养子之间的亲情开始了。在王祥夫的笔下,这种亲情同样是“自在”地存在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就是王祥夫的小说美学。王国维谈词,认为词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想《上边》正是一篇无我之境的小说吧。小说里的村庄其实是实有原型的,是一个在作者生活的城市大同旁边的一个叫大王庄的村子。王祥夫不知缘何到了这个村子。对于这个村子作者自然是一个外来者,但王祥夫并没有用猎奇的眼光,而是用客观的视角,隐去自我,法眼看物,不使“物著我之色彩”,使这篇小说真正达到了一种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不着痕迹的境界,惟其不着痕迹,故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长深邃。

曾经有人问过沈从文先生小说应该怎么写,沈从文先生的回答是,贴着人物写。问的人如醍醐灌顶,仿佛拿到了制胜的法宝,但据此去做,恐怕还是不得要领。如果有人问王祥夫这个问题,我想他的回答应该是,贴着生活写。沈从文的答案当然是行家里手的秘诀,但王祥夫的说法似乎更能说明他的小说特点。王祥夫的另一个短篇《婚宴》就是贴着生活写的一个极好的例子。故事依然很简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对以厨师为职业的父子,在乡下给人做酒席,挣一点可怜的工钱好给儿子结婚。因为手艺好,又能替主家着想,又不负责买料,因而有极好的人缘,很受欢迎。这日来到一家要结婚的人家,父子二人一边做菜,一边羡慕人家的排场,羡慕那个要结婚的后生。第二天婚礼开始,父子俩要看看一对新人究竟如何时,才发现几天来大操大茄此办的原来只是一场“阴婚”,而自己的儿子连阳婚都还没有呢!于是,受到 *** 的父子俩便匆匆离开了。这个小说不到一万字,耐人寻味的是,小说大部分笔墨都升纳腔用在描写父子俩做菜的过程上,每一道菜,从选料备料,到制作过程,煎炒烹炸,无不娓娓道来,不厌其烦,极为耐心。干吗?作者难道要教我们怎么做菜吗?当然不是。我想到了最近余华说的一句话,叫做“正面强攻我们的时代”和“强度叙述”。这两个说法很牛,很伟大,很正确,但真正做到很难。在这篇小说里,我觉得王祥夫差不多做到了。“贴着生活写”往往就是要这样像推土机一样地往前推,就是“强度叙述”。因为生活太强大,太琐碎,你的文字也必须有一种执着,一种耐烦,才能使你要表现的生活就范;“正面”也意味着笨拙,意味着不去灵巧地转身,意味着要与生活打一场遭遇战,意味着硬碰硬的写实功力。王祥夫的写实功力在同代作家中恐怕无人能出其右。当然,这种写法由于太堂堂正正,显得“缺乏技巧”。祥夫也有点没底,记得他写完发给我看了以后,曾经问过我,啰不啰嗦?我说当然不,这种强度叙述如宽阔的河床上缓慢而沉重流动的河水,而那个“阴婚”的结尾则如突兀横亘的一道深渊,河水至此跌落,形成壮观的瀑布,但也只有前面的河段蓄积了大流量的水,才能成瀑。

贴着生活,当然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很多人认为日常生活无事可写,但王祥夫却往往能在别人认为无事可写的地方找到让人震撼的东西,比如《上边》,比如《婚宴》,比如《浜下》,比如《半截儿》,比如《五张犁》,都是出色的短篇。生活中有没有事,这就看你眼睛能不能看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王祥夫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生活的原样往往是乱糟糟的,生活本身也没什么故事,就像是一条河,就那么哗哗啦啦不顾一切地流了下来…..作家要有‘白日见鬼’的本领,在芸芸众生中看出一个鬼来。”对此,我完全赞同。但在具体说法上,与他的“法眼见鬼”比起来,我更愿意称之为“菩萨低眉”。“菩萨低眉”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个作家应该能像菩萨那样洞察世相,体察入微。他应该有看清这个世界的能力,在认识世界方面有着别人没有的敏感与眼光,这是认知领域;另一个意思是,一个作家要像菩萨那样有慈悲心怀,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悲悯意识,这属于情感领域。仔细阅读王祥夫的小说,你会发现这两个特点在他的小说里恰恰是非常突出的。

体察入微,洞察世相,这是祥夫的强项。据祥夫说,在日常生活中他看到什么就会在心里把它们变成文字。当然,作家一定是先感觉到了某种东西,某种生活的本质,某种能触动人心的东西,他眼里的生活细节才会像铁屑奔向磁石那样,被调动起来,在小说里原本杂乱无章无意义的才会变成有意义;原来庸常琐碎的生活碎片才会神奇地充满了力量,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才会变成金子。

在王祥夫最近完成的短篇小说《五张犁》里,写了一个文静的疯子,一个农民,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但在这个文疯子五张犁的眼里,他并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土地,仍然一如既往地在那并不属于自己了的土地上耕作。那些土地如今已成为园林局的财产,上边种满了各种花卉。五张犁在上边按照种庄稼的方式播弄着土地:撒粪、施肥、锄土、收割,活儿干得漂漂亮亮,让旁观者赞叹不已。最神奇的是,在这些已经连成片,并且已经改变了原来形状的土地上,五张犁竟然能凭借一种动物般的本能,找到自己原先承包的那块地,绝没有越界一步。这种无事的小说,往往蕴含着大的东西,有忧伤,有失落。五张犁那默默劳作的背影,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个人对此又是茫然无知的。一种诗意的悲伤,笼罩着这个简单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这个题材的处理,说明了作家对生活认识上的敏感。谁都看到过疯子吧?原先的农田变成了高楼大厦,变成了小区,变成了厂房,这是谁都能看得到的。但作家看到的是,在城市化演进的脚步声中,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他们同时还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的劳动技艺的舞台,甚至说严重一点,一种古老的农业文明正在消失。作家对这个文疯子的农业技艺的细致描绘,正是一种匠心独具,小说也就成了对这种行将失落的文明唱出的一曲哀婉动人的挽歌。这就是王祥夫独特的炼金术吧!

至于悲悯意识,不用说,作家总是悲悯的。的确,王祥夫的很多小说都是表现底层的小人物,表现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体味着他们的命运和悲伤的。《找啊找》、《半截儿》、《花生地》,写的都是社会中艰难生活的一群。但我想说的是,在这方面王祥夫仍是有着自己的个人特点的。这种题材,如果让别的作家处理起来,叙述姿态往往是居高临下的,人物对生活往往是不满的,与社会往往或多或少是对抗的;而祥夫却注重表现他们温情的、动人的、和谐的一面。不知这是否跟祥夫的温和性格有关系,祥夫的小说很少有暴烈的你死我活的东西。《半截儿》里那对残障夫妇,一个没有腿只有半截儿身子,一个是侏儒,他们艰难地活着,并且艰难地怀了孕。这很容易写成一个苦情小说,也容易写成一个对抗小说。如果那样,那就俗了。王祥夫的结尾是,这对夫妇吃完加州牛肉面到了医院,发现他的邻居们、街道办事处的主任们,以及年轻的大夫,正在病房里焦急地等着他们。一个意外的温暖人心的结局,作者在充分表达了沉重之后又消解了沉重,这就是日常生活,苦是苦,但苦中温暖的东西才更珍贵。《花生地》有异曲同工之妙:小区里收破烂的老赵,住在自行车棚旁边搭的小屋里,而邻居们住在高楼;俯视着他,邻居在高处,他生活在低处,高处与低处,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的冲突的因素,有的作家也许会按照这条线索去写,王祥夫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就不这么写,而是津津有味地写老赵如何过自己卑微的日子,邻居们如何又烦他又可怜他,他又如何给邻居们帮忙,如何请全楼邻居吃饭。大家想不到的是,请客到最后端出的那盘菜:是老赵儿子考上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马平川的叙述终点,是一个小小的异峰突起。

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挖掘着涌动的潜流,在平平常常、普通人熟视无睹的细节和场景中提炼着小说的金子,我想这就是王祥夫小说的美学特色。也正因为提炼到了生活的金子,祥夫的小说才写得那么平静,那么从容,那么令人再三咀嚼吧!

B. 王祥夫的烟火小说

王祥夫的烟火小说

短篇小说,要把故事藏起来。(王祥夫)

文:我是素颜

友友在群里发牢骚,王祥夫的短篇小说《芝士店》,被某杂志刊登了,他这个也喜欢写小说,也喜欢看小说的,居然看不懂,到底说了个什么。

从网上搜了好一阵,只看到了截选的部分,内容知道了大概,先不说让早写了什么故事,就他的小说写法,有一点点浅见。

以前看过王祥夫的短篇小说,他的创作手法,就是絮絮叼叼,如同老女人裹脚布一样,描写我们的烟火日常,也没什么大事发生。

像《麦其的爱情》,一对小夫妻在饭店吃饭,丈夫是个大胖子,嫌服务员上菜慢,拍桌子蹬眼的。等上了饸子饼之后,丈夫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在不停地咀嚼着。

妻子讲起了视频里的一个胖子,因为胖摔倒了自己爬不起来。丈夫却不信任地随意地应对着,好似不信任有这样的事。他转移了话题,聊到了狗撞破了男女在树林里的好事,话里话外是多次对自己女人,关于性的挑逗。

妻子想找出视频,证明自己举得例子是真实可行的,以此告诫丈夫:你再吃下去变成他的。她在手机里不停地翻找着,饭几乎一口没吃,全被丈夫吃进了肚子。

晚上到朋友家吃饭,看到满桌子的肉食,妻子心里暗自着急,丈埋滑慎夫又要放开肚子大快朵颐了。果不其然,丈夫一手抓了肉,一边赞到:全都是我爱吃的。

妻子一个人到阳台,不停地翻手机,他要让丈夫看看,再无节制的吃下去,也会吃成一个大胖子,摔倒在地,自己都爬不起来。

可是手机却在紧要关头死机了,好一阵也打不开。

众人催丈夫,叫你老婆别电话了,快来吃饭。

丈夫走了过来,翻开自己手机上视频:是不是这个?

一个胖子滑倒在地,费了老大的劲,就是爬不起来。

全文着墨就是在吃饭的动作和对话中了,妻子的语言里没有指责,也没有嫌弃,但作者已经给我们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妻子对丈夫的种种行为是看不上的。

作者还从细节的描过中,透露给我们一个认知:这个丈夫是低俗的。因为某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话联系到了晚上,又兴致勃勃地讲狗破坏了男女好事之后,狗主人专门等两人穿好衣服,故意问人家有事没事的好事表情。

作者还告诉我们,丈夫对妻子一直在隐性地反抗着:我想吃就要吃,凭什么听你的呢?

整篇小说,没说什么大事,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讲了一天当中吃了两顿饭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如同一汪平静的湖水,连点涟漪都没有。只是,饮一口在嘴中,却五味杂陈,什么味道都占了,说涩不涩,说苦不苦的。

到底什么味道呢?真不好说,只一样,有味。

《芝士店》,不用看结尾,与这篇是类似的,也是一男一女,也是在吃饭,弯敬也是要聊起性事,聊起别的什么事,也是通过这些七抓八挠的事让你自己品咂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味道,有夫妻关系的,有孩子教育的,有人情礼往的。

看似什么都没说,什么也不说,在没有的背后很藏着些有呢。

C. 王祥夫小说有修辞手法吗

王祥夫小说有修辞手法
王祥夫先生以小说名于世。以小说名于世者多了,似祥夫而能动人心弦者则不夥。前某年某期《读者》头条《最后一盘菜》,即祥夫小说《花生地》的缩写版,当时念中学的女儿告我她前后读过七遍,她显然是当作“贫贱忧戚,玉汝于成”那样的励志作品读了,而这也是《读者》编排的意磨巧思。有趣的是,爱人几乎把那篇文章当教材使唤了,常常拿文中那个默默苦读的男孩儿来教育孩子。不知道那篇文章感动了多少类似我家这样的普通读者组成的中国家庭,脊指这个数据是可以量化测评的——据说《读者》若干年前就发行量超过一亿册了。好在此前此后祥夫老师馈赠过我两本小说集,她们就可以看全一些了。
前多年教语文,在教学上也有一些想法,希望学生们有一个比较开阔的文学视野,比如赶上一半个课时出来,然后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些我喜欢的课外文学作品,祥夫的小说我读过两次,读至那些些婉转哀绝的描摹和苦难伤心的情节,座中的小儿女也往往泫然而泪下,试想一下,若无有细致入微的力量,如何可以拨动这些不谙世事的少年的心弦?——反观教材里的课文(不排除孩子们对功课心存逆反),则鲜有如此感人的力量,这瞎野键是可以验证于课堂的。
由此想见,关怀人心的作品,方能叩动人心,一如化学课里的置换反应,心血之作蘸取的墨水也掺和了心血,祥夫写苦人,写不具姓名的微茫如尘埃的小人物,每每交加着出自肺腑的疼和切肤之痛,并将次疼痛加诸读者,让读者感同身受。

D. 王祥夫的创作年谱

1984年 短篇小说《两盏桔黄的灯》发表于《萌芽》
1985年 短篇小说《宣德炉》发表于《小说林》
1985年 短篇小说《三月纤》发表于《青年文学》
1985年 短篇小说《时壶》发表于《山西文学》
1985年 短篇小说《武坡川》发表于《山西文学》
本年度获“首届赵树理文学奖”散文一等奖
1986年 长篇小说《乱世蝴蝶》“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年度获“首届云冈文学奖”一等奖。
本年度获“首届云冈文学奖”荣誉奖。
1986年 中篇小说《西牛界旧事》发表于《山西文学》
1987年 中篇小说《沙棠院记事》发表于《钟山》
1987年 长篇散文《我漫游四方》、《食小札》、《子夜随笔》等发表。
1987年 中篇小说《永不回归的姑母》发表于《山西文学》
本年度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
1988年 短篇小说《守望大草垛》发表于《青年作家》
本年度获“山西省优秀创作奖”。
1989年 中篇小说《非梦》发表于《上海文学》
1989年 短篇小说《山药窑》发表于《上海文学》
1989年 中篇小说《对一例梅毒病患者的查》发表于《钟山》
1989年 短篇小说《豆官》发表于《作品》
1989年 短篇小说《拾掇那些日子》发表于《北京文学》
此作入选《北京文学五十五年精品选》
1990年 中篇小说《尘世》发表于《黄河》
1990年 中篇小说《护城河旧事》发表于《山西文学》
1991年 中篇小说《另一种玩笑》发表于《上海文学》
1991年 短篇小说《好峁杂录》发表于《钟山》
1991年 长篇小说《生活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91年 中篇小说《雇工歌谣》发表于《上海文学》
此作入选《中国中篇小说选》
1992年 中篇小说《百姓歌谣》发表于《人民文学》
1992年 中篇小说《往事推想》发表于《花城》
1993年 短篇小说《鸟巢》发表于《天津文学》
1993年 中篇小说《初雪》发表于《北京文学》
1994年 短篇小说《油饼洼记事》发表于《花城》
此作入选《花城四十年精品选》
1993年 短篇小说《木槿》发表于《作品》
1995年 中篇小说《早春》发表于《山西文学》
1993年 中篇小说《最后的画家李树》发表于《莽原》
1996年 长篇小说《种子》“漓江出版社”出版。
此作获“恒泰杯长篇小说提名奖”。
此作获美国丹佛尔大学“最佳汉语小说翻译奖”。
1994年 中篇小说《玉山河》发表于《上海文学》
此作入选《94中篇小说精典》
1994年 短篇小说《平衡之鸟》发表于《山西文学》
1994年 短篇小说《游戏》发表于《延河》
1994年 中篇小说《乡里》发表于《山西文学》
1995年 中篇小说《蝴蝶》发表于《芙蓉》
1995年 短篇小说《棉花》发表于《人民文学》
1995年 短篇小说《城南诗篇》发表于《人民文学》
此作入选《1995精短篇小说选》
1995年 短篇小说《洗澡》发表于《延河》
1995年 短篇小说《采访之季》发表于《作品》
1995年 短篇小说《少年挽歌》发表于《都市》
1995年 短篇小说《竹坡记事》发表于《延河》
1996年 中篇小说《太阳下的村庄》发表于《山西文学》
1997年 短篇小说《城堡乡村》发表于《萌芽》
此作入选《萌芽五十年精品选》
1996年 散文集《杂七杂八》“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96年 小说集《西牛界旧事》“北岳出版社”出版。
1996年 短篇小说《小鼻村记事》发表于《人民文学》
1996年 中篇小说《乡村事件》发表于《延河》
1996年 小说集《永不回归的姑母》“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7年 中篇小说《腊月谣》发表于《上海文学》
1997年 散文集《心中的花园》出版。
1997年 短篇小说《演出》发表于《人民文学》
1997年 短篇小说《夹子》发表于《人民文学》
1997年 短篇小说《做酱》发表于《山西文学》
1997年 中篇小说《角落》发表于《延河》
1997年 中篇小说《巾帼歌谣》发表于《青年文学》
1998年 短篇小说《开光》发表于《青年文学》
1998年 中篇小说《鹦鹉》发表于《上海文学》
1998年 中篇小说《注水》发表于《十月》
1998年 中篇小说《城庄》发表于《青年作家》
1998年 中篇小说《扶贫诗篇》发表于《电影电视文学》
此作由山西省电视台拍摄为电视电影《狗不理回乡记》
1998年 中篇小说《年事》发表于《山西文学》
1999年 中篇小说《谁再来撞我一下》发表于《上海文学》
1999年 中篇小说《回乡》发表于《钟山》
1999年 中篇小说《刘二木卖饼记》发表于《青年文学》
2000年 中篇小说《旱天雷》发表于《上海文学》
此作入选用《2002年最佳中篇小说》
2000年 短篇小说《儿子》发表于《羊城晚报》
此作由北京电视台拍摄为同名电视。
此作被福建省排为舞台剧《榴花红了》
2000年 中篇小说《青春耳钉》发表于《青年文学》
2000年 中篇小说《民间故事》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0年 短篇小说《牛皮》发表于《延河》
2001年 中篇小说《民间大户》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1年 短篇小说《那年那月》发表于《延河》
2001年 中篇小说《顾长根的最后生活》发表于《长城》
此作入选《2001年最佳中篇小说选》
2001年 短篇小说《我爱臭豆腐》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1年 短篇小说《橡胶给人们的幸福》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1年 短篇小说《怀孕》发表于《花城》
此作由北京“小马奔腾影视制作中心”拍摄为同名电影电视。
2001年 短篇小说《杏子》发表于《钟山》
2001年 短篇小说《菜头》发表于《山花》
2001年 中篇小说《美人杀人记》发表于《电影电视文学》
2001年 长篇小说《咬紧牙关》发表于《黄河》
2002年 短篇小说《上边》发表于《花城》
2002年 短篇小说《平凡时日》发表于《雨花》
2002年 中篇小说《小镇》发表于《长城》
2002年 短篇小说《拆迁之址》发表于《延河》
本年度小说《上边》被评入“中国小说排行榜”。
2002年 长篇小说《百姓歌谣》“漓江出版社”出版。
2003年 短篇小说《一丝不挂》发表于《花城》
2003年 短篇小说《半截儿》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3年 短篇小说《管道》发表于《钟山》
本年度荣获中国最高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第一名。
2004年 中篇小说《找啊找》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4年 短篇小说《客人》发表于《延河》
2004年 短篇小说《伤心蘑菇》发表于《雨花》
2004年 中篇小说《榴莲》发表于《花城》
2004年 中篇小说《愤怒的苹果》发表于《山花》
2005年 短篇小说《浜下》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5年 短篇小说《婚宴》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5年 短篇小说《五张犁》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5年 中篇小说《奇花异草》发表于《小说月报》
2005年 长篇小说《榴莲榴莲》“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5年 长篇小说《屠夫》“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5年 中篇小说《流言》发表于《长城》
此作被“天依影视”拍摄为同名数码电影。
2005年 短篇小说《惩罚》发表于《上海文学》
2005年 短篇小说《花生地》发表于《红豆》
2005年 短篇小说《最后一盘》发表于《羊城晚报》
2005年 短篇小说《朋友》发表于《延安》
2005年 短篇小说《香烟屁股》发表于《延安》
本年度作品《愤怒的苹果》被评入上半年“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
本年度作品《婚宴》被评入下半年“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
2006年 短篇小说《菜地》发表于《花城》
2006年 短篇小说《狂奔》发表于《山花》
2006年 中篇小说《尖叫》发表于《中国作家》
2006年 长篇小说《米谷》发表于《作家》
2006年 小说集《王祥夫小说集》“北岳出版社”出版。
本年度获“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本年度获“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荣誉奖。
2007年中篇小说<西风破>发表于<北京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电影改编权签给北京东方影视制作中心.
2007年中篇小说<风车快跑>发表于<华语文学>
2007年短篇小说<玻璃保姆>发表于<人民文学>
2007年短篇小说<六天>发表于<啄木鸟>
2007年短篇小说<街头>发表于<花城>
2008年 短篇小说《热三伏》、《澡堂歌手》发表于<人民文学>一期.
2008年短篇小说<看戏>表于<上海文学>二期.
2008年短篇小说<上火>表于<山西文学>期.
2008年 短篇小说《比邻》发表于<回族文学>二期.
2008年中篇小说<驴肉球>表于<当代>三期.
2008年 中篇小说<驶向北斗东路》发表于<长城>三期.<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新华文摘>转.电影改编权已签给北京大禹文化艺术公司.
2008年中篇小说<连环套>表于<中国作家>三期.
2009年中篇小说<我本善良>发表于<芒种>四期<中华文学选刊>6月号转<作品与争鸣>7月号转.
2009年中篇小说<寻死无门>发表于<山花>六期<作品与争鸣>转<小说月报>转.
2009年中篇小说<一步一徘徊>发表于<中国作家>8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9期转.
2009年短篇小说<塔吊>发表于<花城>3期.
2009年短篇小说<过中秋>发表于<中国作家>2期.
2009年短篇小说<饥饿>发表于<青春>7期.

热点内容
小说念武记最新章节 发布:2023-08-31 22:07:07 浏览:107
求系统类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4:10 浏览:291
开火箭的小说短篇 发布:2023-08-31 22:02:08 浏览: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说 发布:2023-08-31 22:01:11 浏览:932
有声小说仙妻有喜爆军蛇王燎上瘾 发布:2023-08-31 21:52:57 浏览:793
小说古龙武侠书 发布:2023-08-31 21:52:07 浏览:713
贾平凹有声小说藏地密码 发布:2023-08-31 21:48:34 浏览: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说 发布:2023-08-31 21:44:18 浏览:755
重生洛天小说 发布:2023-08-31 21:37:22 浏览:420
玄幻小说里的法力是什么 发布:2023-08-31 21:30:05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