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作品灵感
㈠ 金庸小说的灵感都来自哪里
在烽火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竟传奇般地诞生了一部玄想超妙,光怪陆离的《蜀山》。这部中国神话巨著,“开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直接影响了后世的金庸等新派武侠小说的光大发展。
《蜀山剑侠传》是哪一年开始写的,不甚确知,多半是在抗战以前就开始出版第一集了,陆陆续续,至少写到一九四八年,共出了五十五集,并没有写完。
《蜀山剑侠传》之奇,是奇在全书充满丰富的幻想力,古今中外,未曾有过任何一部小说,是充满了如此奇妙不可思议的幻想力的。
在《亚洲周刊》评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位列55。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现代的文章所不可比拟的特点,就是其作者本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又因其信奉吕祖的伍柳天仙法脉,所以在其笔触下,总是带有着这样的痕迹,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景色,都带着传统的古文的华丽风格,对于喜爱古文色彩的读者,阅读这部小说真可谓是一种享受
这部作品对后来以古龙、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有很大的影响,像书中的小李飞刀,弹指神通,白发魔女,总之这部书绝对是武侠小说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巨著,白先勇先生就曾经反复的通读此书,认为“没有其他书让我这么着迷过”。后来推出的著名的RPG游戏——仙剑奇侠传中也借用了峨眉派的背景,其中李逍遥的师傅“酒剑仙”的原型就是书中的人物“醉道人”。
我们可以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影响巨大,如果单论一部武侠小说,没有能比得上蜀山剑侠传的,现代武侠作品,或直接或间接,都从其中汲取灵感。
台湾武侠小说评论家叶洪生先生写过一本蜀山剑侠传探秘,详细的介绍了这部小说,认为这部小说是千古第一奇书
像《蜀山》所描写的穷荒极地、山精海怪、灵禽异兽、瑶草琪花以及五金之精、上古神话,固多脱胎自《山海经》;而演叙降妖伏魔、玄功幻变亦近绍于《西游记》与《封神榜》;引述飞剑跳丸、天府秘瘦、修仙过程、考验道心则取法于《神仙传》、《平妖传》、《女仙外史》及《绿野仙踪》至《野叟曝言》所造奇景与蛮荒异俗,更毋论矣。同时还珠楼主更兼采清末民初以来的武侠先驱作品如《七剑十三侠》、《江湖奇侠传》、《江湖怪异传》及《奇侠精忠传》等志怪述异之素材,再参证《武术汇宗》所论道述、神通等奇谈,取精用宏,共冶于一炉
我为什么今天写这个蜀山呢,是源自于多年前第一次接触蜀山传奇这个游戏,是腾讯的网页游戏,我迷上后才开始注意到蜀山剑侠传这本书,后查阅很多资料才知道原来蜀山剑侠传这么牛。
㈡ 如何写好武侠小说
一、咋开头的?
武侠看太多了,回顾一下,多数作品的开头普遍有几多:描写山、天气的多,词语还华美得很;站在石头上、树底下的多,不是下棋就是对眼儿,剑拔弩张;远远地从道上走来的多,男女老少、骑驴、坐轿的都有;配角第一个出现的多;以主角出生前的事作引子的多;从墙外、草磕子里窜出人影的多;上来就打就杀就抢的多……文学小说的开头哪能如此千篇一律乏味呢?换个新写法又不是什么难事儿,一开始就给读者耳目一新、有文学味儿的感觉不是很好吗。比如就从主角写起,开头就写,瞎编一段,‘王山药恨他的师傅,他是他畏惧的神,又是他一直想摆脱的恶魔,’然后简单写原因,道出师徒间的大体关系,接着写‘此刻,他坐在大义门后院儿的墙头上,望着天边的晚霞,怔怔地出着神,……’就是这个意思,既能让读者的心神一下子就靠近主角的世界,又交待了一个门派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基调和主角的基本生存状态,我觉得是有力的开头。类似这样的尝试都可以去做,写出有新意的武侠应该从起头就显露端倪。
二、情节展开中对话和打杀的动作别太多了。
主角也是人,他也要观察,也有安静地坐在那儿沉思的时候,多写写这些会增强小说的节凑感,对整体上表现人物也完全必要。我看过一些作品,对话太多太长,一两句就能推动情节往下走的,他非要抻成十句二十几句,还多是冷笑说的、暴怒说的、阴险说的你呛我我探你的话,过于浅露和机械了,也不真实,在江湖里混的人,见了面也不可能总是斜眉瞪眼说话,人性是丰富的,江湖里的人物更是绚丽多姿的,要敢于写他们平静、感悟的时候,立体多层次地描绘他们。
情节设计也是如此,不要总是冲突和矛盾,也要有和风细雨,就是写矛盾,我建议大家也要多去尝试不露痕迹或者是若隐若现的地去写,让读者去品味,让你的作品有嚼头。
三、是不是还在为某某道、某某怎么道的重复又无奈而发愁呢?
许多作者都会犯这个难,尤其是说话时的表情,不写就觉着干巴,写吧不是笑道就是惊道,这个也好办,你就不写‘某某道:’,先把话写出来,后面缀一句他的动作或心态就行了,再瞎编两句:
“那可是师傅的剑,刘四儿眼独,认出来传到师傅那儿,我可咋办?”看王山药的表情,就好象师傅怒火中烧的大马眼已经贴到了他的脸上。
“你比划得快点儿,光泛滥闪的谁瞧得出来,赢了,怎么着都行。”翠花不听他的,轻轻抽出师傅的剑,又插进了另一个剑鞘里。
“你拿菜刀去比试去,握在手里多踏实,又不怕谁眼独。”翠花还笑得出来,王山药脑门子都冒汗了。
“…….”翠花会心一笑,转身走了。
“哎哟……”翠花盯着那把磕掉渣的剑,歪主意和着坏笑便爬上了两腮。
一定要发散思维,要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灵活把握情节描述的能力,偏执点儿都不怕。特别是,要多看近代和当代一些大作家的作品,如张艾玲、铁凝、格菲等等,看人家是怎么把握人物对话和情绪变化的,自己再多写多试就好了,这个不会太难,主要是避免语言的重复就行了。
四、转呈起和还是要精一点儿。
我觉得不能总是‘那日,到了**山已是**时分’‘这一日清晨怎么怎么样’‘某某酒楼华灯初上,角落里坐了什么什么人’,有的小说很长很长一段全是以主角为中心,这一日到了哪儿,那一日又发生了什么,都是老套路,一点儿文学作品应有的转呈变化都没有。咱们试试变一变,看行不行。比如这一日师傅开始教基础心法,完全可以这么写‘身体里怎么会有气在游动?当上清道长第一次告诉张三的时候,张三根本就不信,可是看着上清一本正经的表情又不象在逗弄他,似乎是为证明给他看,上清摆起两条长胳膊反一下正一下地划了几个圈,眼睛还一瞪一瞪地,张三心里就以为他要变戏法了……..’
转笔到另一个重要配角或时空事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这个配角本身切入,比如‘王二今天非常的郁闷,尤四婶找来的郎中说他老婆的病再托就没的治了,而辛苦攒得十两银子又因一时手痒在如意坊输了精光……’,或者从另一个江湖帮派的现状写起,比如,‘户部的度牒发下来了,由于太后说了话,在满寺二百一十五名僧人这个数上又多给了三十张,方丈海元自是欢喜不已,可想到眼下的另一桩烦心事儿,这份好心情很快就飘走了。俗家弟子张大功与古灯教的人争狠被打成重伤的事已经被那些有心的人宣讲得沸沸扬扬,海元觉得有一股暗涌的力量正在把一向低调敛默的少林一步步推向江湖斗争的漩涡……’这样简单交待了背景,再引出下面的情节就自然多了,看着也吸引人,你可以先试一试,看看感觉如何。
五、行文叙述要捞干的,直指关键。
看过一些朋友的作品,行文太啰嗦了。就是托孤一场戏,把个孩子送到深山秘派调教,先描写山势景观、写几个人领着孩子,大人长得如何,娃娃清不清秀,然后敲门,出来人,长得咋样,说两句儿进去了,过一会儿又出来了,请到一个屋,又过一会儿进来一个僧人,长得啥样,说两句才知道这个还不是正主,又出去了,这边儿泡了茶,什么茶,过一会儿,那僧人回来又把这几个请到了另一个屋子里,这才看到了正主,哭着请求收下。推进太慢了,没有张驰跳跃感,就是流水账,其实很简单,就直奔主题.
比如说这孩子叫张七,‘那天大概也是这样的天儿吧,阴得乎啦的,张七被老罗叔牵着手,甩动着小胳膊,战战惊惊地进了天一派寂静的山门。他还记得恩师胡痴老道第一眼见到他时的神情,他装出有些滑稽的惊讶样子,弯下腰看了看他,又用脏稀稀的手指头刮了刮他的小脸蛋儿,然后笑着问‘你咋来啦?你多大啦?你走这么远的路累不累啊?’他问得很轻很祥和,如一缕春风吹走了张七满心的惶恐,那一年他才七岁。’就是要把你想告诉读者的关于主角和配角的一些东西,尽可能直接而又不直白地写出来,让人看了打眼儿。
还有对话,很多作者写起对话就收不住了,越扯越多,越扯离本情节核心的内容越远,何必费力不讨好呢,就适当地扩散几句,然后把你想在这个情节透露给读者的东西抖出来就行了。一定要捞干的说,哪怕感觉上有点儿直白,只要简洁,将来添色润笔也好添。
六、千万别急着往网上挂!
写一点儿更新一点儿,这绝对不行。一件成熟的作品,必须要在写完后认认真真地修坑补漏、添情加绪,自己觉得满意了,才好拿出来让大家看。这是文学创作,可不要把它变成一点儿一点儿地在网上积聚人气的浮躁地追名逐利的过程,一部优秀的作品,起码要憋上一两年,甚至更长。写完了改完了,攥在手里,你还可以和网上其他作品作个比较参照,自己写得行不行,能不能超过这个人写的水平,万一又来了灵感,还可以再改,甚至大改动。过早地抛头露面,已经在读者群中有了印象了,再想改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㈢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灵感来自哪里
很多啦,
个人经历(比如金庸年轻时迷恋夏梦,在小说中就有各种映射,如段誉痴迷神仙姐姐,晚年看的见的多了,便能写出《鹿鼎记》)
前辈作品(早年作品《书剑恩仇录》,陈家洛其实就和很多梁羽生手下的主角相似)
历史传说(太多了......)
时事政治(《笑傲江湖》的各种隐射暗喻)
㈣ 金庸的武侠作品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我曾经读过一句非常神奇的话,金庸的书中没有真正的大侠精神。但你想想,他是有原因的。什么是真正的大侠精神?是惩恶扬善,应该更贴近水浒英雄。但这一部分在金庸小说中较少出现。归根结底,金庸本人是一位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社会精英,其小说的核心应该是儒家思想。后来,一些佛教可能会混杂在一起。“侠为国,民为本”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儒家思想,而“怜我为世,忧我为世”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佛教思想。
看完后,我总在想象自己在他们的环境里学习武术后做出的一个选择。最后,我发现他们比我学识渊博,比我心胸开阔,正直而愤愤不平。读完后,我总是掩面叹息。当我回首当时的情景,我可以猜到他们宁死也不投降。
金庸小说带给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教会我在内心坚持正确的道路,不被外界所感动,不被爱情所束缚。做自己世界的大侠,也可以做世界的大侠。
㈤ 请问要写好一部武侠小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什么必要的步骤
武侠小说,谁都会写。但是要写出金庸的水准,古龙的风格却绝非易事。
写好武侠小说,最关键,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呢?
我总结了几条:
1.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里说的是灵感。一篇好的小说,灵感的来源占有相当比例,这一点任何人都无可厚非。
2.斩奸锄恶不愧武,为国为民方称侠。这里说的是侠义。武侠武侠,侠义为先;义字当头,豪言壮语,喷薄而出。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说的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有了积累,写作也并不难了。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说的是才气。写出好的小说,才气相当重要:若将灵感比作点火装置,将侠义比作助推器,将积累比作燃料,那么才气便相当于助燃物——由此,神州六号能够一跃腾空,我们的文章也能够天马行空了。
5.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里说的是坚持。一篇文章,不是仅有思路就能称之为好文;一个人,不是成功了一篇文章就能成为优秀作家。只有坚持:对于一部作品来说不断修改,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断创作,才能与预想的完美境界靠近。
由于时间仓促,环境扰乱,行文较为潦草,见解也未见透彻。勿怪。
最后,用王静安的“境界说”作结:古今之称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重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祝大家创作出优秀的武侠小说,成为继金古之后的又一武侠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