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我们的童话
㈠ 喜欢阅读讨论金庸小说的人,都是些什么素质和鉴赏水平呢
喜欢读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也是内心充满正义与热血的人,武侠小说就是成年人的童话,喜欢童话的成年人心态永远年轻,在他们的世界没有那么多心机。有些人总拿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来作区别,如果我们的纯文学也能写到金庸武侠小说这样的境界,我们的纯文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低靡,更用不着用血腥或色情去媚俗。
㈡ 金庸们写的武侠童话,多年后才惊觉那是长大的梦遗
他们笔下的英雄,弹指惊雷,搅动天下,至尊武林,不恋美色;他们笔下的江湖,儿女柔情、针砭世事,风云乱空,沧海桑田。一曲曲江湖童话激荡,稍纵间几世恩仇锵锵。武侠世界从来不乏后来者,从平江不肖生到金庸梁羽生,国人的成人童话著述者众,每每不同。
那是上世纪初的光景:书外世界,炮火纷飞,热兵器摧枯拉朽得没改伏有一丝想象力,再不见热血男儿真性情;书内,刀光剑影,冷兵器纵横无敌,愈是神奇,血肉横飞方显生命激情。前有“南向北赵”合力领风骚,开武侠小说一代潮流,后随“北派五大家”横空出世,引江湖烽烟鹊起。而1928年,上海明星公司出品[火烧红莲寺],票房热卖,因其原著是为“南向”向恺然,即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更加刺激了武侠小说的发展,一时间竞也可与新鸳鸯蝴蝶派之言情小说抗衡。
平江不肖生笔下既有浪漫的《江湖奇侠传》,蜻蜓点水地开启神魔乱舞的江湖,又有较写实的《近代侠义英雄传》,通过真实人物大刀王五与一代宗师霍元甲的传奇,将内功与外功等诸般技击实战付诸文字,形成了为国为民、出乎天地正气的侠义江湖。
“北派五大家”中,还珠楼主继往开来,以平江不肖生的“神魔乱舞”为蓝本,凭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奇诡多彩、气度恢宏、仙魔共处又不失诗情画意的超现实武林,前人评其笔下江湖“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天外还有天,陆底还有地……灵魂可以离体,身外可以化身,借尸可以复活……行路可缩万里成尺寸,谈笑可由地室送天庭……炼成各种凶杀利器,相生相克,以攻以守,藏可纳之于怀,发而威力大到不可思议……”(徐国桢《还珠楼主论》)。与其相比起来,同为“北派五大家”的白羽因受新文化影响,他的创作,“武”更为侧重技击实战,不仅收纳了存在于现实的武功招数,更凭想象开创了许多未有招式,而在武功招式的描述上,又极富诗意。更重要是,他选择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作,江湖不再是架空的理想化存在,而是有如常态社会般辛酸苦辣万生像,独具社会反讽效果。
李安一部[卧虎藏龙]的成功,无形中使得销声匿迹许久的“北派五大家”之一的王度庐重归视野。他笔下的江湖尤以悲情著称,侠骨柔情胜过争名斗艳,深入内心的义压抑了切肤之情,由生而来的孤寂感,昭显着人性深度。韩非子早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点出侠之本质,而王度庐却塑造了一系列“侠不犯禁”的人物,不但未失偏颇,反倒更显义薄云天的气概,以道家的无为拓宽了武侠写作的局面,竟也暗合了李太白式的文人武侠梦。
所谓“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武侠小说亦然。
江湖,每个人心中都有,而只有那些真正富有特色者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与掀起旧派高潮的平江不肖生本就身怀武功不同,开新派的梁羽生乃典型文人,师承名家,正是因此,他笔下的江湖侠义与历史责任紧密相连,其虚构的名士型侠客亦背负强烈家国意识,武林故事正邪拿伏对立,所谓“亦史亦奇,以史传奇,以奇补史”。他的武功招式效仿白羽,注重技击实战,避免消歼携过于怪力乱神,加上其善于诗词歌赋,使其刀剑无情的江湖平添了一份静默的优美,浪漫怡人。而其着力构建丰富的人物形象,不惜将一个人从出生写到死亡,贯穿多部小说,一举改变了旧派注重情节而人物稍逊之风。“郎意难坚,侬情自热,红颜未老头先雪”,如此性情的女子,鲜明生动,行走在梁的江湖中,令人深刻脑海中。然而,梁的江湖太过正统,故事、人物都难免落入简单的二元对立体系。这到了金庸笔下,方才有所改善。
虽然金庸被梁羽生称为洋学生,但是其心中江湖亦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他的江湖进一步突出人的重要性,尤其到了中后期,此间侠客不光为国为民,对个人自由的追逐已经荡漾心中,这也是比起郭靖,令狐冲、杨过等人更为年轻人喜欢的原因。以儒墨始,渐入道佛的金庸,以亦正亦邪的江湖,撕裂了正统江湖的虚情假意,直面人性善恶相克相生的复杂性,不仅更具可读性,也更利于电影的改编再创造。而金庸这种对于侠义精神的理解,更多是以营造意境来描写武功招式阐释的。在他的江湖里,几乎所有侠客的武功修为都会经历王国维所谓的人生三境界,优美之外更让人看到了人生的境界。同梁羽生一样,他的武也是讲究局限的,不同的是,金庸更向前一步,使“武”性格化,何人用何武,是其江湖独特的重要元素。金庸江湖重“人”的特点,尤其体现在他对爱情的描写上,不仅能以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等正面角色的爱情感人,即使描写诸如黑风双煞、李莫愁等坏人的爱情亦能惊天地泣鬼神。这也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多角度的空间。
适时,武侠小说因各种原因,在内地中断,却被台湾地区的小说家继承起来,尤其是北派五大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不似金梁开时代之新,但是郎红浣等人的创作实在早于二人。后有伴霞楼主(与“三剑客”合称“四霸天”)、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三人合成“三剑客”)等也是风靡一时。原名牛鹤亭的卧龙生,博采北派五大家之长于一身,仙剑神魔、现实意味、帮会组织,侠骨柔情、奇诡布局无所不包,构造了一个混乱的江湖,又以门派之争、江湖一统、多角恋爱启迪了后来者。与其同尊诸葛孔明的诸葛青云,则更多的受还珠楼主影响,着力描写仙剑奇侠,加上其在国学功底上有一定造诣,他笔下的江湖儿女遂以才子佳人为主,自然少不了诗词歌赋,他更以《夺魂旗》一书无意间引出了鬼派武侠。稍后的司马翎深得还珠楼主之神,在玄幻江湖的基础上,与前辈诸家相比,尤其塑造了一个女性的武侠世界,他书中的女侠不仅有着旋转乾坤的作用,更能一举改变武林命运。
“语不惊人,不如不说;人不快活,死了算了”,古龙一语道破其笔下江湖之特点——风流,古龙以酒醉的姿态,干净地颠覆了以往武侠小说的一贯风格,他的江湖褪去了历史的沉重感,全靠激情构建理想社会;他的人物,尽是风流倜傥的浪子豪侠,武艺卓绝、嗜酒如命、不拘小节、智慧超群,义字当头可抛一切;他的武功描写,更是突破传统限制,避实就虚,在于营造发招和落招之际的氛围,更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彰显他潇洒、风流、尚义的侠义精神。此外,悬念迭起亦是古龙武侠江湖的不二图腾,其不拘结构限制,效仿西欧文学写作技法,令笔下江湖尽是离奇故事,一派侠士名流不只要斗勇,更要斗智,悬疑一环扣一环,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之后,效仿古龙者不胜枚举,唯有黄鹰一人,惟妙惟肖,几乎能以假乱真,自然笔端江湖,纸上侠客皆几近古龙,直至后来,因参与编剧[僵尸先生]大卖后,黄鹰遂将僵尸写入小说,以此从古龙影子中脱离出来。
温瑞安于武侠衰微之际出世,凭借旺盛的生命力锻造了属于自己的江湖,并以风格多变,令人一时难以一语形容其江湖,然而纵观之,人物的鲜明个性,故事的悬疑推理依旧光彩凸显,而且温瑞安本人精通武术,才思敏捷,对武功的描述极富浪漫色彩。同处新一代的黄易,江湖性情大变,不仅增加了前人涉猎不多的战争场面,更玩起了时空穿梭。
时至今日,从1928年第一代导演张石川拍摄的无声武侠[火烧红莲寺],到武侠也分分钟3D化的如今,武侠片都无疑是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的重要坐标之一,而由武侠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更是在武侠片领域独领风骚。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武侠小说中挑战身体极限的武功招式,放诸电影皆可充满艺术美感,正所谓武之舞;而其侠义精神荫罩下的江湖,继承了许多传统文化,也让武侠片有了更多的挖掘空间;同时,诸如令狐冲、练霓裳这般英雄侠士,更以其鲜明个性在银幕上大放异彩,成一时偶像。从还珠楼主的神乎其神,白羽的社会反讽,王度庐的侠骨柔情,到梁羽生的“史”,金庸的“人”,古龙的“悬念”等,都为电影影像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
武侠电影的一时兴盛,催生了武侠小说的繁荣,反之,武侠小说又保证了武侠电影的源源不断,乃至后来变种的功夫动作片,更使华语电影享誉世界。在一代宗师梁羽生仙逝的当下,江湖一片静寂,久已未见少年侠客,仗剑匹马,独闯武林。又忆起[白发魔女传]开篇之词“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叹佳人绝代,白头未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短栽花,长诗佐酒,诗剑年年总忆卿。天山上,看龙蛇笔走,墨泼南溟”,多少往事梦想,都付一字一词,一剑一江湖。
㈢ 为什么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
华罗庚对梁羽生说过的一句话: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武侠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就因为能力超群的武侠高手,能够让对现实生活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成人,看到梦想与希望。把武侠小说比作成人的童话确实是很恰当的,这差不多都已经成了武侠小说钦定的定义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个人意见,武侠小说主要是释放了成年人压抑已久的对自由向往——通过一种虚幻的方式,因此称为童话。通常认为,少儿不宜,所以说是成人的童话。
梁羽生说,武侠小说的关键是侠,没有侠的武侠小说不能成为武侠小说。
实际上,武侠小说更重要的可能是武。没有武的小说可以有侠,但肯定不是武侠小说——比如亮剑。但如果有武而无侠,则仍可称武侠小说——比如——太多了,好多的yy小说。也就是说,武在武侠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武侠小说中,武功越高的人越是自由——绝顶高手几乎没有什么约束。从来没有哪个武林人物因为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或是众人的鄙视。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既然是童话里面的人物要么就是人们思想中的最优者,要么就是个大反派。最优者集中了各种的美德包括思想的、道德的、文化的,是令人望尘莫及、极力崇拜的。大反派相反就是集中各种恶劣的行径,但又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武侠小说中的反派的产生都是有深刻的合情合理的根源的,这说明武侠小说的作者都是相信人性本善的,没有天大的原因或是深刻的仇恨不会把人的性格扭曲成那个样子。反派的成功描写更加烘托了主角的高大形象,对于形成人们对主角的崇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是矛盾的共同体,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一个很奇怪的悖论】
--------------------------------这个悖论可以由上面的观点得到一个恰当的解释。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统一几乎是从不需要讨论的主题。任何人一旦获得对国家的统一的统治,那么他的统治的正当性几乎从不受到质疑——即使对少数民族亦是如此。比如说,满族入关统一中原,所有到政府做官的汉人不会有任何道义上的障碍——只要他不曾为明政府效忠,他就不存在变节的指责。
然而,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境遇——所有寻求武林统一的人都受到道义上的指责和众人的反对,往往在事功上也身败名裂。左冷禅,岳不群,东方不败,上官金虹……。
以左冷禅为例,统一的五岳剑派会带来什么?如果说他会威胁少林武当的盟主地位而遭到后者的反对,他会损害原门派领导人的利益而受到门派掌门的抵制,这尚可理解,那些门派中的人呢?他们确实可以从合派中获得利益。他们为什么也要反对呢?
理由是,对自由的向往。中国人在生活中受到的束缚太多,在武侠小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哪怕一丝一毫的牵绊这种释放的因素都让人不舒服。这种释放借助的因素就是从来不存在的因素——武。武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就像是以太在经典物理中的地位一样——尽管从不存在,但没有它,所有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所以我们看到,武侠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往往都是一个像朋友一样的人,很少是一个领导者。他们对武学的追求往往达到了以身相许的高度,因为这是他们获取自由的保障。
水浒传中武松林冲等人上了梁山就不再英气勃发,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五指山出来就循规蹈矩,遇到困难就向上级请示,都是因为失去了这种天马行空的自由。也失去了他们的光泽。
【少林寺,堪称中国人的集体童话】
在1982年《少林寺》这部电影出来之前,少林武术其实早被武侠作家写了很多,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均在各自小说中将少林武术作为名门正派的代表。但电影的影响力确实巨大大。何况那是一个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看惯了革命样板戏的中国观众,猛然见到用成熟的香港商业电影语言演绎的如此刚烈与勇猛的武术,怎么不心醉神迷?更何况,这部电影迎合了当时的民族情绪。
在刚刚走向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人从长久的封闭中走出来,蓦然发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如此之大,巨大的失落感与进取心交织在一起。卓然独立的中国武术,无疑让当时的中国人如获至宝。这种心态,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看待奥运金牌的情绪完全契合,拿了金牌,一夜间成为国家英雄,丢了金牌,转眼间又成为全民公敌。
近年来,国力增强,奥运金牌不再像当年那般牵动万人心,但这种“输不起”的心态,还是顽强地绵延至今,从《少林第一武僧被美特警KO》引起这么强烈反响,便可见一斑。而中国功夫与泰拳的较量,也为众多国人所关注,其原因就是因为“战无不胜”的中国功夫,有时遇上泰拳,也会吃亏。
中国功夫怎么能输呢?这是不少人至今顽强的情结。
【梦想照进现实】
童话也会有落地的情节。且看童话落到现实里是何番景象。郭靖误解黄老邪杀害了“江南六怪”中的五位师父,而黄老邪作为武林尊长又不愿意解释,郭靖对黄蓉的态度真叫女性读者感叹万千。一场混战,黑暗里黄蓉担心郭靖的安危,,焦急的喊着“靖哥哥”,半天才听见站在黄蓉身边的郭靖的回应:你叫我干什么,以后别再叫我了……当“孝”和“爱”两种情感在现实中碰撞,郭靖的形象一下子在读者的心里矮了下去,似乎之前的爱情宣言都成了谎言,郭靖此为在爱情坚贞的名册里也毫不含糊的成了伪君子。
【武侠代表人---金庸】
以金庸为主要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在全世界各地畅销近半个世纪,到了如今网络时代,互联网上关于金庸和武侠小说的网站浩如烟海,金庸俨然成为了中国人的共同语言。
金庸(1924年3月10日-),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是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金庸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及《越女剑》等15部武侠小说。作品脍炙人口,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1999~2005年,金庸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13年6月被爆89岁的金庸在北京大学读博士。
参考资料&参考链接:
豆瓣网:http://www.douban.com/note/175157711/
soso:http://sobar.soso.com/tie/72780662&pid=0
新浪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69695f0100075v.html
星语:http://blog.zze.net.cn/user1/caiweiyiyi/archives/2013/584491.html
网络:http://ke..com/view/2619.htm
嵩山少林:http://www.shaolinsiyuan.com/article/20101231122714.html
㈣ 金庸小说中,有哪些人物在历史上也是切实存在的
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一代人,不,是几代人心目中最深的回忆,甚至曾经流传过一段话,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是写给我们成人的童话,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受到当时那个年代,所有人的追捧其实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老先生武侠小说的构架和时代感是别的作者无法替代的,在金庸的武侠世界当中,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其实都是在历史的真实年代中出现的,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人物所生活的年代,在历史中是真实的,而且所发生的一些事件,还有小说中所存在的一些人物也是确实存在的,下面就给大家来举几个最有名例子。
丘处机全真教派掌教丘处机,没错,这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但是丘处机究竟有没有教过杨康武功这件事情不可考,因为杨康是金庸老先生创造出来的人物,但是丘处机道长,确实曾经见过成吉思汗,并与成吉思汗有过很深的交往,这也是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