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騎士小說全集
㈠ 推薦幾本騎士文學的書要有代表性
不列顛系統的《亞瑟王傳奇》是中古西方騎士傳奇文學中影響最廣 在英國最傑出的是《高文爵士和緣衣騎士》;法國最典型的騎士傳奇是《郎斯洛還有韻文傳奇《布魯特傳奇》。德國的《特里丹和綺瑟》是以後加進不列顛系統的 法國是騎芹伍磨士文學最嫌斗興盛的地方。主要體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詩體傳奇)。騎士抒情詩的中心地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騎士,也有少數是社會橘枯下層出身的人。法國北方騎士文學的主要成就是騎士敘事詩。騎士文學也表現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
㈡ 好看的西方貴族騎士魔法斗氣傳奇神類小說
法師路,嘯龍天下,魔法師萊恩傳
㈢ 求幾本寫熱血傳奇的小說最好全本的
網游傳奇之職業玩家
變態法師
傳奇小小法師
傳奇之浴血重生
網游之傳奇幻想
法師傳奇2
青春與傳奇有染
玩轉傳奇
傳奇之我的2003
熱血傳奇之傲氣凌雲
永恆的傳奇
傳奇再現(最喜歡的一本)
這些都是我看過的
還有很忘了名字````哈哈
不知道你什麼時候能看完啊
㈣ 求《騎士傳奇:戀光明》全本txt完結小說,謝謝~
《騎士傳奇:戀光明》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Ux7Qxvvf6sN6Xiy9Xhr3jw
簡介:當主角還是個小騎士的時候,他最敬愛的師傅被仇人當著他的面殺害了,而人類的城市也被他勾結外族攻破了。為了報仇,年輕的聖騎士不但苦苦修練,而且為了變強,還拋棄了所謂的騎士准則,使用一些算不上光明正大的招數,甚至暗算或欺騙別人。可是,當再次見到仇人時,主角悲哀地發現,就算他一直苦練到生命的盡頭,也不會是仇人的對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仇人,現在完全成了一個大勇大仁的長者,成了許多人的守護神,他不但武勇過人,而且光明磊落,直承當年自己犯下的錯誤。
㈤ 有關中世紀騎士類的小說
斯旺·韋斯特 《亞瑟王與圓桌騎士》
亞瑟王是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他和圓桌騎士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亞瑟一出世,父王就聽從巫師的建議把他交給大臣撫養。國王死後,亞瑟拔出石中劍成為新國王。他驍勇善戰,多次擊退異族的進攻,深受民眾擁戴,更贏得美麗姑娘的愛情。然而,一代名君竟為奸臣所害,奄奄一息間被湖中仙女用船接走。亞瑟王究竟藏身何處遂成千古之謎。
——亞瑟王和圓桌騎士好像最著名的騎士故事?歷史上就不斷有人寫。
司各特 《艾凡赫》
故事情節是——"獅心王"理查東征時失蹤,其弟約翰趁機奪位攝政。撒克遜貴族塞得利克打算聯合本族人恢復王朝。與此同時,理查秘密回國,他得到一些諾曼人和塞得利克之子艾凡赫及綠林好漢羅賓漢等撒克遜人的幫助,終於戰勝約翰,重登王位,肅清叛逆。
——標準的騎士小說,少年英雄+美女+騎士決斗+反派最後倒了霉
顯克微支 《十字軍騎士》
作品以14世紀末、15世紀初波蘭王後雅德維迦去世至格隆瓦爾德戰爭結束這段時期為歷史背景,主要敘述年輕的主人公茲皮希科為維護民族尊嚴,發誓要拔下十字軍騎士的頭目、驕模不可一世的里赫頓斯坦頭上的孔雀毛冠飾,後遭到十字軍種種迫害,幸虧心地善良的達奴莎姑娘及時挽救,他才得以擺脫厄運。
小說中集中描寫的是自一三九九年雅德薇嘉王後去世到一四一○年格倫瓦爾德戰役之間的十一年時間內,波蘭人民飽受騎士團侵略之苦和奮起反抗,直到取得最後勝利的歷程。小說以尤蘭德一家慘遭騎士團殘害和馬奇科叔侄的種種經歷為主要線索,又設置了許多插曲和支線,交織成一個主次分明、脈絡清晰、相互關聯的結構網。
㈥ 求幾部寫關於中世紀騎士的名著
《亞瑟王之死》 騎士傳奇 騎士傳奇的中心是法國北方。法國北方的詩人被稱為「特魯維爾」(也譯為行吟詩人)。騎士傳奇的主題大都是騎士為了愛情、榮譽或宗教,表現出一種冒險游俠的精神。騎士傳奇不同於英雄史詩,它沒有歷史事實根據,而是出自詩人的虛構,有的取自民間傳說,有的模仿古希臘、羅馬的作品。騎士傳奇可以按題材分為三個系統。 一、古代系統一般是模仿古希臘、羅馬文學的作品,像《亞歷山大傳奇》、《特洛伊傳奇》、《埃涅阿斯傳奇》等。這些傳奇寫古希臘、羅馬故事,但它們的英雄則具有中古騎士的愛情觀點和榮譽觀點。 二、不列顛系統是圍繞古克爾特王亞瑟的傳說發展起來的,其中主要寫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故事。這些故事在西歐各國流傳很久。法國詩人克雷締安·德·特洛亞(12世紀)是這個系統的代表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朗斯洛或小車騎士》(1165?)、《伊凡或獅騎士》(1175?)、《培斯華勒或聖杯傳奇》(1180?)。《朗斯洛》是最典型的騎士傳奇,寫亞瑟王的騎士朗斯洛和王後耶尼愛佛的戀愛。為了尋找耶尼愛佛,朗斯洛不惜犧牲騎士的榮譽,不騎馬而坐上小車,隨後又冒生命危險爬過一道像劍一樣鋒利的橋。在比武場上,不論耶尼愛佛命令他退讓或還擊,他都唯命是聽,絕對忠誠。他集中體現了騎士的愛情觀點。《培斯華勒》寫騎士們到各處尋找盛過基督的血的聖杯,充滿神秘幻想。德國詩人哈爾特曼·封·奧埃(1170?-1215?)、沃爾夫拉姆·封·埃森巴赫(1170-1220)等都以克雷締安的作品為藍本,寫出長篇的騎士傳奇。 《特利斯坦和伊瑟》(12世紀)也屬於不列顛系統,是在德、法兩國民間流行很廣的一部亞瑟王傳奇。保留下來的只有法國兩詩人貝盧勒和湯瑪(均12世紀)及德國詩人高特夫里特·封·史特拉斯堡(創作時期約在1205-1220)等人的殘篇。這個傳奇寫特利斯坦和伊瑟無意中喝了一種葯酒,其功效是使人永世相愛。他們受到伊瑟的丈夫馬爾克國王的殘酷迫害,但他們的愛情永遠消滅不了。這個故事肯定騎士的愛情,把愛情描寫成為不可抗拒的力量,就這一點來說,是和基督教把愛情看成是邪惡的那種宗教道德觀點相抵觸的。 三、拜占庭用拜占庭古希臘晚期故事寫成的作品。《奧迦生和尼哥雷特》(13世紀)寫貴族子弟奧迦生愛上女奴尼哥雷特,遭到父親的反對。他為了愛情忘了保衛國家、抵抗外敵的騎士責任。這部傳奇說明從羅蘭到奧迦生的二、三百年中,騎士精神已經衰落了。《奧迦生和尼哥雷特》中詠唱和敘述互相交迭,詠唱部分是用韻文寫的,敘述部分是散文體。 騎士傳奇反映的生活面狹窄,虛構成分較多。它往往以一兩個騎士為中心人物,把他們的冒險經歷組織成一個長篇故事,在人物外形、內心活動、生活細節等方面都有細致的描寫,對話生動活潑。這些藝術特點使騎士傳奇初步具備了近代長篇小說的規模。 [編輯本段]騎士小說 西班牙15、16世紀流行的描寫游俠騎士的小說,它是在西班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中世紀西班牙人民在反抗摩爾人統治的解放斗爭中涌現出了一個騎士小貴族的特殊集團,成為光復運動的主力軍。以後西班牙復興,稱霸歐美,這種騎士就成為西班牙人理想中的英雄。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就是騎士小說盛行。它的前身,是英國的騎士故事和法國北部的英雄史詩。但不同之處在於史詩的主人公有崇高的目的,為祖國或宗教而獻身,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只為個人事業孤軍奮戰,有時則純粹為了冒險;史詩的情節是依據真實的歷史和地理環境敘述,而騎士小說的故事則是在純屬臆造的境界中展開;在史詩中,婦女居次要地位,主人公幾乎與愛情隔絕,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則為美人赴湯蹈火;史詩中的英雄形象常常粗獷豪放,而騎士小說的英雄往往溫文爾雅。 騎士小說的主題反映封建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即為捍衛愛情、榮譽或宗教而顯示出的冒險的游俠精神。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軍的冒險精神,虔誠的宗教信念,在騎士小說中均有突出的反映。小說中的主人公游俠騎士,往往被寫成見義勇為,助強扶弱,英勇善戰,舉世無敵。而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動力均來源於愛情,故事情節不外乎是:為取得貴婦人的歡心,騎士歷盡神奇的各種驚險遭遇,贏得騎士最高榮譽之後,凱旋而歸,成為國君、領主或朝廷里的顯赫人物,然後分封他的朋友和侍從,並與一貴婦人或一遠方公主成親。這時,一切宿敵,包括那些善於施用魔法妖術的敵人,均被掃盪殆盡。 西班牙最早的騎士小說在1321年左右出現,但具有本國特色的騎士文學形成高潮, 則在15世紀末 16世紀 初。當時最為流行的騎士小說有《阿馬迪斯·德·高拉》(1508)、《埃斯普蘭迪安的英雄業績》(1510)、《希臘的堂利蘇阿爾特》(1514)、《帕爾梅林·德·奧利瓦》(1511)、《騎士西法爾》(1512)等。 西班牙耶穌會創始人聖伊格納西奧·德·洛約拉在其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談到「耶穌的最初的騎士事業」, 當時也出現不少小說,將耶穌、天使、聖徒的事跡也作為游俠騎士來描寫,如佩德羅·埃爾南德斯·德·比利溫布拉萊斯的《太陽騎士》(1552)。據統計,從1508至1550年間,幾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騎士小說問世,共出版60餘部,印了 300版。15世紀末16世紀初,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無人不讀騎士小說,可見其流傳之廣。 騎士小說行文冗長,敘事繁復,語言拖沓,人物的性格和外貌雷同,中心思想與內容大同小異,藝術價值不高。隨著騎士制度的衰落,騎士小說也就逐漸銷聲匿跡
㈦ 騎士文學的騎士小說
騎士小說的主題反映封建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即為捍衛愛情、榮譽或宗教而顯示出的冒險的游俠精神。西班牙的民族自信心,十字軍的冒險精神,虔誠的宗教信念,在騎士小說中均有突出的反映。小說中的主人公游俠騎士,往往被寫成見義勇為,助強扶弱,英勇善戰,舉世無敵。而這一切出生入死建立武功的動力均來源於愛情,故事情節不外乎是:為取得貴婦人的歡心,騎士歷盡神奇的各種驚險遭遇,贏得騎士最高榮譽之後,凱旋而歸,成為國君、領主或朝廷里的顯赫人物,然後分封他的朋友和侍從,並與一貴婦人或一遠方公主成親。這時,一切宿敵,包括那些善於施用魔法妖術的敵人,均被掃盪殆盡。
西班牙最早的騎士小說在1321年左右出現,但具有本國特色的騎士文學形成高潮, 則在15世紀末 16世紀
初。當時最為流行的騎士小說有《阿馬迪斯·德·高拉》(1508)、《埃斯普蘭迪安的英雄業績》(1510)、《希臘的堂利蘇阿爾特》(1514)、《帕爾梅林·德·奧利瓦》(1511)、《騎士西法爾》(1512)等。
西班牙耶穌會創始人聖伊格納西奧·德·洛約拉在其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談到「耶穌的最初的騎士事業」,
當時也出現不少小說,將耶穌、天使、聖徒的事跡也作為游俠騎士來描寫,如佩德羅·埃爾南德斯·德·比利溫布拉萊斯的《太陽騎士》(1552)。據統計,從1508至1550年間,幾乎平均每年有一部新的騎士小說問世,共出版60餘部,印了 300版。15世紀末16世紀初,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無人不讀騎士小說,可見其流傳之廣。 一直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塞萬提斯親身體會了中世紀的封建制度給西班牙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因為他憎恨騎士制度和美化這一制度的騎士文學。他要喚醒人們不再吸食這種麻醉人們的鴉片,從脫離現實的夢幻中解脫出來,他在《堂吉訶德》自序里斬釘截鐵地宣稱,這部書的創作意圖就是「要把騎士文學的萬惡地盤完全搗毀」,「要世人厭惡荒誕的騎士小說。」
塞萬提斯在小說中故意模仿騎士傳奇式的寫法,描寫了堂吉訶德帶著他的侍從桑丘·潘沙的「游俠史」。《堂吉訶德》是一部辛辣的諷刺作品。它以其犀利的語言,亦庄亦諧的情節,鞭笞了苟延殘喘的封建制度與迎合統治者需要的騎士文學,嘲笑了企圖用打抱不平的方式來改造社會的空想,歷史發展就如塞萬提斯預期的那樣,《堂吉訶德》的出版給了騎士文學以致命的重擊,從此,西班牙再也沒有出現過一部新的騎士傳奇,當然,騎士文學的消亡主要是封建制度日趨崩潰,作為其觀念形態的封建文學必然衰落的結果。 《堂吉訶德》同時又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巨著,它通過堂吉訶德主僕在西班牙大地游俠的經歷,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宏大的社會生活畫面,真實地反映了16、17世紀西班牙的社會生活現實。在這部將近一百萬字的作品中,共描寫了近七百個形形色芭從事各種職業的人物,他們有貴族、僧侶、地主、市民、農民、士兵、演員、商人、理發師、牧羊人、強盜,等等。作者揭露了封建貴族的傲慢、自私、偽善、惡毒、殘忍,以鄙視的口吻描寫了封建上層社會的窮奢極欲、空虛無聊和庸俗自私。
小說第二部中關於公爵與公爵夫人的情節,集中地揭露了封建貴族的丑惡本質:他們表面上慷慨好客、溫文爾雅,實際上百無聊賴、無所事事、陰險狠毒。在彬彬有禮、慷慨仁慈的假面具下,為尋求新的刺激,他們想出種種花樣捉弄堂吉訶德主僕,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與不幸上。
在抨擊侈奢專制的統治階級的同時,書中還為我們展示了西班牙普通勞動人民的貧困生活,描繪了他們遭受的苦難與壓迫。在主人公漫長的游俠途中,所見所聞的是:凶惡的地主阿爾杜多不僅剋扣牧童的工錢,還找借口把他綁在樹上打得死去活來;老使女堂娜羅德利蓋斯的丈夫因為一點小事被公爵夫人用別針活活戳死;少年因生活困苦被迫去當兵;大地上到處是貧窮與飢謹,妓女與盜賊;念念有詞的教士散布著愚昧;強娶美貌貧窮女人的富豪正在大擺婚宴。
一個曾經威震世界的王國正在衰落,用堂吉訶德的話說這是「多災多難的時世」,「可惡的時代」,「現在這年頭,懶惰壓倒了勤快,閑散壓倒了美德,傲慢壓倒了勇敢。」
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是個矛盾、復雜的人物。當時的西班牙社會上黑暗重重,魯迅先生曾指出:「堂吉訶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說他錯誤的。不自量力也並非錯誤,錯誤的是他的打法。」堂吉訶德一心要匡正這個社會,但卻一廂情願地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他無視已經發生變化的時代,企圖以自己的游俠行為來復活過時的騎士制度,把單槍匹馬打抱不平當做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他在聲疾呼:「不恢復騎士道的盛士是個大錯。」
雖然他懷著滿腔真誠,卻總是四處碰壁,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喪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在他眼裡,處處有妖魔為害,事事有魔法師搗亂,因此他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對著臆想出來的敵人橫沖直撞,亂劈亂刺,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 其實堂吉訶德所做的那些荒唐可笑的蠢事,大都出自他善良的動機:他攻打風車,自以為是與殘害人類的巨魔作戰;他釋放了苦役犯,是為了反對奴役,給人自由;他攻擊抬著聖母像求雨的遊行隊伍,是把他們當做搶劫美女的強盜……但由於他無法對現實事物作出正確判斷,往往是事與願違。他放走了苦役犯,苦役犯不但不感謝,反而恩將仇報,把他揶揄一番,毒打一頓,並搶走了他和桑丘的衣服。他從地主手中救下牧童安德列斯,剛一轉身走開,地主又把牧童綁起,打得更狠,以致使牧童詛咒「天底下所有的游俠騎士」。盡管現實無情地嘲弄了堂吉訶德,但他卻執迷不悟,不自量力,做事從不考慮方式方法,一味憑幻想蠻幹下去,一次又一次落得可悲的結局,成了一個「最講道德、最有理性的瘋子」,一個既可笑又可嘆的人物。
然而,作者筆下的堂吉訶德又是一個為了維護正義,拯救世人,甘願犧牲自身生命的無畏勇士。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嚮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消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見義勇為,從不膽怯退縮。他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張「一切東西都平等」,社會地位的尊卑是暫時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貴。他尊敬婦女,主張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自由。他心地善良、幽默可親,學識淵博。作者實際上把自己的愛憎與希望寄託在了這個人物身上。
堂吉訶德又是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執著於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與打擊,雖然四處碰壁,但卻百折不悔,一片赤誠,無論什麼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不愧為真理與正義的捍衛者。這個隻身向舊世界挑戰的孤單的騎士,雖然屢戰屢敗,卻越戰越勇,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在堂吉訶德表面的喜劇因素之下,實際隱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蘊。他對社會正義和人人平等的要求,在扼殺人的一切美好願望的強大的封建黑暗勢力下,是不可能得以實現的,他以過時的、虛幻的騎士道來改造現實社會,更是一個時代的誤會,完全不足為訓。但他的進步思想,閃耀著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輝,他的失敗,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小說中的桑丘·潘沙則是塞萬提斯刻意安排的與堂吉訶德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的角色。作者在描寫他們的游俠生涯中,廣泛地採用對比與誇張的手法,反復強調他們從外形到性格上的某些特徵,形成鮮明的對照。桑丘的表面愚鈍配合與堂吉訶德的瘋顛,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故事主角堂吉訶德是一個西班牙曼卻地區的小地主或破落貴族,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異想天開地想要撇下家人事業去做游俠騎士。他說服了他的一個農夫街坊桑丘·潘沙做他的侍從,兩個人就這樣出門闖盪,一路上做下無數荒唐傻事,最後堂吉訶德一事無成地回到家鄉,鬱郁而終,臨死前幡然悔悟,立下遺囑他的外甥女繼承人不能嫁給喜愛騎士小說的人,不然不能繼承他的遺產。
堂吉訶德雖然發瘋要做游俠騎士,卻不是做著玩玩,他是真豁出性命去做,但他又與騎士小說里那些主角騎士們大相徑庭:小說里的騎士都是武力超人的大英雄,堂吉訶德只是個乾枯瘦弱的小老頭兒;小說里的騎士都有精美的鎧甲、帶有魔法的武器、神駿的良駒這類東西,堂吉訶德只有一套發霉生銹的破盔甲、斷成兩截無數次的破槍、一匹「看起來像是生了嚴重的癆病」的駑馬;小說里騎士們的情人都是天姿國色的公主貴婦,堂吉訶德自許的「心上人」卻是個比莊稼漢還健壯的農家村姑。
但堂吉訶德並不以這些為意,他一門心思地做游俠騎士,他和他的侍從也因此受辱倒霉不計其數,卻還是沒有叫他清醒過來。他一直堅持他的騎士夢想,從他做的傻事中,卻很容易看出堂吉訶德的高貴人品。他善良、正直、執著、忠貞、有同情心、也有和惡勢力正面對抗的勇氣。
堂吉訶德最後的結局也說明了他的故事是一個悲劇,從一開始他的夢就是只是一個夢,但當他的形象被人們細細解讀之後,人們才會明白這不僅僅是一個悲劇,也是一部關於一個人為了夢想與自己的命運、整個時代對抗的,真正的英雄故事。 《堂吉訶德》採用了西班牙獨特的流浪漢小說的寫法,幽默、諷刺、滑稽、誇張手法的廣泛運用,是這部小說的重要藝術特色。塞萬提斯善於把悲劇與喜劇、嚴肅與滑稽巧妙地結合起來,提示出堂吉訶德這一形象的錯綜復雜的品質:堂吉訶德越是把自己認做救世的英雄,就越落得個丑角的下場;他為人處世越嚴肅認真,就愈加顯得滑稽荒唐;他的行為以喜劇情節開始,卻往往以悲劇告終,令讀者忍俊不禁,而在笑中又含著感慨、辛酸--這其中也蘊含著對封建專制的深刻批判。
塞萬提斯還大量借用了騎士小說的描寫敘述手段和那種裝腔作勢的語言,加以模擬、誇張並與現實社會做對比,形成了極不協調的可笑對照。如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受封典禮本是非常神聖庄嚴的宗教儀式,但在這部小說中,受封儀式不是在任何重要的集會場所,卻是在一個破旅店的馬棚里進行。主持人不是有威望的神孫人員,卻是一位退隱下來的走江湖的流氓與騙子--旅店老闆,而且他手裡高擎的不是《聖經》,而是供給騾夫草料的賬簿,而為堂吉訶德掛寶劍的竟然是旅店中的妓女!
在堂吉訶德眼裡,意中人杜爾西內亞是絕代佳人,美麗的公主,她的「眼睛是太陽,臉頰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齒是珍珠」,但其實她不過是一個與他從無來往的鄉下姑娘,而且長得酷似男人,「身子粗粗壯壯,胸口還長著毛呢」。作家對騎士小說的諷刺可謂辛辣之極。
《堂吉訶德》是歐洲較早出現的長篇小說之一,藝術上還略微顯得粗糙不足,如情節不夠連貫,結構不夠嚴密,一些細節前後有些出入等,但總體上是瑕不掩瑜,它對歐洲長篇小說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堂吉訶德這一形象已成為歐洲文學中一個著名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