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服飾名稱大全小說
『壹』 古代男子服飾名稱
古代男子服飾名稱統稱為常服,常服也叫"私服"。軍人和百姓在平時和一般禮儀場合穿著的服裝,意為平常時候穿著的軍服。其主要特點是莊重、威武,能反映民族傳統習慣和精神,適合日常穿著物昌。
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塵梁是很有特色的。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
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1)古代男子服飾名稱大全小說擴展閱讀
常服有如下幾種:
1、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2、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3、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4、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5、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派螞運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6、直裰: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貳』 古代男子的服飾名稱,越多越好,注意:是男子的
男子衣服
1。頭衣頭衣又稱元服。元本義既是頭。加元服就是行冠禮。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有很大的區別。貴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幘(zé)。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指手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閉液國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時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漢以後叫做兜鍪,再後來叫做盔。杜甫《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辛棄疾《南鄉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指孫權年紀很輕就統率大軍。古時戴著兜鍪見尊長跟戴著冠一樣,是不恭敬的表現,因此見尊長要免胄。
幘:平民所戴,在發上復以巾,一直蓋到前額。《漢書·東方朔傳》中說,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薦給漢武帝,董偃頭戴綠幘。顏師古注道:綠幘,賤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僕的身份。後來李白在《古風》中用「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來借指靠不正當手段致富並且驕橫的人。
陌頭:俗人的帽子,又稱帞頭、絡頭、繰頭、綃頭等。其形制類似現在陝北農民用羊肚手巾包唯態嫌頭的方法,從後而前,在頭前額上打結。《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qìao)頭。」陌頭後代音轉稱為襆(fú)頭。後來襆頭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再往後取消了前邊的結,將後面的腳用金屬絲紮起,襯以木片,稱為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後面的腳向上在腦後相交,稱為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襆頭通常用青黑色的紗製成,所以也叫烏紗,後代俗稱烏紗帽。
留全發、戴冠、巾,是中原地區的正常裝束,非中原地區則以披發為常。《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吳越地區的祝發文身觀念和中原地區「肌膚毛發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
2。體衣衣的狹義是上衣,裳是下衣。《詩經·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東南飛》:「妾有綉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綉之美)自生光。」
襌:單衣。
袷(qìa)、復:夾衣。夾衣里可以加絮。《孤兒行》:「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復襦指有絮的襦。
褻衣、澤、衷衣:貼身穿的衣服。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褻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註:「澤,褻衣,近污垢。」澤相當於現在的汗衫。《說文》:「衷,里褻衣。」後來也寫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亂麻或舊絲棉的長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襺(jián):絮新絲棉的長衣。
古代上衣的領子有兩種:一種是交領,衣領直接連著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壓右襟,在右腋下挽結。另一種是直領,領子從頸後沿左右繞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異服了。
裾(jù):衣服身後的下擺。裾在身後,可以長垂至地。曹植《神女賦》:「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袖(xiù):同袖。又稱袂(mèi)。如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紳:古人長衣外要系帶,帶子在腹前打結,餘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紳。《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紳下垂,可以臨時提起來當作記錄本。古時有「縉紳」一詞。縉又可寫作搢,義為插,指插笏(hù,手板)於帶,在君臣相見時作為記事或指畫時用,所以縉紳成為高官的代稱。
帛:絲織品的統稱。
褐(hè):麻、毛織品。布和褐是同類的東西,區別是布細褐粗。讀書人未做官時穿的常服用布製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讀書人的代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時。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絝:也寫作袴,褲子。古代的褲子只有兩個褲筒,沒有前後襠。紈絝是有錢人穿的,紈是織造得較為細致的生絹,由來紈絝專指富貴而又不務正業者。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與現在相似的褲子古代叫做窮絝。窮絝的通行名為褌(kūn)。《世說新語·任誕》:「劉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還有一種名叫犢鼻褌的,就是後代的短褲、褲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令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相如在市場上穿犢鼻褌,是為了出其丈人卓王孫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飾,又稱褘(yī)、韍(fù,芾)。類似今之圍裙。
邪幅:綁腿。
『叄』 古代衣裝名稱、首飾名稱,寫小說用,分男女,感謝
首先給你一個建議,其實不用太在意具體古代怎麼描述。因為小說是給現代人看的,只要讀者理解就行。用古代的稱呼,無非是強化下文字的藝術性。下面是網路上的一些摘錄,當然了你可以專門去找古代對衣服及配飾稱呼的大全做參考。
古代女子發飾多種多樣, 有笄、簪、釵、環、步搖、鳳冠、華盛、發鈿、扁方、梳篦等。
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長發,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發或弁冕的。「弁」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發髻的笄叫「鬠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與簪主要區別在於簪是作成一股,釵則作成雙股。釵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
發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髻使其不散落下來。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頭發分成兩把,依靠扁方來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青緞製作,安在頭頂上,這時與「兩把頭」與真頭發連接梳成頭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
梳篦:古代簡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梳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齒部,梳子的齒粗而稀,篦子的齒細且密。梳篦多為木製或竹製以及名貴物料製作,如金、銀、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錫、嵌玉鑲珠等材質。
鳳冠: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
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漢桓帝時,京城洛陽流行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這些流行妝起自外戚梁冀的夫人,後來風行全國。女人們在仿效流行妝時常愛添油加醋。如城中流行高髻,則四方高一尺;城中流行廣眉,則四方眉長半額;城中流行寬袖,則四身披一整匹長布。
漢魏以前,沒有關於宮廷時裝的記載。南朝時,宮廷中出現了寬袖熱,後妃宮女都以寬袖式的宮裝為美。直到隋、唐,宮中寬衣長袖仍是後妃宮女們喜愛不已的樣式。和寬袖在南朝盛行相比美的是窄袖衣盛行於北朝,並逐漸在隋唐時產生影響,進入了隋唐後宮,甚至在唐初到盛唐時期,宮中對窄袖衣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寬袖。
南朝講求節儉的皇帝提倡窄袖衣,但隋唐盛世宮中女子喜好窄袖完全出於新奇刺激,標新立異。窄袖衫在北朝中是男子的服飾。大唐盛世的開元、天寶年間,富貴優裕、無所事事的宮中女子們以穿北朝男裝為時尚,一時間,窄袖衫廣為盛行。當時,妃嬪宮女競相騎馬游樂,胡服衫便於騎馬,因而極為雍容華貴、驕弱美麗的宮中女子們所喜愛。盛唐時期是個豪情激越的時代,宮中美人們紛紛放棄紅裝而好戎裝。她們身穿男式的圓領袍衫,彩邊窄袖,頭裹頭,足登軟靴,顧盼生情中頗為洋洋自得。盛唐以前的宮廷女子騎馬外出時穿的是「冪瞝」。冪瞝是一種遮蔽全身的全裝衣服。宮人們騎著馬,身穿冪瞝,以免被路人窺視。隋以前的北朝宮人就曾身穿冪瞝,騎馬出宮,唐朝初年,宮女們騎馬出宮,也是這一套裝束。到了武則天時,冪瞝不再在宮中盛行,代之以一種狀似雨笠的帷帽:帽檐下黑網至頸,用來遮擋面目。唐玄宗時,宮中女子們改戴胡帽,或者頭戴頭,或乾脆不戴帽子,所謂靚妝露面,無復蔽障,身上穿的是一身窄袖圓領的胡服男裝。安史之亂後,寬衣長袖又在宮中盛行。秦以前的女子服飾是衣、裳相連。秦始皇時始令製作女式短衫。唐朝時宮人的服飾一般是上身衫襦,下身長裙。盛唐風氣開放,宮中美人們穿上了開至半胸的窄袖和寬袖短衫。中國宮廷中女子們的裙子也是種類繁多,豐富多采。隋到唐初時,宮中風尚窄式衣裙。盛唐時裙式日益寬大、裙上折襇密布,飄動感加強。當時宮中裙子的色彩大多為紅、黃、綠鮮艷的原色。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最愛穿的便是黃裙。
唐代宮廷中的後妃宮女都喜歡肩搭披帛,披帛上綉著各式花卉。披帛和披肩在中國宮中出現較早,起碼在秦代就有。秦始皇曾令宮女們身披淺黃銀滄飛雲帔。唐玄宗開元年間,風流多情的玄宗皇帝曾頒下詔令:宮中二十七世婦和寶林、御女、良人在隨侍和參加後宮宴會時,都須身披綉有圖案的披帛。唐代宮女們在端午節時,也要披較為華麗的披帛,稱為奉聖巾或續壽巾。
宋代宮中時興窄袖,但寬衣長袖仍然被視為是豪華的標志。宋代後妃的禮服是寬衣大袖,日常生活則是穿便裝窄袖。宋代宮女的時裝服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上身窄袖短衫襦,下身是拖地長裙,一種是窄袖長衫,外套對襟背子。上衣的領子在宋以前大多是交領、右衽,宋時普及對襟式。裙裝在宋時以多褶為美。多褶裙,唐時即已盛行,宋代裙褶更多更密,稱為「千褶裙」。宋理宗時,宮中時興前後不縫合的拖地裙,稱「趕上裙」。背子是在中單加長而產生的。中單腋下縫合,下面有交帶,而背子則腋下不縫合,長到腳面,沒有交帶。
明代宮女的冠服沿襲宋代,紫色、團領、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珠絡縫金帶紅裙。明宮中盛行一種比甲,是從元宮中繼承而來。比甲創於世祖皇後,無領無袖,前短後長,兩側開叉的地方各縫兩個襟扣(比甲,式樣如現行的馬甲、背心)。比甲便於騎馬,前胸後背既得保暖,臂肘活動又有餘地。明代後妃宮女的常服便是寬袖衫外罩比甲。霞帔是明代皇後、嬪妃的常服。大衫霞帔是衫和霞帔的配套服飾,衫為黃色,霞帔為深青色,上面織有金雲霞龍紋,有的或綉或鋪翠圈金,外飾珠玉墜了。
明代後妃宮女喜愛穿自己設計的新鮮時裝。熹宗張皇後心靈手巧,用白綾配新桑色綾,製成鶴氅式新衣,稱為霓裳羽衣。明崇禎時,宮女們競效周皇後以穿素白色的紗衫為美,用半透明的白紗衫襯出裡面的紅袙腹,極富魅力。明末宮女愛穿海天霞色衫子,似白微紅,雅中微艷,十分迷人,連宦官也很喜愛。
金絲八寶攢珠髻,朝陽五鳳掛珠釵,赤金盤螭巊珞圈,豆綠宮滌雙魚比目玫瑰配,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翡翠撒花洋縐裙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在這十八種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經演變,像鉞,原是古代的一種大斧,現在卻變成一種小巧兵器,有刃有鉤,雙手可各持一個,如子午鉞。
看樣子,您是要寫古代文啊,推薦一本書吧《花間十六聲》作 者: 孟暉 出 版 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講的就是古代的山水屏風,首飾衣著,化妝用品,家室擺設,以及其他,完全和你的心裡,情況限制,推薦至此,但願可以幫助你。
『肆』 求古代男子衣服名稱,寫小說急用!!謝謝!
他身形極為欣長,穿著一件藍色雲翔符蝠紋勁裝,腰間系著犀角帶,只綴著一枚白玉佩披著一件白色大麾,風帽上的雪白狐狸毛夾雜著雪花迎風飛舞。靛藍色的長袍領口袖口都鑲綉著銀絲邊流雲紋的滾邊,腰間束著一條青色祥雲寬邊錦帶,烏黑的頭發束起來戴著頂嵌玉小銀冠,銀冠上的白玉晶瑩潤澤更加襯托出他的頭發的黑亮順滑,如同綢緞。他穿著一身紫色直裰朝服,腰間扎條同色金絲蛛紋帶,黑發束起以鑲碧鎏金冠固定著,修長的身體挺的筆直,整個人豐神俊朗中又透著與生俱來的高貴,依舊如前世般讓人覺得高不可攀、低至塵埃。冰藍色對襟窄袖長衫,衣襟和袖口處用寶藍色的絲線綉著騰雲祥紋,靛藍色的長褲扎在錦靴之中,正大步而來。一件雪白的直襟長袍,衣服的垂感極好,腰束月白祥雲紋的寬腰帶,其上只掛了一塊玉質極佳的墨玉,形狀看似粗糙卻古樸沉鬱。烏發用一根銀絲帶隨意綁著,沒有束冠也沒有插簪,額前有幾縷發絲被風吹散,和那銀絲帶交織在一起飛舞著,顯得頗為輕盈。一身騎裝偏給他穿出幾分文雅之氣,頭戴皮貉帽,帽檐上一道明黃錦緞壓邊,上綉百種倒福字花紋並在額前綴著一塊品質極佳的翡翠,今日也穿著窄袖騎裝,沒有戴皮帽,只用鏤空雕花的金冠束著頭發,一身黑衣袖口祿口也綴著明黃緞邊兒,瞧著比平日多,幾分英挺和瀟灑,端的是意氣風發。一身玄色窄袖蟒袍,袖口處鑲綉金線祥雲,腰間朱紅白玉腰帶,上掛白玉玲瓏腰佩,氣質優雅,氣度逼人
XD網路出品
『伍』 小說中古代男子的服裝類型
男子衣服
1。頭衣頭衣又稱元服。元本義既是頭。加元服就是行冠禮。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有很大的區別。貴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幘(zé)。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時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漢以後叫做兜鍪,再後來叫做盔。杜甫《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辛棄疾《南鄉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指孫權年紀很輕就統率大軍。古時戴著兜鍪見尊長跟戴著冠一樣,是不恭敬的表現,因此見尊長要免胄。
幘:平民所戴,在發上復以巾,一直蓋到前額。《漢書·東方朔傳》中說,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薦給漢武帝,董偃頭戴綠幘。顏師古注道:綠幘,賤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僕的身份。後來李白在《古風》中用「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來借指靠不正當手段致富並且驕橫的人。
陌頭:俗人的帽子,又稱帞頭、絡頭、繰頭、綃頭等。其形制類似現在陝北農民用羊肚手巾包頭的方法,從後而前,在頭前額上打結。《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qìao)頭。」陌頭後代音轉稱為襆(fú)頭。後來襆頭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再往後取消了前邊的結,將後面的腳用金屬絲紮起,襯以木片,稱為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後面的腳向上在腦後相交,稱為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襆頭通常用青黑色的紗製成,所以也叫烏紗,後代俗稱烏紗帽。
留全發、戴冠、巾,是中原地區的正常裝束,非中原地區則以披發為常。《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吳越地區的祝發文身觀念和中原地區「肌膚毛發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
2。體衣衣的狹義是上衣,裳是下衣。《詩經·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東南飛》:「妾有綉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綉之美)自生光。」
襌:單衣。
袷(qìa)、復:夾衣。夾衣里可以加絮。《孤兒行》:「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復襦指有絮的襦。
褻衣、澤、衷衣:貼身穿的衣服。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褻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註:「澤,褻衣,近污垢。」澤相當於現在的汗衫。《說文》:「衷,里褻衣。」後來也寫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亂麻或舊絲棉的長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襺(jián):絮新絲棉的長衣。
古代上衣的領子有兩種:一種是交領,衣領直接連著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壓右襟,在右腋下挽結。另一種是直領,領子從頸後沿左右繞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異服了。
裾(jù):衣服身後的下擺。裾在身後,可以長垂至地。曹植《神女賦》:「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袖(xiù):同袖。又稱袂(mèi)。如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紳:古人長衣外要系帶,帶子在腹前打結,餘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紳。《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紳下垂,可以臨時提起來當作記錄本。古時有「縉紳」一詞。縉又可寫作搢,義為插,指插笏(hù,手板)於帶,在君臣相見時作為記事或指畫時用,所以縉紳成為高官的代稱。
帛:絲織品的統稱。
褐(hè):麻、毛織品。布和褐是同類的東西,區別是布細褐粗。讀書人未做官時穿的常服用布製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讀書人的代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時。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絝:也寫作袴,褲子。古代的褲子只有兩個褲筒,沒有前後襠。紈絝是有錢人穿的,紈是織造得較為細致的生絹,由來紈絝專指富貴而又不務正業者。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與現在相似的褲子古代叫做窮絝。窮絝的通行名為褌(kūn)。《世說新語·任誕》:「劉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還有一種名叫犢鼻褌的,就是後代的短褲、褲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令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相如在市場上穿犢鼻褌,是為了出其丈人卓王孫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飾,又稱褘(yī)、韍(fù,芾)。類似今之圍裙。
邪幅:綁腿。
『陸』 求古代男子服裝名稱
男子衣服
1。頭衣頭衣又稱元服。元本義既是頭。加元服就是行冠禮。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有很大的區別。貴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幘(zé)。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談困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時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漢以後叫做兜鍪,再後來叫做盔。杜甫《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辛棄疾《南鄉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指孫權年紀很輕就統率大軍。古時戴著兜鍪見尊長跟戴著冠一樣,是不恭敬的表現,因此見尊長要免胄。
幘:平民所戴,在發上復以巾,一直蓋到前額。《漢書·東方朔傳》中說,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薦給漢武帝,董偃頭戴綠幘。顏師古注道:綠幘,賤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僕的身份。後來李白在《古風》中用「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來借指靠不正當手段致富並且驕橫的人。
陌頭:俗人的帽子,又稱帞頭、絡頭、繰頭、綃頭等。其形制類似現在陝北農民用羊肚手巾包頭的方法,從後而前,在頭前額上打結。《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qìao)頭。」陌頭後代音轉稱為襆(fú)頭。後來襆頭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再往後取消了前邊的結,將後面的腳用金屬含握念絲紮起,襯以木片,稱為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後面的腳向上在腦後相交,稱為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襆頭通常用青黑色的紗製成,所以也叫烏紗,後代俗稱烏紗帽。
留全發、戴冠、巾,是中原地區的正常裝束,非中原地區則以披發為常。《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吳越地區的祝發文身觀念和中原地區「肌膚毛發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
2。體衣衣的狹義是上衣,裳是下衣。《詩經·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東南飛》:「妾有綉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綉之美)自生光。」
襌:單皮派衣。
袷(qìa)、復:夾衣。夾衣里可以加絮。《孤兒行》:「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復襦指有絮的襦。
褻衣、澤、衷衣:貼身穿的衣服。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褻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註:「澤,褻衣,近污垢。」澤相當於現在的汗衫。《說文》:「衷,里褻衣。」後來也寫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亂麻或舊絲棉的長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襺(jián):絮新絲棉的長衣。
古代上衣的領子有兩種:一種是交領,衣領直接連著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壓右襟,在右腋下挽結。另一種是直領,領子從頸後沿左右繞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異服了。
裾(jù):衣服身後的下擺。裾在身後,可以長垂至地。曹植《神女賦》:「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袖(xiù):同袖。又稱袂(mèi)。如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紳:古人長衣外要系帶,帶子在腹前打結,餘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紳。《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紳下垂,可以臨時提起來當作記錄本。古時有「縉紳」一詞。縉又可寫作搢,義為插,指插笏(hù,手板)於帶,在君臣相見時作為記事或指畫時用,所以縉紳成為高官的代稱。
帛:絲織品的統稱。
褐(hè):麻、毛織品。布和褐是同類的東西,區別是布細褐粗。讀書人未做官時穿的常服用布製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讀書人的代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時。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絝:也寫作袴,褲子。古代的褲子只有兩個褲筒,沒有前後襠。紈絝是有錢人穿的,紈是織造得較為細致的生絹,由來紈絝專指富貴而又不務正業者。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與現在相似的褲子古代叫做窮絝。窮絝的通行名為褌(kūn)。《世說新語·任誕》:「劉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還有一種名叫犢鼻褌的,就是後代的短褲、褲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令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相如在市場上穿犢鼻褌,是為了出其丈人卓王孫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飾,又稱褘(yī)、韍(fù,芾)。類似今之圍裙。
邪幅:綁腿。
女子衣服
漢服主要形式,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柒』 古代男人的衣服可以叫什麼,越多越好 急....寫小說要用的....
南北朝服式有"袍"和"衫",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 "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 "、"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的朝服是玄衣。
漢衣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一為直裾禪衣。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
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隋唐時期的男子的服飾中,還有襖裙、褲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紳士老者,仍以大袖寬身的單衣,長裙為最常穿用的服。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襇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長到腳,又叫長襦,後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種材料粗且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也叫筒袖襦。褐衣,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種、衣式很多,如有涼衫,紫衫,白衫襇衫、毛衫、葛衫等。涼衫披在外面,因為是淺白色的,所歷前以又叫白衫,紫衫本來是戒裝,因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後開衩以便於騎馬,且窄短,襇衫,衫下加一條橫襇,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員也有很多人穿的;
襦襖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飾,這兩者的差別並不很大,後來就「通稱了。直掇、道衣、鶴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較寬大的服飾,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專指道土穿的服飾,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又叫道袍,穿道服時,有時用絲絛系住腰。鶴氅本是用鶴羽等鳥的羽毛捻成絨織的貴重裘衣,在晉和南朝的時候就有了。式樣是穿袖、枯爛埋大身,後來把這種寬大的衣著叫鶴氅。
宋代有一種叫貉袖的衣服,這種衣服的特點是便於騎馬,袖在肘間而長沒螞短與到腰間,是一種比較短小緊身的服式。
『捌』 求古代男子服飾名稱
冕冠判宏冕服、袍服、曲裾、直裾、大袖寬衫、褲褶、便服、錦袍、朝服、吉服、常好沖洞服友枯、行服
『玖』 古代男子服飾的具體名稱~要具體的~如(流彩暗花雲錦裙)~必須是男的~最好連鞋子和發飾也有
1、帝王袞冕
華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袞冕最為華麗。先秦袞冕之制,分上衣與下裳。衣多黑顫攜清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黃色(黃裳),以象地。也有淺絳色的。玄衣廣袖,上面用朱(赤紅)、白、蒼(青)、黃、玄(黑)五彩絲繪(綉或織)出日、月、星辰、山、龍、花蟲等圖畫。
裳畫也用五彩絲綉出宗彝(禮器)、藻(水草)、火等圖案。這些圖畫和圖案的花樣合稱為12章紋。裳前有皮製的芾,硃色。上面繪龍、火、山三章,系於腰間革帶,蔽之於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後系組綬(寬絲帶做成的花樣垂飾),腰間還用大帶系束。
發束於頭頂,著冠(帽子),冠卷有紐,紐中貫以玉笄,扣緊冠與發。
冠上加冕(隱培一塊寬0.8尺、長1.6、前圓後方的平板,又稱冕延,板為木質,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後均勻地垂有12旒(用彩絲作繩,貫串五彩玉珠,稱為旒),每旒12玉,前後共24旒,共用玉珠228顆,稱為玉藻。冠冕旁懸玉,名「充耳」。
足著赤舄(厚底鞋,以木復於履底做成,舄前頭上,寬翹,寬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長裙的前裾緣挑起,以便向前邁步)。
後世袞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變化。
其他諸侯、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數嚴格按等級規定依次減為9旒、7 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數也依次減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紋也嚴格按等級遞減,有9章、7章、5章、3章之別。冕服種類名稱,有袞冕、山冕等數十種。
2、深衣袍服
衣與裳相連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廣: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參加祭禮時的惟一可穿的禮服,在婚、喪、賓禮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3、襦褲
平民日常著襦褲,襦是短衣。以短衣長褲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貧者著褶,即粗布長襖,顏色多為青、黑兩色,喪服白色。
4、冠笄
男子頭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有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5、履
男女足下均著履,其式樣有履頭上翹成笏頭(長方牌形)、鳳頭的,也有一般的翹尖鞋,還有平頭及圓頭的。履又可細分為舄、屨、鞋。靴是從茄前少數民族地區引進的式樣。
南方有木屐,取其簡便涼爽,不分等級男女,閑居時都可穿用。雨天穿釘鞋,用牛皮縫制,鞋底有鐵齒。南方漁民在船上多赤足。稻作區的農民有水田耕作,亦赤足,上坎則穿草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傳統服飾
『拾』 古代女子和男子的服飾名稱
1、古代女子服飾名稱:梅花紋紗袍、娟紗金絲綉花長裙、菊紋上裳、百褶如意月裙、縷金挑線紗裙、銀紋綉百蝶度花裙、撒花煙羅衫、百花曳地裙、雲紋縐紗袍、藕絲琵琶衿上裳、紫綃翠紋裙等;
2、古代男子服飾名稱:鎖子黃金粗鄭甲、寶圓鏡柳葉細甲、錦綉盤龍梨花袍、襯甲白羅袍、連環鑌鐵鎧、琵琶襟上衣、彈花暗紋錦服、八答暈春錦長衣、蘇綉兆高月華錦族凳尺衫、四喜如意雲紋錦衣、烏金雲綉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