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的指導員
A. 王願堅的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消余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中文名
王願堅
別名
小堅子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
人物關系
王翔千
伯伯
王希堅
堂哥
王志堅
堂哥
姜貴
堂哥
快速
導航
創作經歷主要作品創作特色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小游擊隊員》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宏頃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1]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個真實歷史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的一篇小說。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紅軍,犧牲時是原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師長。
1991年1月25日,王願堅因病於北京逝世,終年62歲。[1]
創作經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蔽橋陸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1]
七根火柴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感慨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1]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1]
普通勞動者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和捕捉典型的人物以及在其性格中閃光的優點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編劇。[2]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采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八課(略讀課文),第46頁到51頁。[1]
主要作品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趕隊》、《珍貴的紀念品》、《小游擊隊員》、《草》、電影劇本《閃閃的紅星》等。
糧食的故事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七根火柴》還被選入上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1課及
《草》,被選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8課。
《燈光》,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1課和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2課。
參與影片
草地RUTHLESS 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閃閃的紅星(1974)
星火燎原(1961年7月)
創作特色
王願堅的《草》是一篇以紅軍長征過草地為背景,反映紅軍長征艱苦生活的小說。野草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極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東西雖小,意義重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因「草」而起,並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圍繞它展開敘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從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課文的藝術手法。
以小見大的手法,鮮明具體的線索
作者選取的題材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野草,寫的是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處理意見,並評說吃草的意義的故事。事情簡單,場面微小,但表現的卻是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這充分體現了作者「以小見大」的創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圍繞「草」寫了四件事:(一)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楊光摸黑尋找部分向上級報告。(二)楊光懇求醫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戰士。(三)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處理意見。(四)周副主席評說吃草的意義。可見文章是以「草」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多種手法的運用,人物形象的展現
文中在具體展現人物形象時靈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這里我們結合句子來分析。「立時驚住」,接著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後凝聚成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敘述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草時運用了動作、神態描寫,「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乾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高度關注,對革命無比忠誠的品質。[3]
偉大領袖的風采,無產階級的形象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險情,他不顧個人安危,仔細辨識毒草,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並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故事情節淺顯明了,但鮮明地體現了周副主席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思想。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對課文的分析歸納起來就是要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上的特點。《草》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戰士談論吃草的意義、悟真理中結束全文。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可以達到發人生省的效果。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人物評價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情節安排巧妙。該片成為「文化大革命」時期最好的影片,伴隨一代人成長。
作品評價
其另一部重要劇本《四渡赤水》創作於1983年,塑造了紅軍時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親的軍事統帥毛澤東的動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動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環境中,真實地表現了他挽救紅軍於危難之中的指揮藝術,通過劇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個性更加深刻鮮明。該片為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特別獎。
王願堅善於刻畫處在歷史大環境背景下,人物由個人的選擇、信仰所走過的道路,以及這種選擇在歷史中所具有的價值。他的四個劇本(另兩部是《映山紅》、《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這一主題。
B. 王願堅簡介
王願堅(1929--1991.1.25)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其妻是茹志鵑,其女是王安憶。三人均為我國知名作家。
主要作品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橘塌《後代》《媽媽》 糧食衡伍衡的故事
《趕隊》《珍貴的紀念品》《草》電影《閃閃的紅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草》,被選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教版七年級下咐做冊語文課本第3單元第10課 《三人行》被編進,小學冀教版,六年級語文書下冊,第8課
C. 寫小說前,需要准備什麼工作
寫小說前,需要做如下工作:
設定題材 大概長短。
設置故事框架,出場人物,每個人物的命運
查找資料 比如如果是古代 要查找歷史資料 不要犯淺顯的錯誤
做計劃,每天 每周 每月的進度
零碎材料,比如如果寫青春文學小說,時下流行的網路用語,年輕人的熱議話題,這些都要了解
動手開始,一邊寫一邊准備下一步
D. 北京鄭公子是誰
說起京圈,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王碩,但其實鄭曉龍在京圈的地位並不亞於王朔,鄭曉龍提拔了京圈兩位大導演,一位是電影導演馮小剛,一位是電視劇導演趙寶剛,還親自指導了甄嬛傳,羋月傳以及現在很火的電視劇功勛,由此可見,鄭曉龍在京圈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就來講一講京圈大佬鄭曉龍的故事,鄭曉龍出生於1952年,比王朔馮小剛大六歲,是一個標準的大院子弟,十幾歲時,因為受到父親牽連,被下放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插隊。
18歲時,在河南某部隊服役期間,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因為文章寫得好,指導員讓他負責全連的年終報告,後來乾脆就叫他去機關單位擔任宣傳幹事,機關單位擁有自己的圖書館,鄭曉龍因此閱讀了大量文學書籍,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基礎,1975年23歲的鄭曉龍復員轉業,成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兩年後國家恢復高考,鄭曉龍只想看看自己的實力如何,卻沒想到一次就通過了考試,成為了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的一名大學生。
在大學期間,鄭曉龍的創作能力得到了質的提高,發表了第一篇小說輕輕的敲門聲,和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兩航歸夢,大學畢業後,鄭曉龍加入剛剛成立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也就是北視,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業務能力,很快就成為北視中心副主任,成為領導後的鄭曉龍提拔了兩個人,一個是在鋼廠當翻砂工的趙寶剛,一個是剛退伍的馮小剛,馮小剛能認識王朔也是由鄭曉龍介紹的。
那是1986年,鄭曉龍帶著美工馮小剛,在海南島拍電視劇大林莽,有一天鄭曉龍躺在馮小剛為他鋪好的芭蕉葉上讀書,不時發出咯咯的笑聲,一邊笑還一邊罵真他媽孫子,馮小剛問,誰這么孫子把你樂成這樣,鄭曉龍把書遞給馮小剛說,王朔,我認識的一哥們兒,馮小剛接過書一看,小說的名字浮出海面,後來在鄭曉龍的介紹下,馮小剛認識了他在京圈中的第二個貴人王朔,到這里,京圈就漸漸形成了。
在王朔剛成名的時候,鄭曉龍在一眾朋友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資源也是最多的,因為他是北視副主任,在那個年代,中國電視劇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市場制度,所以怎麼拍,拍什麼,用誰拍,基本上都是由北視副主任鄭曉龍拍板決定,比如演員選誰,鄭曉龍的訣竅就是大家一起吃頓飯,覺得誰氣質好就直接留下來,再比如在當時創下90%收視率的神劇渴望,就是鄭曉龍、王朔、李小明和鄭凱龍四個人在薊門飯店的一個包廂里。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就把故事的框架確定了下來,然後再由編劇把具體的故事寫出來,變成電視劇本,渴望成功後,鄭曉龍又帶著王朔、馮小剛等人如法炮製搞出了編輯部的故事,雖然這兩部神劇都不是鄭曉龍導演,但導演趙寶剛也是鄭曉龍一手提拔的,鄭曉龍確實相當於製片人,後來鄭曉龍帶著馮小剛一起去美國拍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再一次大獲成功,馮小剛也因此搖身一變,從編劇躋身導演行列,所以鄭曉龍是個人才。
不僅是善於發現千里馬的伯樂,他自己也還是有幾把刷子的,鄭曉龍之所以在京圈德高望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願意把機會讓給小弟們,1997年,徐靜蕾因主演的電視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一炮而紅,其實這部劇鄭曉龍原本打算親自指導,之所以導演換成了趙寶剛,趙寶剛覺得這部戲很適合自己,於是在友誼賓館樓下苦等鄭曉龍兩個多小時,希望自己能指導這部電影,鄭曉龍聽到這話後,毫不猶豫的把機會給了趙寶剛。
不僅讓他有了一飛沖天的機會,更是促成了他和海岩的黃金搭檔,後來海岩和趙寶剛這對黃金組合為中國影視劇貢獻了無數經典,而鄭曉龍也逐漸走向幕後,深藏功與名,2010年,中國電視劇逐漸疲軟,此時鄭曉龍再度出手,他執導的甄嬛傳2011年播出,不僅口碑爆棚,更是掀開了宮廷古裝劇的熱潮,幾年後又拍出了獲獎無數口碑爆棚的羋月傳。
今年69歲的鄭曉龍再度出山,策劃並導演了人物單元劇功勛,這部製作精良的神劇,讓無數觀眾破防,直接淚目,所以說,鄭曉龍在京圈地位顯赫,不僅帶出了一幫牛逼的小弟,自己的導演上的功底也是頂級的,在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他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