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別離方朵朵寫小說被文潔罵
A. 小別離:「真實的切膚之痛」
最近瘋狂迷上了這部劇,繼《歡樂頌》之後,它是又一部良心國產劇。 因為它直逼教育現實,還深刻揭露出當前家庭教育現狀,所以有人評價這部劇為「真實的切膚之痛」。 之所以會讓人感受到「切膚之痛」,是因為它的「真實」,劇里所體現出的方方面面,無一不是我們過去的生活。
方朵朵是一個成績中等,喜愛寫作的女生,她爸爸是一個風趣幽默,主張給孩子寬松式管理的眼科醫生,而她媽媽是一個嚴厲認真,對待朵朵的學習絲毫不肯鬆懈的女強人。
張小宇是一個豪爽講義氣,並且從小就在姥姥姥爺溺愛中長大的的富二代,媽媽早年去世,爸爸又娶了一個年輕的後媽。小宇生性善良,學習成績不好,因為跟後媽相處不好又漸生叛逆。
琴琴則出生於很普通的工薪家庭,爸爸是名計程車司機,媽媽是社區醫院大夫。琴琴媽生性好強,立志要將琴琴送出國,但琴琴爸則主張將女兒留在國內讀書,因此兩人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總之,這三個家庭,能代表大多數的家庭狀況,同時也代表了每個家庭對於下一代教育的憂慮。 《小別離》這部劇不僅折射出現代教育的傾向,也真實反映出處於青春期孩子們的狀態特點。
因為《小別離》非常直觀的反映出了當前的教育和家庭現狀,所以它自從開播後熱度就一直飆升,以至於讓我在三天連追30集。
【一】學生時代,唯有分數才是命根
學生時代一直流行著一句話,「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
成績好了,老師全班表揚,家長眉開眼笑,還能夠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但一旦考不好,孩子則被貼上「差生」的標簽,還意味著前途堪憂。
雖說後來實行的是素質教育,但也並沒有完全改變多年「填鴨式教育」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朵朵在中考之際,因為難以承受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所以患上了「考試焦慮症」,所以朵朵爸媽才不得不決定將她送出國去讀高中,以求一個寬松的成長方式。
暫且不說去國外讀書到底好不好,但國內某些學校對於分數和升學率的渴望,很有可能會剝奪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權利,給他們的童年留下陰影,甚至給今後的一生都造成不可彌補的影響,真到那時,孩子的這一輩子才是真的毀了。
面對孩子的壓力,中國很多家庭會陷入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平衡升學壓力和自由發展之間的關系,因此許多孩子和家長都在教育的體制壓力和情感的不斷訴求中徘徊掙扎。
【二】 中產階級家庭仍然在焦慮中活著
我們都出生於普通家庭中,既沒有身價過億的財產,也不至於一窮二白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在這樣的普通家庭之中也一直飽嘗著焦慮的滋味。
朵朵學習成績中等,拚死努力也許能考個重點高中,可一旦發揮失常就只能去普高或者職高就讀;
琴琴學習成績優異,但重點高中的好苗子太多了,琴琴媽擔心即使上了重點高中也不一定能夠拼得過那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孩子們;
而小宇家境倒是殷實,說出國也是分分鍾的事兒,但他到底願不願意出國,也是一個問題。
現在的競爭激烈到超乎我們的想像,中產階級家庭是最能感同身受的。
有時候我們也不怕缺錢,缺錢可以拚命掙錢,但就怕在這個社會中那些有錢的人可以隨意凌駕於規則之上。沒錢的拼不過有錢的,有錢的又拼不過格外有錢的,最糟糕的就是那些處於沒錢和有錢之間的中產階級家庭。
畢竟,缺錢的可以認命,有錢的又可以翻雨覆雨,而在中間遊走的那些家庭確實有點尷尬。
【三】父母總把未完成的夢, 強加到下一代身上
生活里,我們聽到的最多一句話就是,「孩子啊,你爸媽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我們這輩子最大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讓我們失望啊。」
劇中的琴琴媽為了把琴琴送出國去,真沒少費工夫。先是張羅著賣房子湊錢,後來又琢磨讓琴琴去給小宇當陪讀送出國,最後又打算把琴琴過繼給自己的親生姐姐,就為了拿到美國國籍,去美國公立學校上學。
都說父母不容易,其實現在的孩子們活的也很艱辛。他們的心裡一邊裝著自己的夢想,一邊還要懷揣著完成父母夢想的使命,看似是一個人,頭上卻頂著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夢想,這對於他們來說,壓力真的太大了,當人們都在過度關注孩子似錦前程的時候,卻忽視了他們心裡真實的想法。
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精彩的人生,所以免不了用自己的硬性條件去要求下一代。 優秀的定義有許多種,不一定非得是腰纏萬貫,功成名就才算沒有白白虛度這一生。誰說,平凡快樂就不偉大呢。
劇中,朵朵爺爺念了一首詩,分分鍾就戳中我了。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到旁人身上的時候,那這個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僅僅就在於幫助別人去延續自己的價值,即使最後這個價值真的實現了,它也與自己無關。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
【四】 興趣和學習總是不能兼得
劇中的方朵朵是一個喜歡寫作的女生,它創作的小說《青春我最狂》在網路上有超高的人氣,並且還擁有八萬的粉絲量。但朵朵的媽媽要求她為了中考暫時放棄小說的更新,這讓朵朵為此沮喪不已。
在讀書時代,我們每天要做很多夢,比如「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比如成為一個作家,或者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關於自己的未來,我們都偷偷的做過各種各樣的規劃,但我們最後還是得在老師和家長的逼迫下從自己構想的藍圖中走出,回到書山和題海里。
我從初中開始就對寫作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了,每次在寫作的時候總感覺自己有說不完的話。
但因為那時課業過於緊張,我只能每天利用閑暇時間偷偷在白紙上寫一點,然後在被允許玩電腦的時候謄到自己的博客上。
那時候的感覺就好像是,即使我不能在生活中完全做自己,但是在寫作的時候我可以。所以我格外珍惜每一次直抒胸臆的機會。
我總覺得,在人生有限的時間里,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並且將自己的觀點輸出分享給那些願意聽你表達的人,是這世界上最幸運的事。
【五】 青春期的叛逆,難過的不只有自己
細想想,我們有很多和父母產生分歧和矛盾的時候,我們會大喊父母不懂我們,會哭訴自己的委屈,會覺得全世界都不懂我們的苦衷。
但我們往往會忽視,爭吵的背後,更加無助的可能是父母。
那一瞬間爆發的吶喊都是真實的發泄,但回頭想想,那些不經過大腦的口不擇言對於父母來說卻是最不能接受的一種痛苦。
但父母在大多時候,只能相互安慰,互相支撐著說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
高中時候,我曾有一段時間的叛逆期,上課不好好學習,拿著手機跟同學發簡訊,當父母把一長串的話費單甩給我的時候,我傻眼了。後來,父母對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然後丟給我一句,「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就關上了房門。
十五分鍾後,爸爸叫我吃飯,因為生氣嗓子都啞了。
突然之間,我後悔極了,既生氣自己的不用功又埋怨自己剛才的口不擇言,當初氣急敗壞為自己找的理由在瞬間都成了借口。
就像劇中這一幕,即使父母和孩子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難過的其實並不是孩子,而是無助痛哭的父母,而這一切,也只有在所有孩子長大後才能體會到。
【六】 分別是為了團聚, 它也構成了生命的完整性
《奇葩說》中有一期是關於死亡的辯論。高曉松說的那段話在朋友圈中刷屏:
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很少談及分別,甚至當說到死亡的時候還要跺三下腳,再摸摸木頭才覺得是去了晦氣。
所以我們對於分別從來都沒有做好准備,或者說,我們害怕別離,害怕從前跟我們朝夕相處的朋友和家人離開自己。
在這部劇中,朵朵媽媽和琴琴爸爸對於孩子出國的事情在最開始根本無法接受,他們希望的是孩子永遠待在自己身邊,即使將來讀了大學甚至找了工作也不能離開北京。
其實我也一樣,對於一個希望事事求圓滿的人來說,我總是希望生活中時時上演相遇,那些分別的戲碼能少就少一點。
比如我,每次放假回家興致極其高漲,但一到開學的時候,我就總是悶悶不樂。因為還是無法接受獨自一人在外的生活,習慣了被庇護,習慣了自己想吃什麼只要一句話父母就立刻去廚房忙活著,所以總是不習慣單槍匹馬的去面對世界上的爾虞我詐。
但想想,人生,好像總是要別離的。我們聽不得「父母不會陪在你身邊一輩子」這種話,但好像這似乎是一個遲早會發生的事實。
所以,《小別離》讓中國的父母和孩子提前體驗了別離,正因為這部劇真實還原了分別時候的不舍與糾結, 所以才提醒我們珍惜相聚時光,為了以後不會後悔。
真的希望,這部劇能成為一個表達和展示的窗口,能讓越來越多的父母和孩子相互尊重和理解,能讓更多的人明白在擁有的時候就好好珍惜的重要意義。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麻煩你動動手指點個贊可以嗎。不斷努力的過程中,感謝有你的陪伴。
B. 電視劇小別離里朵教主寫的小說名
朵教主(方朵)寫的小說就是《青春誰最狂》,從頭到尾都是這個,最後還被送到出版社出版了。
如有用請採納。
C. 小別離方朵朵寫小說被發現是哪一集
【小別離】朵朵寫武俠小說被海清發現,和海清大吵 - 原創 - 完整版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