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寫小說被讀者抓了
㈠ 雙重刺激的間諜小說——讀《三國諜影·暗戰定軍山》
有關三國的間諜小說,並不少見。至少馬伯庸就有一部《風起隴西》,也算得上是這面的佳作,值得一看。
這本《三國諜影·暗戰定軍山》同樣是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的間諜小說,自然兩者就少不了比較一番。
當然,文無第一,比較的結果自然是見仁見智。不過好處自然也有,就是可以看看兩本書的不同在什麼地方,各自的優點又是什麼。
大致來說,間諜小說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知道間諜是誰,讀者看得,就是間諜如何在其中歷經危險,獲得情報,完成任務。如雷貫耳的007就是這么一位人物。另外一種,則是抓間諜。讀者不知道間諜到底是誰,就像是看推理小說一樣,通過蛛絲馬跡,將間諜抓出來。
《風起隴西》屬於後者,將劇情的主要沖突集中在間諜的身份之上。當然,《風起隴西》在抓間諜的基礎上還有別的動機。但是無論怎麼樣,都算是傳統的間諜小說。雖然故事很「三國」,但是抽離出了人物和情節之外,放在另外一個背景中,同樣行得通。
《暗戰定軍山》則不同,整本書試圖將間諜的行動與抓到間諜兩者結合起來。能做到這一點,則是因為整本書有一個陰謀論的大背景。用陰謀論來解釋歷史,在當代的小說中其實屢見不鮮。像是「共濟會」,就是一個被用爛了的幕後黑手。而 當這種陰謀論與歷史相結合,則有了別樣的魅力。 這也就是我所說的突破的地方。
《暗戰定軍山》這本書名字上有「定軍山」,而實際上的角力則是集中在曹操指揮的漢中之戰,以及建安二十四年的魏諷之亂。關於後者,史書上的記載也是非常簡略,能夠成型的推斷,普遍認為是這件事是曹操手下荊州人士的一次反抗。
上文所說的結合兩種要素,也是因為物理空間的不同才得以實現。在漢中前線,看得就是間諜如何完成任務;而在許都,則主要著重在如何將間諜揪出來。兩個線索分頭展開,但都是牽扯到一個關鍵問題,誰才是這寫間諜活動的幕後主導。書中出現了多重的陰謀,嚴格來說,作者並沒有完全的給出解答,僅僅是為我們拋出了一個尚可以接受的答案。但可以想像,更為深層次的解答,毫無疑問會出現在接下來的系列作品中。這種陰謀論的框架,足夠支撐起作者的創作野心,也足夠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
至於「寒蟬」到底是什麼,具體是如何運轉的。在本書中僅僅是驚鴻一瞥,到底這個玄之又玄的設定能不能合上邏輯,能不能填上大坑,還是看看接下來的怎麼寫吧。
㈡ 他從事間諜多年沒被發現,業余小說寫得太真引起注意,結果怎麼樣了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此話一點不假,同時藝術在很多時分,是不局限於某個行業的,關鍵是看能不能產出吸收人的內容。所以,很多劇本、小說等,靈感正是源於生活,且很多人在停止藝術創作時,會把本人的親身閱歷添加進去,或者會經過電影、小說的方式,訴說本人的故事。
曾經有一個特務,他的業余喜好是寫小說,由於在寫小說的過程中入戲太深,就把本人的親身閱歷給寫了進去,因而在過於真實的劇情下,惹起了有關部門的留意,證明是特務後被抓。這個特務兼作者名叫楊恆均,又叫楊軍,澳大利亞籍,具有文學碩士文憑,且是悉尼科技大學博士,也難怪他會在做特務之餘,停止小說創作。
但是讓大家沒想到的是,13年後,由於他寫的特務小說內容太過於真實,使得他被有關部門留意,雖然他在小說中運用的化名,但那些生動的劇情,不是一個化名就能掩蓋得住的。
聽說,國安部的同志在無聊的時分,也會看小說,且以他們的職業,看特務小說是很正常的,所以就看了致命系列三部曲,不想越看越覺得奇異,怎樣那名字和發作的事,都能對得上呢?
楊恆均在運用化名的時分,那個化名也和本名有聯絡,加上對得上事情,國安部同志就在疑惑之下停止了調查,結果發現這個作者自身很有可能就是個特務,難怪能寫出那麼生動的特務小說來。
也正由於那是他的親身閱歷,所以他的政治特務小說很火,但假如不是國安部同志看小說,普通的讀者哪裡能想得到作者自身就是特務呢,畢竟這種閱歷大家都沒有。
楊恆均被稱為「民主小販」,在他的眾多特務小說中,致命系列三部曲中的《致命弱點》,疑似是以他本人為原型,小說的內容所講述的是中美雙面特務的故事。
為此,他因涉嫌從事危害中國國度平安的立功活動,被有關部門依法拘捕檢查,最終證明他自身就是一個特務。
不得不說,藝術真的來源於生活,雖然小說是虛擬的,或者真實性不是百分百,但很多小說作者都會把本人的親身閱歷,編寫成小說,在原事情上停止加工潤飾,就創作出了一部小說作品。
而楊恆均也不例外,固然他的身份不易曝光,但可能是在創作小說時入戲太深,就把本人給寫進去了。不過他自身做出危害祖國平安的事來,令人鄙棄,本人跌坑了也好,當人們曉得他有賣國行為時,看到他本人坑了本人,也是皆大歡喜!況且,這也是他應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