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構造
Ⅰ 想寫一本小說 但不知道如何架構 有好的建議嗎
我給你說兩句吧,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是我習慣了分解問題,各個擊破的分析。如果覺得好請採納,不好也沒關系。
1.小說定義: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同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載體。
2.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可以從人物性格設計,情節設計,環境設計來架構,因為人物的塑造離不開故事情節,而故事情節又受制於環境因素,人物、情節、環境像是點線面的邏輯,小說就是以講故事串聯起它們。
3.寫作架構:設計粗略大綱——寫人物小傳——細化大綱——開始著手寫,另外,人物故事裡面涉及的專業領域就需要有的放矢的去額外學習與積累了。
祝早日走出困惑,創作出你的優秀作品!
Ⅱ 小說結構有哪些
(一)情節結構
情節結構以事件的發生發展為結構線,免費小說的展開完全依據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事件的發生往往表現為一系列的因果鏈,承上起下,環環相扣,關系緊密。巧妙的作者,往往將情節搓擰、顛倒,使讀者產生陌生感、驚奇感,但小說仍建築在一個相當完整的故事結構上。情節結構的展開一般有開頭、發展、高潮與結尾,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依據情節展開的線索,又可分為單線結構、雙線結構、三線結構。單線結構往往是一人一事一線貫穿到底,情節單純,其間間或有轉折、曲折、升降等,但無論怎樣地變化、反復,情節線索總是單一的。雙線結構的特點是情節交叉或平行,一般說來,三條情節線索以上的結構,初學者不易把握。
情節結構是短篇小說最基本的一種結構方式,它的優點是行動、吸引人,符合一般人的審美習慣,但又有它的局限性:
①以事件為結構中心,作者的注意力停留在故事情節本身的生動有趣上,處理不好,容易削弱人物的刻畫。
②人物性格的展開或作者感情的抒發,需要足夠的空間,但情節結構重視事件的縱向連綴,不能給人物發展在橫向展示方面以更大的地盤,更不允許脫離情節規定的具體時空規定,作者必須時時抓住情節發展的線索並把它推進,這樣就限制了作者創作的才華。
③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作者往往不得不將許多代情節的過場戲塞進作品,這樣的過場戲往往失去精彩,不利於人物的塑造。
④情節結構將萬花筒一般十分豐富的生活提煉為一個首尾完整的生活過程,讓小說的一切因素都服從情節發展的因果鏈條,不能有絲毫的游離,這樣做,很容易損失生活的真實性、豐富性,給人以編造、失真的感覺。以上這些局限,是安排情節結構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二)散文結構
有人覺得情節網路文學小說太顯編造失真了,極力迴避那種奇妙的、戲劇性情節,努力按生活的自然形態來描寫生活,於是產生了一種散文似的小說。散文式的結構摒棄了那種由發端、發展而推向 高潮,然後下降到解決的情節模式,它沒有常見的緊張集中的情節,也不講懸念、扣人心弦的戲劇效果,看來只是一些看似零碎的片斷,彷彿與日常生活差不多,並不明顯地表現'起'、'承'、'轉'、'合'。它像一棵樹,枝枝椏椏向各個方向自然伸展,各有各的空間,時空關系的設置很散。但仔細體會,舒展自如中又有一種內在的聯系,很有點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散文結構往往給人自然本色之美。但由於它有意放棄了戲劇性的情節,有意淡化了事件與事件之間直接的、明顯的因果關系,寫作的難度也就大一些。它放棄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更需要寫得深、寫得美、寫得可信,寫得入情入理、津津有味,娓娓動聽。它雖然寫得開放、隨意,但不能失之混亂、鬆散,要有一種整體的有機性。
(三)心理結構
心理結構又稱'意識流結構'、'情緒結構'、'心態結構'、'心理分析結構',是現代小說一種新興的結構方法。它不按事物的因果律和時空關系來安排結構。而是按照人物心理活動的流程來組織材料,通過人物的回憶、聯想、閃念、內心獨白、幻覺、夢境等內心活動連綴生活片斷。在這種結構里,傳統意義上的故事情節看不到了,內心秩序取代了事件秩序,心理時空代替了物理時空,生活場景、片斷、細節將主要地通過人物心靈屏幕展現。而這種展現,有回漩、有倒流、有明暗、有跳躍,有時間的顛倒與空間的重疊,有時空的分解與重新組合。心理結構是心理小說所採用的主要結構方式,但又不同於心理小說。心理小說以人物心理為主要表現對象,而心理結構,有的側重於人物心理表現,有的側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
中國當代作家所採用的'心理結構',與西方現代派'意識流'作家所採用的'心理結構'技巧,也是有區別的。
從整體看,他們都以人物意識流動為小說的結構框架;現實場景的描寫只是作為人物意識流動的支撐點;時序的顛倒與溶合、自由聯想情節的跳躍式穿插、心理分析形式的意識獨白等也是他們常用的手法。但現代派作家強調人物意識流動是非邏輯的、非理性的、瞬息萬變的,因此,他們筆下的意識流動是閃念性的,雜亂無章,互不關聯,像散布的彩點隱隱約約地閃爍,畫面感不強,讀來晦澀難解。中國作家描寫的意識流動,常常是回憶性的,情理性的,畫面相對完整,無數心理片斷的連綴往往構成完整的情節,反映出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
心理結構的優點是:
①以心理流程來結構作品,讓作品的一切從主人公的心靈屏幕上放映出來,摒棄了由敘述人敘事、評價、描寫、議論的手法,具有了傳統小說沒有的新質。
②心理結構不受客觀時空限制,可以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事件同時鋪敘、交錯穿插,或放射擴展,加大了小說表現的容量。
③以意識流動為結構框架,在場面與場面之間,人物動作與動作之間,可以略去那些容易使氣氛沉悶拖泥帶水的過渡描寫,擺脫了追求故事情節表面連貫完整的某種束縛,取材靈活。有利於人物精神世界內心世界的揭示,可以相當充分地揭示人物心靈的真實。但心理結構的局限也是明顯的。
首先,依據心理流程結構作品,極易寫得拖沓、瑣屑、冗長、晦澀,往往要讀者重新梳理、索解。另一方面,這類作品,人物想什麼往往很細膩,做什麼卻不太清楚、清晰,使人物形象性格內向、模糊。採用心理結構,要特別注意克服這方面的毛病。
(四)蒙太奇結構
小說閱讀網小編提醒蒙太奇是從電影里學來的手法,它和情節結構有相似之處,往往有一定的情節線索,但表現情節的手法不同。它的情節,常常以畫面感很強的'分鏡頭'似的片斷,跳躍性的向前推進。片斷與片斷之間,干凈利索地省掉了過程性的交代。同時,它往往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交錯地敘述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生活片斷,通過一組一組'鏡頭'的組接,顯示人物性格的形成、發展和情節的連貫、推進。採用這種結構可以突破時空局限,閃現主要情節,省略繁瑣的過程交代,節奏明快,視覺形象感強,穿插自然,變而不亂。但要掌握這種結構,必須熟悉電影藝術才行。
(五)板塊結構
結構由幾個相對獨立的'情節板塊'構成。採用這種結構方式,作者描寫一個人物或景物後,往往把它放置在一邊,又去描寫另一個人物或景物,各部分自成一統,有對相獨立的情節內容,形成了獨立的'情節板塊'。'板塊'之間,一般沒有直接的聯系,甚至舍棄了過渡性的語句,好像把完全不相乾的'板塊'前言不搭後語地直接組合在一起了。但讀完全篇,讀者可以由作品內在的無形的思想線索,把各個'單元'的內容聯接起來。如張石山的小說寫作《互不關聯的四個故事》。這種結構也突破了由敘述人講述一個完整故事情節模式,擴大了作品的容量。但處理不好,容易把篇幅拉得很長。寫作時要特別注意'情節板塊'之間的關系,既不要有直接的關聯,又不要有內在的聯系;同時,還要處理好'情節板塊'的繁簡,不能把它寫成頭緒繁多的中篇。
Ⅲ 小說結構一般分為哪四部分
般小說:楔子、正文、結局、番外
名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Ⅳ 小說的結構特點
小說的定義: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小說的特點: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
Ⅳ 小說的常用結構和創作技法有哪些
結構短篇小說的四個常用技巧 (一)"橫切懸念,倒敘事件"法這是指作者為避免平鋪直敘,在小說首段就設置提挈全篇、籠罩全文的懸念,故意給讀者造 成疑團,以激起讀者產生興趣讀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報》發表的一篇《一雙明亮 的眼睛》,就採取這一手法。此文一開頭是:夜,墨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 一個生產大隊去。由於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陰,沒月亮,沒星星,自己又沒帶手電筒 ,真是把人急壞了。就在這時,我碰到一個社員,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隊,就把我引去了。 沿途,他一會說:"同志,注意,前頭有條溝!"一會,又指點我:"同志,注意左邊是口 塘!"最後,進了村,又指著一條巷子說:"裡面住著咱們隊長,他會招呼你的。"可第二 天清早,我從隊長屋裡出來,看到一個強壯的中年人,挑著桶,哼著輕快的曲子,向稻場旁 邊的堰塘走來。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條漢子,眼怎麼瞎了? 正想著,只見他蠻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驚,喊:"…… 是塘,你不要掉到水裡了。"他回過頭,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給你引 路的同志嗎?"……看到這兒,讀者一定禁不住問自己:他是個瞎子嗎?為什麼能那麼利索地 引 人走夜晚呢?為什麼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還明亮呢?這就叫作"切入懸念",下面就等 著作者"倒敘事件"——讀者也就非讀下去不可了。 (二)"淡化情節,形散神聚"法這種創作法,從表面看,沒有出其不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且平鋪直敘,一直 是淡淡的氣氛。但是,在這平鋪直敘中,帶有涌襲心靈的感情;在這淡淡的凄涼中,帶有一 種說不出的人生韻味,常常是"無情"更有情,無聲勝有聲。如張潔寫的《拾麥穗》,是講 農村的一個小姑娘,家裡很窮,每年夏天割麥時,她總是挽個籃子,到打過麥的麥地里拾麥 穗 .這個時候,一個賣麥芽糖的老漢來了。別的孩子用拾的麥穗與老漢換糖吃,而這個小女孩 捨不得。老漢便常常免費敲糖給她吃。別人就笑她,說她嫁給這個老漢算了。她對此並不怎 么懂,老漢也覺得沒什麼,大家也只是開開玩笑,以後也再沒提起此事。可她——這個小小 的姑娘,當老漢沒再來賣糖時,卻在村頭等著,等著……她在等什麼呢?僅僅是為了吃老漢 的糖嗎?不,這裡面有說不清的味,有一種淡淡哀戀,一種人與人之間能相互溝通的情緒… 這就叫"形散神 聚",是"無結構"的結構,是用一種內在精神編織的"情結"文章 (三)"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小說作者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偶然中隱 藏著的必然性,學會在寫小說時運用這種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發讀者尋根盤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讀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發現的本質 意義。如法國小說《項鏈》的作者莫泊桑,對此技巧就運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這樣的:小 職員的妻子路瓦裁夫人為了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在准備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晚會時,向她 的女友借了串項鏈配戴。當晚,這項鏈加上她的美貌,確實讓她出了風頭。不料,樂極生悲 ,在歸途上她竟丟失了項鏈。為了賠償這項鏈,她不得不承受經濟上的壓力。經過十年艱苦 努力,她和丈夫還清了因買項鏈所欠的債。誰知待她剛還完債,便發現她原來借的項鏈是假 的。真是一夜風頭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虛榮換來的是半生痛苦。這"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項鏈債務"——"發現項鏈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節,節節都 隱 蔽著"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讀來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四)"明線暗線——雙環連套"法這種小說技巧是運用文中兩個一明一暗的線索,平行交*,雙環連套,從一個人物引出一 個人物,從一個故事引出一個故事,不僅使兩個人物、兩個故事發生密切的關系,而且不斷 豐富人物性格,推動主題思想深化,如魯迅寫的小說《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線是:清末 年間,華老栓的兒子小栓得了癆病,人們說此病吃了血饅頭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門殺人,就拿著洋錢去買用囚犯血染的饅頭,並匆匆拿回家給小栓吃。此文暗線是:老栓 去取血饅頭那天清早,被殺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饅頭,但這劑"葯" 並沒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終還是被癆病奪去了生命。作者就將這明暗兩線交*,結成雙 環連套——在本文結局的墳場上,讓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錯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親、 夏 瑜的母親又都在給兒子上墳、燒紙……《葯》的主題:"愚昧的群眾享用革命者的鮮血, 不 是醫治病苦的良葯;資產階級脫離群眾的革命,不是療救中國社會的良葯。"就自然而然地 從墳地里奔出來了。 第一篇 人物 1 一切小說的基礎是什麼? 是人物,所有小說的核心都在於如何塑造有吸引力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這是小說成敗的關鍵。 事實上,我們可以給小說下個定義,短篇小說:用散文的形式描寫一個人物力圖解決一個問題。長篇小說:用散文的形式描寫數個人物力圖解決數個問題,當然這其中的人物要有主有次,問題要有大有小。 在科幻小說和驚險小說中,人物多種多樣,可以是真正的人,也可以是機器人、仿生人、動物植物或來自外層空間的恐怖不知名的異形。不過大多的人物恐怕只能是人,偶爾有克隆人或是仿生人,也會有些幽靈和鬼魂。但是不管什麼作為主人公,他們的言行舉止必須像一個真正的人。 讀者閱讀小說,主要是為了消遣,他們不想聽說教。如果小說寫的是一部機器、一棵樹、一隻鳥,如果這些主角沒有人類的特性,那讀者很快就會感到厭倦,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有意識地讓小說中的人物都面臨一個問題,比如說生存問題或是存在障礙的愛情,並讓主人公奮力去解決這個問題,讀者就會被吸引。 小說像任何一切娛樂形式一樣,要能吸引並保持觀眾的注意力,而且,小說又具有其他娛樂性是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小說可運用文字直接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作者僅憑紙和筆,就可以帶領讀者去異鄉奇境進行旅行。 但小說也有其弱點。作家不可能面對讀者直接進行解釋或解決讀者的一切疑惑,作家必須要把他想說的一切統統寫下來,並希望讀者能聽到、看到、聞到、感覺到甚至嘗到作者在小說中所描述的一切東西。 因此,作為作者,你的工作是要使讀者生活在你的小說中。要使你的讀者忘記他他們是坐在電腦前或是躺在床上看文字,而是使他們相信他們正生活在你想像中的世界,生活在你用筆創造出的世界中,他正在急診室中搶救病人,他正絕望地站在海邊等待黎明,他正在爬一座冰雪紛飛的山,山的那邊是他的陷入險境的愛人。 總而言之,是要讀者生活在你的故事中。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一個辦法是,提供一個他所嚮往成為的人物。 讓讀者想像,她自己就是一個主角,掙扎於情慾和對自由的嚮往中,被另一個緊緊束縛著。或是因為備受傷害看不見希望,正慢慢滑向死亡的黑暗的卻渴望被救贖。 作者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有兩件事必須記住。 首先,小說基本上寫主人公解決面臨的問題的文學樣式,主人公的選擇必須十分小心。人物應該有獨特的吸引力,並給一個難題讓他去解決,從而使讀者關心該人物以後的命運。小說中的主人公也稱之為觀點人物,故事是從他的視角講述的,換句話說,就是主人公必須有能力承擔這個故事。 選擇一個主人公,他有極大的能耐,卻又有明顯的弱點,然後然他去解決一個難題。 比如,作者可以設想一個主角,他睿智、冷靜、意志力極強,從以往的戰爭期間看是個卓越的軍事家,但他有時會陷入迷惑,堅硬的外殼下面是容易受到傷害的心,因為追求自由而參加國家的獨立戰爭,然後又因為自由被束縛而被迫選擇離開祖國。如果讓列文領導一支軍隊,管理國家,他會輕而易舉地完成,但是他所面臨的問題不是考驗他的優點,而是揭露他的短處,所以他遇到了另一個主角,一個無論容貌、力量都比他強、掠奪成性的人,他奪走了這個主角的自由,不僅如此,他所經歷的一切超越他忍耐的極限,這也是使他高傲的自尊受到極大的傷害。 另外,在描寫人物時,不要流露出主人公自己必勝的信念,如果主人公都確信難題能解決掉,那讀者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故事必須要有懸念,這個懸念應該維持到故事結束。換句話說,主人公對自己的命運是無法把握的,如同走在懸崖邊上,搖搖擺擺跌跌撞撞,狂風和暴雨隨時都可能把其摧毀。 在具有高度寫作技巧的小說中,主人公除非作出極大的犧牲,否則就不可能戰勝他所面臨的難題,也就是說,主人公必定有失才能有得,而讀者急切想要知道主人公將會失去什麼。 那種鎮定自若、無所不能的人物是小說中最要不得的,他們乏味、刻板、不可信、毫無意義。 優秀的作家如同優秀的建築設計師,每一篇小說應具有其獨特的創造性,這包括有特點的人物和適合故事的背景以及其中文中流露出的觀點。 觀察一下你每天周圍接觸的人物,你能見到多少一成不變的模式呢?進一步了解他們每個人,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與其他人不同的個性、習慣、愛好、歡樂和恐懼,每個人都面臨自己各自不同的問題。他們有哪些強處和弱點,應著重描寫他們那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在設想一下,哪一些問題最能暴露其弱點,然後再動筆開始寫。 關於描寫人物的第二個要點是,整個故事的敘述都應從主人公的觀點和感覺出發,即使小說使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手法,寫在紙上的一切都應是主人公的親身經歷,這是對作者的一種限制。 主人公必須出現在每一個場景中,作者不能寫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事情。但唯有如此,作者講的故事才有真實感,並直接向讀者敘述。主人公困惑,讀者也會感到困惑:主人公痛苦,讀者也會感到痛苦,主人公勝利了,讀者也會感到勝利的喜悅。換句話說,讀者生活在小說中,而不只是在讀電腦屏幕上的字或印在紙上的鉛字。 也可以用第一人稱來寫小說,在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中,「我」是主人公,給讀者以更大的帶入感,有利於在他們的腦中建立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由於「我」的視角有限,敘述的時候有時會有極大不便,不過在設置懸念上比第三人稱要方便一些。當然,如果作者必須告訴讀者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事情時,最好用第三人稱。 還有些人用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混合來寫,這種方法要取得較好的效果相對要難,很容易產生視角混亂,使讀者迷惑,但能克服單純以第三或以第一人稱描寫的缺點。 有一個辦法可以檢查主人公是否能感知現實世界,查看你所寫的小說的每一頁,看看主人公的五種感官是否都起了作用。如果在一頁中只有主人公的視覺和聽覺用上了,就重寫這一頁,最終達到的效果是,不僅要使故事的主人公不僅能看到和聽到,還要讓他嗅到、嘗到和接觸到,這種方法是故事的敘述效果生動活潑。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具有獨特個性的主人公呢?又怎樣讓它解決什麼問題呢? 綜上所述,作者所寫的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自己和其他你所熟悉的人物相結合的產物。許多作家往往勸導初學者應寫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這確實是成功作者的經驗之談。沒有一個作者會寫自己從未親身經歷的東西,這實在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事實真是如此嗎?看看我們周圍的小說,恐怕沒有那個是寫文者的自己的經歷,舉架空歷史小說,發生在不存在的朝代的不可能的事情。那麼,作者的親身經歷又是哪裡來的呢? 小說中的人物是作者所熟悉的,他們已經在作者的腦子里活了很久。在開始動手寫前和寫時,作者在自己的腦子中調集平時所存在腦海中的記憶,一點點設計出故事中人物中的形象,長得什麼樣子,脾氣如何,有什麼樣的朋友和敵人,如何對外界作出反應,有什麼和別人不同的地方,長處和弱點是什麼,家庭情況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寫好一部小說,有很大程度上與你平時所讀書的多少、范圍和理解程度成正比,也取決於所收集的相關資料的量。 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算是一種「親身經歷」。但光有親身經歷還不夠,作者還需要有能力激發想像力的觸發,想想看如果是個熱愛自由和被自己的戰友背叛的人,在星際中游盪,有一天突然被另外一個強者囚禁,一層層剝去偽裝,最後連思想的自由都要被奪去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以上所述,就是寫好一篇小說的關鍵。 第一篇 人物 3 在一篇小說中需要描寫了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都面臨自己的問題 請注意,主角要面臨多個問題,這是小說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之間的主要區別,而一個主角比另外一個更重要一些,他所面對的問題也更多。 一位著名的寫作教師曾告訴上課的作者,他們可以把主人公所面臨的問題設想成一個簡單的方程式:一種感情對另一種感情。例如,那是自由對恐懼,驕傲對征服,忠誠對友誼。 但開始為小說構思人物時,即使是次要角色,都可用這個簡單的公式去套人物的主要性格。 如果你的人物不能套入這個顯而易見的模式,那麼,你就根本沒有把人物構思好。小說的基本沖突,也就是小說情節得以發展的動力,是主人公內心的感情沖突。小說的一切沖突,都是從這一基本沖突發展出來的。 在主人公面臨的這個內在的、心靈的問題上,作者需要給他加了一個外部的、體力和智力上的問題。 它們與主人公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交織在一起,每當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這就形成了互相連接在一起的問題鏈,也被稱為是相互聯結的期望鏈。因為,作者放在讀者面前的每個問題、每個疑問都隱含著對這個問題或疑問的解決或回答,使讀者期望繼續讀下去。所以,作者要在小說中不斷地提出問題,提出疑問。 小說都應該有這樣的緊急關頭,作為作者,就應把小說的主人公和你的讀者,放到這種緊急的關頭去考驗,讓讀者和主人公一樣痛苦不堪,進退維谷,難以擺脫。在這個時候,你已經小心地向讀者證明並使他們信服,不管主人公有什麼缺點和問題,他都是一個值得稱贊的人。 在喜劇結尾的小說中,主人公往往作出道德的選擇,他寧願放棄自己所珍惜的一切。盡管他失去了所珍惜的一切,他卻經受了烈火的考驗,因此他得到回報,幸福最終回到他身邊。 在以悲劇結尾的小說中,主人公選擇非道德的解決方法,在看上去幸福的後面則是悲慘的命運。 在一些小說中,主人公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解決了自己面對的難題,但卻失去生命,這是「悲劇」的經典定義。 在小說中人物描寫應注意的最後一點是,主人公必須要有變化,不管小說中的主人公發生了什麼,不管小說怎麼寫,主人公必須要有一個根本的變化。 每篇小說的關鍵是寫主人公的變化,要找出主人公在感情、道德、肉體和內心等方面的關鍵的變化,作者要寫的就應該是這種變化。 有一句義大利諺語說:「吃飯沒酒,如同白天沒有陽光。」故事沒有沖突就想吃飯沒有酒。 沖突構成故事,沒有沖突就沒有故事。作者可以寫一篇有趣的散文,也可有些幾段小說的場景和背景,但故事的本身則依賴於沖突。請想像一下:如果羅密歐和朱麗葉雙方的家族是世交,他們不反對兩位年輕人的結合,那將會是怎樣一個乏味的故事啊。 沖突最簡單的表現形式是最明白無誤的方式:兩個人物之間的搏鬥。這是西部小說的程式:戴白帽子的好人用槍打死了戴黑帽子的壞人:或者在小鎮的酒吧間里,兩個人拳腳相加。在這種小說里,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肉體個都是唯一的沖突形式,這種小說被稱之為「西部劇」。 事實上,在建國初期,我們國家的電影也曾陷入這種怪圈,現在回頭看看,完全是為了表現戰爭和勝利而表現戰爭和勝利。 科幻小說和驚險小說也曾經模仿過這種「西部劇」的沖突形式,當然其沖突的發生的背景更為廣闊,更為復雜。以科幻小說為例,科幻作家把故事發生的舞台搬到了整個星際空間,但遺憾的是,其模式是一樣的:肉體的格鬥是小說沖突的主要形式。只是科幻小說中出現的不是盜賊而是可怕的異星人入侵。科幻小說中描寫的也不是與印第安人打仗,而是一場星際戰爭。但其沖突是肉體的歌都,是好人與壞人之間的決斗。 在大部分的這類小說中,沒有人物性格的發展。英雄人物、壞蛋,以及其他任務,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他們也沒有內心沖突。 今天看來,這種小說幼稚的荒唐可笑,可是就是這種小說每星期都涌進編輯部成為廢紙堆。所以,有必要向眾多作者說明的一點是:乒乒乓乓的格鬥根本不能算是沖突。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沖突呢? 對於作者,沖突是指意見、興趣等各方面的碰撞或分歧,尤其是指由於不可調和的願望、目的等所引起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斗爭。 不可調和的願望和目的,是真正能使小說獲得生命的沖突。這不光是好人和壞人之間的武裝沖突肉體搏鬥,而是不可調和的願望和目的之間的沖突。就想雷暴的形成是由於兩種帶不同電荷的雲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一樣,小說中的沖突也是由主要人物之間內心的沖突所形成的。 這種沖突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拳打腳踢刀槍往來是最差的沖突形式,因為作者根本未作認真的思索。 在一篇好的小說中,在一篇好的小說中,沖突可在多層面上展開。沖突源於主人公內心深處,而後發展成為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之間的沖突。而且,在小說,沖突往往最終發展成為主人公與道德、社會體系或是理念的沖突。 在人物這一仗我們談到,每一篇小說的開始,都是主人公思想深處感情上的沖突:兩種感情的沖突,如自由對恐懼,愛與恨,忠誠對友誼或是責任感對貪婪。 在短篇小說中,由於篇幅有限一般在小說一開始,這種沖突就折磨著主人公。長篇小說中可以用較多的篇幅來交代背景,但也應暗示主人公內心陷入不安的處境,當然不一定需要一開始就向讀者交代清楚這種出土,但應讓讀者很快理解到,主人公有麻煩了。 有些小說沖突圍繞著主人公與另一個人物展開的,事實上大多數耽美小說就是這種模式,還有些小說沖突的范圍更大一些,但不管怎樣沖突必須實實在在,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順便提一下,對手(或稱之為敵手)與壞蛋有很大的不同。對新手,塑造一個壞蛋要容易得多,因為小說就需要有個壞人去做壞事。 一篇真正優秀的小說,沖突是在多層次展開的。現實主人公內心的沖突,即感情的沖突,然後,由一位對手攻擊了主人公的最弱點,是內心的沖突變成了外在的沖突,並使之表現在外部的世界中。 還有些小說中,沖突的對手不是人而是自然界或是宇宙,比如死亡,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也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最終的結局通常都是悲劇。 有人曾問過一名著名的小說家:「怎樣才能使小說產生懸念?」 他的回答是:「用定時炸彈,把時間定在最後一頁上爆炸。」 無論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如果追求情節性強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局,它就不得不與時間賽跑,其最後的結局簡單可能是「皇帝的新衣」,那種看不見的衣服根本不存在;也可以復雜到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中那個叫做「末日機器」的超級核裝置,這架機器可以毀滅整個世界。 怎樣才能創造出情節性強的小說呢?其關鍵在於製造一顆爆炸力強的定時炸彈,並讓讀者在第一頁上,甚至是在小說的第一段就能清晰地聽到定時炸彈發出的滴答聲。 最後一點:故事情節的安排,要使讀者感到這個人物確實是一個活生生的活著的人。當然,如果主人公在小說結尾時死了,就得有人為主人公哀悼,這樣,主人公仍會活在人們的心中,小說要給人這種持續感,這種感覺會使讀者相信,故事是真實的。
Ⅵ 線上問答:小說的結構
問:剛學完小說單元,盤點復習小說的結構時有點懵圈,《紅樓夢》《祝福》《老人與海》等經典作品,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它們在結構上都有哪些種類?各自有何特點?能否舉例並分類作逐一說明呢?謝謝。
答:初讀小說的時候,我們總會強調小說的三要素,即人物、環境和情節。除此之外,還會探究小說的主題。當進一步深入學習小說的時候,小說的結構便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其實小說的結構是從情節這個要素延伸而來的問題,主要就情節的線索安排而言,小說的結構可以分為傳統結構與現代結構兩個大類,下面分類舉例加以說明,希望對熱愛或者應對小說閱讀的人有一點幫助。
一、小說的傳統結構
1.線性結構
線性結構指的是以時空為本位的結構,該結構遵循「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模式。
線性結構,又分兩種,一種是單線結構,一種是雙線結構。 前者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項鏈》,按「借項鏈——失項鏈——還項鏈——得知項鏈是假的」結構全文,脈絡清晰,以此再現項鏈丟失所帶來了主人公瑪蒂爾德的生活變化和精神變化,深刻揭示了面對人生挫折是選擇成全自己還是敗壞自己的人性主題;後者如《葯》,「華家」是明線,按「得葯——吃葯——談葯——華大媽上墳」展開,「夏家」是暗線,按「夏瑜就義——夏瑜的血被吃——夏瑜被議論——夏四奶奶上墳」展開,有分有合,表現了群眾的愚昧與革命者的悲哀,深刻地表現了華夏民族的悲劇。
2.浪形結構
浪形結構指的是小說的情節並不呈現一條直線,而是一波三折,處於搖擺狀態。作家不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總會在某處放慢速度甚至停下來做點什麼,然後再回到軌道。這種結構所呈現出的波瀾,使得小說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運用浪形結構最突出的當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小說先寫林教頭滄州遇舊知,善良安分,接著寫陸虞侯密謀害林沖,林沖怒不可遏,便買了一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後巷,一地裡去尋」。情節一下緊張起來;可林沖三五日「未見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場,情節又趨於平緩。雪大天冷,林沖外出沽酒,回來後見大雪壓塌住處,無奈來到一個破舊的山神廟暫住一宿。正因此才湊巧聽見門外陸謙和富安的談話,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點被害死。林沖忍無可忍,手刃仇敵,情節趨向最高潮。最終奸賊受懲,英雄雪恨,結局讓人為之揚眉吐氣。可以說整個情節就這樣一張一弛,疏密有致,緊緊攫住了我們的心,讓我們迫不及待地想把小說看完。
` 3.圓形結構
圓型結構指的是作家利用小說的環境和人物形成圓形以表達某種哲理和意蘊。圓形結構的代表作品是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小說呈現的首先是圓形環境,巴黎城市的圓心結構是由聖母院這個位點由近及遠在視野中展開。觀察者站在聖母院的頂樓,先看到了舊城,再是大學城,然後是新城。這三部分中「城島(也就是舊城)位於中央,狀如巨龜,蓋滿房屋的橋梁則像烏龜從灰色屋頂組成的硬殼伸出的爪子。左岸是梯形的大學城,似由整塊巨石鑿出,堅硬,茂密,緊湊,高塔林立;右岸,新城巨大的半圓形,其中點綴更多的花園和宏偉建築」。這三部分由星射狀的道路和橋梁相互連成一體,又被大體呈同心圓分布的街道連成年輪式緯圈,近代的巴黎就是在「推倒了三道舊城牆」而逐漸形成的。這便是作品中環境的圓心結構的城市建築圖。具體來說,小說構設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圓,即以巴黎聖母院為中心點的兩個不同地方(巴黎聖母院和廣場)相切的圓。不同的人物就圍繞著這兩個相切的圓運動。然後是小說的圓形結構,作家為我們構造了以女主角愛絲梅拉達為中心的「心中的日月」,以表達「圓滿與和諧」的終極主題。在小說人物圓形結構中,有克洛德與愛斯梅拉達的直向對照,有克洛德與圓周線上他人的環向對比,如與甘果瓦的對照: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一個慾火炎炎,一個情薄意淡;一個貪欲不怕死,一個貪生怕死。與弗比斯的對照:一個是陰沉的牧師,一個是歡快的軍人;一個代表神權,一個代錶王權;一個淫慾隱蔽,一個公開放盪。又如誇西莫多與其他人的對照。還有人物自身的圓形對照(內在與外顯的對照、過去與現在的對照)。人物形象的圓形設置主要體現為直向、環向、橫向、縱向的對照上面。總而言之,《巴黎聖母院》有圓形的環境、圓形的情節、圓形的人物,這體現了《<克倫威爾>序》中的美學原則,展示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和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觀,總的表現了雨果的文學追求、美學追求和哲學追求。
4.歐·亨利式結構
歐亨利式結構主要體現在結局上,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出其不意地揭示事性的真相,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增強了小說情節的生動性,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如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在所有人都認為蘇比將要平安度過一生之時警察出現了並將他帶上了法庭。這是結尾,就猶如看見黎明的人一下跌黑暗一般,讓讀者的心一揪,回味無窮,發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善惡不分的現實。
5.倒敘式結構
倒敘式結構是先寫結果,再寫起因、經過的一種結構方法。這種結構既有倒敘的往事的回敘,又有順敘的線的延伸。典型的如魯迅的《祝福》,寫「我」回到故鄉魯鎮,因經歷祥林嫂的死引發對她生命片斷的回憶,從而將小說的主體事件一一展現出來。開篇寫「我」回到魯鎮,對祥林嫂的巨大變化感到詫異,不久又獲悉她的死,且在「祝福」這樣特殊的時間背景下。這就引起了懸念,為讀者留下了思考空間。
「先前所見所聞的她的半生事跡的斷片,至此也連成一片了。」由此開始對祥林嫂一生的回溯。這是一個雙層結構:「我」回到魯鎮的所見所聞都是以順敘的方式展現;而祥林嫂從第一次到魯家做女工,被婆婆掠走再嫁,喪夫喪子後第二次到魯家做女工,直至淪為乞丐的過程都是以倒敘的模式呈現的。
這種雙層結構,一是顯得冷靜客觀,真切實在,讓故事始終處在原始狀態,同時又是對現實主義敘事手法的新拓展,增強了小說的內容與思考張力。
6.留白式結構
留白式的結構,注重的是敘述的恰到好處,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典型的如最短的科幻小說,只是如下一句話:
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二、小說的現代結構
小說的現代結構是西方現代派作家探索的結果,賦予了小說更多的變化,主要有如下三種:
1.延遲式結構
作者竭力給故事、人物、心理的緊張設置障礙,又不使讀者的希望完全破滅,在這種捉迷式的游戲中,一環扣一環,實現小說的結構張力。
如《牲畜林》,小說描寫了這樣一個傳奇的故事:農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個德國兵引入眾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國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樣,不斷地放下這個牲畜,去抓另外一個。而朱阿舉著獵槍不敢開槍,生怕誤傷了牲畜……小說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連「可憐的吉魯米娜」也獲得了補償。
小說多次使用「延遲」,其中較大的有如下六次:①小母牛花大姐倔強地不聽德國兵的使喚,反而領著他進入密林深處,使他(包括後面悄悄跟著的朱阿)鼻子被荊棘劃破, 雙腳陷入小溪。而朱阿則是思前慮後,本來就雙手發抖,瞄不準,現在又如此激動……他使勁瞄準, 但顫抖的雙手使槍口不停地在空中轉動;②從山洞裡跑出的一隻小羊,被德國兵抓住之後,則是聲嘶力竭叫喚著。出來懇求朱阿瞄準點的是二位白鬍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懇求之後, 簡直給搞糊塗了, 連扳機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了。③一隻火雞更有趣, 它自始至終都沒有被德國兵抓住,逗引著對方一層一層地往樹上爬,最終壓斷樹枝摔了下來,而它自己卻挺著胸脯,一直保持著開屏的姿勢。來給火雞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帶利誘半帶威脅地對朱阿說話,使得朱阿羞得滿面通紅,手中的獵槍像烤肉的鐵叉一樣在眼前轉動起來。④接下來出場的是一隻兔子,它圓鼓鼓的,比野兔肥實, 聽到響聲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動,被抓住之後吱吱亂叫,左右扭動,使德國兵不得不高舉手臂,跳來跳去。⑤然後是一隻光禿禿沒剩幾根毛的母雞。朱阿終於要射擊了,這次是躲在他臨時堆砌的掩體後面。現在他可以毫無顧忌地開槍了,就算把那沒毛的母雞打死,也沒什麼關系。但他還是沒射中德國兵,卻全部交給了這只衰老的母雞。什麼原因呢,還是是因為怕,一怕誤傷那些牲畜,二怕沒有打中德國兵,反被對方開槍還擊。⑥最後是一隻凶惡的野貓,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敵人,它和德國兵在廝打過程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讓邪惡與邪惡同歸於盡,善良的人連手都不要弄臟。
這樣的「延遲」使得原本緊張激烈的情節節奏舒緩下來,牲畜林里的各種動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戰爭的陰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諧自然擠到一邊。
2.截面式結構(或生活橫斷面結構)
截面式結構,注意將時空濃縮到一個小小的點上,在精巧的結構中展開漫長的時間和立體的無限空間。如《半張紙》,將故事集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射擊上,讓小說內容充滿張力,從而深刻表現主題。
3.意識流結構
按照心理時序來展開小說情節(實際上是流動的思緒、意識一類),打破時間這一恆常的維度,讓人物的意識在超時間的空間里任意往來。如《牆上的斑點》,寫主人公在一個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間,抬頭看見牆上的斑點,由此引發意識的飄逸流動,產生一系列幻覺和遐想。主人公一會由斑點聯想到釘痕、掛肖像的前任房客;一會從對斑點的疑惑聯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準確性和人類的無知;一會從猜測斑點是一個凸出的圓形聯想到一座古象,進而想到憂傷、白骨和考古……最後發現牆上的斑點不過是一隻蝸牛。小說打破傳統既定俗套,通過人物頭腦中的瞬間印象和冥想、內心活動和情緒變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反映生活本質,揭示永恆真理。
長按贊賞碼,感謝您的鼓勵支持!
Ⅶ 如何構造小說
如何寫小說?這對很多想寫小說的新人來說是或鎮游一個看似簡單卻難以完成的問題。現在很多的小說內容盲目地追求快感、發泄、慢慢都失去創作技巧,濫竽充數等現象也越來越多。
那麼,要寫一部好衫銷的小說,我們應當如何開始呢?下面我就和大家講講寫小說的步驟。
一,設定世界
指對小說中所發生的世界進行一個框架描述,應當包括世界組成、勢力分布、職業種類等級、貨幣換算等。就像游戲中的地圖、怪物分布、角色職業、角色技能一樣。
二,設定人物
設定人物包含主角,以及與主角有較多糾纏的其他人物角色。和電影里的主要演員一樣,應包括人物姓名、身旅汪世家境、性格特點、外貌喜好、力量屬性等,最好寫出人物簡歷。
設定時要考慮男女主角的個性是內向,還是外向?男女主角的感情沖突,什麼事情造成他們有心理問題?讓你的角色們像真人一樣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三、設定故事主線
故事主線指的是故事的情節發展史,說通俗點就是角色們踏上旅途的路線圖,它可以給你一個概略的方向,用來在你寫作時指導你自己,其中的細節或更動是由你的需要而做的。
你要考慮小說要從哪裡開始?如何開始?小說中的主線事件如何進展,如何和愛情或其他的事件融合在一起 ?
四、設定故事分集
建議你將整個作品所有分集設定出來,如果不能及時完成全部設定,可先設定出今後8萬字左右的故事,剩餘未完成的以後花時間再補。
1、設定本集出場人物,應當將本集中所有「演員」通通列出來,對於「故事角色」中沒有設定的「群眾演員」,可用簡單的語句描述一下這個路人甲或者跑龍套的特徵或性格。
2、設定本集故事詳綱,對本集故事發展詳細的介紹,寫好三要素(人物、地點和事件)。比如說某人在某地遇到了某事,然後又怎樣了。
五、完善故事分集細節
建立語匯庫,積累素材,按章節順序開始寫。
Ⅷ 小說的結構技巧有哪些
結構的方式是指小說總體是用何種結構形式組織全篇,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A.單線型結構是指構成小說情節的線索只有一條。情節單純,線索明晰,寫小說時自始至終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有頭有尾的情節,使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眾這是中國小說創作的傳統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其實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說創作中廣泛使用。特別在我國,不僅在短篇、中篇中廣泛使用,在長篇中也是主要結構形式之一。
這種結構有兩個特點:
第一,多是圍繞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描寫。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條線索。上面是從人物安排上說的,這里則是從情節線索安排上進行分析。這條單線要貫穿始終,沒有第二線索干擾,更沒有兩條以上線索穿插。中國古典小說,如「三言」、「二掐」中記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這種結構方式。小說的情節內發端——展開——結局直至尾聲,次第展開,環環相扣,所以它的結構形式也可以說是「鏈條式」的。
B.復線型結構小說安排的線索有兩個,就構成復線式結構。長篇中的線索往往在兩條以上(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兩條以上的線索。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在長篇中,這種復線型結構,出於兩條線索同時展開,使得小說反映的生活內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
C.輻射型結構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作者的「透視點」很集中,整篇小說的情節線索都從這一點輻射出去。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方式。
D.蛛網型結構三條以上線素互相交又,盤根錯食象一個蛛網,互相沖突,互棉交叉,織成了一個有機的網,組織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巨大結構架式。蛛網型結構在推理小說中往往表現丸同時寫幾條表面上看不出來聯系的線索——把情節的網撤出去,隨後收網,使各條線索的必然聯系浙瀝顯露出免把各條線索集中在案件的結局上。
Ⅸ 小說結構三要素.
神態、心理(又叫細節描寫)
側面描寫包括;以他人言行來反映人物等(又叫側面烘托))
故事情節(故事情節是指作品芹燃局所描寫的事件發展小段橘說的三要素,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環境描寫(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環境(簡寫)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故嫌讓事情節和環境描寫.
或人物,故事
,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地點,季節。正面描寫包括;外貌,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語言、動作
參考資料:問的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