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資訊 » 金庸怎樣寫小說

金庸怎樣寫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5-19 19:52:10

A. 為什麼金庸太會寫小說了他是怎麼做到的我太佩服他寫的小說,好想和他一樣會寫那麼多好看的小說

寫作之事,有些靠天賦。金庸的文字能力很好,基本功扎實,這種半文半白的文字簡直是最好的中文。其小說的內容涵蓋面極廣,金庸熟通中國傳統文化,尤其了解歷史,金庸武俠習慣假託於歷史,這是其他小說諸家所不能夠的。金庸小說的布局之宏大,結構之嚴謹,在中文小說中亦是相當罕見。小說的三個基本要素,語言,故事,結構,金庸都做得相當好,這非常不容易,何況金庸小說又有相當的創見,如武俠中極其吸引人的內力等,雖自古有氣功之言,但金庸是首個將這一概念系統化,層度深化的人。以上的能力,除了大量閱讀思考之外,我人為天賦是一個很關鍵的點,梁羽生的古文功底比金庸更好——他簡直是詞人——文字能力直追白羽,但很可惜,他的小說就像一團缺少木柴火,剛開始燃的很旺,但終於慢慢熄滅,這大概就是才氣不及的緣故了。

B. 真該看看金庸是怎麼寫武俠小說

武俠不該是那般膚淺的,也不應當是那樣矯揉造作的。著名武俠作家金庸先生自1955年以《書劍恩仇錄》步入文壇,至1972年以《鹿鼎記》封筆,17年時間總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和數以百計個性鮮明生動形象的武俠人物,成為當之無愧的一代大師。
武俠小說不是僅僅有壯志豪情萬丈,還要有江湖兒女情長,不僅有直接大氣的武打情景,還要有引人深思的情感劇情細節。這些,在金庸筆下,全都存在。而現在,卻很少看見豐滿的武俠小說了。

C. 淺析金庸作品的寫作技巧

人沒有悟性,學再多的東西也不過是熟練的工匠,絕不能成為大師。很多人只覺得金庸的小說好看,但卻很少有人去靜下心來想清楚為什麼金庸的小說會如此吸引人。這里我想詳細地闡述了我所理解的金庸的寫作技巧,盡管膚淺,但都是我自己的觀點。真正讀懂金庸,寫作技巧將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可惜我也僅僅初窺門徑而已。

1、 筆法的細膩。我從小好像就明白寫作文要從細節、心理、動作、語言上刻畫人物,而這些東西又要根據你要刻畫的人物的性格、閱歷、環境,甚至是當時的心境來決定,印象最深的是《紅樓夢》,劉姥姥對大家說笑話時,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對笑話的反應是不同的,這里充分可以體現出曹雪芹對人性的揣摩,這樣的小說才是真實的,套用當時流行的話,就是有血有肉。金庸應深諳此道,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一言一行無不充斥著這種技巧。在《笑傲江湖》中,劉正風一家被殺是小說前期的高潮,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每個人的性格在激烈的矛盾中展現無遺,壞人壞得各有特色,有人兇狠,有人陰騭,好人檔襪差也好得各有不同,有人善良,有人剛正,金庸對每個人物的形象刻畫之細膩令人佩服。

這種細膩的筆法在金庸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後面西湖梅庄的情節寫得簡直是絕筆,反復閱讀了很多遍,越讀越佩服,裡面每個人物都是英雄,即使是看門的兩個家人,但每個英雄都是性格迥異。人物的每個言行幾乎都是為其量身定做,我找不到一點瑕疵。這種方法的功效就是,每當我們提到其中的某個人物,那個人物似乎都活在我們眼前。這應是寫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礎的技巧了。

2、 對人性的認識。一個好的戲劇總會製造大量的矛盾,在人物的沖突中刻畫人性,其實,我覺得不僅是戲劇,小說等也是如此。因為人是最善於偽裝的,只有在激烈的矛盾中,在痛苦的煎熬中,人才會顯現出他內心真實的東西,或者逐漸完成人性的轉化。因此,一個好的作品,應是如何構思這樣的沖突,並以這些沖突為背景,深入刻畫人的心理的變化、語言的變化、行為的變化等,但這樣的變化不是瞬間的,因為人在沖突中要完成內心的轉化是需要時間,需要勇氣的,可能還會出現反復,這些都應在小說中體現出來的,這樣寫出的東西才是真實可信的,只有這樣才能讓讀者融合進去,才能使讀者接受你想表達的東西。

    我一直都覺得人性是矛盾的,面對金錢、權力、美色,很少有人能不動心,幾乎所有人的心裡都潛藏著一點陰暗,基於此,我對很多作品中塑造的完人都很不屑的,其臉譜化太重,好人一定完美無暇,壞人一定不可救葯,殊不知好人也會面對利誘做違背他本心的事情,雖然他也會煎熬和懺悔。壞人在面對親情,面對死亡時,也會萌發出其隱藏許久的良心。這才是真實的人性。我欣賞金庸小說《連城訣》中對花鐵乾的描述,他本也自詡為英雄,也有濃重的英雄情節,但他當誤殺兄弟後,感到已經無法再回頭了,索性隱藏在其心中的惡盡情地釋放出來,成為了一個完全的惡人。對花鐵乾的塑造充分反映了金庸對人性的理解。

3、框架的安排和情節的設計。一個有意願寫長篇小說的人,估計對自己的文字駕馭能力頗為自信的,大家比拼的就是框架的安排和情節的設行皮計,金庸在這些方面充分體現了大師的水準。就框架好段安排而言,金庸可以同時展開幾條線,對每條線都操控得游刃有餘,恰到好處。以《射鵰英雄傳》為例,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被金庸緩緩鋪開,讓人絲毫不覺得局促,其就像是一個超脫的劍客,淡看風雲,從容的筆鋒中體現了其對整體的完全掌控,讀者的心境不知不覺隨著畫卷的展開而遊走;就情節設計而言,金庸也充滿了常人不可比的想像力,幾乎每篇小說都充斥著緊湊的情節,劇烈的矛盾,讓人不忍釋手,此中的典範乃是《雪山飛狐》。同樣的事情,親歷者的立場不同,敘述的內容不同,但真相只有一個,通過層層剝繭,逐步還原出事物的真相,經過這樣的不間斷的肯定、否定、再否定,著實吊足了讀者的胃口。而我們的很多作品為什麼讓人沒有興趣,因為這些作品或者可以一眼看到底,沒有懸念,或者就是矛盾不突出,平淡無味,或者就是只顧順著一根線平鋪直敘下去,不懂得切換。這是金庸最難為後人超越的地方了,其實這也是一個優秀小說家最高明的地方。

4、 充滿情趣而不古板。金庸的筆法靈動,充滿了生活情趣,在金庸看開,武俠的世界並不總是血雨腥風,溫情中更顯真實,這就是他超越古龍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殷素素告訴張翠山懷孕的事情,如我們一般人俗氣的寫法就是,「翠山,你好像要當爸爸了。」這種筆法也太煞風景了。金庸是這樣交代的:走出二十餘里,只見一片濃密的叢林,老樹參天,陰森森的遮天蔽日,張翠山有意進林一探,殷素素膽怯起來,說道,「別要林中有什麼古怪,咱們回去罷。」張翠山微覺奇怪,心想,「素素向來好事,怎地進來卻懶洋洋地,什麼事也提不起興致來?」想到此處,心中一驚,問道,「你身子好嗎?可有甚麼不舒服?」殷素素突然間滿臉通紅,低聲道,「沒甚麼。」張翠山見她神情奇特,連連追問。殷素素似笑非笑道,「老天爺見咱們太過寂寞,再派一個人來,要讓大夥兒熱鬧熱鬧。」張翠山一怔之下,大喜過望,叫道,「你有孩子啦?」殷素素忙道,「小聲點,別讓人聽見了。」說了這句話,忍不住噗嗤一聲,笑了出來。荒林寂寂,哪裡還有第三個人在?簡單的一個情節,金庸寫得充滿了夫妻的情趣,生動自然,妙趣橫生,同時也隱約道出了殷素素溫柔的母性的回歸,從而為後面情節的發展進行了鋪墊。

5、 表現手法多樣。金庸的筆法老到,尤其擅長側面的鋪墊和烘托,很多時候,過多的正面描寫會顯得小說單調乏味,換個角度來寫往往效果更好。這里借用六神對《鹿鼎記》中一個情節的評價。陳近南在小說中是個響當當的英雄,手下也多是豪傑。當韋小寶第一次面見陳近南時,小說花了大量的篇幅進行了鋪墊,當在大排場下,眾雄紛紛拜服時,韋小寶以為他看到的人是陳近南時,那人卻道出他只是陳近南的手下,韋小寶誤會幾次以後,不知覺感到自己矮小了很多,以至於陳近南還沒出場,便已氣勢如虹,壓韋爵爺一頭了。如果小說只是正面寫陳近南如何生得器宇軒昂,如何英雄氣概,未免俗套,讀者也不會那麼印象深刻的。

文學應服務於大眾,評價文學作品的價值,就是要看他能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從而起到喚醒人們的道德感,提升人們的審美觀,透析對人性的理解等諸如此類的作用,這都需要以作品健康為前提。那些以嚴肅文學為幌子鄙視金庸的人其實很愚蠢的,孤芳自賞的文學註定是沒有生命力的。金庸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憑借一己之力豐富了整個世界,並影響了數代華人的價值觀,試問世上還有誰能影響數十億的人眾呢?

D. 「一代大俠」金庸的誕生:查良鏞是怎麼寫起武俠小說的

2018年10月30日,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明報創辦人、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

1954年,香港發生一場轟動一時的武術比賽,太極派與白鶴派因門戶之見發生爭執,互不相讓,白鶴派的陳克夫向內地來的太極派吳公儀下戰書,以比武分高下,兩派掌門人簽下了生死狀。因香港禁止擂台比武,地點設在一水之隔的澳門。此事在香港引起很大反響,至少有五千人赴澳門等候開頌棚場,不僅是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也成為當時報紙爭相報道的題材,《新晚報》幾乎每天都有相關報道。

1月17日下午,這場引人注目的比武在澳門新花園拉開帷幕,兩派高手在擂台上只打了短短兩個回合就以吳公儀一拳擊中陳克夫致其鼻子流血而告終。但比武引起了難得一見的轟動,當天《新晚報》出「號外」報道比武結果,一上市即被搶購一空。

比武觸動了新華社香港分社主管左派報紙宣傳工作的金堯如,他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野嘩則既然市民對比武的興致如此高漲,何不趁熱打鐵,在左派報紙推出武俠小說連載,招徠讀者,擴大發行量呢?1949年以後,武俠小說以其荒誕無稽在內地被禁,但金認為,左派報紙如果能打破清規戒律連載武俠小說,必可吸引大量港澳讀者,以改變銷量的困境。他在新華社宣傳會議上提出以武俠小說吸引人民來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建議,與會者均表支持。宣委會作出決定,由《新晚報》作為試點先去辦。當時《新晚報》的羅孚和《文匯報》的廖一原等都在座。

此前,《新晚報》「天方夜譚」欄目連載唐人(嚴慶澍)的《金陵春夢》,「下午茶座」連載其另一部小說《 *** 》,吸引了大量讀者,但從未登過武俠小說。1月19日,即比武結束第三天,《新晚報》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出「本報增刊武俠小說」的預告。20日,陳文統的《龍虎鬥京華》就在「天方夜譚」開始連載了,署名「梁羽生」。這是梁羽生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標志著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小說一共連載了7個月,在讀者中引起意想不到的熱烈反響,梁羽生一炮走紅,《新晚報》銷量看漲。

梁羽生

《書劍恩仇錄》:故鄉傳說

從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到《草莽龍蛇傳》,查良鏞都是忠實讀者,他從未想過自己也要上陣。1955年2月初,羅孚和「天方夜譚」的編輯忽然向他緊急拉稿,說《草莽龍蛇傳》已連載完了,必須有一篇武俠小說頂上,而梁羽生顧不上,寫稿之責非落在他頭上不可。他從來沒寫過武俠小說,甚至連小說也沒有寫過,遲遲不敢答應。經不起他們的勸說,查良鏞只好答應了,打電話到報館,報了個題目《書劍恩仇錄》,但從哪裡寫起,他還沒想好。

2月7日,發稿的日子到了,編輯派了一個老工友上門來等,在當夜九點前無論如何要有一千字的稿子,否則明天的報上就有一塊空白了。老工友觸發了他的靈感,他便從塞外古道上一個「年近六十,須眉皆白,可是神光內蘊,精神充沛」的老者寫起,先把這個工友打發走再說。所以他說,「如果我一開始寫小說就算蘆指是文學創作,那麼當時寫作的目的只是為做一件工作」。

2月8日,《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的「天方夜譚」版開始連載,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連載了574天。

「鏞」字拆成兩半就是「金庸」,他自稱「沒有什麼含意的」。金庸橫空出世,從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鏞。

作為武俠小說家的金庸從1955年2月8日出場,這一年他已年過而立。雖然早就離開了故鄉,但故鄉在他的夢里夜夜縈回,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故鄉的風物人情、民間傳說深埋在一個漂泊異鄉的遊子心中。遙望江南,那是他永遠的愛和痛。「如果你到過江南,會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楊柳與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這正是他落筆寫《書劍恩仇錄》時的心境。當他寫下第一部武俠小說時,他想到的是遙遠而親切的故鄉,那裡有海寧潮、母親和從小熟悉的傳說。

故鄉一直流傳,乾隆皇帝本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雍正皇帝生了個女兒,用調包計換去了陳家的兒子,乾隆實際上是漢家的血脈,這傳說越數百年而不衰,從小銘刻在金庸的心裡。故事輪廓由此而來,從家國恨到兒女情,江湖、江山、英雄美人、民族恩仇……一一展開。他對母親的思念情不自禁,陳閣老夫人的名字最初連載時叫「徐惠祿」,與他母親的名字僅一字之差,以後修改出版時改為「徐潮生」。

「我是浙江海寧人,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的。……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歷史學家孟森作過考證,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香妃為皇太後害死的傳說也是假的。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

乾隆在金庸的家鄉海寧修建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造福當地百姓。但金庸將乾隆皇帝寫得很不濟,他有時感到有些抱歉。他說,乾隆的詩寫得不好,本來也沒多大相干,只是小時候在海寧,後來在杭州,到處見到他的御詩石碑,心中實在反感,現在見到好多名畫,也到處是他的題字,不諷刺他一番,悶氣難消。寫到後面,他更是禁不住大發議論,說皇帝的話不可相信。這番話和小說的主線沒有多大關聯。

《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開始連載的兩三個星期,反應平淡,沒有引起特別的轟動,刊載一個多月後,情況逐漸發生變化,曲折、起伏的情節打破了平淡的局面,深深吸引著讀者,他們一路追著讀下去。1950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申報》做過編輯的董千里則說,「書劍」最初在報上連載時,他從頭到尾均未錯過,深佩作者之才,由此結識。

金庸收到大量讀者來信,幾乎每天都有,如果當天他擺了一個烏龍,次日的來信一定會多些,他寫到言伯乾與文泰來大戰,不經意用了「雙目如電」,此後三天收到七封信,都說言伯乾的一隻眼已被余魚同射瞎了。有地址的讀者來信,他會陸續回復。

電影界的朋友、中聯公司總經理劉芳與太太天天爭著看《新晚報》上的連載,中聯很想把它改編成電影。緬甸仰光的讀者來信說,當地有好幾位說書人以「書劍」為壓軸,頗得聽眾的歡迎。海外有兩家中文報紙逐日轉載。

data-filtered="filtered" 金庸

繼梁羽生之後,金庸將武俠小說推向又一個 *** ,而且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不僅在香港大有讀者,東南亞一帶也有很多人爭相閱讀。「游戲文字,居然有人喜愛」,令他意想不到。他最初答應羅孚只是試試而已。

有些讀者把書中的人物當真實的人那樣看待,真誠地為他們擔心,為他們抱不平。金庸說寫這書時,確是把自己當作了「紅花會」的一分子來設想,算是個小頭目吧。「紅花會」群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水滸》的一百零八將,結局也有《水滸》的痕跡。在此之前,他從未寫過任何小說(讀大學時寫的《白象之戀》是應征之作,他沒有算在內),下筆之時不知不覺會受到他從小熟悉的《水滸》影響,也受到許多外國小說的影響,有時乾脆就在模仿,既有模仿《紅樓夢》的,也有模仿《水滸》的。丫頭喂陳家洛吃東西,就是抄《紅樓夢》的。

在《書劍恩仇錄》的主角陳家洛身上,隱約可以看到近代以來兩個海寧籍歷史人物蔣百里、徐志摩的影子。金庸說海寧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學家蔣百里,也只會講武,不大會動武。他們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郁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其實,在陳家洛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性格。在這個虛構人物的身上,寄託了作者的某些理想。「又要做讀書人,又要做革命首領,又要做政治家,既是富家公子,亦是草莽英雄,又重事業,又重愛情,即使在感情問題上,愛姊姊還是愛妹妹也糾纏不清。」

(陳家洛)不是一個成功的人物,但是他反映了許多知識分子的理想、抱負、幻想、幻滅;反映了他們的天真心態,可取之處與弱點。1

從此,金庸——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讀書人,在經歷動盪亂世之後,獨自在異鄉通過武俠小說展開他對人性無限豐富的獨特理解。他的出現幾乎改變了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的宿命。

E. 金庸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寫那麼優美的小說

金庸(1924年農歷2月初6 ——)。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荊勛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曾獲香港「大紫荊勛銜」 、法國總統「榮譽軍團騎士」勛章、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2009年6月,金庸加入中國作協。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游俠,中年游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

F. 金庸的小說是怎麼寫出來的素材和創作歷程

1、金庸的武俠創作是個漸進的過程,不僅在於技巧的磨練,也在於小說的表現主題不斷的進步。
2、金庸的小說思想是隨著長足的人生而進步的。《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一文中,金庸強調「技巧並非重要,所重視的是個性和感情」,因為個性和感情是金庸小說的主要表現內容。
3、具體例證階段。
1)1955年,金庸創作出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看得出他的是非觀念還是受了些傳統演義小說的影響:小說中殺清兵都採用痛快的語氣。
2)續集《飛狐外傳》中陳家洛出場,胡斐見他面有「鬱郁」之色,他只要是有利於全民族大局的,便奮不顧身去做。這就是所謂「不合時宜的執拗」。《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關於仍讓乾隆做皇帝,只是以漢人的名義統治天下的計劃雖然可笑,但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一腔熱血,猶使人感動。中國千百年來為國為民赴湯蹈火的思想和精神在陳家洛口中這16個字上,都可見之一斑。可惜由於全書價值判斷不明確和寫作技巧的粗糙使這一主題不能得到充分適當的體現,但從此,這種積極入世、為國立身請命的思想和氣概成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最主要的人生主題之一。從陳家洛至袁承志、郭靖、張無忌、蕭峰……金庸的技巧不斷地進步,思想更趨向深刻現實,但這一主題始終明朗清晰地屹立著。

G. 金庸作為作家,他的藝術特色和創作特點是什麼

金庸的小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小說里的人物都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由於金庸本身閱歷豐富並且他的思維比較活躍,所以他在寫小說的時候,就賦予了很多角色獨特的靈魂,更是繼承了很多古典小說的精華,開創了小說的新紀元。而且金庸筆下的角色們都是重實在輕表面並沒有長篇大論的描寫他們的容貌或者是生字,更重要的是塑造他們完整的人物性格。

而有了之後,比較豐富的文學架構就使得小說變得異常精彩,比如《天龍八部》裡面有三個男主人公,但他們三人是不同的,出場卻又穿插的非常自然,讓人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他們三個人的平行世界,而不覺得他們是有先後順序的。而在武俠小說裡面一般都會有些許的感情,像金庸將這種感情線也把握的十分恰當,並不會顯得整篇小說是由感情線牽動的,而又讓人覺得裡面的感情內容很豐富,但卻沒有喧賓奪主。

H. 金庸是如何把小說寫的這么好的在金庸先生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

  1. 金庸是書香門第,有學習的傳統。

  2. 金庸本身愛學習,愛思考,多讀書,從人物生平就能分析出來。

  3. 金庸首先是個新聞工作者,其次才是大家熟知的武俠著作家。

  4. 你如果是想寫小說,首先要讀中外文學名著,知道中國人在想什麼,外國人在想什麼。其次讀一些哲學著作,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再次,通讀下歷史書,史書不感興趣,傳說演義也湊合,知道發生了什麼。這一番讀下來,小說不知道寫的怎麼樣,個人氣質是拿捏的死死的。

  5. 首先是好好學習,掌握閱讀世界的方法,再去創作。否則如稚子伐木,勞百倍難成一事,歷千辛易傷一身。

人物經歷(摘自網路-金庸)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袁花鎮[1][12-13],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2]家世系浙江海寧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3]。

1929年5月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1937年(另一說1936年),金庸從袁花龍山學堂(現袁花鎮中心小學)畢業,同年考入嘉興中學(現嘉興一中),離開家鄉海寧。[2]

1938年,日軍攻到浙江,嘉興中學千里南遷至麗水,金庸進入省立聯合中學初中部。[2]

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金庸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2]

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2]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2]

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

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同年秋天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4-15]。

1948年,畢業後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16]。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2]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2]

I. 金庸是怎麼寫小說的

金庸先生肯定要先構思啊,先有一個故事的框架,然後選定角色,背後的故事又是什麼,都需要去考慮,然後哪裡是高潮,怎麼寫才能讓人印象深刻,都是要看自己文筆的,金庸先生很厲害!

J. 金庸是如何寫出眾多武俠經典著作的

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對歷史的了解。金庸老先生能寫出這么多優棗敬知秀的武俠作品,我覺得離不開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每一個故事的年份都很緊湊,凳消應該和他對歷史比較了稿殲解有關系。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