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靠寫小說賺錢攢稿費
1. 路遙身價多少個億
路遙身價是15個億,路遙的小說現在影視化價格非禪磨常高,而且他的一部小說非常火爆,所以收到的收入就比較多,前橋目前在慧襲猛小說排行榜裡面排第一5位身價高達15個億
2. 路遙寫了三年的《平凡的世界》,中央台要改編,只給路遙680元
路遙一生43年,年年苦難!生在資源貧瘠的陝北黃土高原的溝壑中,長在世世代代貧苦生活的家庭中。路遙七歲,家裡沒有辦法養活他,父親帶他一路討飯,討到伯父家裡。說好是帶他住幾天玩玩,住幾天。但早已懂事的路遙知道,父親要把他過繼給大伯了。父親走時,路遙躲在一棵大樹後面,淚水嘩嘩地流,卻沒有跟父親走。
路遙說:我似乎有一種感覺:我生下來就是大人。嚴酷的生存環境使我的童年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個 社會 ,這片黃土地。
路遙很有名,尤其是《人生》發表之後,就更有名了,可以說名動全國!
路遙很有名,有名到他生病住院直接驚動陝西省委書記直接批示給他看病,要看好病,省長直接去醫院看望。
路遙很有名,看病期間,作協直接向省政府打劃撥醫療費的申請報告,省政府迅速批示,五萬元醫療費迅即落實。
路遙很窮,從小窮到大,不,窮到死!
他窮的原因並不復雜:一是掙得不多,二是花得不少。
路遙的工資不高,1991年底,也就是《平凡的世界》獲獎後不久,他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和"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開始享受國家專家津貼和陝西省專家津貼,很有限,國家的津貼是每月100元,省上的也不多。
那麼路遙的稿費多嗎?不多!少到讓你意想不到。他有好多作品在全國獲獎,讓我們看看他的稿費:
中篇《驚心動魄的一幕》500元,
中篇《人生》1300元,
百萬巨著《平凡的世界》30000元(每千字30元)。
除了這些還有電視電影著作版權報酬,據好友海波回憶:
1989年的一天,我去找他,他說:"今天不能坐在家裡'拉話',得去一回第四軍醫大學招待所,你若不忙,和我一塊去,咱們邊走邊'拉'。"我也沒問他去做什麼,就跟他去了。去了之後,才知道是和中央電視台《平凡的世界》劇組見面。見了後,對方沒說多少話,只是給了路遙一個信封,說:"這是你的著作權報酬"。路遙自己沒接,示意我收起來。離開那裡後,我們到一個飯店裡吃飯,拿出來一數,總共680元。我說:"就這一點?"他只是苦笑。
路遙很窮,但很大方,大方得讓人意外。他的煙癮很大,一天抽兩包以上,抽的都是好煙。他喜歡喝咖啡,喝的都是好咖啡。
路遙參加會議,從不吃組織方安排的早餐,即使伙食很不錯。非要去一家咖啡店吃西式早點,80年代,咖啡店很少的,並且很貴,一次大概要5塊錢左右,雖然路遙每月的工資才40元左右,但他才不在乎呢,他說:" 像我們這樣出身的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種格外的張揚來抵消格外的自卑。 "
他會把收到稿費,化成了十元面額的一小疊壓在枕頭下,一天摸一張。如果有一天不見了,不是他花完了,而是被他愛人收起來了,因為他還有一個家!
1990年的一天路遙窮的實在窮得沒辦法了,他找到好友海波問能不能找個掙錢的事做,寫報告文學也行。
路遙窮的開始接私活了!
3. 作家路遙英年早逝,和他創作有沒有直接關系呢
作家路遙一年早逝和他的創作之間是有一定的關系。
所以在那種艱苦環境下,又要把他的真實生活經歷轉變成了文學創作,他對於生活的觀察和體驗都成了人物最真實的經歷芹游悄。所以在成為作家之後,他對生活的很多地方不能說是極盡奢侈,但是總是想要求更好的。比如他自己就曾經坦言道他喜歡抽好煙喝好酒,但是這兩種行為會嚴重傷害磨拍他的身體健康。
所以年輕的路遙就染上了肝硬化的疾病,但是這種疼痛也沒有阻嫌渣止他創作,在極度疼痛的情況下,他仍然寫出了很多優秀作品。但是在獲得稿費之後,他也沒有選擇把錢用在自己的治療方面,而是把錢用在生活的消費,比如說買好酒買好煙。
在創作的時候,他也經常會養成一些不好的壞習慣,比如說熬夜喝咖啡,當時作家的稿費都非常低,有的時候為了能夠多學一點,他會連夜的趕稿子,但是在獲獎的時候,他連去領獎的路費都沒有。
4. 古今中外克服困難的名人軼事多而簡潔
史景
1933年3月10日,蔣介石跟張學良見面,蔣說:「當前的局勢好比在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舟,舟內只能坐下一人,我倆中間誰離開小船好呢?」張學良出於他的「領袖情結」,為了維護領袖的地位,慨然離去,交出軍權,出國考察,代蔣受過。張曾說過:「我張學良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但我有決心服從統一中國的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多次勸諫蔣介石無效後,聯合楊虎城發動兵諫,囚禁蔣介石,這就是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事變嘩譽後,張學良致電閻錫山,希望他能來西安共商救國大計。接電後,閻錫山立即召開軍政緊急會議,商討對策。閻錫山在會上說:「小六子(張學良)太蠻幹了,已元氣大傷。」經過反復研究,他們決定擁護南京政府,營救蔣介石,譴責張、楊。
在張、楊數次電報的催促下,閻錫山到西安事變的第三日,終於發出了致張、楊的函電:「兩兄震機電及漢兄元未電誦悉,環讀再三,驚痛無似!弟有四個問題,質諸兄等:第一,兄等將何以善其後?第二,兄等此舉,增加抗戰力量乎,減少抗戰力量乎?第三,移內戰為對外戰爭乎,抑移對外戰爭為內戰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國內之極端殘殺乎?……請兄等諒察,善自圖之。」
西安事變中,宋美齡不顧凶險,去西安營救丈夫。她走進蔣被軟禁的房間,蔣見其如見幽靈,驚訝得張開嘴,露出滿口雪白的假牙,半天才冒出一句話:「你為什麼要來?」宋美齡說:「我來看你。」蔣把早上讀到的《聖經》中的一段翻給宋看:「耶和華將會有新作為,將令女子護衛男子。」
1936年12月25日,即西安事變達成協議的第二天,張學良見逼蔣抗日目的已經達到,決定放蔣介石回南京。張學良執意要親自送蔣回南京,許多人規勸他不要送,以免蔣報復。但張學良堅信蔣的人格,當他陪蔣到機場時,蔣介石對張學良說:「我們兄弟兩人,大仁大義,從不抱怨,將來歷史上記一筆流芳百世。」張學良很激動,更表示要親自送蔣回南京。蔣說:「我們兄弟兩人諒解,你到南京就不好辦,他們打你的主意,我就遺臭萬年了。」蔣勸張不要送,張動了感情,堅持己見,於是一起登上了飛機。
馮友蘭晚年口授《中國哲學史新編》,當寫到「中國近代美學:奠基人———王國維」(第六冊,全書第六十九章)時,涉及「意境」問題,聯想到「七七」事變前後自己的真心實感,特意寫下一個附記說:日軍進北京城後,他和留守的清華校務會議的人覺得清華完全不同了。有一晚,吳有訓和他一起巡察清華園,皓月當空,十分寂靜,吳說:「靜得怕人,我們在這里守著沒有意義了。」馮頓然覺出幻滅之感,以為他們守清華為的是替中國守一個學術上教育上完整的園地,北京已淪陷,他們還在胡慶守著,豈不是為日本服務?過了幾天,他就和吳有訓同往長沙。他讀清人黃仲則詩:「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以為所寫正是一種幻滅感,反復吟詠,倍覺沉痛。到長沙後,馮住朋友家中一小樓上,經常憑欄遠眺,見欄下一臘梅花,頓覺李後主「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之亡國痛油然而生,深刻極了,沉痛極了。
文林
陳獨秀初見沈尹默,大聲說:「我叫陳仲甫,昨天在劉三家看到你寫的詩,詩做得很好,字其俗入骨。」受此棒喝,沈開始發褲蘆握憤鑽研書法。
葉德輝為大藏書家,他喜歡在珍藏的圖書中,夾入一兩張春宮畫片,其友陳子展問他何故。他說:「避火。」因為「火神原是個小姐,服侍她的丫環達36位之多,後被玉皇大帝貶為灶下婢,因此她變得躁急易怒。她平時穿淡黃色,一發威時便穿紅衣而引起火災,但因出身閨閣,在盛怒之時,若看到這玩意,也不禁害羞起來,避了開去。」
趙元任與林語堂偶爾通信時,寫的是漢字的英文,例如「狄兒外剃,豪海夫油鬢?(親愛的語堂,你近來忙些什麼?)」林語堂非常喜歡。
陳寅恪愛做對子。1926年,陳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三先生並稱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一天,陳對學生說:「我有個聯送給你們:『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大家鬨堂大笑。(康有為號南海聖人,是梁啟超老師,故國學院學生是「再傳弟子」;王國維當過遜清廷南書房行走,是溥儀老師,故國學院學生也是皇帝「同學少年」。)
瞿秋白說自己是「一個不適合當官的人,在一個錯誤的歷史時期當上了一個註定犯錯的領導者」。他的文才曾折服了不少人。後來成為文化史專家、新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當時准備結婚,想求瞿秋白刻一對印,瞿秋白開的潤格是50元。鄭付不起,轉而求茅盾。婚禮那天,瞿秋白手提一手絹小包,說來送金50,鄭不勝惶恐,打開一看,卻是兩方石印。
沈從文第一次登台授課,慕名而來的學生甚眾,教室里擠得滿滿的。他抬眼望去,只見黑壓壓一片人頭,心裡陡然一驚,竟獃獃地站了近10分鍾。好不容易開了口,一面急促地講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寫授課提綱。預定1小時的授課內容,在忙迫中10多分鍾便全講完了。他再次陷入窘迫,無奈,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下課後,學生議論紛紛:「沈從文這樣的人也來中公上課,半個小時講不出一句話來。」議論傳到胡適耳里,胡適微笑著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
吳昌碩人極矮小,至死84歲,頭上仍盤一小髻,似道士一般,無須,故治有「無須道人」一印。初一見面,幾與老尼姑無異,耳聾,但有時其子女小聲談老人貪吃零食等等,他肯定會開口聲辯自己並不多吃。有人說:他的聾,是做作的。他晚年如有人請吃酒席,逢請必到,到必大吃不已,回家時就腹痛不已。朱疆跟他老鄉,交誼最深。朱集成語贈他:「老子不為陳列品,聾丞敢忘太平年。」
王敬義每次離開梁實秋家的時候,總要偷偷在其門口留下一泡小便才去。梁實秋對此一直裝做不知。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自我曝短,但又不乏得意之情地問梁實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嗎?」梁微笑著說:「我早知道,因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
李敖在台大屬於那種「眼高於頂」的傢伙,對教授、對上課的態度便是一例,但他確實是出類拔萃之輩,其功力早已超過一些教授。那時考研究所必須通過口試,而主試者,便是院長沈剛伯和姚從吾等著名學者,大家環形落座,李敖坐在中間,但無人提問,因為李敖的學問他們最了解,實在無考之必要,一不小心,可能還會被李敖反問一通,豈不大失臉面,於是大家都望著他笑。最後,院長沈剛伯發話了:「你還要穿長袍嗎?」眾人遂大笑,錄取了李敖。
性情
吳宓苦追毛彥文,有一次在報紙上發表了他的愛情詩,其中有「吳宓苦愛毛彥文,九洲四海共驚聞」。朋友們覺得不對頭,要金岳霖去勸勸他。金對吳說:「你的詩如何我們不懂,但是,內容是你的愛情,並涉及毛彥文,這就不是公開發表的事情。這是私事情,私事情是不應該在報紙上宣傳的。我們天天早晨上廁所,可是,我們並不為此而宣傳。」吳很生
氣:「我的愛情不是上廁所。」金岳霖說:「我沒有說它是上廁所,我說的是私事不應該宣傳。」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北海快雪堂松坡圖書館讀書約會,徐志摩也常湊過去和他們聊天,梁思成不願受到騷擾,便在門上貼了一張紙條,大書「Lovers want to left alone」(情人不願受擾)。
林徽因與梁思成夫婦向來坦誠相待,一次她十分苦惱地告訴丈夫,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該如何取捨。梁思成聞言,內心顛簸,終夜苦思,次日一早眼圈暈黑,決定把抉擇權完全交給妻子。他對林徽因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挑選金岳霖,我將祝你們永遠幸福!」林將此語說與金教授聽,大邏輯學家面對千載難逢良機,選擇棄權:「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聞一多上課別致。據學生回憶,他身穿黑色長袍昂然走進教室,先掏出煙盒向學生笑問:「哪位吸?」學生們笑而不接,他就自己點了一支,電燈光下煙霧繚繞,拖長聲音念上一句:「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為真名士!」這才開始講課。
畫只能由畫家主動送你,而你決不能向畫家討要。這是規矩,也是修養。章伯鈞有不少齊白石的畫,卻沒有一張徐悲鴻的畫。其實,章伯鈞跟徐悲鴻的關系要比齊白石深得多,也早得多。現在多認為徐悲鴻的馬是他最拿手的。而章伯鈞始終認為悲鴻的油畫,特別是裸體女人畫,是他最好的作品。有一次在任公(李濟深)家中,徐悲鴻對章伯鈞說:「伯鈞,我送你一匹馬吧。」章伯鈞說:「我不要你的馬,我要你的女人。」徐悲鴻聽了,搖頭說:「那些畫,是不能送的。」
1985年9月21日,古龍去世,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怎麼我的女朋友都沒有來看我呢?
呂叔湘為人認真,葉至善說,文章經過呂叔湘的法眼,心裡可踏實許多。葉聖陶家無論是誰,看到文章里的錯字病句,就忍不住說:「要是呂先生看到了,肯定氣得夠嗆!」呂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語句作斗爭,努力維護著漢語的純潔。80年代中,呂發現《人民文學》上的錯誤實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寫信去一一訂正。雜志上於是發表了一封簡訊,一本正經地向呂叔湘表示謝意,可是這封短短的感謝信,竟然也是錯誤不斷,甚至把呂的名字寫成了「呂淑湘」。
識見
李宗吾先生1912年發明厚黑學,從中外古今的歷史來考查,發現從古及近的大人先生們沒有一個人脫出厚黑范疇之外。最初的靈感來自三國英雄。他說,曹操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後皇子,什麼都不畏懼,真是心黑到了極點。劉備的成功全靠臉皮厚,依附這個依附那個,而且生平善哭。他們一個心肝最黑,一個臉皮最厚,並為雙絕,誰也奈何不了誰。而孫權呢,心黑比曹操差一點,臉皮比劉備薄一點(比常人還是厚多了),於是三人誰也降服不了誰,只能將天下一分為三。他由此為起點發明了厚黑學,並自封厚黑教主。別人問他為什麼罵人,他就說:「我那裡敢罵人,我是在罵自己。」
胡風在秦城監獄被關押在單身牢房。有一次,管教丟給他一個麥草編的帽圈和一捆麥桿,說:「老吃飯不幹活,太不像話了,學著編麥辮兒吧!」胡風不客氣地說:「不是我不幹活,是你們剝奪了我的勞動權。我的勞動不是編麥辮,是用筆寫作,你曉得嗎?」他把麥桿放一邊,動也不動一下,後來管教只好取走了事。
賈植芳跟胡風感情極深,胡風逝世之後,他極為悲痛,在追悼會上嚎啕大哭,不能自製。但他認為,胡風有忠君思想,並為此所累。他挽胡風聯說:焦大多嘴吃馬糞,賈府多少有點人道主義;阿Q革命遭槍斃,民國原來是一塊假招牌。
阿城說:我的許多朋友常說,以中國大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酷烈,大作家大作品當會出現在上山下鄉這一代,我想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本質是狹窄與無知,反對它的人很容易被它的本質限制,而在意識上變得與它一樣高矮肥瘦……又不妨說,近年評家說先鋒小說顛覆了大陸的權威話語,可是顛覆那麼枯瘦的話語的結果,搞不好也是枯瘦,就好比顛覆中學生範文會怎麼樣呢?
立言
二戰末期,羅斯福總統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晏陽初補充了一條,就是人民要有「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
晏陽初說:富有的人民和富有的國家必須認識到,只有當貧窮的人民和貧窮的國家滿
足了,你們才是安全的。你把這叫做明智的自身利益也可以。
沈從文臨終前,家人問他還有什麼要說。他回答道:「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
楊振寧說:「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幫助克服了中國人覺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北島說:「在沒有英雄的時代里,我只想做一個人。」
路遙常說:「靠寫小說掙稿費賺錢,就和靠賣血賺錢一樣。」
王小波說:「對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
代言
曾國藩愛寫輓聯,以至於他給活人生挽。活人忌諱死,他就偷偷地寫。某年新春,好友湯鵬到曾府拜年,延入書房聊天,看見硯台下壓著幾張紙,以為是新作詩文,便要拿來看看,豈料曾死死護住,怎麼也不給看。湯搶將過來,原來是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十幾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敬輓」一番的輓聯稿。湯大怒,拂衣而去,自此斷交。而江忠源篤於友道,有客死京城的朋友,他一定想法送友人屍骨返鄉。時人撮合兩人行跡,說是「江忠源包送靈柩,曾國藩包作輓聯」。
5. 為何有人說路遙是用生命在寫作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提起路遙的話,相信大家一定會想起他的曠世巨作《平凡的世界》。路遙憑借這部作品成功的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同時大家被作品中的孫少平感動。《平凡的世界》總共有三部,路遙在1982年的時候開始寫第1部,總共花費了6年的時間,才把這本長篇小說寫完。
《平凡的小說》背景設定在陝北的農村,在小說當中對當地的地市外貌以及風土人情都有細致的描寫。這都是路遙默默觀察得到的結果,路瑤提著一個大箱子。在箱子裡面裝著的全都是自己的研究資料,他走到機關大院,又回到了農貿市場。這一路走來是為了更好的了解當地群眾的生活。
6. 89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拍攝幕後:經費不足,路遙只拿680元稿酬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不斷重播,引起一陣陣熱議。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30年前,也有一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在中央台播出,路遙還親自參與了拍攝。
在上一世紀80年代末期,路遙可以說是非常風光的作家。中篇小說《人生》和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先後獲得成功。尤其是《人生》,經過中國青年出版社和上海《收獲》雜志發表後,很快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在文學界也引起很大轟動,作家們對這部作品給予很高評價。陳忠實當時坦言:《人生》給他的沖擊很大,因為路遙比他年輕,文學成就已經沖到他的前面,拉開了與他作品的距離。《人生》小說發表後,先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成廣播劇,由著名演員孫道臨擔任解說。隨後,《人生》又被改編成電影,觸電又讓路遙的大名廣為傳播。
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也是這樣。雖然發表和出版都一波三折,但最終還是獲得成功。《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在全書還沒完成的情況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就把它錄製成廣播劇,缺神連續播出130天,直接聽眾高達3億。由於《平凡的世界》如此成功,中央電視台決定把它改編為電視劇。
1988年,中國電巧扮悉視劇製作中心領導找到導演潘欣欣,給他下達一個"任務":拍攝路遙《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找潘欣欣拍攝,是基於這樣2個原因:首先,潘欣欣在此之前分別在陝西和山西拍攝過《灃水饒過小長安》以及《雲彩孝乎嶺》兩部反應工農的電視作品,有這方面的經驗,《平凡的世界》正好是一部反應工農的作品。其次,潘欣欣那時候年輕,只有34歲,《平凡的世界》也是描寫青年成長的故事,因此由青年來拍攝青年的作品,比較能夠把握觀眾的心理。
接到任務後,潘欣欣雖然早就讀過路遙《平凡的世界》,對書中的人物和情節很有感觸,但他還是覺得,應該與原著作者路遙深入協調一下。因此,潘欣欣趕到西安找到路遙,與他商談拍攝《平凡的世界》,路遙對改編電視劇當然很支持,為了讓潘欣欣熟悉陝北的環境,路遙特意帶他回陝北老家住了20多天,熟悉原著中故事的環境,並對書中幾個人物原型進行采訪。由於這部電視劇的編劇不是路遙,而是潘欣欣的同事魯文浩和宴唐,因此在劇本寫出來後,潘欣欣又拿著劇本找到路遙,進行二度修改。回到北京後,潘欣欣用大半年時間製作分鏡頭劇本,不斷完善。隨後,潘欣欣又和副導演劉遠在北京、西安、延安3地挑選演員和外景地。
89版《平凡的世界》演員陣容還是比較強的。扮演孫少平的是陝西人民劇院青年演員張寶慶,田曉霞則由當時的女明星任冶湘扮演。
老藝術家牛犇扮演孫玉亭。
1989年3月24日,《平凡的世界》在陝西省延安市棗園鄉廟溝村開機。
拍攝的過程很艱辛。由於《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農村戲,大部分鏡頭都要在黃土高原拍攝,因此就像劉遠所說,演員們整個在"土堆里打轉,要讓自己一看就是農民。"賀秀蓮的戲都在夏天,頂著毒辣辣的太陽,劉遠穿著一身破衣服,要在磚廠脫土坯、燒磚,因為這場戲,劉遠學會了治磚。為了表現賀秀蓮的青春朝氣,以及與原著中人物形象相符合,劉遠特意到醫院做了兩個牙托,以便把面部形象撐得豐滿一些。盡管劉遠的戲不多,但她的表演也傾注了感情。
拍攝《平凡的世界》在當地引起轟動。每當開拍時,當地老百姓就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比過年時還熱鬧。有時候拍攝大場面戲,鄉親們就熱心地充當群眾演員。當地的配合對電視劇完成起到強有力的支撐。
1990年3-4月份,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在中央電視台1套和2套播出,引起很好的反響。迄今為止,89版《平凡的世界》已經重播了4-5次。電視劇播出後劇組收到很多觀眾來信,尤其對劇中的主題曲,孫國慶演唱的《就戀這把土》給予好評。電視劇首播前後,導演潘欣欣被陝西省作家協會邀請到西安,參加王愚主持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座談會,路遙也在會議上發言。對於這部電視劇,路遙從總體上是肯定的,專家也對這部電視給予了充分褒獎。當年,這部電視劇即獲得長篇連續劇飛天榮譽獎。從整體上說,這是一部成功的電視劇。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89版《平凡的世界》有很多不足之處。多年後導演潘欣欣也承認這一點,其一個不足就是集數過少,因此故事情節的推進節奏過快,如果能有30-40集的篇幅來容納這個題材,肯定會比現在要好一些。但原因是客觀和主觀都存在的。原著中描寫了100多位人物,電視劇中反映了90多位人物,已經基本把路遙原著的故事情節還原,也算達到了目的。尤為主要的是,89版拍攝的年代,距離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年代很近,很多人物和場景都非常符合原著,總體上給人的感覺是質朴,這是新版《平凡的世界》所不能相比的。
路遙參與了89版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拍攝。當時副導演劉遠對路遙印象深刻,多年後說道:"當時路遙名氣可大了……他話很少,總是抽著煙在思考,他是一個外表沉默,內心洶涌的人。"
89版《平凡的世界》距今已經有31年時間。路遙雖然從總體上肯定這部電視劇,但也有真實的看法。1991年,路遙寫了《我與廣播電視》一文,表達對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看法:"嚴格地說來,電視劇拍得不盡人意,但這已經是另一種藝術,應由本行道的標准評估,作為小說作者,不應過分苛求,無論如何,它對小說的傳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就應該感到滿足。"
《平凡的世界》改編成電視劇,當年路遙只拿到680元的著作權稿酬,放在今天簡直不能想像了。但鑒於當時電視劇製作經費緊張,經濟困難的路遙也沒有過多計較,體現了他高風亮節的品格!
7. 路遙文筆不錯,稿費不低,為何過的還是很窮
許多人都知道路遙從他生到死一直都擺脫不了貧窮這個大問題,人們大多數將這個問題歸結於當時的稿費太低,以至於作家普遍貧窮。
路遙一個野塵月在咖啡和煙上面的開銷,就夠一個普通家庭吃喝拉撒了。路遙窮嗎?他一點都不窮,頌笑禪他只不過是一個過著精緻生活的月光族,一個精緻的入不敷出,賺一分花兩分錢的“敗家”作家。
8. 路遙為何在42歲英年早逝
1992年11月17日,曾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路遙,在西安醫院結束了自己貧窮而又苦難的一生。此時的他,只不過42歲,正是一個作家最輝煌的年紀。
關於他的死,很多人都沒有意料,這場意外來的實在是太過突然。多年以後路遙生前好友賈平凹。曾發文悼念故友“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是一個氣度磅礴的人,但他更是誇父倒在乾渴的路上。”這句話,揭示了路遙死亡的真相。
艱苦的成長歲月
路遙出生在一個貧苦的陝北農村家庭,和當時大多數的農村家庭一樣,他的父母都是沒有上過學的農民,一家人靠著父母的辛勤勞作生知叢活。
路遙是家裡的老大,在他下面還有好幾個弟弟妹妹。他的父親是個身高只有1米5的矮小農民,即使他不斷的勞作,也很難養活這一家老小,在生活的重壓下,父親與母親商量,將最大的路遙過繼給了自己沒有孩子的哥哥王玉德。
回到家中,他把自己關在了一個小屋裡,沒日沒夜的進行創作,到吃飯的時間也不出來,只是偶爾抽根煙、啃個饅頭。每當腹部疼痛的時候,他都會給自己沖杯咖啡,希望以此來緩解疼痛。在《他寫平凡的世界》最後一段時,手指已經痙攣到無法伸直,他用熱水燙平了手指繼續創作
寶貴的時代價值
1986年12月《輪慶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這部書凝聚了路遙6年的心血,這部書一經問世就飽受追捧。可此時的路遙,卻並沒有多麼開心。在他寫完這部書之後,看著鏡子里蒼老的自己,神情有些恍惚。
很快,他因為肝硬化被送到了醫院,在他去世前三天,妻子向他提出了離婚,心懷愧疚的路遙,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在他死前特地交代見一面好友賈平凹。賈平凹在見到他之後立刻沖出了病房,蹲在角落泣不成聲。正如他所說,路遙是個倒在文學創作上的“誇父”,他的死和他沒日沒夜的創作有著極大的關系。
9. 平凡的世界中好句的批註
人的一生中關鍵的就那麼幾步,特別旅閉拆是在年輕的時候。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顯示出一個人人格的偉大來。 一個中學生要養成每天看報的習慣,這樣才能開闊眼界;一個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國家和世界發生了些什麼事情,這是可拆棗悲的!
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願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 權威是用力量和智慧豎立起來的! 只有自己誠心待人,別人才有可能對自己以誠相待。 人和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
連偉人的一生都充滿了那麼大的艱辛,一個平凡的人吃點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人生啊,是這樣不可預測,沒有永恆的痛苦,也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象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有時又是那麼曲折。 活著,態物就要時刻准備承受磨難!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涌,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路遙三年准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寫作整個地進入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
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一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百餘副湯葯,身體略有恢復,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10. 寫完《平凡的世界》離世,稿費上萬的路遙為何窮的沒路費去領獎
我們可能會有很多詞來形容路遙的一生,但一定會有兩個字,苦難。哪怕是得了茅盾文學獎,路遙依舊貧困,他的一生都是在困窘中度過的。
有意思的是,這個一生困苦的作家,在如今卻時常被富豪名人們追捧。
用李白的那句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千金散盡還復來」來形容很是妥帖,只要是好友需要,哪怕他自己窮的揭不開鍋他也要借錢幫襯。
路遙42歲就離世了,這跟他的生活習慣不無關系,正如古龍喜歡喝酒一樣。路遙則對香煙和咖啡情有獨鍾。他對吃的沒啥要求,吃個饃,嚼上一棵蔥都能對付,但是一定要抽最好的香煙,喝昂貴的咖啡。
那個年代咖啡哪是普通人民消費得起的,即使是每個月只有40塊錢的工資,路遙也要花幾十塊錢去買香煙和咖啡,對他來說這就是口糧。
《平凡的世界》以農村人孫玉厚一家為主線,講述了那個年代孫家兄弟及城市裡的知情們命運的交錯,展現了時代變遷中傳統與理想、交織著激情與溫情,純凈而深沉。
雖然描述的是上個世紀的事了,但是感覺很多情況、現象、心理在現在的社會中都似曾相識。
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孫少安孫少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路遙給一些平凡的人帶來了希望,勇氣和光亮,他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可以走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