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小說怎麼寫
⑴ 意識流小說具體怎麼理解
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世。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⑵ 意識流小說怎麼寫 主要是想知道思維方式。怎麼去構思,從哪個方面去下手。謝謝!
從一個點去生發
注意要自然
其實說「怎麼寫」說多了是對於作者很大的限制
只能用很一般打方法說:抓住一個點,然後從這個點去編織你的故事(當然意識流小說不只是故事)
此外,多說一句,不要刻意追求手法
文章還是要注重表達本身
最合適的表達方式給最合適的文章
⑶ 求意識流小說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小說以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為主線,插入了「我」的所見所聞。按人物思想流動的心理時間來結構作品,著意描寫人物意識流程。以人物主觀感受代替傳統小說中人物命運、矛盾沖突的主導地位。作品突出帶有「內審性」特徵,被認為是「革新了題材與寫作技巧的新型小說」。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認為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性作品」,也是20世紀現代派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說敘述1904年6月16日廣告經紀人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動情況。這天在文學史上稱為「布盧姆日」。小說通過三人一天的經歷和各個器官的感受,描繪了都柏林的社會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維吉尼亞•吳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家,意識流小說的重要作家。她擅長細致描寫每個人獨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捕捉內心深處轉瞬即逝、斷斷續續的思緒,小說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唯美傾向。代表作有《牆上的斑點》(1919)、《達洛衛夫人》(1925)和《到燈塔去》(1927)。
中國作家中寫意識流成名的有
施蜇存
其代表作是《梅雨之夕》
⑷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以及寫作結構有什麼特色
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點: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意識流小說的結構特點: 1、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2、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3、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4、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⑸ 意識流小說寫作技巧有哪些什麼是意識流呀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最早出現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期。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著重描述心理活動。轉自http://ke..com/link?url=-CFsg-OlIYZ7jP5eT9ziRLC6x-A
⑹ 意識流小說範文
有的說法說《紅樓夢》就是第一部中國意識流小說。
外國的可以看看Virgia woolf的作品,Joyce的也不錯,還有一個美國作家叫做福特納吧,不是很有印象了。你再找找。
⑺ 意識流小說寫作技巧有哪些
,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後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於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常使用的技法:1、直接內心獨白 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
2、間接內心獨白 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像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
3、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 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⑻ 什麼是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的最大特色,是打破了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而直接表達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
「意識流」的提法,最早出現在研究心理學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後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 加以詳盡的闡發。
詹姆士的理論被二十世紀初期的一些小說家運用到文學創作中,因而形成意識流文學。英國女作家陶羅賽·瑞恰生在1915年發表的小說《尖尖的屋頂》是這種文學最初的代表作。到四十年代,意識流小說發展到了高潮。代表作家有英國的詹姆斯·喬伊斯、浮吉尼·伍爾孚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最著名的意識流小說有《尤利西斯》(喬伊斯)、〈喧囂的憤怒〉(福克納)、《波浪》(伍爾孚)以及《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等等。
意識流作家竭力探求和創建自己的文學理論和藝術手段。他們認為,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批判現實主義有著明顯的局限,那就是不重視人物的心理描寫,只重視人物的性格描寫和環境描寫,而且這種性格僅僅表現為理性活動。因此,不足取者居多,成功者極少。他們確信,只有人的精神和意識才是生活的"真實",在意識之中主要又受下意識的支配,下意識是最真實的心理,尤其是「性愛」,它是人的其他心理的原動力。由於性愛與社會環境形成沖突,受外力或自我抑制,因而就產生了人和各種思想感情。顯然,這是弗格伊德(又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因襲與搬用,也是對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曲解。鑒於上述的認識,作家們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展示人的意識活動和內心奧秘上。
在表現手法上,意識流作家較多地採用了內心獨白、時序顛倒的途述方法;象徵性的藝術結構,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乙的相互交織,來迴流動);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語言形式的離奇的試驗以及舍棄標點符號,等等。由於意識流小說家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使得他們的小說走到荒謬絕倫的地步,而終於衰落下來,被其他藝術流派所取代。
但是,作為一種藝術手法來說,「意識流」仍然有其可取之處。意識流小說能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暫的時間內,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動的全過程,因而具有較大的濃縮性和凝聚力。例如,喬伊斯長篇小說《尤利西斯》,就是集中記述三個主要人物在都柏林一天之內的經歷和感受;伍爾孕夫人著的《達羅維太太》,只寫女主義公在十二小時內在倫敦街頭及家中的見聞觀感;奧茨不滿萬字的短篇小說《過關》,只寫女主人公雷尼從加拿大進入美國國境線上的一剎那。這些傷口截取了生活的一個橫斷面,著力向縱深方向發展,將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透徹地輻射、流動出來,使讀者如臨其境,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在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方面,意識流小說作了比較深入的探索,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自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的小說多少都"意識流"的影響。
作為當代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來說,意識流小說已日趨衰敗,目前已不存在意識流小說這樣一個獨立的文學流派;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來說,「意識流」依然存在。因為它有其合乎生活和藝術規律的一面,如能合理運用,會有助於人物形象有的刻畫和深化。
⑼ 意識流小說只能用第幾人稱寫復制勿答!!!
意識流小說剛接觸時是高三了,只記得老師說意識流小說是想到哪就寫到哪,大多是是第三人稱,那篇課文好像是《牆上的斑點》,這篇文章好像很出名。
啊,我剛在網路找了,心理小說—(發展為)—意識流小說,而心理小說小說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想」、「他繼續想」、「他暗自說道」、「我想」、「我在心裡說」等,這是傳統心理描寫的套語,大都是第三人稱的
摘抄:
「意識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1919年,伍爾芙發表了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
http://ke..com/view/323.htm 在這兒看看
⑽ 怎麼寫意識流小說,要800字
給個標題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