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長篇小說嗎
1. 活著的作者及簡介是什麼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2]
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3]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4]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5]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7]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10月,余華因心臟早搏,被迫休息了一個多月。《兄弟》上下兩冊基本消耗了作家兩年的時間。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8][9]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10]2008年憑借作品《兄弟》,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2. 小說《活著》屬於什麼類型的小說
小說《活著》屬於文學作品,不可按照網路小說的分類來定性,文學作品類別的區分方法,兩者的區別:
「三分法」是根據反映社會生活時塑造藝術形象的不同方式和特點,把文學分為三大類,既:一、抒情文學,以直接抒發作者感受和情緒的方式塑造藝術形象;二、敘事文學,以描寫生活事件、刻畫人物性格來塑造藝術形象。三、戲劇文學,是通過角色的對話和動作反映社會生活、塑造藝術形象.它的分類標准比較統一。在西方相當流行。但忽視了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在體制、結構、語言等反面的特點,比較籠統,不夠精確。
四分法,文學類別的區分方法之一.根據作品的結構、體制和語言運用等特點,把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中體裁.次種分類法定名具體,類屬單一,易於掌握.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小說《活著》是余華創作中的分水嶺。《活著》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3. 活著算中長篇小說嗎
不算 是中篇
4. 小說《活著》的作者是誰
余華
余華,當代作家,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栗》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
5. 《活著》這部小說怎麼樣。
《活著》 是以一個老人富貴的回憶為主線寫下的全文,其中很多細節描寫特別巧妙,建議一觀!
它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剛開始,是一個收集民謠的人開場。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福貴前去求葯,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裡,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
《活著》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1998年)、台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4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年),入選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余華的每一部長篇小說,都震撼著一批又一批的讀者。他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6. 於華的《活著》是一本講什麼的書
簡介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本書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入選台灣《中國時報》——10部好書(1994年),香港《博益》——15部好書(1994年);入選香港《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與《許三觀賣血觀》一起,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由張藝謀導演改編的同名電影,曾獲1994年法國夏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浙江海鹽人。在文革中讀完小學和中學,此後從事過五年牙醫。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出版長篇小說3卷、中短篇小說集6卷、隨筆集3卷。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和日文等在國外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2年)。
關於《活著》,我覺得小說和電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活著》的電影版,感覺上是一個政治宣傳片,嗯,雖然被禁映了,但那難道不是反映人民群眾是多麼的可愛,多麼的任勞任怨甚至以德報怨,對生命滿懷希望,對他人熱心幫助……汗,扯遠了。總之,張藝謀把《活著》這本書的含義用某種溫情漫漫的東西取代了。換句話說,那電影簡直就是和《中國農民調查》那本書一樣的讓都市白領換口味的精神調劑品。
《活著》這本書,則顯然是偉大的。是對生命本身的直接描繪。在這本書裡面,個人的境遇已經被放到了很低的地方。或者說,個人的境遇只是一個培養皿。
我想作者並不是想討論和命運作斗爭之類的話題,也不是想討論花花草草應不應該被車輪輾之類的,甚至不是討論花花草草被車輪輾(前/時/後)應當維持怎樣的生存狀態,他只是描寫著生命的種種巧合與波折,只是舉起培養皿說:「看,草履蟲是這樣的哦。」然後我們點頭。至於這個草履蟲為什麼是這樣,能不能是別的樣子。好像並不是討論范圍內的東西了。
但是這樣的描寫本身,卻有著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活著》這篇小說就是寫出了這種存在,讓人無法辯駁,讓人不得不接受其合理性,讓人明白,生命只能是這樣,不能是別的樣子。
其實我個人的想法,是覺得在任何情況下,人都應當有其可以改變的東西。嗯,就我個人而言,這個大概是在看 SHAWSHANK REDEMPTION 之後有的想法。但是,《活著》這本小說太有說服力了。以至於我得出的結論是,我還不夠老,還不是去當和尚的年紀,所以,才會覺得世事猶有可為。
7. 《活著》是不是真實故事
《活著》不是真實的故事,是現代作家余華編寫的小說,但是取材於現實生活。
1、《活著》的內容:
《活著》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2、《活著》的創作背景: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7)活著是長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活著》的作者余華的創作經歷豐富,作品頗多: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
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8年憑借作品《兄弟》,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8. 活著,是什麼類型的小說
《活著》,長篇小說,作家余華的代表作,小說中的主人翁福貴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由於嗜賭放盪,輸盡家財。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佃農,並很快被國軍抓壯丁捲入國共內戰。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經受著苦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余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9. 余華長篇小說《活著》的賞析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余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余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余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余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余華的告別先鋒小說的宣言是:"我現在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著》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余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余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子。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余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說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著》。這樣說來,《活著》應該是余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活著》是余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我們可通過《活著》繼續一個真理: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余華在自己的創作風格轉型期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因為另外一個真理,"寫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賦的",余華的先鋒性寫作在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後,於1995年左右的時候徹底陷入了低潮。事實上,這在中國文壇還是具有一定廣泛性的。1980年以後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經被先鋒的這樣的標簽貼過,不過他們在90年代前後,悄然進入了他們曾經不屑的主流文學。當然余華等少數幾人堅持的時間甚至還要更久一些。
從這個角度說,《活著》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余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當一個游手好閑的人是余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著》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說,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著》給予了尖銳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著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著》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著》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著》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余華在冰冷中敘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著》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里。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10. 活著,是什麼類型的小說
現實主義小說。是文學作品。
《活著》,長篇小說,作家余華的代表作,小說中的主人翁福貴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由於嗜賭放盪,輸盡家財。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佃農,並很快被國軍抓壯丁捲入國共內戰。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經受著苦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余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