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閱讀短篇小說
『壹』 如何閱讀小說
我自己說不好,給你點專家的建議吧。
兒童文學作家樂多多覺得,不管哪個年級的孩子,都要進行課外閱讀。她本人非常認同新課標語文教材中的思想:讓孩子在閱讀中認識世界、拓展思維,進而提升語文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具體要說哪些書,這要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來決定。其實閱讀也是一種能力,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很多名著類是一定要讀的,比如《四大名著》、《小王子》、《魯賓遜漂流記》《愛麗絲夢遊仙境》《綠野仙蹤》等中外名著,並表示非常愛讀。像這樣的孩子,她建議他們繼續讀這些經典的大部頭作品。
有很多優秀的中國作家的作品也非常值得四年級孩子閱讀,比如說最近比較流行的《胡小鬧日記》,就是上面我提到的作家樂多多的作品。
不僅文學性趣味性兼具,還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
小學階段的孩子,雖然看似年齡小,但心思卻很多。樂多多的作品,我覺得還是非常貼近孩子的心,解決孩子的實際問題的。
『貳』 短篇小說特別適合和孩子進行深度閱讀,五個維度評價標准全具備!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分享了關於「大聲朗讀給孩子聽」的作用,以及在朗讀的過程中如何高效引導孩子思考的建議。有家長發來信息,提出這樣的兩個問題:
這樣的困惑很多家長都有,而且實質上很多家長都很忙,沒有時間在各種書本中挑選合適的段落和孩子進行深度的閱讀。
就家長提出的兩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是家長和孩子閱讀親子關系並沒有建設到位,這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特點以及整個家庭的環境,為孩子提供支持性的「大環境」,慢慢的調教。
第二個問題如何挑選書和合適的段落,如果家長覺得有難度,需要投入的時間過多, 我則建議家長用一些「名家名篇的中短篇小說」和孩子進行深度的閱讀。 比如:我曾經多次和孩子一起讀的莫泊桑的《項鏈》和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這2個故事即有懸念,又有有趣的結尾,人物特點鮮明而生動,特別適合拿來和孩子一起探討。
在《百萬英鎊》中,兩個富翁給一個誠實的窮人無法兌現的百萬英鎊的故事,作者用漫畫的筆法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各種丑態,滑稽幽默,生動的表現了小市民的見聞。在諷刺的後面,實質是作者對「拜金主義」的批判。
在《項鏈》中,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為了參加上流 社會 的舞會,借朋友的一串項鏈炫耀自己的美麗,回家途中丟了項鏈,用十年的時間節衣縮食的打工,但是最後卻得知所借的項鏈是一串假的鑽石項鏈。以項鏈為主線,多重人物關系,語言和心理活動,整個敘事有序而集中。
當然類似這樣的故事適合三四年級及以上的孩子一起學習使用。
在低幼階段,也有很多這樣的有著強烈對比的故事,比如《田鼠阿佛》也具有這樣的特點。
阿佛看起來是一隻很懶散的老鼠,當別的老鼠為寒冬收集食物的時候,它卻在收集一些和過冬毫無關聯的寶貝。比如:陽光、色彩、文字等等。在故事的結尾,當大家都沒有食物時,阿佛收集的寶貝讓大家在冬天更溫暖和團結……
類似這樣的故事,就很適合和孩子一起進行精讀,帶著問題去讀,具體如何提問的技巧,在之前的文章中有系列的分享。為什麼選擇這些類型的文章,或者說哪些類型的文章適合家長用來和孩子進行有深度的閱讀?
整個文章或者故事不是很長,家長用一個晚上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讀完,孩子的壓力不是很大,時間戰線拉的不是很長。
一般情況下,我和孩子每天晚上進行閱讀的時間保證在30-40分鍾(一節課左右的時間),如果孩子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里能聽到一個完整的,帶著懸念的,精彩而刺激的故事,他們的配合度就會很高。
在中短篇的小說中,總是有著強大的人物發展對比,要引人入勝,強烈的對比是快速而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項鏈》中如此,在《百萬英鎊》中如此,在《田鼠阿佛》中也是如此,當然很多故事和文章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家長靈活使用即可。
各種對比最能引發孩子思考和探討慾望,一般情況下,孩子都很願意選擇他們價值觀中「喜愛」的那個角色,在強烈的對比下,孩子的主動性的慾望就會被激發出來,孩子自己評價角色,對比角色,探討角色為什麼會呈現他們「喜歡或者不喜歡」的狀態,是孩子深度思考的重要手段。
中短篇故事中往往對人性某些方面的探討會比較多,就人性的話題,很適合和孩子進行探討,而且討論起來會很有趣。
人性是復雜的,我們讀書給孩子聽,就是希望孩子能夠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了解各種可能性,而對比強烈的各種人性的探討,能夠豐富孩子對世界/人物/的多重認識,生活中我們都把孩子保護的很好,但是在這些對比強烈的故事中,我們的孩子能夠了解這個更為真實的世界,而且就人性的問題,家長也特別容易提出各種問題,比如:
類似這樣的問題,家長提問起來也很容易,畢竟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是教育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來備課,這種類型的文體家長能夠做到拿來就用。
在中短篇小說中,往往會有一個有趣的背景,這背景可能是 歷史 的瞬間、獨特的地點、獨特的環境,這些有趣的背景,獨特性的存在和孩子一起討論也會很好玩,實測在討論這些有趣的背景時,孩子會很放鬆,沒有「被學習」的壓力。
這特別適合來訓練孩子預判的能力,往往此類故事的結局和孩子設想的都有所不同。
從引導孩子預判結局到和孩子一起分析結局,意外的解決往往給我們意外的驚喜,這種意外的結局也特別容易提出問題,比如:
在閱讀效果的積累上,時間是唯一的法寶。但是,從閱讀深度上,名家短篇或者中長篇比較適合和孩子進行探討,類似《項鏈》這樣的文章用來精讀,孩子也不反感,家長也不感覺到有壓力,過程還會很有趣,為什麼不呢?
作者:路琰,是《生活是最好的教養》《要孩子愛上閱讀,家長該怎麼做》等暢銷書作者,國家科學 育兒 示範區策劃人之一!
『叄』 如何閱讀短篇小說
結合作者及當時時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要學會做批註,劃一些有含義或包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賞析;閱讀完後要思考作者要表達的意義
『肆』 閱讀短篇小說的教學思路
閱讀短篇小說是個主動的過程。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做到這一點。
提問,想像,預測,聯想,思考
在上閱讀指導課的時候,可以用到這些做參考。這些是主動閱讀技巧,讀小說,讀其他任何文字的東西,可以跳開文字本身,和作者給圈定的意義背後,你是否有嘗試去思考過?
預測,在現在的課文里也有提到,說明這種教讀法可以嘗試,到語文學習有不僅僅是掌握方法就是全部,這些是走向,我手寫我心等語文實踐能力,由此直接促進實踐活動,還有是由語識(我的理解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感的語文實踐等。
教方法目的是為了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
還有一句話,王老師說的好,研習過去的課,目的是為了未來的課。
老師課堂上的讓學生不知所措,其實也沒關系,因為有所獲,才是最後要達到的目的,一定要記住,不要要求完美,是對自我,學生以及課堂的最大尊重。
今天因為下雨,練習了四張毛筆字。不為了寫得多好,拿得出手,只為用這樣簡單的方式,去讓自己堅持做一件事情,不求目的,在意過程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
『伍』 小說課|畢飛宇讀小說和寫小說的20條技巧
學習寫作說到底就是學習閱讀。你讀明白了,自然就寫出來了。
——畢飛宇
畢飛宇的《小說課》有八章內容,每章以1~2篇經典短篇小說為例,講解小說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技巧,語言淺顯幽默,分析深入淺出,對於提高故事讀寫水平很有助益。
書中關於讀小說和寫小說的20條技巧,整理如下:
小說是公器:讀小說不是為了印證作者,相反,好作品的價值在於激勵想像、激勵認知。傑出的文本是大於作家的。讀者的閱讀超越了作家,是讀者的福,更是作家的福。
好的讀者:一隻眼看全局,一隻眼盯局部,既能看到小說內部的大,也能看到小說內部的小。
小說的基本面:無論閱讀什麼樣的小說,都要找到小說的敘事時間和小說的敘事空間。
小說的節奏:該上揚的時候,你要有能力揚上去。到了往下摁的時候,你要有能力摁到底、摁得住。正所謂」猶如看蒼山綿延,猶如聽波濤洶涌「。例如《促織》的節奏:低谷——反彈——最高峰——冰窟窿——海狗——反彈。
小說的抒情:小說不像詩歌、散文,小說不抒情,有時反而控制感情,小說不宜」抒發「,只宜」傳遞「。正如張愛玲所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小說的邏輯:處處體現生活的必然性,合目的,合規律——這是審美的心理機制。林沖的落草之路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偶然的。
小說的反邏輯:不按照生活的邏輯發展小說,用「不寫之寫」給讀者製造「飛白」——這是審美的心理距離。例如曹雪芹筆下,最起碼有兩個王熙鳳,一個是面對著秦可卿的王熙鳳,一個是背對著秦可卿的王熙鳳。
小說的結構:非故事類小說更適合點面結構,運用「先整體後局部」的完形心理學原理,讓讀者自己補白言外之意。
小說的人物:碰到難寫的人物,比如詩人,可以使用鋪墊手法,也就是修樓梯,而且鋪墊要非常簡潔,防止小說臃腫。
小說的人物:塑造人物,一半在敘事層面,一半在輔助層面,即鉤沉、前史。如楊二嫂年輕時的綽號是「豆腐西施」,後來是「圓規」,綽號的變化體現了性格發育。人物塑造的還有個前提是,你必須有能力寫出與他(她)的身份向匹配的勞動。如苔絲的形象伴隨著她的勞動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了。
小說的對話:描寫和敘述是作家之權,而對話則是作家很難把控的,對話呈現的是人物的性格,而不是作家個人的語言風格。
海明威式對話:簡潔,能省則省,一句頂萬句。凹進去,不解釋。有力量,有壓迫感。只描寫,不敘事。像電影語言。
李商隱之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李商隱之痛」,憋在心裡頭說不出口:我痛苦啊,到現在都當不上宰相。李商隱說:「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袍未曾開。」
短篇小說的篇幅是合圍而成的家庭小圍牆,講究「一枝紅杏出牆來」的「出牆」,講究「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內容大於形式叫悲壯,內容等於形式叫優美,形式大於內容叫喜劇。越虧空、越誇張,喜劇效果就越濃。
小說家喜歡兩件事:一是理直而氣不壯;二是理不直而氣壯。這里頭都是命運。
悲劇是無法迴避,有必然性。別林斯基說:」偶然性在悲劇中是沒有一席之地的。「古希臘人稱悲劇為」命運悲劇「,因為是」看不見的手「,而不是人類自身導致的悲劇。
審美的心理距離:西方講「物——物」的距離,也就是「實——實」的距離。東方講「物——意」的距離,即「實——虛」的距離。如國畫中的飛白。文已盡而意有餘。
好作家有一種天賦叫直覺,就是他知道該怎麼寫。畢飛宇說,我個人之所以如此熱愛寫作,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體驗直覺。它是一種生理快感。
學習寫作說到底就是學習閱讀。你讀明白了,自然就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