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短語
❶ 求一些武俠小說中經常用的短語,比如 手下留情,後會有期等等..
東方資料籍 中國古代術語資料
十二經脈
指人身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包括手陽明、手少陽、手太陽、手太陰、手厥陰、手少陰、足陽明、足少陽、足太陽、足陰、足厥陰、足少陰共十二經脈。十二經脈運行於一身內外,遍布各處,不論是四肢、軀干、內臟無所不到。這十二經脈同人體內的臟腑均各有聯系,是人身血氣外運、內外統一的主要循環通路,所以又名為十二正經,並以此構成經絡學說的主體。
古人觀察天地間陰陽的變化和其大小的發展過程,發現陰陽的消長各可分為三個階段。陽的方面:少陽是陽氣之始,太陽是陽氣之盛,陽明是太少兩陽相合而成;陰的方面:少陰是陰氣初生,太陰是陰氣隆盛,厥陰是太少兩陰之交盡。這樣這將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再配屬手足而成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合為十二經。這種陰陽的概念與人體的部位和臟腑的屬性相配合,以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臟為陰作原則,結合經絡的循行分布與內臟的關系,定出了十二經脈的名稱。例如循行於上肢有關,所以定名為手太陰肺臟有關,所以定名為手太陰肺經;循行於上肢外側前緣的經脈,因其和大腸經。其餘類推。
十二經脈都有一定的順逆循行方向,並且相互銜接彼此通氣。據古籍載,「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這種循行的走向規律,若以軀干為中心,則手三陽、足三陰自肢體的遠端行向軀干,是向心性的經脈;手三陰、足三陽自軀幹部走向四肢遠端,故是遠心性的經脈。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十二經脈可以溝通表裡內外和通行營衛氣血,溝通四肢百骸、頭面軀干,五官九竅,將人身組成一個上下左右、內外統一的有機活體,十分重要。根據經脈和臟腑的關系,還可以探究和判斷人的病理狀態,在臨床上有診斷必治療的重要價值。
人皮面具
傳說中的一種易容工具,將之套在頭上可以變換面目,喬裝他人。武林中許多高手皆擅此道,在江湖上行走時廣泛使用。在古龍《武林外史》中,王憐花便是製作人皮面具的高手。唯此面具製作工藝均未詳述,因難知究竟。
八仙迎客
亦稱「八仙郊迎三百里」,是江湖上一種迎接賓客最隆重的禮節。主家多數是一幫之主或德高望重的人物。而負責出迎的八人或是本幫內武藝高強之人,也可能是客人身份,為表示對主人和所迎貴賓的尊敬而甘願充當主家的知客。八人分四對去遠道迎賓,所迎接的貴賓聲望、身份須在主人之上。(見梁羽生《廣陵劍》)
三象歸元
武學術語。三象歸元之說,在於研究神、氣、脈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人主張「神與脈合」,有的則側重「神與氣合」,有的主張舍氣從脈,有的主張「氣脈精神,天人合一」,不同的主張形成了不同的練功心法,不同武學流派由此而生。(見梁羽生《聯劍風雲錄》
三刀六洞
幫會規矩。如果做了無可挽回的錯事,請求對方恕罪,就得用利刃在自己的身體上對穿三個窟窿,此之謂「三刀六洞」。這是一種僅次於自盡的自我刑罰。黃河大幫會副盟主楚大鵬等在宮錦雲面前曾以此法賠罪,乞求其父黑風島主援手救治幫中兄弟的化血刀之傷。(見梁羽生《鳴鏑風雲錄》)
三清弟子
指道教弟子。三清,系道教所尊的三位神,即玉清 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道書說此三神居天外仙境,稱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太清。一般將道家人稱為三清弟子。諸葛寬以此稱呼席大千。(見諸葛青雲《武林三鳳》)
大內
指皇帝宮殿。《舊唐書·德宗紀上》:「天寶元年四月癸巳生於長安大內之東宮。」另一意義專指漢代京城內的倉庫名。《史記·景宗本紀》:「置左右內官,屬大內。」武俠作品中的大內高手,即指皇宮內負責警衛的武功高強之人。
大吹法螺
法螺是一種海中的軟體動物,殼為螺旋狀。大者於螺頭穿孔吹之,發聲可傳遠,吹之嗚嗚作聲,自古為佛事和軍用的樂器。「大吹法螺」被後人引申為吹牛之意。段譽對南海鱷神胡亂吹牛哄得他信以為真,心下自嘲自己「大吹法螺」。(見金庸《天龍八部》)
萬里行屍
屍體被趕屍人趕著行走,江湖上稱之為「萬里行屍」。據說湘西一帶,有專以趕屍為業的人,如「僵屍門」即屬此類。經趕屍人作法,死屍便聽從指揮,要走便走,要停便停,縱然是三伏天,行屍十天半月,也不會腐臭。這一行有很多禁忌,神秘詭異之至。路人若是碰到萬里行屍,便得遠遠避開,切忌和趕屍人講話。(見梁羽生《聯劍風雲錄》)這種現象並無科學依據,乃小說家之杜撰,不足為憑。
門規
又稱戒條,是某門派自掌門人而起都須凜遵的行為規則,大致為不得欺師滅祖、姦淫好色、色結妖邪一類內容。有些門派清規戒律甚為繁復,如華山派有七戒,恆山派有五大戒律。(見金庸《笑傲江湖》)
馬眼子
江湖行話。即專門四下探訪名馬的人。憑著一雙飽具經驗的眼睛,再加上一張油滑善辯的嘴,無往而不利。「馬眼子」周江曾企圖說服寇英傑將寶馬墨水仙賣給玉觀音鄔彩菱,卻碰了一鼻子灰。(見蕭逸《馬鳴風蕭蕭》)
開口笑
武林幫派之長樂幫中酷刑之一。以一根木棍撐入人口之中,自咽喉起碼塞至胃,一時不得便死,苦楚難當。(見金庸《俠客行》)
天龍八部
佛教名詞。佛經說擁護佛教的有諸天及龍神等八部,經常參與聽佛說法。《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即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即「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以「天」及「龍」為首,故名。八部者,一天,指天神;二龍,指龍神;三夜叉,食鬼之神;四乾闥婆,只食香氣的樂神;五阿修羅,執拗而善妒之神;六迦樓羅,食龍之大鳥;七緊那羅,頭上生角的樂神;八摩睺羅迦,大蟒神。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的個性和神通。金庸將「天龍八部」作為他一部小說的名字,小說寫的是北宋時武林中的故事,其中並無神道精怪,借用此名是象徵書中那些性情各異的塵世人物。
夫妻臉
一對夫妻生活久了,兩個人的相貌會變得相似,名之「夫妻臉」。與之相類似,又有「朋友臉」。妙手李天回見到大風堂的趙簡和上官刃時,大感驚訝,認為是極難見到的「朋友臉」,於是以高超的手術將二人面貌互換,趙簡的身份成了上官刃,上官刃成了趙簡。後來,變成上官刃的趙簡利用易容後形象,打入四川唐門老巢唐家堡,甚至連自己的兒子趙無忌都認不出來而險些釀弒父悲劇(見古龍《白玉雕龍》)。現代科學已經注意到所謂「夫妻臉」的現象。
五行
中國傳統哲學的范疇之一,包括金、木、水、火、土五個構成萬物的元素。這五個元素的性質相生與相剋,因而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相生」意味著相互資生、助長,如,木生火、之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剋」意味著相互制約、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說」在古代運用廣泛,統治者視為治理山川國家的法則,兵家以五行述勝負因素的相互關系,醫家用來觀察人病理變化,辯證施治,拳家以五行結合拳式和人體,用以解說拳理和鍛煉法則。如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某些基本拳式配組為五行系統,作為構成拳式、拳招等的基本動作。五行中「木」可以彎曲、伸直,那麼形意拳中直線出來的崩拳就屬木;劈拳如斧頭下劈,而金屬屬「金」,那麼形意拳中的劈拳便屬金。此外,五行各自的分布方向是南方火、北方水、東方木、金方金、中央土,所以太極拳中將步法中「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作為五行。
以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解釋拳理,攻防依此而設計,便產生了五行拳。形意拳譜說:「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鑽拳之形似電,性屬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彈,性屬土。」這樣,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劈拳能生鑽拳」,也就是能由劈拳動作轉接為鑽拳動作,依此類推。這種理論,使五行拳的動作規范化、程式化,如果用於實戰,則將大大拘泥了。此外,在武俠小說中還多處出現以五行原理而設置的各種花木陣、土石陣或者刀劍陣等。根據相生相剋的關系,組織起程序化的陣式是可能的,但如果說一踏入所謂陣中,頓時令人心智迷失,樹木土石皆「活」了起來,則屬無稽之談。
丹田
人體部位之一。丹田共有三處:兩眉之間的印堂穴為上丹田,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為中丹田,臍下一寸三分處為下丹田。丹田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之處,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能鼓舞臟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之流轉循環自動不息,生活因此得以保持,生命亦賴以相繼。故丹田有「性命之祖」之稱,也稱之「十二經之根」、「五臟六腑之本」。又因為丹田是「呼吸之門」,又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全身氣血匯集之所,故此又稱為氣海。古代醫家十分重視丹田的作用,「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不絕,則生氣一線未亡。武術家認為:「練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無人敵。」丹田之氣由精產生,氣又生神,神又統攝精與氣。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宰。丹田內氣的強弱,是決定人的盛衰存亡的關鍵。一旦內功練成,內氣可收可發,收時內氣堅凝於腹臍之間,發則氣隨意轉,力從氣均無所不至。用之於技擊之中,隨意運行發放至身體所需要的部位,其威力甚大。在武俠小說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氣海(即丹田)涌動,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系誇張之語。
內家1
剛隱於內的武術風格,或以內功為主的武術家,或「以靜制動」的拳術。一般將武術兩大流派之一的武當拳稱為內家。從明代起武術界始有內外家之說,而以清初黃宗羲所撰《王征南墓誌銘》中始記載內外家之分。他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至清時,有人將太極、形意、八卦劃為內家,少林等多種拳術劃為外家。《國技論略》載:「南派------其中以太極為主,又有八卦、形意兩門,與太極拳為一派。北派門類甚多,其尤著者為彈腿、查拳、八番、長拳、迷蹤、二郎短打、地趟、八極、批卦等。」內家拳歷史上被認為起於明代道士張三豐。今之所謂內家拳的代表拳術是太極拳,由清康熙時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據戚繼光《拳經》創編而成,後衍傳有陳式、楊式(楊露禪傳)、武式(武禹襄傳)、孫式(孫祿堂傳)、吳式(吳鑒泉傳)等家。後代一些造詣高深的武術家,一般都是內外雙修,既長於內功,也精於搏擊。武俠小說中,有些過於誇大內容的「內功」,可於無形中發也飛沙走石、摧花折樹之力,屬於妄談。參見「外家」條。
內家2
俗稱方外人為外家,俗家人為內家。也有稱方外人為內家,俗家人為外家。
內家3
俗稱習武之中在家修煉的為內家,行走江湖的為外家。
打尖
江湖唇典。意指旅人中途吃飯。如小說《紫拐烏弓》中,少俠吳湘到泰安城高升店,店小二迎上來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坐
習武的種入門方法,即閉著眼睛盤足而坐。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打坐的基本內容有三: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也是學習正宗武術的三個基本條件,否則,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禪。
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為臣足。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臣民則效指揮如意之勢。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便是這個意思。有些人練習技擊,平時一切本極從容,一旦倉猝應變,立感受氣息上浮,手忙腳亂,雖技擊工深,終難收效於頃刻。此即心動氣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為動,技擊自達神化之境。
數息本是道家修養法,佛門亦然。初學技擊者,必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拋卻萬念,靜聽氣息之出入,默記其數,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記數太多,以免神昏心亂。比數息進一步的是聽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掌緣五指之尖,靜心聽之,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數息和聽息練到一定火候,則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致辭喘促,下實則上輕。
生死之關,為眾生之大關鍵。武功經絕是與克敵制勝聯系在一起的,質而言之,即曰「殺人之術」。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關,則臨敵時毫無畏怯,即使敵人筋力勝過自已,也能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勝券。
東廠
官署名。明成祖於永樂18年(1420年)在京師東安門北設立東廠,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事,採用特務手段監視官員,鎮壓人民。用宦官提督,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察院之第二、第三人充任;設帖刑官二人,由錦衣衛千戶、百戶充當;隸役、緝事等官校亦由錦衣衛撥給。諸事可直接報告皇帝,權在錦衣衛之上。東廠內有不少武林強人,常於半夜三更潛入文武百官私第窺探,內閣大員聞之色變。明朝成化年間,東廠曾和錦衣衛一同奉旨查抄吏部尚書唐國瑞府第。
白馬非馬
古時公孫龍學派的名辯命題。他們認為「白」是命「色」的,「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馬」就是「白馬」,不能說「白馬是馬」。只能說「白馬非馬」段譽嫻於此學,頗有論辯之才。曾以此詰難南海鱷魚,使這個文墨不通的南海鱷神如墜五里霧中(見金庸《天龍八部》)
外功
所謂外功者,乃專練剛勁,如鐵臂膊等。這種功夫制人有餘,自衛則不足了。內功是專練柔勁,行氣入膜,以充全身,雖不足以制人,可是練到爐火純青的時候,不但拳腳不能傷其毫發,就用刀劈劍刺亦難使其毫發,就用刀劈劍刺亦難使其受損。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乃內外功之總括。如以《易筋經》論,「揉」為內功,「打」為外功;就太極拳而言,太極之「形」為外功,太極之「功」為內功。內功只有積精累氣一條正路,氣在丹田任督間流行者為內功,亦稱道功;由丹田積累而運達四肢全身筋骨皮者為正宗外功,此外還有一些不知運氣的鄉下土把式以及旁門左道的外功。內功為武術之體,外功為武術之用。
人們常認為內功優於外功。涵靈禪師說:「習外功者,劈、擊、點、刺,念念皆在制人,是重於攻。攻者非但能夠殺人,亦能夠自殺,所以稱為死機。習內功者,運氣充體,如築壁壘,念念在於自保,任他來攻,縱有硬功和兵器,亦不能毀其得逞,終必知難而退,所以稱為生機。」
外家
剛顯於外的武術風格,或以外功為主的武術家,或以少林拳法為代表的武術。屬於外家的拳術種類甚多,有少林拳、少林十二式、少林七十二藝、大小洪拳、炮拳、長拳等約五十多種。相傳外家武術的創始人為北魏時中國佛教禪宗祖師達摩,經今人考證,達摩創立少林武術之記載不確。一般認為內家尚柔,以靜制動;外家剛健,以勁力見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內家重於內功,而外家偏於外勁。內外二家之分,是就兩大流派的技術風格而言,二者之差別在術不在氣。武術的內功與外功是各流派都具備的,均強調「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內外雙修。代表外家拳的少林武術,在內功方面亦有極高要求,如「拳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等。外家武術的著名內功有易筋經、混元一氣功、十八羅漢手等。參見「內家」條。
馭劍四妙
即輕、靈、疾、固四字。指輕快、靈巧、疾威以及盤心固掌內力深湛。鐵海棠以此教訓郭彩菱,認為她最後的「固」字功夫不到家。(見蕭逸《馬鳴風蕭蕭》)
西廠
官署名。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13年(1477年)在東廠以外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提督,其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范圍自京師遍及各地。西廠搜羅武藝高強之人,為其所用。綠林大盜鄭四海就託庇於西廠,任錦衣校尉,曾奉汪直之命潛入大學士商輅家行刺。後來,西廠因遭到反對而被迫撤銷。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又一度恢復西廠,劉瑾被殺後廢除。東廠、西廠、錦衣衛三個特務組織狼狽為奸,時人並稱為「廠衛」。
自封血脈
又作「自閉經脈」,術語。以上乘內功封閉經脈、血脈,停止經絡中物質和血液流動。中醫認為,人體循環系統除血管外,還有經絡系統,並認為其中亦有一定物質在流動、運行。經脈和血脈封閉的時間過長,人體會僵化不動。雲海和尚被白蠟針射中後,深恐白蠟蟲汁隨著血脈、經絡流遍全身,遂立即自封血脈。(見蕭逸《天龍地虎》)
自殘肢體比武
茅山花女珍薇在秦淮花會上選夫比武,拳掌、兵刃難分上下,於是她提出了這種自殘肢體比武方式。比武雙方各持一柄利劍,她在先,自行斬掉左手小指,對方隨後;再削去五指,再削手臂、左、右腿,挖目取心,直到分出勝負為止。自殘肢體比武,殘忍乖戾,自不足取,因而秦淮花會主持人取消了這種方式。(見卧龍生《七絕魔劍》)
閉關
武學術語,又稱「坐關」,語出自佛教。「閉關」在佛教中指個人或數人結伴,閉門專心結期修禪或數人結伴,閉門專心結期修禪或學經、懺悔、寫作等,斷絕一切事務與人事交往。結期的時間,最短者為三天、七天,中等者為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三個月,長者可達一年乃至三年。閉關一般是獨居一室或一座小院,藏傳佛教的瑜伽行者則多獨居山洞。有專人照料其生活起居稱為「護關」,在武俠小說中則稱為閉關者「護法」。入關之後,洞口或門戶須封閉,僅留一送食物的小窗口,待修煉期滿,才能打破關口出關。結期閉關專門修禪,對於一般散亂多的人來說,顯然易闖過散亂關,使修行功夫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乃至深入各種禪定。
小說家筆下的武學大師閉關修煉,多是為了突破練功中的難點或潛心修煉某種新奇武功。據說此種閉關必須經過「風、喘、氣、息」四個大關。閉關之初,幻覺較多,靜坐人會突有「萬竅灑灑生清風」的感覺,是為「風」關;在這一階段,最易走火入魔。到了第二階段,真氣充滿四肢百骸,練功者自然會發生深長而急促的呼吸,是為「喘」關;到第三階段因喘急而發奇聲,是為「氣」關;在通了氣息之後,轉為寧靜和平,便是過了「息」關。四關過後,大功告成,閉關人恢復正常。閉關期間,人體處於非常狀態,不但毫無拒敵之力,而且極忌干擾,否則後果不可設想。閉關練功在許多武俠小說中無多有述及,皆以其小說家言,未可輕信。
守宮砂
守宮,蟲名,蜥蜴的一種,又名壁虎。因它經常守伏在屋壁宮牆,捕食蟲蛾,故得名,據晉朝張華撰《博物志》載:「蜥蜴------以器養之以硃砂,體屬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支體,終本不滅,有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這便是守宮砂的由來。峨眉派女弟子拜師之時,均由師父在臂上點下守宮砂,逢到祖師郭襄誕辰時,均要檢視,凡婚嫁或失身者,守宮砂消失,便不能傳授本門最高深的功夫。(見金庸《倚天屠龍記》)
並肩子
江湖黑話,即朋友之意。
江湖四忌
指僧、道、婦、孺。因這類人物,雖貌不驚人,卻常常身情絕技,深不可測。江湖大派宇內十二令的總提調鷹千里陡遇成玉霜,腦海里便記起這個告誡,再不敢造次。(見蕭逸《馬鳴風簫簫》)
陰陽
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歷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古代思想家認為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來表示之,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如西周末年伯陽父認為:「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國語·周語上》)《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進一步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把陰陽交替看做宇宙根本規律。在中國文化中,武術受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和宗教的影響最深,因此在武術的原理和招法上都體現了「陰陽」的內容。太極拳中「動與靜、曲與伸、柔與剛、合與開、弛與張、抑與揚」等拳理,就是對陰陽對立統一的具體表述。此外,中國武術的共同精神講究以靜制動,以虛御實,以巧勝拙等,也無一不貫穿著哲學上陰陽的基本意義。
紅貨
江湖唇典。指走鏢過押護的銀錢類貨物。
走鏢
舊時武林術語,即鏢師保護錢財物等上路,有時也有保護人的,稱肉鏢。江湖上把攜重要物品行路分為輕重二種走法,輕走指秘密上路,重走便是請保鏢護持上路。走鏢方式有三,一是威武鏢,二是仁義鏢,三是偷鏢。威武鏢是在行李上長插一桿大纛旗,旗上寫明鏢師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動的,上面安了軲轆。走鏢時將鏢旗拉至頂上,叫做拉貫頂旗,鑼聲打起長槌:「哐! 哐! 」鏢手們或亮起噪門喊號子,或者喊出本鏢局江湖名號,這叫亮鏢威。走仁義鏢,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長槌鑼、五星鑼或七星鑼。如果某個關卡厲害,不讓隊伍經過,又斗不贏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聲,馬摘鈴,車軲轆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過去,這便是偷鏢。
走火入魔
武學術語。練功方法有誤,導致氣血逆行而產生的現象。武俠小說中的武林中人最怕的是練功時「走火入魔」。走火入魔或者氣血逆行,穴道貌岸然封閉,導致癱瘓或殘廢,或者如癲如狂,痛苦不堪,重者當場狂噴鮮血,氣逆而亡。
走火入魔是道教內丹的說法,但其中的「入魔」則來自佛教所說「魔事」。魔,為梵語「魔羅(Mara)」的略譯,佛教指能破壞、障礙、擾亂學佛之人,從而令修行者喪失「慧命」而入於歧途者。佛書中一般說有四魔:一煩惱魔,指自內心生起的貪嗔痴等煩惱;二陰魔,指「五陰」,即身心;三死魔,指死亡;四天魔,指一種專門妨害修學佛道者的六欲天「魔王」。一般所說坐禪中可能出現的「魔事」,指禪定中的各種幻覺及身心的各種病態變化,主要是心理上的各種不自覺的變態、失調等現象。
武俠小說中「走火入魔」的原因之是練功不得法,或練功的緊要關頭忽被擾亂心神。公孫奇搶來桑家毒功秘決自行修煉,桑青虹又故意引導他走上錯誤的練功途徑,結果他走火入魔而死。(見梁羽生《狂俠天驕魔女》)
兩儀
中國古代哲學名詞。出自《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指天地或陰陽。一些武術家借用此詞來引申到拳法中,如武術家孫祿堂就將動為陽、靜為陰,合稱動靜為兩儀。他說:「身體一動一靜之式,兩儀是也。」孫氏還把左右變轉為陰陽轉換,把八卦掌的左、右繞圓走轉也合稱為兩儀。他說:「兩儀者,是一氣伸縮之理。左旋之則為陽儀,右轉之則為陰儀也。」另外,孫祿堂還依「近取諸身」說,比附人體「兩腎為兩儀」。動靜、陰陽、剛柔等是中國武術的重要形神特點,所以武術中多有以「兩儀」名辭引入之處。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華山派掌門岳不群之妻寧中則善合兩儀劍法,並將之傳給令狐沖和岳靈珊。
兵解
魔教儀規。教主臨死前必須由部下割下頭顱,才能夠脫體飛升,是為「兵解」。若是經由雷火天劫,就會形神俱滅了。(見古龍《圓月彎刀》)
扯乎
江湖黑話,逃跑之意。金庸《鴛鴦劍》中:「蓋一鳴叫道:『好傢伙,大鏢頭要扯乎!』」
招子
指眼睛。古代指招貼、告白。《永樂大典》中:「今早掛了招子,不免叫孩子出來,商量明日雜劇。」大抵眼睛為一個人的招牌,故引申而稱「招子」。武林中,下手歹毒者常直取對方雙目,意欲廢掉對手的招子。
松人
江湖黑話。趕快逃走之意。金庸《倚天屠龍記》中:「那少婦叫道:『散水,散水!松人啊!」
奇經八脈
人體上的八條經脈,分別為沖脈、任脈、督脈、帶脈、陰維脈和陽維脈等。因其不拘於十二經脈,無表裡配屬五行干支,所以稱為奇經。在作用上雖然每經各有所異,但是總的來說,有溢蓄正經脈氣的調節作用。假使以自然界的物象來作比喻的話,則十二經脈猶如江河的幹道,而奇經八脈則是調節流量的湖泊。所以李時珍說:「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流於湖澤。」奇經八脈的分布縱橫於全身,皆以其循行的部位和作用而命名。其中沖脈、任脈、督脈皆起於胞中,而出於會陰之間,任脈由會陰而行於腹,督脈由會陰而行於背,相接於齒縫中齦交穴,分之則為任督二脈,合之則為一體,以象徵地理上子午南北現象;沖脈由會陰出氣街,並足少陰繞絡口唇;此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都為帶脈所經束;
由於奇經之中除了任、督二脈有自己的腧穴外,其它各經都沒有自己的穴位,而附於它經,以它經的腧穴作本經的穴位,所以奇者也有「寄」的含義。新派武俠小說中,多有「打通」任督二脈的說法,認為這樣即可令人功力大進,甚至力量用之不竭,此系小說家言,不足信。
拆招
招,拳術、劍術等武功中的動作,如:「使了一招兒。」拆招,即指對打,也指對練。
金盆洗手
武林中人退隱時舉行的一種儀式。洗手人雙手插入盛滿清水的金盆,宣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出拳動劍,決不過問武林中的是非恩怨。儀式常邀武林同道觀摩作證。洗手人有的是因為一生殺人如麻,晚年放下屠刀,懺悔罪愆;有的是看破武林中的種種紛爭丑惡,矢志退出漩渦,潔身自好,以求全軀。衡山派高手劉正風厭於正教與魔教之爭,曾想金盆洗手,誰知卻招來滅門之禍。(見金庸《笑傲江湖》)
空門
武學術語,防禦不到之處稱空門。
性命雙修
氣功修煉功法之一,屬高境界、高層次功夫,在儒、釋、道三家傳統氣功修行法門中各有不同派別。就道家而言,性命雙修指相對於外丹功的內丹功。道家功夫自古有內修和外養兩種。外養以葯補療法和飲食療法來達到祛病延年
❷ 寫古代的小說常用的詞語,短語,以及一些常識
官品各個朝代不同的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這里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明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清代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回答者:音花名偵探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1-13 12:00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唐代科舉考試的實質只是上層社會內部的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庶族從豪族手裡分權,遠不是真正的「廣開才路」,在全會社范圍內挑選人才。所謂「為國選才」幾乎只是一句空話。 唐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在社會上層中選拔人才, 中層的都很少,更不用說下層了。
評論者: leo1234 - 童生 一級
--------------------------------------------------------------------------------
亂呀
評論者: joedie4444 - 助理 二級
--------------------------------------------------------------------------------
簡潔些會更好了
評論者: joedie4444 - 魔法學徒 一級
--------------------------------------------------------------------------------
更多>>
其他回答 共 3 條
四書五經
不知道啊,有的人背呀,考一輩子也考不上
普通的?十幾年吧.
科舉害人啊!它是封建統治的工具!!!!1
回答者:himtuipd - 童生 一級 11-13 11:33
--------------------------------------------------------------------------------
科舉簡史
隋朝的科舉情況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後,廣大中小地主的勢力得到加強,要求做官參政的願望也愈加強烈。科舉制度不但能滿足這種願望,而且能更廣泛地發掘、籠絡人才,因此成為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的科舉情況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舉制度開始系統和完善起來。
在政府各級學館學習的生徒和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都可參加科舉,此外還有現任官員參加的科考等。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科,稍後又開設了制舉和武舉。
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宋朝的科舉情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發展。
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科、制科、詞科、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進士、明經等科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職。
元朝的科舉情況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統治者實行的科舉制度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
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級。在鄉試、會試時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數民族只考兩場,而漢人則須考三場。御試時,雖然考生都考策問一道,但前兩種人僅限五百字以上,而漢人必須在千字以上。在考試內容上,漢人的題目也比較難。
明朝的科舉情況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舉考試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考生通過縣試和府試後稱為童生,就可以參加進士科的正式考試,考試中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試是國家科舉正式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院試之後是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鄉試取中的稱舉人,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貢士還要參加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賜進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清朝的科舉情況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舉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試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進士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
清朝科舉考試中也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間考試內容增加了詩賦,以後院試、鄉試、會試都必須考詩,稱為試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