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小說推薦
『壹』 以茶為背景的小說
03《極品安溪鐵觀音》設計:曉笛設計工作室 林爭 劉清霞—昆侖出版社
這是一本以茶為背景的小說,所以設計整體體現了一種非常淡雅的,一種晚清民初的水墨畫的趣味。很小的茶具、文字、大量的留白造就了這種氛圍,這種淡雅的氛圍跟喝茶後的清爽心情一致,這點設計師把握得很好。另外,設計師非常巧妙地安排了13種壺在各章節上。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章節這么多,到了後面,怎麼樣讓它變得趣味化。同樣還是這本書,在版面的設計上是比較嚴肅的,雖然我們看到的是一本輕松的小說,但是它的網格和留白方面是1:1,這是很有趣的,它把中國的水墨的趣味和西方幾何數學的美感放到了一起,找到了一個公約數,這是很好的。(王行恭點評)
『貳』 女主與茶有關的小說,男主經常去她家一買茶,目錄全部是茶的現代言情小說
山有嘉卉的《葉先生,余小姐》
『叄』 有關茶的小說(鐵觀音)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 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台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龜背起紋輕炙處,雲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嘗 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大雲寺茶詩
【唐】呂岩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 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夏日閑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葯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裡,多是愛煙霞。
即 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即 事
【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葯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訪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
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維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松龕藏葯裹,石唇安茶臼。
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酬樂天閑卧見寄
【唐】劉禹錫
散誕向陽眠,將閑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葯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自 述
【唐】元稹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一、古今茶學典籍概況
從我國唐代陸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經》問世到1991年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出版共經歷了1200多年。在這1200多年間,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書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內容豐富,從科學到經濟,從哲學到文學,無所不包。作者隊伍從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一).隋唐五代。這一時期出茶書13種,現存4種,以陸羽的《茶經》最著名,開創了茶書的先河,並且水平極高。它全面總結了唐代及以前有關茶葉的知識與經驗,生動地描寫了茶葉的生產、品飲、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深層的美學和文化內涵,被稱為古代茶事的網路全書。
《茶經》以後又有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庚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採茶錄》,但大部分是專題性論述。如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主要講泡茶用水。
(二).宋元兩代。這一時期出茶書31種,現存12種。總覽其書,特點是地域性和專業類的茶書多。除《大觀茶論》和《補茶經》外,有14種屬這兩類。如《北苑茶錄》是專講建安茶的,《茶具圖贊》是專講茶具的。
這時期的茶書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最為著名,是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個皇帝中惟一一個寫茶書的人。宋代鬥茶成風,《大觀茶論》中詳細記載了程序繁復、要求嚴格、技巧細膩的鬥茶。
除《大觀茶論》,還有丁謂的《北苑茶錄》、蔡襄的《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鬥茶記》、桑慶的《續茶經》等。
(三).明代。明代是我國出茶書最多的年代。250年間出茶書68種,現存33種。明代是「開千古飲茶之宗」的改革發展時期,特別是廢團茶、倡散茶的改革,對我國的制茶發展、名茶生產有很重要的意義。改革呼喚茶人寫出適合時代需要的茶書。明代茶書有三個特點:一是重視前人成果的繼承和發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資料,如朱佑檳的《茶譜》就是收集前人論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錄陸羽《茶經》、蔡襄《茶錄》等十幾種茶書編成的。林大綬則把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及《浮槎山水記》等編輯成《茶經水辨》;二是有些茶書另闢蹊徑,標新立異,對前人的茶書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朱權的《茶譜》,就反對蒸青團茶摻以諸香,獨倡蒸青葉茶飲法。三是修改刪節前人的典籍比較多。如,喻政的《茶書全集》就是編輯增刪了別人的茶書匯編而成的。
總之,明代的茶書是抄襲與創新融會在一起,與時代緊密結合的。
(四).清代。清代的茶葉生產、品飲大都沿前代,無多大創新。因此茶書不多,有也是摘抄匯編性的多。清代共出茶書17種,現存8種。清代茶書雖少,但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程渝的《龍井訪茶記》,專記龍井茶的產地、採制等。這是最早專記龍井茶的書。二是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詳細記載了清末外銷出口茶葉的「著色摻雜」以及進口茶機、改良茶葉品質的一段史實,是第一手資料,很有時代特色。三是陸廷燦的《續茶經》,洋洋10萬字,列出茶書72種,為古代茶書之最。
(五).清代以後。從最後的一代封建王朝滅亡到現在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這37年間,由於戰亂,民不聊生,茶園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僅出了10種書。其中一本還是翻譯美國人威兼•烏克斯的《茶葉全書》。值得一提的是,這10本書中就有3本是當代茶聖吳覺農親自寫的,他還組織翻譯了《茶葉全書》。
二是新中國成立到現在,這一時期茶文化開始恢復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茶文化空前繁榮,成為我國歷史上茶學發展的最好時期。這55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共出茶書600多種(包括港台出版的茶書),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涉及教育、食品、醫葯、倫理、哲學等多方面。
綜上所述,我國茶書隋唐五代出版了13種;宋元出版了33種;明代出版了68種;清代出版了17種;現當代出版了600多種;共740種左右。
二、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茶書經典
唐代,介紹《茶經》、《煎茶水記》。
宋代,介紹《大觀茶論》、《茶錄》。
明代,介紹「四書」(即《茶錄》、《茶譜》、《茶疏》、《茶解》)中的《茶疏》。
清代,介紹《續茶經》。
當代,介紹《中國茶經》、《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詞典》及一套茶葉叢書。
(一).《茶經》,公元780年寫成,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本茶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約7000字。本書從各方面總結論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學。「一之源」闡述了茶葉的產地、茶樹生長特徵和茶葉的功能。「二之具」介紹採茶制茶的15種工具。「三之造」敘述了採茶的時間和制茶工藝等。「四之器」介紹了當時煮茶飲茶的26種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紹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飲」說飲茶始於神農,聞於周公,盛於唐朝,並介紹了飲茶方法。「七之事」介紹了一些與茶有關的人和事及文獻。「八之出」介紹了唐代產茶的八大地區。「九之略」是說制茶煮茶的器具什麼時候可以省略,什麼時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圖」是將以上九方面的內容以白絹繪成圖,看起來一目瞭然。
《茶經》的內容豐實,是一部茶葉網路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態學、葯理學等等。《茶經》還記載了唐朝以前的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等書籍,是中國古文化的寶庫。
《茶經》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學經典著作。它早於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日本的榮西禪師於1191年出版)411年,早於《茶葉全書》(美國威廉•烏克斯編寫,1935年出版)1155年。這三部茶書稱作世界三大茶葉專著,是茶書中的經典。
《茶經》作者陸羽,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字鴻漸,是一棄兒,被湖北天門西塔寺和尚智積收養,12歲以前是寺廟中的小和尚,後逃出寺廟,到一家戲班子學戲。天寶十年(742)與禮部郎中崔國輔相識並得到資助進行了茶葉考察,從學習、考察到《茶經》寫成前後用了38年。陸羽由棄兒變成了舉世聞名的茶葉專家,影響全世界,被世人稱為「茶聖」、「茶神」。死於唐貞元末年(804),享年71歲,葬於湖州杼山。
(二).《煎茶水記》,唐代張又新著,於825年前後成書。主要內容說陸羽在考察茶葉的同時考察了全國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個泡茶最好的名泉。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書中還寫了一個陸羽認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從湖州到揚州,路遇陸羽,請陸羽品茶,命軍士以江中取南零水。軍士去江中取水,回來時由於小船顛簸,到岸時桶中的水剩了一半,軍士怕主人責怪,就在江邊灌滿。陸羽嘗水後說,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陸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嘗,說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眾人佩服。
張又新,河北深縣人,唐元和九年進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歡飲茶評水。
(三).《大觀茶論》,宋代皇帝趙佶編著,1107年成書。全書2900字,正文分產地、天時、采擇、蒸壓、製造、鑒別、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對於產地、採制、烹調論述得非常詳盡。在色香味的審評中,《大觀茶論》比陸羽的《茶經》更清楚詳細。在茶道精神方面,陸羽提出了「精行儉德」,而趙佶提出了「清和澹靜」,境界更深了一層。這是宋代品茗鬥茶更加深入的客觀反映。
《大觀茶論》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趙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國無能,最後被金兵擄去,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但他是一位風流文人,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尤其是詩詞書畫更是有名。25歲時作《桃鳩圖》成為遺世國寶。他是中國惟一一位寫茶書的皇帝。
(四).《茶錄》,作者蔡襄。本書是作者於宋代治平元年(1051)給皇帝進的書表。全文約1000字。宋代貢茶以北苑茶為主(產於福建建安),蔡襄時任福建轉運使,監造北苑貢茶。他曾繼丁謂獻龍團茶後又造小龍團獻給皇帝,深得皇帝賞識,於是以善於識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經常問他一些建茶的問題。但陸羽《茶經》上未論及建茶,丁謂《茶圖》中只談了採制。所以寫了《茶錄》上呈皇帝,以答提問。全書有前序後序。中間正文分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前序是寫為什麼要寫《茶錄》,後序是寫他上奏皇帝的《茶錄》手稿被秘書竊去,後被人購買而刊出,但錯誤較多。所以修正後於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於石上以永遠流傳。
上篇論茶,寫了建安貢茶的色、香、味、制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燎盞、候湯、點茶10個方面。如何辨別茶葉的色香味,如何保存茶,講得簡明扼要,切合實際。講了飲團茶的6大程序(灸茶、碾茶、羅茶、燎盞、候湯、點茶)。
下篇論茶器,寫了茶焙、茶籠、碾樵、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9種飲茶和儲茶的器具。
《茶錄》寫了宋代鬥茶的茶藝,特別是北苑貢茶的鬥茶技藝,很受皇帝和大臣的推崇。所以大文學家、書法家、翰林學士歐陽修為其寫了後序,李克、劉克庄、陳東寫了跋。現在流傳的有木刻本、石拓本等。
作者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天聖八年進士,曾任福建轉運使,監造貢茶,創制小龍團貢茶,很受皇帝寵愛。後為翰林院大學士,是宋代大書法家之一。
另一本《茶錄》是明代張源於1595年前後寫成的。全書1500字,分採茶、藏茶、火候、辨湯、泡法、投茶、飲茶、色、香、味、茶變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盞、拭盞布、分茶盒、茶道等23節,各條篇幅不長,有的僅有幾句,但文筆簡潔有新意。不少內容突破了陸羽《茶經》中的提法,如對土壤的認識。書中對炒青綠茶的製法寫的簡明扼要,深得其法。並指明茶葉的品質與制茶的關系,這是茶葉加工上的一大進步。在泡茶上提出了與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湯須五沸,茶奏三奇」的觀點。五沸是:是:蝦眼、蟹眼、魚眼、連珠、涌沸,「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無聲」,要聽其聲看其湯。「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這三種投茶的方法到現在還在應用。還提出了品茶先要溫壺燙盞。在品茶時以少為貴,「獨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錄》對茶的色香味,對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詳細的科學論述,在陸羽《茶經》的基礎上有了突破和創新。書的最後一節提出了「茶道」,並對「茶道」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是古代第三個提出「茶道」一詞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於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這本書可以說是古代的茶藝大全,對今天的茶藝很有指導意義,建議茶館老闆抽時間看看。
作者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包山人(今屬江蘇),長期隱居茶區,種茶飲茶,博覽群書,所以寫出了文筆簡潔、非常實用的茶書。
(六).《茶疏》,是許次杼於明歷二十五年(1597)寫成的。全書約4700字。分產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頓、取用、包裹、日用置頓、擇水、口啜、論客、茶所、童子、飲時、不易用、良友、出遊、權宜、宜節、考本等36節。這些章節都是根據作者的體驗寫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觀點。在制茶中總結了炒青綠茶的優點。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體實用。泡茶方法寫得科學實際。書中還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館初型)基本設置。
《茶疏》在最後的《考本》中提出「茶禮」,將飲茶從物質上升到精神。
作者許次杼,字然明,號南山,錢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詩,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長期生活在茶園中,能種茶制茶。
(七).《續茶經》,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書,也是我國古茶書中最大的。它洋洋10萬字,幾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書的資料。之所以稱《續茶經》,是按唐代陸羽《茶經》的寫法,同樣分上、中、下三卷,同樣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最後還附一卷茶法。
《續茶經》把收集到的茶書資料,按10個內容分類匯編,便於讀者聚觀比較,並保留了一些已經亡佚的茶書資料。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自唐以後閱數百載,產茶之地,制茶之法,業已歷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而其法多不可行於今,延燦一訂補輯,頗切實用,而徵引繁富。」這本書很值得一讀。
作者陸延燦,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縣(現武夷市)。在茶區為官,長於茶事,採茶、蒸茶、試湯、候火頗得其道。
(八).《中國茶經》在現代茶書中具有代表性,在綜合性茶書中水平是較高的。它是全國50多位茶葉專家,用了3年的時間編寫的,於1992年出版。全書分茶史篇、茶性篇、茶類篇、茶技篇、飲茶篇、茶文化篇及附錄七大部分共160萬字。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茶葉的起源和傳播、茶葉的性質和功能、茶葉的品類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貯存、茶的品飲和禮俗及茶與文化的關系,重點突出,簡繁分明,是一部科學性、文化性兼備的經典性著作。全書不論在廣度、深度,還是在精度上都具體體現了當代中國茶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繼唐代陸羽《茶經》問世1200多年之後具有現代水平的新《茶經》。
『肆』 帶有「茶」字的小說名字
已完結:《穿越之茶言觀色 》、《阿茶》、《盛世茶香 》、《溫茶煮酒》、《青梅煮茶醉花陰
》、《午茶》
未完結:《悍女茶娘》、《茶告派園貴談困女 》、《茶園貴女 》、含友念《末世之茶安》
『伍』 《茶人三部曲(1~3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茶人三部曲(1~3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王旭峰)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u1AXI5lM72SyanT2Cw6UlQ
書名:茶人三部曲(1~3部)
豆瓣評分:8.6
作者:王旭峰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副標題: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
出版年:2015-5
頁數:1587
內容簡介
《茶人三部曲》*部《南方有嘉木》、第二部《不夜之侯》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第三部為《築草為城》。 《茶人三部曲:全3冊》以綠茶之都杭州的忘憂茶莊主人杭九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變化為主線,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趙寄客、沈綠愛等各具不同社會意義和藝術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堅忍負重、盪污滌垢、流血犧牲仍掙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氣質和風神,寄寓著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堅毅精神和酷愛自由、嚮往光明的理想傾向。茶的青煙、血的蒸氣、心的碰撞、愛的糾纏,在作者清麗柔婉而勁力內斂的筆下交織;世紀風雲、杭城史影、茶業興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帶,熔於一爐,顯示了作者在當前尤為難得的嚴謹明達的史識和大規模描寫社會現象的腕力。
作者簡介
王旭烽,1955年出生於杭嘉湖平原,1982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系。現為浙江農林大學漢語國際推廣茶文化傳播基地主任,茶文化學科帶頭人,教授。著有長篇小說《茶人三部曲》《愛情西湖》《斜陽溫柔》《飄羽之重》,紀實文學作品《讓我們敲希望的鍾啊》《家國書》《主義之花》,隨筆集《愛茶者說》《走讀西湖》《瑞草之國》《一片葉子》《茶的故事》《旭烽茶話》《走讀浙江》,戲劇劇本有越劇《藏書之家》、昆劇《紅樓夢》、話劇《六羨歌》等。作品被翻譯成十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發行。
『陸』 有關於茶道之類的小說嗎
應該很多啊
比如:
《穿越之茶言觀色》
《茶香四溢》
《清茶如溫》
《茶道無道》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