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短篇小說花園里的風波原文
❶ 魯迅《風波》的賞析
魯迅《風波》的賞析如下:
「風波」由何引起呢?只因七斤沒有了辮子。張勛復辟的消息傳到江南這個鄉村,人們關心的問題就只成了有沒有辮子的問題了,這實在是讓人感到可悲。
主人公七斤做著幫人撐船的工作,穿梭於城市與鄉村之間,這種工作讓他得到其它村民的尊敬,只因他到過城市,看到了城裡的景象。村裡的人想聽他在城裡的見聞。從中反應了農民身上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保守性,封閉性。
既然他們這么想看看城裡的樣子,想看看城裡的人,他們自己親自去不就行了嗎?可這些人偏偏喜歡聽別人的見聞,還帶著崇拜和尊敬的聽,他們崇拜只是城裡的是繁華生活罷了!
七斤的慌張與手足無措,魯迅並沒有用七斤本身來表現。而是藉助他妻子七斤嫂的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來進行間接的反應。在封建禮教的影響下七斤嫂可以破口大罵自己的丈夫,這就足以看到七斤嫂擔心自己丈夫的程度,我想這時的七斤可能已經絕望到認為自己已經必死無疑了,完全沒有了掙扎的意識,更不會想到反抗。七斤從來不會想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等死的原因。只因沒有了一根辮子這不讓人感到滑稽和可笑。
在全村裡除了七斤的沒有了辮子外,其它人的辮子都完好的保留在他們的頭上,革命的成功,卻沒有給這些的生活帶來一點改變,連清朝封建社會的一個象徵辮子都保留著不願自願減去,他們還會改變他們身上的封建奴才思想嗎?
趙七爺完全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當是共和時,他把他的辮子蟠在頭上,掩蓋掉自己的辮子,當聽到復辟後他又大大方方的展示自己的辮子,來顯示對清朝自己的忠誠,趙七爺這種人不管是什麼社會都只是想當別人的忠臣奴才罷了,革命帶來結果,只是讓他換了主子,這種人自稱是封建禮教、封建社會的代言人。但卻不敢為他代言的思想犧牲。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錢財,這才是最重要的。
魯迅想告訴我們革命的成功覺不是簡單的推翻他的統治機構罷了。只有人們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維、思想,願意做個有尊嚴,不願當別人奴才的人,有勇氣反抗一切壓迫的人,這樣革命才會真正成功。
(1)藏族短篇小說花園里的風波原文擴展閱讀:
魯迅《風波》創作背景
1917年7月1日,封建軍閥張勛擁溥儀復辟,復辟時要求百姓留辮子。魯迅在他的一篇雜文《病後雜談之餘》中說:「然而辮子還有一場小風波,那就是張勛的『復辟』,一不小心,辮子是又可以種起來的,我曾見他的辮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對於沒辮子的人們真是氣焰萬丈。幸而不幾天就失敗了……」「……我曾在《風波》里提到它……」這篇小說即取材於張勛復辟的歷史事件。
這篇小說寫於1920年8月(據《魯迅日記》),最初發表於1920年9月《新青年》雜志第8卷第1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❷ 魯迅 風波主要內容 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小說通過對在江南某水鄉發生的一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
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農村、農民愚昧落後、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並由此說明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
《風波》這篇小說圍繞「辮子」的有無展開情節,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變化,在結構上完整地遵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的程序演進,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
又「注彼而寫此」,場面不大,個個人物鮮靈生動。小說最後寫「新近裹腳」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樣子,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並且留下深長的餘味,其精警深刻,發人深思。
(2)藏族短篇小說花園里的風波原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17年7月1日,封建軍閥張勛擁溥儀復辟,復辟時要求百姓留辮子。魯迅在他的一篇雜文《病後雜談之餘》中說:「然而辮子還有一場小風波,那就是張勛的『復辟』。
一不小心,辮子是又可以種起來的,我曾見他的辮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對於沒辮子的人們真是氣焰萬丈。幸而不幾天就失敗了……」「……我曾在《風波》里提到它……」。
這篇小說即取材於張勛復辟的歷史事件。這篇小說寫於1920年8月(據《魯迅日記》),最初發表於1920年9月《新青年》雜志第8卷第1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賞析:
《風波》描寫的這場發生在一個狹小空間和幾個極平凡的人物之間的鬧劇,有聲有色,頗有「尺水風波」之感。這得力於作者在情節結構上的精心安排。
小說以張勛復辟的消息和傍晚乘涼的習俗把所有出場的人物都調集到七斤們吃飯的土場這個空間場所中來,用辮子問題作為推動情節發展的動力。
再充分利用人物的語言來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復雜微妙的關系: 六斤「吃炒豆」引起九斤老太的嘮叨「一代不如一代」;她的罵聲引起七斤嫂的不滿和申辯。
七斤嫂將未消的怨怒轉向剛回家的丈夫;緊接著,趙七爺出場,七斤嫂的一句陪笑探問,引出趙七爺的一番嚇唬;於是,七斤嫂指著七斤罵,又引起和七斤的爭辯,與八一嫂的矛盾。
對孩子的打罵……一個人物觸動另一個人物,使另一個人物作出反應;這個人物又觸動了其他人物,使其他人物作出反應。如此循環往復,情節越來越緊張。
人物的思想風貌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展示得越來越清楚。這樣,從風波頓起到風波停息,情節結構十分緊湊,既平實而又曲折,既單純而又豐滿。
《風波》的語言,除了富有動作性和激動力,在小說中起到勾連情節的作用以外,還有個性化和諷刺性等特點。由於人物語言充分個性化,各個人物寫得各具特點,神態畢現。
如七斤遲緩,粗魯的語言,反映了他麻木愚昧的靈魂;趙七爺故作高深,不緊不慢的語言,顯現出他狐假虎威,報復欲極強的心理特徵;九斤老太不停地抱怨的「一代不如一代」的口頭禪。
寫出一個農村老太的形象;而七斤嫂的巧言申辨,潑辣責罵和狠毒的泄憤,活靈活現地刻劃出一個巧滑好勝而愚昧的農村媳婦的性格。語言的諷刺性表現在對趙七爺、七斤等人的描寫上。
如寫趙七爺,先用褒贊的語言說他「是這三十里方圓以內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學問家」。這是用村人們的口氣來介紹人物;緊接著說:「因為有學問,所以又有些遺老的臭味」。
這是作者自己對人物的主觀評價。採用這種時褒時眨的語言,造成諷刺性的喜劇色彩,同時也反映了周圍人的愚昧荒謬。
形象的細節描寫,在《風波》中也起著刻劃人物、突現主題的重要作用。如趙七爺穿寶藍色竹布長衫的細節。七斤嫂知道他是不輕易穿這件長衫的;三年來只穿過兩次。
而每次都一定是於他有慶,於他仇家有殃的。現在是第三次。七斤嫂一想到兩年前七斤曾罵過趙七爺,便立刻覺到七斤的危險,於是「心坎里突突地發起跳來」,惴惴不安地陪笑詢問。
這才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這一細節起到了推動情節向前發展的作用。又如趙七爺把盤在頭上的辮子放了下來,過了幾天又盤了上去的細節。這辮子的細微變化。
在情節結構上,是風波乍起和風波結束的標志。同時,它反映了趙七爺的封建奴性思想和隨機應變、毫無操守的性格。它還形象地提醒人們: 「一不小心,辮子是又可以種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