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長篇小說
『壹』 林語堂《京華煙雲》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
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游。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
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1)林語堂長篇小說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姚木蘭
姚木蘭生長於富家,從小受道家信徒父親姚思安的影響,容忍寬大、親切和靄,她崇尚老莊、歌笑自然,留連山水。在林先生的筆下,活脫脫一個值得老莊先賢們稱道的「典型女性」。道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姚木蘭受道家影響,但時代卻給她印上了新的痕跡,使她走向社會,走進了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組成的抗日洪流當中。這正是小說中姚木蘭形象的蘊義。
孫曼妮
忠孝兒媳孫曼妮極少使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這表明了她的被動和順從;並且傾向於使用陳述句和中值情態動詞,說明她很保守與聽話,沒有自己的想法。
牛素雲
對於反傳統兒媳牛素雲來說,她主要採用物質過程來表達自己的行為習慣,而且在她的話語中很少使用情態動詞,表現了她非常的驕傲自大與蠻橫無理。
姚思安
姚思安的父親在世時曾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後來兒子姚思安繼承了這些不計其數的家財,這些財產包括許多葯局,一些典當行,其它的還有一些茶葉店。可能是因為姚思安的錢一生都享用不盡,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和其他富二代一起去酒樓消費,還去煙花柳巷找樂子,行為舉止極其放盪,簡直就像個流氓。
也因此破壞了家裡的門風。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他有了夫人和孩子的時候,難以置信的,他不再是原來那個放盪的男人。他開始越發的領悟到在歷經過風風雨雨之後,應該平靜安定,安安穩穩的超脫世俗的生活。
『貳』 林語堂有哪些作品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
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
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
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
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
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
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書目:
《剪拂集》(雜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評》(評論集)1930,北新
《語言學論叢》1932,開明
《歐風美語》(散文集)1933,人間
《大荒集》(雜文集)1934,生活
《我的話》(第1卷,雜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時代
《我的話》(第2卷,雜文集,又名《拙荊集》),1936,時代
《林語堂幽默文選》1936.萬象
《生活的發見》1938,東京創元社
《新生的中國》1939,林氏出版社
《俚語集》(雜文集)1940,上海朔風書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語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國聖人》1941,上海朔風書店
《中國文化精神》1941,上海國風書店
《諷頌集》蔣旗譯,1941,國華編譯社
《愛與刺》1941,明日出版社
《錦秀集》1941,上海朔風書店
《生活的藝術》1941,上海西風社
《有不齋文集》(雜文集)1941,人文書店
《雅人雅事》(雜文集)1941,上海一流書店
《語堂隨筆》1941,上海人間出版社
《撥荊集》(雜文集)1941,香港光華出版社
《瞬息京華》(長篇小說,又名《京華煙雲》)張振玉譯,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畫像》1947,上海金屋書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務
《林語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無所不談》(1一2集,雜文集)1969,文星書局;1—3合集,1974,開明
《平心論高鄂》(雜文集)1966,文星書局
《語堂文集》1978,開明
《林語堂經典名著》(1— 35卷)1986,台灣金蘭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與人合集,1986,重慶人民出版社
《中國人》(雜文集)1988,浙江人民
《賴柏英》(長篇小說)1988,湖南文藝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藝
『叄』 林語堂的簡介及其主要作品簡介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
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
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
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
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
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
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書目:
《剪拂集》(雜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評》(評論集)1930,北新
《語言學論叢》1932,開明
《歐風美語》(散文集)1933,人間
《大荒集》(雜文集)1934,生活
《我的話》(第1卷,雜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時代
《我的話》(第2卷,雜文集,又名《拙荊集》),1936,時代
《林語堂幽默文選》1936.萬象
《生活的發見》1938,東京創元社
《新生的中國》1939,林氏出版社
《俚語集》(雜文集)1940,上海朔風書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語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國聖人》1941,上海朔風書店
《中國文化精神》1941,上海國風書店
《諷頌集》蔣旗譯,1941,國華編譯社
《愛與刺》1941,明日出版社
《錦秀集》1941,上海朔風書店
《生活的藝術》1941,上海西風社
《有不齋文集》(雜文集)1941,人文書店
《雅人雅事》(雜文集)1941,上海一流書店
《語堂隨筆》1941,上海人間出版社
《撥荊集》(雜文集)1941,香港光華出版社
《瞬息京華》(長篇小說,又名《京華煙雲》)張振玉譯,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畫像》1947,上海金屋書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務
《林語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無所不談》(1一2集,雜文集)1969,文星書局;1—3合集,1974,開明
《平心論高鄂》(雜文集)1966,文星書局
《語堂文集》1978,開明
《林語堂經典名著》(1— 35卷)1986,台灣金蘭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與人合集,1986,重慶人民出版社
《中國人》(雜文集)1988,浙江人民
《賴柏英》(長篇小說)1988,湖南文藝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藝
http://www.mypcera.com/book/new/mingjia/linyutang/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