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短篇小說秋收
❶ 茅盾小說的代表作是
1.
茅盾代表作品:《子夜》、《春蠶》、《白楊禮贊》、《霜葉紅似二月花》。
2.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3.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4.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❷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
❸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評論集》。長篇小說:《子夜》、《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散文:《白楊禮贊》
中長篇小說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
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❹ 茅盾主要作品有哪些
茅盾主要作品: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蝕」三部曲(《幻滅...茅盾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 《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雲》《有志者》《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霧中偶記》《大地山河》《黃昏》《霧》《天窗》等。
❺ 茅盾散文集 哪年出版 哪個出版社
《茅盾散文集》由茅盾先生所著,集子分八卷,於1933年出版, 天馬出版社出版。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5)矛盾短篇小說秋收擴展閱讀:
茅盾生平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省桐鄉縣烏鎮。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編務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編《小說月報》。
1921年,1月,參與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接編並改革《小說余月報》。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轉為正式黨員。
1923年,辭去《小說月報》主編職務,轉商務印書館國文部工作。
1925年,被選為出席廣州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26年,留廣州工作,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3月,返滬。
1927年,1月赴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7月,東渡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從牯嶺到東京》等。
1929年,論文《讀<倪煥之>》發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1年,開始創作《纖讓子夜》1932年,7月,發表《林家鋪子》,11月,發表《春蠶》。毀州局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發行。4-7月創作《秋收》、《殘跡銷冬》並發表。
1935年,論文《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被收錄發表。年底,上海淪陷,茅盾離滬抵長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廣州、武漢等地活動。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編香港《立報·言林》。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被推舉為文協為委員長。
1940年,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抵延安。
1941年,離開重慶到香港。
1942年底,再赴重慶。
1945年,4月開始創作劇本《清明前後》,6月,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徵文。
1946年,赴蘇聯訪問。
1947年,4月,歸國到達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7月,參與《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文匯報·文藝周刊》。年底,離香港。
1949年,2月,達北平。7月,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志。
1951年1月,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
1958年,1月,開始創作《夜讀偶記》。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齊。「文化大革命」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1981年3月27日,逝於北京。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盾散文集
❻ 茅盾的《秋收》讀後感
《秋收》讀後感
《秋收》主要寫到「直到舊歷五月盡頭,老通寶那場病才漸漸好了起來」,到六月底,「春蠶時期的幻想,現在又在老通寶的倔強的頭腦里蓬勃發長,正如田裡那些秧一樣」;他設法賒來豆餅施肥,動員全家沒日沒夜地車水灌溉。又經歷了許多緊張和奮斗,到涼爽的秋風吹來時,終於見到稻穗沉甸甸下垂,又獲得了一個好收成,可是結果米價飛跌,又白辛苦了一陣子,又背了一身債,希望的肥皂泡又「整個兒爆破了」!「春蠶的慘痛經驗化成了老通寶的一場大病,現在這秋收的慘痛經驗便送了他一條命」。
小說就在如何擺脫自己貧困處境的課題上描寫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舊中國農村中兩代人的沖突。而阿多一代農民的逐漸成長和老通寶一代農民的逐漸覺醒,也就成為舊中國農村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繼《春蠶》之後的《秋收》,所揭示的就正是這種趨勢。在《秋收》里,當老通寶的「大熟年」的「肥皂泡整個兒爆破」,因而送掉他一條老命的時候,最初的覺醒意識,是在他「明朗朗」的眼睛裡透露出來了。它們真實地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深重苦難和他們從守舊、迷惘中覺醒,終於起來抗爭的歷史動向。
多多頭 在破敗的農村中成長起來的多多頭,身體健壯,性格開朗,因為還沒有挑起家庭擔子,顯的無憂無慮,是一個與老通寶既相對立又相補充的重要形象。他不但不像老通寶那樣存在著"發家"的夢想,而且還越來越多地滋生著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他認為"單靠勤儉的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斷也是不能翻身的"。他與老通寶之間的父子矛盾,代表著農民內部新的變化趨勢。他身上沒有封建傳統思想的來薄,沒有封建迷信的許多禁忌。他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多多頭生長在逐步破產下來的貧苦家庭。他沒有老通寶發家的經歷,因此他同老通寶的思想不同。他沒有像老通寶那樣的憂慮,那樣的迷信。他對生活充滿興味,他是那樣快活,爽朗。
茅盾的這三篇小說,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的生計全部都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村變化和農民覺醒的全過程,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因此,這三篇小說是姐妹篇,合起來稱為「農村三部曲」。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國農村階級矛盾的日益深化,農民迅速破產的悲慘命運以及他們定會走上反抗道路的歷史必然。《農村三部曲》標志著矛盾短篇小說成熟期的到來。這些小說融外來形式技巧於現實主義的再現創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國社會的本質和農村階級矛盾、階級斗爭以及農民、小商人的悲劇命運。 這樣,茅盾的農村三部曲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❼ 茅盾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茅盾主要代表作有: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林家鋪子》,《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
茅盾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作家、文學評論家等。茅盾是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在我國文學上的成就不小,而且茅盾成參與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而且茅盾還是這些運動的先驅者,這就說明茅盾的思想是進步的思想。茅盾的思想離不開茅盾的家庭。茅盾的家庭從小就對茅盾授予新式的思想,以及茅盾在學習這些新思想的時候,並沒有排斥,而是努力學習。後來,茅盾成為了一些文化運動的先驅,這就說明,茅盾也想要救國和改變國家的人民舊時的觀念。
茅盾在得知自己的病醫治不好的時候,茅盾果斷地將自己的稿費捐了出來。他設立了茅盾文學獎,並將自己的稿費都放在這個獎項上,他想通過這個獎項來激勵人們去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茅盾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心懷天下了,所以,茅盾在後面為了改變當時人們的思想做出了很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