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短篇小說復仇集
A. 短篇小說,關於復仇的,多人的
《庶女有毒》
庶女有毒,
相府庶女,苦熬八年,終於一朝為後,鳳臨天下
世事難料,夫君竟然對嫡姐一見鍾情,廢她皇後之位,迫死她親生子!
冷宮中,她咬碎牙齒,一口飲盡毒酒!
對天發誓,若有來生,再不與人為善,絕不入宮,誓不為後!
丞相府里,庶女重生,惡女歸來:
嫡母惡毒?巧計送你上黃泉!
嫡姐偽善?狠狠撕開你美人皮!
庶妹陷害?直接丟去亂葬崗!
既然不讓我好好過日子,誰也別想活!
本打算離那些禍害發光體越遠越好
誰知男人心,海底針,撈不上,猜不透
發誓要徹底遠離的男人卻為她要死要活
上輩子的死敵表示暗戀她很多年了
還不幸被一隻天底下最俊俏的無賴纏上
她重活一世只想低調做人,這些人卻恨不得拉她接受萬民膜拜。
看來,她這輩子的清靜生活——還很遙遠……
你會愛這篇的~~~~
《重生豪門千金》
相親當日被繼姐陷害過敏身亡,靈魂出竅竟發現原本慈眉善目的繼母與繼姐早就預謀好一切,繼姐是爸爸的親生女兒,媽媽當年重病時被繼母刺激導致身亡,自己在國外被人設計吸毒被人引誘失身墮胎,父親千方百計只是想得到她的財產正式入主顧家......真相一點一點被揭開,自己最敬愛的人原來是要置自己於死地.......
顧長卿恨極了這些人,從深淵夢魘中醒來,卻發現,什麼,我居然回到了14歲,沒有太多的驚訝,什麼都還沒有發生,那麼是不是說........那麼我發誓要所有害過我的人沒有好下場。
這篇中其實我最喜歡男女主角跳《只差最後一步》那兒~
有一篇是末世的小說《末世女配升級記》寫的還不錯~
唐嫣
一次意外『悲催』了
穿越到她看過的末世小說里,成了一名炮灰女配,驕縱、刻薄……一無是處,面對血腥殘暴的世界,女主頂著無敵萬能光環,她如何夾縫生存……
《重生復仇千金》
內容介紹:
重生了,上一世,所有害我的人,欠我的人,我不會指望著老天爺的報應,我會親手討回來!
我會笑著看他們哭,你們不是情深義重?相親相愛,我會一步一步的讓你們從愛人,變成仇人。
《重生妻子的復仇》思小朵
內容介紹:
重生前,身在豪門的她冷傲自持,為家族和面子死撐著那破裂的婚姻。
重生後,她成了珠寶界龍頭大亨的女兒,她依舊冷傲高貴,自主自我,不再讓自己活的不痛快不自由。
卻發誓要復仇,利用自己的專長毀掉前夫和小三,讓那些傷害過她的人得到應有的懲罰,為自己討回公道!
《豪門重生手記》作者:御井烹香
文案:人不死一次,很難知道自己賤在哪
豪門中的豪門,貴女中的貴女,焦清蕙這一輩子沒嘗過第二的滋味,到死她都是第一
不過,人都死了,第一又有什麼用?這輩子她也就輸這一次,連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既然不想死,那就得好好活,活得好。許多事從前不計較,算她犯賤,再來一次,這些事,就和從前不一樣了.
《重生之擅始善終》作者:淳於流落
文案:
每個優秀的男人總會遇到壹個或幾個張霧善,她門第極佳,容貌中上,見識壹般,性格惡劣。最後他總會離開她,由於她的另外壹個名字叫做女配角。
前生似此,今生亦然。
可誰說女配角就不能活得風生水起,閃閃發光?
說那麼多,其實就是壹個爹不親爺不愛哥不疼的任性千金重生後似何活出自我的故事。
《重生之高門嫡女》
簡介:
那些人,氣死了她的外祖母,謀殺了她的親兄弟,踐踏了她的愛情,連她唯一的生機也要被他們親手扼殺…因為她輕信了狼子野心的繼母和妹妹;因為她誤信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妄言;因為,她的高貴身份是他們心心念念要斬除的根源…葬身江水之時,歐陽暖一字一句、咬牙切齒:「日月在上、鬼神在下,歐陽暖死得冤枉,來生化為厲鬼,也不會放過你們!」
再一次睜眼,歐陽暖回到了十二歲,正是她額頭受傷的那一年,也是親生弟弟落水而亡的那一年,更是自己出嫁的三年前…
這一生,且看她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保護曾經愛她的人,滅了那些居心叵測的蟲,走出一片金光璀璨的輝煌人生。
B.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短篇小說有哪些
沈從文 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壇領袖, 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ruí)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
張愛玲的《傳奇》,短篇小說集。最早於一九四四年九月由上海雜志社出版 ,同月再版,加上一篇序言。
白先勇的《台北人》,此書是由十四篇短篇小說組成。
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望採納
C. 復仇小說有哪些經典
1、《死人經》,作者:冰臨神下
這是一部絕對黑暗向的復仇武俠故事,濃郁到根本化不開的黑暗從故事開頭一直持續到結尾。
《死人經》講述的是一個少年身負家仇,潛伏於仇人內部伺機報仇而牽扯出的一連串波瀾壯闊。
有人說過金庸的武俠中,俠是超脫的;古龍的武俠中,俠是人性的。但是《死人經》中的武俠更赤裸的被作為權謀的工具,將武純粹的作為自己達到目的的工具。
全書的環境構成與文字描述,讓人彷彿置身在《龍門客棧》這樣的大漠之中,有種濃濃的異域味道,簡單而且粗暴。
2、《琅琊榜》,作者:海宴
《琅琊榜》曾被稱為「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主題毫無疑問就是復仇,為報殺父之仇、殺夫之仇、兄弟袍澤之仇、赤焰七萬冤魂慘死之仇。
喜歡琅琊榜,是因為她不拘一格的氣場。
我看過一些朝廷爭斗的或者後宮斗爭的文,不可否認,很多作者描寫的那些明爭暗鬥的情節確實驚心動魄,但是看完之後腦海中除了人性的丑惡、相互傾軋逐利之外,就沒有別的了。
琅琊榜則不然,縱然多麼絕望,我們仍可以從權力的傾軋中尋到一絲透著光的罅隙。
3、《將夜》,作者:貓膩
是的,人們都習慣於看王子復仇記,作者們對於這樣的故事也早就得心應手,但是——憑什麼?!
憑什麼故事的主角一定要是高貴雍容的王子,而不能是一個低賤卑微的門房的兒子?憑什麼只有王子可以復仇,而門房的兒子不能?
於是《將夜》就這么反套路地講述了一個門房的兒子復仇的故事。這讓我在閱讀時,時不時會想起星爺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那句經典台詞「誰說沒槍頭就捅不死人」,暢快淋漓。
但這本書最讓喜歡的並不是寧缺的大仇得到,反而一些平淡的生活日常:
老筆齋里,寧缺蹲坐在飯桌前,一邊抱怨桑桑在酸辣面片湯里放了太多蔥花,一邊狼吞虎咽、風卷殘雲。
書院絕壁上,師兄師姐們吵吵鬧鬧地看望被夫子關了禁閉的小師弟寧缺,順便……蹭飯,一旁做飯的桑桑隨手就是一盆洗菜水潑進那絕美的純白雲海之中。
4、《設局》,作者:紫金陳
這部小說原名叫《謀殺官員》,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改名為《設局》。
畢業於浙大數學系的徐策在本科期間就有「邏輯王子」的美譽,他關於數理邏輯的論文多次上過世界級刊物。其後拿到全額獎學金,赴美國加州大學獲心理學博士,此後一直擔任美國某投行的區域高管。
徐策的單親老媽在家鄉的拆遷中被落石砸中,當場死亡。幾名施工隊員被判緩刑,現場指揮官員無一受懲。在其母一周年的忌日前,徐策突然離職回國……
老家公安局副局長凌晨被人擊殺街頭,旁邊留下一行大字「殺夠局長一十 五,局長不夠科長補」,這個公然向公檢法挑釁的大案頓時引發軒然大波, 市局刑偵處長高棟帶隊偵辦。
可以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國產推理小說,甚至沒有之一。布局極為精巧,環環相扣,情節毫無冗雜,伏筆設計巧妙,甚至透過文字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毫不掩飾的得意。
5、《深淵殺神》,作者:余雲飛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只有兩個:暢快!那是一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淋漓。
小說優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其夠純粹,就是一部落魄少年的復仇記,從頭至尾只圍繞復仇一個中心。
然後,其缺點也是由優點所產生的。因為太過於純粹,所以作者不可能耗費過多的筆墨著力描寫小說的整體架構。
小說的亮點很大一部分源自於其別具一格的世界架構乃至思維模式等。可以說,作者在某些方面浪費了這個好點子,他本可以將其寫得更加精彩。
6、《戀光明》,作者:班尼
一個年輕的騎士,他最敬愛的師傅被仇人當著他的面殺害了。
為了復仇,他拋棄了所謂的騎士原則,暗算,欺騙...無所不用。
可是,當再次見到仇人時,主角悲哀地發現,就算他一直苦練到生命的盡頭,也不會是仇人的對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仇人,現在完全成了一個大勇大仁的長者,成 了許多人的守護神。
仇人不但武勇過人,而且光明磊落,直承當年自己犯下的錯誤。在這樣的情況下,主角無疑猶豫了,而當他的仇人為了全人類的自由,以所有人的命運為賭注,去挑戰諸神時,機會終於出現在主角面前,這時,主角該在仇人背後下刀,還是幫他一把......
D. 有沒有關於巴金的小說, 家 的詳細內容簡介
家,有房屋,家庭,家族,家姓等意思。它有多個義項。中國作家巴金的小說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中國大陸,1956年改編自上述小說的電影《家》,孫道臨、張瑞芳主演。香港無線電視在1971年改編自上述小說的電視劇《家》。中國大陸,1987年改編自上述小說的電視劇《家春秋》,陳曉旭、林達信主演。 中國大陸,2007年改編自上述小說的電視劇《家》。 歌手羅大佑在1984年所發行的專輯名稱等。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此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卓越影響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 30年代是巴金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先後完成的長篇小說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裡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集有《復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非常廣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寬。它們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傾訴了民眾的呼聲;有些作品還表現了外國人民的生活。 抗戰期間,巴金主要在後方從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說創作出現了第二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創作的有重要影響的小說有「抗戰三部曲」《火》及《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還有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寒夜》是巴金於40年代創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標志著作者寫作技巧的進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主要情節與主題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涌、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經,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選自《和讀者談談〈家〉》,《巴金研究資料》上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於〈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飢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願……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錶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模式正是現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E. 巴金的作品有哪幾個三部曲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巴金的《人間》三部曲:《憩園》《第四病室》《寒夜》
巴金的《抗戰》三部曲:《火》《馮文淑》《田惠世》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愛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是巴金創作的長篇小說系列之一,主要包括《霧》《雨》《電》,主要內容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人間》三部曲,這三部小說,被後人稱為「人間三部曲」,是中國現代文學泰斗巴金後期小說的扛鼎之作,長篇絕唱。本套書可以說是巴金創作藝術的高峰,整體創作風格陡然一變,由早期的熱情奔放的抒情詠嘆,轉向冷靜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藝術水準遠在成名作《家》之上。
《抗戰》三部曲,是巴金耗時六年完成的長篇系列小說。它是巴金用筆迅速反映抗戰現實的佳作。巴金結合當時的歷史現狀,從三個角度展現了抗戰期間波瀾壯闊的社會現實,以現實主義精神在文本中表達了對日寇血腥暴行的沉重控訴,贊揚了我國軍民奮勇抗戰、共度難關的精神品質。
(5)三四十年代短篇小說復仇集擴展閱讀
巴金的長篇小說以描寫家庭生活為主,並且帶有強烈的自傳性。他的短篇小說則題材多樣,涉及范圍相當之廣。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會,家庭是構成社會機體的細胞,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為著。《激流》通過描寫高公館的由盛轉衰及其分崩離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漸沒落的過程,表現了封建專制制度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謳歌了青年們的覺醒和反抗。
巴金的中長篇小說的題材也具有多樣性,《滅亡》、《新生》、《愛情三部曲》、《海的夢》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園》等則是表現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礦工生活和斗爭的中篇小說,《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國統區小市民、小公務員的悲慘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寫各階層人民抗日活動的長篇小說。
總之,巴金小說的題材是具有多樣性的,是豐富多彩的,他的小說反映了中國現代杜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況,表現了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