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人世間概括
A. 人世間小說介紹
《人世間》故事背景設定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居住在北方某省會城市的一戶周姓人家三代人為視角,周姓一家相應國家號召去建設國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與周母相依為命。周秉昆與美麗又不幸的女子鄭娟相濡以沫,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名工人成長為文藝工作者,經歷下崗的陣痛和「下海」的挑戰,在平凡的歲月里扶持鄰里親友共同前進。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時,也描繪了十幾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時間內所經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人世間》小說分上中下三卷,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圍繞春節歡宴、家庭聚會、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五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
貫穿其中的,既有中國社會發展的「光榮與夢想」,也直面了改革開放進程的艱難和復雜。
《人世間》小說描述的十分細膩,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出發,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既描述了主角們生活的磨難與困苦,更寫他們懷揣夢想艱苦奮斗的尊嚴與榮光。
電視劇由雷佳音、宋佳、辛柏青、殷桃等主演,整體畫質很不錯,年代感也很強,演員演技在線,已經開播。
B. 《人世間》主要講了什麼
《人世間》是印度作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的作品。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生於1925年,是印度尼西亞獨立後最傑出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以優秀的小說聞名東南亞。
1965年,印度尼西亞發生「9·30事件」後,普拉姆迪亞被拘捕,並押在布魯島等地14年。他不但沒有消沉,沒有泯滅藝術才華,反而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完成了11部鴻篇巨著,《人世間》即其中之一。
《人世間》是被命名為布魯島小說四部曲的第1部,其餘3部是《萬國之子》、《足跡》、《玻璃屋》。這「四部曲」故事連貫,又各成一體,以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波瀾壯闊的場景,再現了印度巴西亞民族在1898~1918年這段重大歷史轉折時期,不甘忍受荷蘭殖民主義者的欺壓與掠奪,迅速覺醒斗爭的歷史畫卷。1980年,「四部曲」前兩部《人世間》、《萬國之子》相繼出版,轟動了印度尼西亞文化界,也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
《人世間》以一對印度尼西亞青年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示了19世紀末印度尼西亞社會的各種矛盾,反映了印度尼西亞上層人民所受的殖民主義壓迫。小說主人公明克是個印度尼西亞土著青年學生,他偶然到一白人侍妾溫托索羅姨娘家做客,遇到她美麗無雙的混血女兒安娜麗絲,兩人情投意合。溫托索羅姨娘想盡辦法支持他們自由戀愛。為了純真的愛情,明克蔑視上層社會的各種偏見與誹謗,頂住家庭的壓力,安娜麗絲一往情深,堅持自己的選擇,甘當土著民的妻子。明克高中畢業後,兩人按照伊斯蘭教習俗結了婚。但是好景不常,安娜麗絲在荷蘭的同父異母哥哥上訴要求繼承財產,並援引白人法律不承認她與溫托索羅姨娘的母女關系以及她與明克的夫妻關系。白人法庭的無理判決引起武裝騷亂。最後,在軍警的彈壓下,安娜麗絲被隻身遣往荷蘭。這個悲劇故事,深刻揭示出在荷蘭殖民統治下,印度尼西亞民族的無權狀態,以及他們不甘壓迫所進行的反抗。
《人世間》的舞台中心是溫托蒙羅姨娘家的「逸樂農場」。這個農場具有典型意義和象徵意義,它實際上就是當時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這個小小的天地里,以農場主白人梅萊瑪和他的白種兒子毛里茨為一方,代表著擁有殖民特權的統治者;以梅萊瑪的侍妾溫托索羅姨娘和明克為另一方,代表著受欺侮而又無權的人民;而混血兒的羅伯特和安娜麗絲是分化的中間階層,他們雖屬白人社會,但處處要低於純白人一等,羅伯特傾向於白人父親,也走向墮落的深淵,安娜麗絲則把自己的命運和土著民的母親及戀人明克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之間圍繞著愛情、婚姻、產業等展開的矛盾,看似家庭沖突,實質是劇烈的民族壓迫與反抗,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當時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反映。
女主人公溫托索羅姨娘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主要人物,她不僅有突出的個性,而且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殖民主義壓迫的斗爭精神,是印度尼西亞婦女從沉睡中覺醒的象徵。她14歲時,被貪權愛勢的父親賣給糖廠經理、荷蘭人梅萊瑪當侍妾,成了白人的家奴,隨時准備滿足主人的任何慾望。因為不是正式婚姻,她所生的子女在土著民中也被看不起。在金字塔形的印度尼西亞殖民地社會里,土著婦女處於最底層,而姨娘和主人間「有著奴隸般的從屬關系」,地位比奴婢還低,比妓女更賤,是命運最慘的一類女性。從像牲畜一樣被賣掉之日起,她幼小的心靈里就感到個人尊嚴受到極大損傷,拒不再見生身父母。為了擺脫受奴役的地位,她努力學習文化,學習荷蘭語,學習飼養奶牛,學習經營管理農場,幻想通過提高自己的價值贖回失去的個人尊嚴。她把主人每年付給她的薪金,作為資金在農場里入股,日夜操勞,苦心經營,終於成為遠近知名的「逸樂農場」的管理者。
但是在殖民地社會中,一個土著姨娘想自立於社會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她連連受到打擊:她為自己的混血子女辦理法律手續,但法律不承認她有作為生身母親的權利;梅萊瑪縱欲死後,泗水的白人法庭將遺產的絕大部分判給了遠在荷蘭的梅萊瑪的婚生子毛里茨;她終年辛勞到最後卻兩手空空,明明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卻將被帶到遠隔重洋的荷蘭,由別人監護。面對荷蘭殖民者給她造成的一系列悲劇,溫托索羅姨娘在白人法庭上義正辭嚴地提出血淚般的抗議和控訴:「是誰使我淪為別人姘婦的?是誰逼迫土著婦女給歐洲人作姨娘的?是你們,是你們這些被尊為老爺的歐洲人!」她雖曾立誓不讓自己的悲劇在女兒身上重演,也決心為「女兒的尊嚴而奮斗」,並且運用所有合法的方式進行頑強的反抗,但是在殖民地社會里,這種個人的反抗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具有歐洲文化知識、並能獨立經營管理大農場的婦女尚且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能保護自己的女兒,那些在殖民統治和封建壓迫下的土著婦女的痛苦就更不堪設想了。
小說的男主人公明克是以西方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印度尼西亞早期新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出身於封建貴族,只因是土著民就受到白人社會的鄙視。他的名字就是上小學時白人教師罵他「毛猴」的英語諧音。他靠著父親的貴族地位才得以成為荷蘭高級中學唯一的土著學生,但卻時常受到同學們的捉弄與欺侮。他聰明能幹,學習優秀,有堅定的民族自信心,不甘心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力圖以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向白人社會表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接受西方科學文化以後,逐漸覺醒,成為第一代從印度尼西亞封建貴族中分化出來的具有民族意識的知識分子。他為捍衛、保護自己的妻子免遭劫奪,隨同溫托索羅姨娘一起斗爭,是印度尼西亞知識界中最先覺悟的先驅者。他從自身遭遇到的殖民壓迫與欺侮的痛苦經歷中總結教訓,開始以新的眼光,設身處地地去體察民族的苦難,尋求全民族的出路。在白人法庭上,他驚訝歐洲老師——他的「啟蒙者」竟然會提出許多「令人作嘔,無恥下流」的問題。他勇敢地發表文章抨擊白人法庭不人道的審判,迫使學校撤銷開除他的決定。在畢業典禮上,他大膽自豪地宣布自己的婚禮,蔑視社會的偏見與攻擊。當他妻子安娜麗絲被無理遣返荷蘭時,他義憤填膺,進行了最後的反抗。但是在殖民統治下,他只能是盡其「責任」進行反抗,以表明自己的所謂權利,「一直到無法反抗為止」。正如小說的結尾處溫托索羅姨娘對他說的:「我們已經作了反抗,孩子,我的孩子!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作了最體面的反抗!」明克和溫托索羅姨娘為捍衛自身權益的反抗雖然由於力量單薄而失敗了,但是他們已經覺悟到:「土著民一輩子遭受像我們一樣的苦難,猶如河底和山巒的石頭,任人斧鑿,無聲無息。倘若大家都像我們一樣起來吶喊,就會轟轟烈烈,也許會鬧個天翻地覆。」因此他們決不會停止反抗,而且必將與整個民族的反抗匯合在一起,去爭取全民族的解放。
小說的第3個主要人物是安娜麗絲,她天真、美麗、心地善良、勤勞能幹,但有時表現出性格脆弱。她是混血兒,雖然法律上承認她的歐洲人血統,但她同情母親溫托索羅姨娘,願意做個土著民,長大後要做個土著民的妻子。面對逆境,她表現軟弱,反映了長期處於殖民剝削和封建壓迫之下的土著婦女的一般性格。
除上述3個人物外,作者還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各階層的人物。在這部小說里,作者不是將人物簡單地劃為好人和壞人兩大類,更不是將白人統統歸入殖民者之列,而是把握住殖民地社會的復雜性: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相交織,白人民主派與白人統治者相對抗,封建傳統觀念與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相鬥爭等等,賦予各種人物以千差萬別的性格特徵,使他們具有各自的典型性和象徵性,因而使小說所反映的印度尼西亞民族的覺醒和斗爭具有19世紀末的時代特徵。這表明了作者創作思想的成熟。
《人世間》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小說主人公明克不是以局外人或旁觀者的身份客觀描述他耳聞目睹的事實,而是以當事人和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傾訴自己的親身經歷及其真實感受,喜怒哀樂情真意切。這種寫法不僅使故事娓娓動聽,而且使讀者覺得格外親切,感人至深。
另外,《人世間》是作者的後期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突破了作者早期形成的傳統風格。除保持了原來描寫細膩入微、善於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矛盾等優點外,在情節結構和語言上都有新的創新。以往作者在展開故事時,結構和情節安排得比較鬆散,有時不盡合理,而在《人世間》中已有根本改變。小說的構思精巧,結構完整緊湊。
《人世間》等「四部曲」既渾然一體,又獨立成章。情節處理得巧妙得當,筆鋒突轉屢成懸念,使整個故事跌宕起伏,錯落有致。作者為達到更好地教育青年一代的目的,大膽採用易於領會的當代流行的通俗化語言,寓哲理於流暢、舒緩的描寫之中,寄情深遠。
C. 《人世間》講了什麼故事
《人世間》講述了以居住在北方某省會城市的一戶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視角,描繪了十幾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時間內所經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經歷的翻天覆地的社會巨變。
在劇中,隨著故事的娓娓道來,主角對愛情堅持不懈的追求,與父母、子女深厚而剋制的親情令人動容。生活原本就樸素平凡,平凡人物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動人心,因為每個人都能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種真實與鮮活,也成為了該劇備受青睞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