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短篇小說
㈠ 卡夫卡的小說怎樣更深層次理解
70多年尺閉前,一個孤獨、憂郁而又極為敏感的靈魂,一個二十世紀德語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卡夫卡,永遠離開了那個令他失望的,在他筆下變形的世界。在去天國的路上,他似乎還在用他41年生命的感受,向世人傾訴著「在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刻著『我能夠摧毀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上卻刻著『一切障礙都在摧毀我』」。 卡夫卡,F.:(Franz Kafka 1883~1924) 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等等。 卡夫卡的一生創作了三部長篇《訴訟》(一譯《審判》)、《城堡》與《美國》,這些作品對西方的評論家而言,象迷一樣的復雜,對這些作品,人們無法做出一致的闡釋,它的風格題材或許是平淡而累贅的,但氣氛總是那麼像夢魘似的,主題總是那些無法解除的苦痛。而當老一輩人所熟悉的社會意識崩潰之後,生活在孤獨而龐大的或新或舊的城市裡的人們,被卡夫卡所揭露的屬於人類本質的孤獨所困繞,於是他就成了一個為當代人指引痛苦的聖徒似的人物了。 《訴訟》通過主人公約瑟夫/k--一個普通公民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逮捕,最後被處死的故事,揭露了西方現代社會中隱藏在強大的理性與制度之下的人性的扭曲,社會生活的荒誕蔽洞。卡夫卡將一個普通人置於前所未有的荒誕、虛幻、窒息的境地里去,並且把這個痛苦的過程隱藏在平靜的日常生活中,只讓約瑟夫一個人獨自去承受,於是,身邊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對於他而言都是噩夢中的道具,而他自己的言行在別人眼中也變得如木偶一般生硬不可理解,就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被異化成了行屍走肉,而這一切卻被視為合理與合法,最終約瑟夫也終日奔走企盼為自己洗刷罪嫌。卡夫卡以這部長篇奠定了自己一代宗師的地位,此後20世紀的許多現代主義流派都能與他攀上親緣關系,「卡夫卡式」一詞也廣泛用於表明一種任人擺布,捉摸不定,神秘莫測,錯綜復雜,似真似幻的狀況與處境。 小說《城堡》最富有卡夫卡特色,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測量員k應城堡之聘前往工作,卻受到來自城堡的重重阻撓,從而置身與一場無休止的斗爭中去。城堡像一隻巨獸高踞在那裡,k與城堡所代表的森嚴的等級,嚴密的官僚機構與顯貴的權勢做無謂的戰斗,他的斗爭註定是徒勞的,直到最後他既沒有進入城堡,也沒有見到城堡當局。因為作品中大量運用了象徵、譬喻的藝術手法,就更加使得「城堡」一詞具有無窮的意味,它到底是指我們所生存的人類群體以及我們所創造的引以為豪的文明,還是指我們每個人陵並裂都擁有的那獨特、神秘、善惡並存、美醜相交的內心世界呢?從我們對卡夫卡的了解來看,這兩者在他的心目中具有相同的質量,很久以來,我都認為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觀察這個世界,而這個巨大冷漠的世界與他那豐富而冷峻的內心生活相比起來,真不知道哪一個更令他感到真實可信。也許他那短暫的一生所接觸到的真實要比我們所有的人都多,也許我們終此一生只是生活在一個「虛假的現實」當中,對痛苦的無知使得我們在自己的心中獲得了一種與真實無緣的幸福,對此,我們將不再追問它的意義何在,然而,卡夫卡用另類的現實告訴我們,滿足的背後是無知。 勇者無畏,一個洞悉人生隱秘的勇者用幾百萬字的篇幅期待將人性的秘密毫不留情的揭露出來,然而那顆孤獨的心靈卻將這幾百萬字凝聚成一座陰冷的古堡,人們對它滿懷好奇,但終究沒有勇氣在那裡長久的居住,畢竟,自我安慰也比孤獨恐懼要令人容易接受得多。 在某種意義上,卡夫卡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他的作品象徵著20世紀的憂慮和滲透於西方社會的異化
㈡ 女性主義者有誰
1、弗蘭茨•卡夫卡
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配早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2、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出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仔嘩•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系)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家。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里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3、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
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1906年——1989年),愛爾蘭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語和英語寫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許主要在於劇本,特別是《等待戈多》(1952年)。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郊區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勞根,確切的地點是一座名叫庫爾俊納的都鐸王室建築。在孩提時代和中小學期間,他發現自己喜愛體育活動,而絲毫沒顯露出日後博學和善於駕馭語言的跡象。後來他就讀於三一學院,師從拉德莫斯-布朗攻讀現代語言。在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現。1928年至1930年,貝克特任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語言講師,並經常光顧咖啡廳,從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奮的巴黎文壇——他在這里為自己定下基調和主題,並和詹姆斯•喬伊斯、托瑪斯•麥格里韋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後,他先在三一學院教授法語,以後有一段時間照料父親,最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定居巴黎。他與後來成為妻子的蘇姍•德克沃-迪梅斯尼爾一起參加法國地下抵抗組織,躲在魯西榮生活了一段時間。戰後(即 1950年他母親去世後),隨著編輯和劇院老闆開始發現他作品中的雙語天才,貝克特的經濟逐漸寬裕起來,但名聲也出乎念賣行意料地跌落。隨著他的作品日漸出名,他卻越來越退縮到自己的隱居狀態之中。貝克特只是偶爾鼓起勇氣邁出國門,主要是1956年因參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過美國的邁阿密,1975年因導演該劇去過德國。此後他便隱居巴黎,只是通過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聯系。
4、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一)哥倫比亞作家,記者。生於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兼順勢療法醫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長大。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
㈢ 卡夫卡最有名的文章有哪些
長篇小說 《審判》 《城堡》
中短篇小說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
《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銷滾褲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
《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
《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虧簡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
《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
《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備余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㈣ 二十世紀著名作家
1、弗蘭茨•卡夫卡
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2、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出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系)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家。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仔嘩的小說家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配早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里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3、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
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1906年——1989年),愛爾蘭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語和英語寫作,他念賣行之所以成名或許主要在於劇本,特別是《等待戈多》(1952年)。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郊區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勞根,確切的地點是一座名叫庫爾俊納的都鐸王室建築。在孩提時代和中小學期間,他發現自己喜愛體育活動,而絲毫沒顯露出日後博學和善於駕馭語言的跡象。後來他就讀於三一學院,師從拉德莫斯-布朗攻讀現代語言。在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現。1928年至1930年,貝克特任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語言講師,並經常光顧咖啡廳,從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奮的巴黎文壇——他在這里為自己定下基調和主題,並和詹姆斯•喬伊斯、托瑪斯•麥格里韋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後,他先在三一學院教授法語,以後有一段時間照料父親,最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定居巴黎。他與後來成為妻子的蘇姍•德克沃-迪梅斯尼爾一起參加法國地下抵抗組織,躲在魯西榮生活了一段時間。戰後(即 1950年他母親去世後),隨著編輯和劇院老闆開始發現他作品中的雙語天才,貝克特的經濟逐漸寬裕起來,但名聲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隨著他的作品日漸出名,他卻越來越退縮到自己的隱居狀態之中。貝克特只是偶爾鼓起勇氣邁出國門,主要是1956年因參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過美國的邁阿密,1975年因導演該劇去過德國。此後他便隱居巴黎,只是通過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聯系。
4、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一)哥倫比亞作家,記者。生於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兼順勢療法醫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長大。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
㈤ 弗蘭茨 卡夫卡是奧地利小說家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嗎代表作是〈變形記〉嗎
是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始終沒有自己的家庭。他一直從事小職員的工作,對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業余時間,他勤奮地寫作,幾乎隔絕社會上的交往。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贏得世人驚服。他逝世前最後的遺言是,要求把自己的全部東西燒掉。幸運的是,沒有人這樣做,更幸運的是,人們終於漸漸發現,卡夫卡是20世紀絕無僅有的寫作天才。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等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變形記》是其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他的三部長篇小說是《審判》、《城堡》和《美國》。
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的手法,表現人的孤立、絕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興起的「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和在美國出現的「黑色幽默」小說等文學流派都受到卡夫卡小說的影響。
㈥ 卡夫卡的代表作四部短篇小說和三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什麼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或譯《失蹤者》、《地洞》、《城堡》、《審判》。
比較有名的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判決》、《飢餓藝術家》、《變形記》、《鄉村醫生》
其它還有中短篇小說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㈦ 二十世紀有哪些小說家值得關注
1、弗蘭茨•卡夫卡
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2、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家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出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系)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家。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里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產生很大的影響。
3、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
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1906年——1989年),愛爾蘭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語和英語寫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許主要在於劇本,特別是《等待戈多》(1952年)。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郊區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勞根,確切的地點是一座名叫庫爾俊納的都鐸王室建築。在孩提時代和中小學期間,他發現自己喜愛體育活動,而絲毫沒顯露出日後博學和善於駕馭語言的跡象。後來他就讀於三一學院,師從拉德莫斯-布朗攻讀現代語言。在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現。1928年至1930年,貝克特任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語言講師,並經常光顧咖啡廳,從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奮的巴黎文壇——他在這里為自己定下基調和主題,並和詹姆斯•喬伊斯、托瑪斯•麥格里韋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後,他先在三一學院教授法語,以後有一段時間照料父親,最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定居巴黎。他與後來成為妻子的蘇姍•德克沃-迪梅斯尼爾一起參加法國地下抵抗組織,躲在魯西榮生活了一段時間。戰後(即 1950年他母親去世後),隨著編輯和劇院老闆開始發現他作品中的雙語天才,貝克特的經濟逐漸寬裕起來,但名聲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隨著他的作品日漸出名,他卻越來越退縮到自己的隱居狀態之中。貝克特只是偶爾鼓起勇氣邁出國門,主要是1956年因參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過美國的邁阿密,1975年因導演該劇去過德國。此後他便隱居巴黎,只是通過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聯系。
4、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一)哥倫比亞作家,記者。生於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兼順勢療法醫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長大。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