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最有代表性的長篇小說是
1. 馬克吐溫的四大長篇作品是什麼
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乞丐》、《鍍金時代》。
1、《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續集,首次出版於1885年。
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就跟讀者見面的哈克貝利·費恩。哈克貝利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
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個勤勞朴實、熱情誠實、忠心耿耿的黑奴,他為了逃脫再次被主人賣掉的命運,從主人家中出逃。兩個人歷經種種奇遇。
這部小說從思想到技巧都有許多創新。小說贊揚了男孩哈克貝利的機智和善良,譴責了宗教的虛偽和信徒的愚昧,同時,塑造了一位富有尊嚴的黑奴形象。
2、《湯姆·索亞歷險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是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187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上半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普通小鎮上。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敢於探險、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
小說的時代在南北戰爭前,寫的雖是聖彼得堡小鎮,但該鎮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3、《王子與乞丐》
《王子與乞丐》為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長篇小說。用很久以前就在英國流傳的《王子和侍從》的故事為素材,描寫了一個貧苦兒童湯姆和一個富貴王子愛德華交換社會地位的童話式故事,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成為了馬克吐溫作品中風格特異的一部作品。
小說利用童話的形式、巧妙的諷刺、幽默的語言講了同一天出生的兩個主人公——王子小愛德華與貧兒小湯姆的故事。王子一出生便舉國歡慶,且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貧兒的出生只是給家人徒增煩惱,並且從小靠乞討為生,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交換了身份,並在交換身份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不一樣的人生—小湯姆過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王子生活」,而小王子愛德華卻被誤認為一個小乞丐。
有所慶幸的是,愛德華因此了解了英國的社會現實,雖然身份的交換使他受到了極大的苦楚,但是卻使他成長為一個仁民愛物的君王。
這部小說以貧兒湯姆在王宮的生活經歷和愛德華王子的流浪生活為兩條線索,在整體上具有馬克·吐溫所熱衷的流浪漢小說的特色,其中對湯姆和愛德華的各自喜劇性經歷的敘述具有馬克·吐溫特有的幽默色彩。
4、《鍍金時代》
《鍍金時代》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與查爾斯·沃納合寫的長篇小說,1873年出版。該長篇小說,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大膽揭露了美國南北戰爭以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腐朽黑暗,作者對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對當時流行全國的投機流行病,貪污受賄進行了揭露,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目睹的社會現象運用精湛的藝術手法把社會真實提煉概括濃縮在小說中,使當時的腐敗景象完全呈現在讀者眼前。
《鍍金時代》出版後,很快就被人們廣泛用以形容美國當時政治腐敗、以及崇尚粗鄙的實利主義的社會狀況,因此,從南北戰爭結束到20世紀初葉的美國歷史時期也就被定名為「鍍金時代」。
(1)馬克吐溫最有代表性的長篇小說是擴展閱讀
1、《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創作背景
在1850年前後的美國——也就是該書所描寫的那個時代,除了政治生活腐敗,勞資矛盾加深,教會虛偽詭詐,人民不堪其苦之外,最迫切、最嚴重的問題是蓄奴制和種族歧視,它在南部各州既普遍、又猖獗。
作者對這一切不合理的現象,表現出戰斗的態度,對受迫害的廣大黑人群眾旗幟鮮明地予以熱烈的同情和支持。
吐溫的最初意圖是將故事當做《湯姆歷險記》的續集,並打算把哈克一直寫到成年為止。寫了沒幾頁後,吐溫將作品的題目改為《哈克貝利·費恩的自傳》。
繼續寫了幾年,吐溫放棄了這個打算。隨著故事深入變得困難,吐溫似乎也失去了寫作的興趣,乾脆把手稿擱置在了一邊。馬克·吐溫在哈德遜河旅行後,重新提筆,繼續寫作。作品終於完成,並擁有了一個與上部相並列的題目《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的同志)》。
2、《王子與乞丐》創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後期,美國己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這時,政治上,美國兩黨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總統的選舉進行著極其惡劣的政治投機。
而選舉的結果,竊取總統和副總統職位的無一不是資本財團的傀儡。1877年至1881年的總統海士就是這樣一個傀儡。營私舞弊,投機鑽營,貪污腐化,成了美國政治生活的特點。
在經濟上,美國已經成為貧富間鴻溝最深的國家之一。在農村,美國南部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租佃關系——分成制。西部四分之三的農戶把農場抵押給銀行或股份公司。破產的農民,加入了失業大軍、城市貧民和社會遊民的隊伍。
在城市,勞動過度、營養不良、貧困、飢餓以及非人的居住條件等資本主義的「文明」,沉沉地壓在工人的頭上。1873年持續到1878年的經濟危機,失業工人達三百萬,加上他們的家屬,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成為當時全國規模的大災難。
在這段大蕭條期間,美國工人開始了一系列的罷工斗爭。於是,在美國歷史上資產階級頭一次在和平時期使用聯邦軍隊,將罷工鎮壓下去。在這種情況下,馬克·吐溫於1877年夏天放下已經動手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決定創作《王子與乞丐》來回應這個血腥的年代。
3、《湯姆·索亞歷險記》創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時期。龐大的、機器轟鳴的工廠的出現,集體化的大生產組合以及大刀闊斧的進取精神促使了美國工業的突飛猛進,使得以往平靜而又無多少競爭的年代裡蔚然成風的禮貌行為和道德涵養准則逐漸失去了棲身之地。
因此,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溫文爾雅的摒棄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南北戰爭,它像一種催化劑,在摧毀了奴隸制的同時,也加速了維多利亞社會結構的崩潰過程,把年輕人推進向傳統宣戰的潮流,使他們體內潛藏已久的被壓抑的暴力進發出來,去摧毀那個不合時宜的19世紀社會。
馬克·吐溫就是在這個大歷史背景下創作《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因此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經歷濃縮進了這部小說,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時代縮影,使它脫離了一般庸俗的兒童回憶格調,讓它充滿了時代的活力。
4、《鍍金時代》創作背景
1861—1865年爆發的美國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這場美利堅合眾國在自己本土唯一的一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結束。
戰後的30多年間,美國工業迅速發展,走向了集中、壟斷。壟斷資本主義逐漸成為了美國經濟的生活基礎,從1869年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的建成通車,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20世紀日常生活中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在此期間誕生,工業競爭日益激烈,工業巨頭不斷產生。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邊疆已宣告結束,農業革命已經完成。資產階級將這一階段稱之為「黃金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