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為什麼建國初期短篇小說特別豐富

為什麼建國初期短篇小說特別豐富

發布時間: 2023-05-25 02:48:23

⑴ 建國後,為什麼我國重視短篇小說的創作

建國後,我國非常重視短篇小說的創作,之所以重視短篇小說的祥模原始是:短篇小說可以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對社會政治的及時配謹州緩合,所以短篇小說自然而然就受到國家和學界的跡答重視。

⑵ 求「建國初期文學發展基本特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面對嶄新的社會生活,作家們無不激情澎湃,紛紛拿起筆表達心聲。詩歌、散文、小說領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詩歌

歌頌新中國,歌頌新生活,是建國初期詩歌的共同主題。在頌歌詩潮中,老一輩詩人更感到連綿戰火之後自由與獨立的可貴,他們的頌歌流露出激越的感激之情。祥悶猛郭沫若的《新華頌》,何其芳的《我們最偉大的節日》,馮至的《我的感謝》,以及艾青、臧克家等的不少詩作都是其中的代表。在《新華頌》中,老詩人寫道:"人民中國,屹立亞東。/光芒萬道,輻射寰空。/艱難締造慶成功,/五星紅旗遍地紅。"詩句雖然流於浮泛,但作為當代詩歌的開篇之作,無論從表達內容還是形式的散文化上,都具有先行的意義。此外,艾青的"禮炮震動著整個地殼,全世界都慶賀新中國的誕生",石方禹的"祖國,我因你的名字滿身光彩"等詩句,都生動地展示了建國之初人們普遍的感受和心情。

對舊時代苦難與斗爭的回憶,對祖國和平與幸福的捍衛,也成為本時期詩歌表現的重要內容。李季的長詩《報信姑娘》寫了一位為救游擊隊偵察員而犧牲自己的女英雄。李冰的《劉胡蘭》也有一定影響。喬林的《白蘭花》和馮至的《韓波砍柴》,在描寫舊時代苦難生活的作品中,顯示出較為突出的藝術成就。

在抗美援朝題材的詩作中,未央的《槍給我吧》、《祖國,我回來了》,是廣為傳誦的名作。李瑛的《在朝鮮戰場上有這樣一個人》,田間的《給一位女郎》,張永枚的《新春》,都熱情歌頌了中華兒女的獻身精神和中朝人民的戰斗友誼。

此時的詩歌還全面反映並歌頌了和平建設時期的新生活。李季的《玉門詩抄》、《生活之歌》,表現了石油戰線的勞動者們忘我的精神,作者也因此有了"石油詩人"的美譽。在表現新生活的作品中,"生活抒情詩"尤其引人注目。聞捷的《吐魯番情歌》、《果子溝山謠》是這類作品的最成功代表。李瑛的《戈壁日出》,邵燕祥的《到遠方去》,嚴陣的《江南曲》,樑上泉的《高原牧笛》,公劉的《西盟的早晨》,也都謹橋頗具特色、

老詩人艾青把目光投向世界,創作了一組國際題材的詩歌組詩《南美洲的旅行》和《大西洋》,在熾烈的感情下蘊含深邃的哲理,傳達出詩人對世界和人類命運的關注。

2.散文像新生活帶來詩歌創作的繁榮一樣,大量優秀的散文作品也涌現出來。"朝鮮通迅"是建國後散文的第一批成果。影響最大的是魏巍的作品,他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感情真摯,格調高昂,一時間舉國傳頌。其他如巴金的《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楊朔的《鴨綠江南北》,劉白羽的《朝鮮在戰火中前進》,老舍的《無名高地有了名》等,都從不同角度謳歌了志願軍英雄和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此類題材的作品結集有《朝鮮通訊報告選》、《志願軍一日》、《志願軍英雄傳》等。

反映工農業建設蓬勃發展的報告文學也很突出,如艾蕪的《屋裡的春天》,柳青的《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靳以的《到佛子嶺去》,秦兆陽的《王永淮》,李若冰的《在柴達木盆地》等,並結集有《祖國在前進》、《經濟建設通訊報告選》。

抒情散文也獲得了很罩緩大發展。冰心的《小桔燈》,楊朔的《香山紅葉》,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劉白羽的《日出》,秦牧的《社稷壇抒情》,碧野的《天山景物記》等作品,或歌頌理想、情操,或描繪河山、景物,均以新的時代精神、優美的文筆和灑脫的風格成為當代散文中的精品

眾多質量上乘的作品的出現,使當代散文創作呈現出第一次高潮,為60年代初期散文創作的大豐收奠定了基礎。

3.小說

建國初,小說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各類題材中佔比重最大的是描寫民主革命斗爭的,如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柳青的《銅牆鐵壁》,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馬加的《開不敗的花朵》,高雲覽的《小城春秋》,孫犁的《風雲初紀》,徐光耀的《小兵張嘎》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有:趙樹理的《三里灣》,孫犁的《鐵木前傳》,康濯的《水滴石穿》,劉澍德的《橋》等。表現工業題材的有: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裡》,周立波的《鐵水奔流》,草明的《火車頭》等。瑪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和李喬的《歡笑的金沙江》,則顯示了建國後少數民族文學的最初成果。

《保衛延安》和《三里灣》代表了50年代初期長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保衛延安》首次成功地以長篇形式表現軍事題材,為當代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小說描繪了解放戰爭中保衛延安的幾次戰役,氣勢恢宏,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懷的形象,這是解放軍高級將領第一次出現在當代文學作品裡。趙樹理的《三里灣》第一次描寫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小說顯示了作家深厚的藝術功底,以大故事套小故事,寫人們的日常生活事件,真實地反映出合作化運動初期各類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觀念,揭示了合作化運動引起的農村生產關系、家庭關系、婚戀觀和道德觀的變化,同時也表明實現農村變革的艱巨性、復雜性。"糊塗塗"、"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夠"等人物形象,因為來源於生活,使人倍覺親切。這在建國初的小說創作中是很難得的。

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裡》是"十七年"表現工業題材的優秀中篇小說。作品以寶成鐵路建設為背景,寫了一對經歷過硝煙戰火的老戰友,在和平建設時期面對新問題所產生的不同心態。作者把對人物心靈的探幽置於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大環境中去觀照,既使人物思想沖突有現實依據,又展示了廣闊的時代風貌。作品情緒昂揚,以抒情筆調為主,同時又蘊含深刻的哲理,其現實針對性也是很明顯的。

孫犁的《鐵木前傳》寫的是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及其兒女兩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農村各階層人民的思想情感。小說以其獨特的風格被譽為"一部詩的小說或小說的詩"。

總體來看,建國初的小說創作處於發展的醞釀期,中、短篇創作更活躍一些。原因是中、短篇樣式用來反映現實生活更易於把握,更靈活。這一時期的小說取得的成就是應該肯定的,但受時代大背景影響,創作過分追求政治功能的弊端已初露端倪。譬如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創作,單方面追求崇高,對歷史厚度和內蘊的深度挖掘不夠。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因緊跟形勢而在藝術錘煉上顯得欠缺。這為日後小說發展出現"左"的傾向埋下了根芽。
http://cache..com/c?word=%BD%A8%B9%FA%3B%B3%F5%C6%DA%3B%B5%C4%3B%CE%C4%D1%A7&url=http%3A//www%2Endcnc%2Egov%2Ecn/datalib/2003/Phylogeny/DL/DL%2D169363&p=b4759a459d904eaf5ba7c9385549&user=

⑶ 「短篇小說」有哪些特點

短篇小說是小說的一種,其特點是篇幅比較短小,情節比較簡潔,人物比較集中。它通常選取和描繪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極力刻畫主要人物的 性格特徵,能夠及時、迅速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某一側面或生活內容,做到了 以小見大,使讀者能「借一斑略知全豹」。正如茅盾所說:「短篇小說主要是抓住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來說明一個問題或表現比它本身廣闊得 多、也復雜得多的社會現象的。」所以他在《試談短篇小說》中得出這樣的結 論,雖然「它的篇幅不可能長,它的故事不可能發生於長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說的故事只發生於幾天或幾小時之內),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可 能一定要有性格的發展」。短篇小說所反映的生活范圍雖不像中篇小說那樣廣闊,但是它善於抓住典型的生活片段,來說明復雜的社會現象。在中國文學史中,自唐宋以來,短 篇小說就日趨發展、豐富。特別是到了清代,文言短篇小說取得了長足的發 展,如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就是非常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現代文學史上,短篇小說更加彭勃發展,魯迅的《狂人 日記》、《葯》、《祝福》,茅盾的《春蠶丁玲的《沙菲女士日記》,葉 紫的《豐收》等,都是著名的短篇小說。

⑷ 短篇小說在文學作品中的優點有哪些

特點是篇幅短小,情節簡潔,人物集中。它往往選取和描繪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著力刻劃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反映生活的某一側面,使讀者「借一斑略知全豹」。正如茅盾所說:「短篇小說主要是抓住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來說明一個問題或表現比它本身廣闊得多、也復雜得多的社會現象的。」這「也就決定了它的篇幅不可能長,它的故事不可能發生於長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說的故事只發生於幾天或幾小時之內),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可能一定要有性格的發展」(《試談短篇小說》)。在中國文學中,自唐宋以來,短篇小說即日趨發展、豐富。如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就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現代的魯迅的《狂人日記扎《葯》、《祝福》等就是著名的短篇小說。

⑸ 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說中篇化,短篇不短是怎麼回事

50年代的小說創作,從體裁上來說,最興盛的是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相對而言發展得比較薄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剛剛過去的現代文學時期,中篇小說這一文體形式還沒有完全從短篇小說中獨立出來,文體特徵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開掘,作家們在短篇和長篇之間,很難把握中篇這一文體的特徵和創作技術。在這方面,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顯然要遠勝於中篇小說,現代文學作家們在這兩種文體上所積累的創作經驗更多,對它們的文體特徵認識也更深刻。其次,還因為時代對於文體的需要和作家們對於時代的趨附。一般而言,長篇小說以表現內容豐富,社會生活面寬闊而見長,作家們通過這一文體的創作,可以追求一種史詩的境界,實現「載道」的理想。對於以欣喜的心情走進「新中國」的廣大作家們來說,他們正普遍期望通過創作的方式表達對於新政權的熱愛和尊敬。同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也需要史詩性的文學作品,總結自己的輝煌,歌頌自己的英雄,在社會大眾中建立一種道德肯定和理想膜拜。短篇小說則具有短平快的特點,50年代發展迅速的社會現實變革,迫切需要文學為之搖旗吶喊,迅速地反映和歌頌現實生活,同時,這時期大量的文學刊物創刊,它們都對能迅速服務於時代的短篇小說文體進行了特別的「照顧」。在這種情況下,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得到迅猛的發展,是很自然的結果。

現代小說的進展與豐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結束和社會主義時期開始。這個重大的歷史性轉變,使現代小說獲得了新的生活土壤與發展條件。新中國的小說作者,大多經歷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生活的冶煉,他們是帶著深厚的生活根基、與革命潮流的緊密聯系以及對現實變化的敏銳感應跨進共和國的文壇的。這就使建國後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就與「五四」以來、特別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革命文學的戰斗傳統保持著血緣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首先出現的是一批創作在歷史的黑夜與黎明交替時刻的作品。劉白羽的中篇《火光在前》,馬加的中篇《開不敗的花朵》,柳青的長篇《銅牆鐵壁》,都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隊伍和人民群眾最後摧毀舊制度、迎接新制度的斗爭。楊朔的長篇《三千里江山》,則迅速反映了中國人民在獲得政權以後,為保家衛國而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表現革命戰爭題材而更能顯示特色的,是稍後出現的一批長短篇小說。峻青的《黎明的河邊》,王願堅的《黨費》,通過艱苦年代嚴酷斗爭的真實描寫,異常感人地贊頌了革命根據地人民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杜鵬程的長篇《保衛延安》以宏大的藝術規模再現了延安保衛戰威武雄壯的歷史場面,成功地塑造了從連長周大勇、團政委李誠到高級指揮員彭德懷的形象,成為建國後長篇創作的第一個重要收獲。這些作品都以悲壯激越的基調,激動著許多讀者。反映抗美援朝的一些短篇,如巴金的《黃文元同志》,和谷岩的《楓》,路翎的《初雪》、《窪地上的「戰役」》等,或熱情奔放,或筆觸細膩,也都顯示了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色。
描繪農村現實生活的短篇小說,也給建國初期的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趙樹理的《登記》,谷峪的《新事新辦》,都表現了農民群眾在砸碎封建政治枷鎖以後進一步掙脫封建主義精神束縛的斗爭;馬烽的《結婚》等短篇,則反映了農村新人新品質的成長。這些作品藝術筆調明朗,生活氣息濃郁,凝聚著作者長期與農民共命運所獲得的珍貴情感。隨著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逐步展開,反映農村生活的巨變,成為小說創作的重要主題。青年作家李準的短篇《不能走那條路》,便是敏銳地觸及土改後土地私有制尚未根除而產生的新矛盾的第一篇作品。趙樹理的長篇《三里灣》,通過更為復雜的生活內容,展示了這種矛盾的各個側面。孫犁的中篇《鐵木前傳》,藝術觸角伸延到解放前後兩個時代,以兩戶農家關系的演變,透露了土改後農民出現分化的信息。秦兆陽的《農村散記》、康濯的《春種秋收》兩集中的短篇小說,則以清新的筆調和精美的構思著重反映農村變革中農民群眾的思想波瀾和生活變化。在這股創作潮流中貢獻了有特色的作品的,還有陳登科、劉澍德、駱賓基、王希堅、吉學霈、劉紹棠等一大批作家,他們忠於革命現實主義原則,從各自的生活視角真實描畫了50年代前期中國農村社會的種種風貌。瑪拉沁夫、李喬、明斯克、阿·敖德斯爾等少數民族第一代小說家,或描繪內蒙草原上驚心動魄的斗爭,或抒寫西南彝區人民的苦難與歡樂,也都獲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革命重點從農村向城市的轉變,大規模工業建設的展開,要求小說創作開拓新的題材領域,尋求新的審美主題和新的表現角度。《鐵水奔流》等一批工業題材長篇的出現,便顯示了作家們的這種努力。但從思想藝術質量上說,這些作品只能算作對工人生活的初步涉足,尚未稱得上是成功的嘗試。生活美的開掘和藝術美的探索,都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到50年代中期起,才出現有成就的工業題材小說。艾蕪短篇集《夜歸》中的一些篇什,通過獨到的藝術構思,從微細處揭示工人階級作為國家主人的美好心靈,具有濃郁的詩的氣氛。長篇《百煉成鋼》也擺脫了以往同類題材作品那種枯燥、刻板的弊病,正面表現了鋼鐵戰線的沸騰生活,塑造了先進工人的真實形象。杜鵬程的中篇《在和平的日子裡》則頗有深度地表現了鐵路建設工地上的矛盾斗爭,顯示了詩的激情與哲理思考相結合的獨特風格。草明、雷加等作家,也一直不倦地探索著工業題材小說的創作。這些作品在現代小說發展史上具有較大的開拓意義。
從50年代初期到中期,小說創作獲得了穩步的發展。這段時間,國家經濟、政治生活日趨穩定,文藝界藝術民主氣氛比較正常,特別是中國第二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後,總結了前階段文藝工作的經驗教訓,探討了創作上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因由,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一些原則問題,取得了較為辯證的全面的認識。當時蘇聯文藝界對「無沖突論」、對典型問題上教條主義觀點的沖擊,也直接促進了中國小說創作隊伍思想的活躍。作家對新生活的觀察和認識逐漸深化,過去的生活積累也有了較長時間的消化過程,對中外作品的借鑒又從藝術修養上為創作做了較多的准備,在此基礎上,許多作家開始醞釀長篇巨制。到50年代後期,中國文壇終於迎來了建國以來長篇小說的第一次豐收。
這次豐收所涌現的一大批長篇作品,在現代小說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顯示建國後整個文學水平的重要標志。
追求概括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是這批長篇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在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中尤其得到了集中的體現。梁斌的《紅旗譜》,歐陽山的《三家巷》,楊沫的《青春之歌》,高雲覽的《小城春秋》,馮德英的《苦菜花》,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等,組成了一幅幅巨大的歷史畫卷,鮮明生動地展現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這批作品在深刻表現歷史內容、展示斗爭復雜過程方面,較之過去創作有重大突破,而在現實基礎上升華起來的革命理想激情,也給作品增添了明朗、熱烈的色彩,為豐富中國小說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提供了新鮮經驗。李劼人的《大波》(修改本),李六如的《六十年的變遷》,用精細而又恢宏的現實主義筆法,真實地再現了清末以來的社會面貌;它們的出現,使長篇小說展現的歷史畫卷向上延伸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些小說的作者,幾乎都是當年革命斗爭的親身經歷者或目擊者,他們筆端留下的歷史生活圖畫,在小說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以社會主義時期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在表現生活的廣闊性和縱深感方面,也有長足進展。柳青的《創業史》和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是描寫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著名長篇。前者通過梁三老漢、梁生寶兩代農民不同的創業命運,揭示出中國農民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是歷史的必然;後者側重於剖析農村生產關系變革過程中人們精神世界的細微而深刻的變化。反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命運和生活動向的《上海的早晨》,是作家周而復的一部長篇巨著。它對具有中國特色的都市生活所作的藝術概括,曾引起國內外讀者的興趣。
這個時期,許多小說家經過較長時間的藝術實踐,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發展著自己的獨特風格,並形成若干新的創作流派。趙樹理嫻熟地運用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文藝的傳統手法,生動樸素、維妙維肖地表現了山西一帶新農村的社會情緒和農民心理,早已在小說領域中獨樹一幟。在他的藝術作風影響下,產生了馬烽、西戎、孫謙等思想傾向、藝術見解、創作風格相近的作家群,被人稱作「山西派」或「山葯蛋派」。孫犁那意境悠遠、韻味無窮的「荷花澱」風格,給他筆下的現實生活圖畫,添上淡淡的浪漫主義氣息,這種獨具特色的藝術經驗,也為一些青年作者所效法。柳青在對現實冷靜、客觀的描繪中,糅進了哲理的議論和感情的抒發,使精確的畫面透露出渾厚激越的氣勢。他對於廣闊的社會場景的多方面的概括,對於生活內涵的深入發掘,一直到他的夾敘夾議的語言,都在隨後出現的若干青年作家的小說中,留下鮮明的投影。周立波追求的則是一種秀朴而明麗的風格,他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傾向熔鑄到山鄉風情和自然景色的細膩而又酣暢的表現中,讓人們在詩情畫意的藝術氛圍里領略新生活的美;從他的短篇《山那面人家》、《禾場上》到謝璞的短篇《二月蘭》等,可以感受到湖南一些作家的共同藝術追求。一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小說家,如杜鵬程、李准以及寫了《高高的白楊樹》、《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里》的茹志鵑,寫了《大木匠》、《沙灘上》的王汶石等,都在追求著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所有這些,都標志著建國後小說藝術的逐漸趨於成熟。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