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愚木短篇小說

愚木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5-18 01:53:41

Ⅰ 筆尖上的舞者——魯迅

筆尖上的舞者

——讀魯迅作品有感

一個漫長的拯救,一段思想的斗爭;一雙眼看透世態炎涼,一支筆寫盡悲情苦難,一身長袍襯出他的錚錚鐵骨;嘴角的煙斗,悠悠冒出的絲絕圓芹絲縷縷……讓沉默不再沉默。

——題記

忘不了阿Q那滑稽的動作,忘不了孔已己那迂腐的話語,忘不了狂人那革命式的「瘋癲」,忘不了閏土那麻木的神情……是魯迅吸引著我的目光,是魯迅左右著我的思想,是魯迅引領我走進他的內心——吶喊與彷徨!




那是二年級的暑假,爸爸送我一份珍貴的禮物——《魯迅全集》。爸爸告訴我:「魯迅是中國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更是代表著那個時代。孩子,雖然你現在還小,也許不能完全讀懂,但,慢慢地,你一定會明了。我希望魯迅能為你導航,指引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從那時起,魯迅
——這個響亮的名字就永遠並畢刻在了我的記憶深處。朦朧之中,我感到魯迅將與我相伴一生。

打開書,不知所以、毫無目的地翻著,總希望能收獲點什麼。可是,難懂的文字,冗長的篇章,讓我覺得枯燥無樂。於是,魯迅就如一個世外仙人,他的作品就如世外之物,讓我困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高,重讀魯迅的作品,反復咀嚼,不斷感悟。往日難懂的文字,昔日費解的篇章,雖然我還達不到對其有灼見真知,但在它們的潛移默化下,我發覺自己在慢慢改變。

是藤野先生改變了我,面對自己的學業,一定應持嚴謹科學的態度去完成;是車夫改變了我,真誠無私、舍己助人成了我的人生准則;是陷入兩難的涓生和子君改變了我,一個人的命腔行運應該融入到社會的命運之中……是魯迅,是魯迅筆下鮮活的人物改變了我。犀利的筆鋒,為我塑造一個全新的靈魂;豎直的筆桿,為我指明前進的方向。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是魯迅對敵人的堅決斗爭和甘願為人民服務的真實寫照;「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是魯迅面對敵人殘酷殺害革命青年最有力的回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是魯迅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滿腔的愛國之心……剛正不阿的魯迅告訴我,要敢於面對現實,要敢於解剖自己。

魯迅的正直也使他飽受國民黨當局和一些反動文人的攻擊陷害,但他沒有迴避,毅然舉起雜文這面大旗,寫下了自己發自內心靈魂的述說,敢於直面慘淡人生。感謝魯迅,讓我學會了追求,學會了奮斗,一個健康、正直、堅強的新我誕生了!




魯迅似乎真的與我有不解之緣。他逝世日期——10月19日,竟是我的生日!這令我驚奇不已,並不是我刻意與名人「聯姻」,而是我對魯迅,對他的作品太喜愛了,在喜愛的同時還有異常的親切感。

當郭敬明的華麗濃艷逐漸覆蓋我們的生活,當安妮寶貝的平和慵懶逐漸侵蝕我們的心靈,我們是不是應該靜下心來品讀魯迅的作品,從言辭犀利中找回自我呢?

讀千遍魯迅的作品,就會有千種不同的感受,魯迅用自己的筆,寫下了永恆的篇章,他的作品不會因為時境變遷而被人們遺忘,不會因歲月流逝而被歷史磨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年華似水,歲月匆匆,生命被不斷翻閱。風中,我朗誦魯迅的篇章,讓它隨風飄揚;雪中,我沉吟魯迅的詩歌,讓它消融,消融,消融,融入我的心中……

Ⅱ 沒有眼界是愚昧的根源

01

最近讀完了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感慨頗多。

劉震雲的很多作品都被改變成了影視劇,《手機》、《一地雞毛》、《我叫劉躍進》、《一九四二》以及最近很熱的《我不是潘金蓮》都出自他的手筆。

《一句頂一萬句》更是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充滿了鄉土氣息,深刻揭示人性的現實主義作品。

這部小說顛覆了傳統的寫作手法,幾乎沒有景色描寫和人物形象描寫,而是用非常平實簡練的語言描述一個一個的事件。往往是一個事件還沒有敘述完又開頭表述另一個事件。這種敘述方式,使文章讀起來有一種紛繁復雜的感覺,全書牽涉出來的人物也非常多,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小說的中心思想是要表達「人與人之間有話說太重要了」。有話說、會說話才能成就鐵哥們,促成好姻緣,幫你結交貴人,從而改變命運;而說錯話,沒話說,傳錯話就會引發各種矛盾,比如父子不和、妻子出軌、朋友反目……。

整部作品就是用各種故事來印證這個道理。

小說揭示了中國底層老百姓的各種局限性的思維方式。

那種對愚昧的揭示,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比如:

賣豆腐的老楊不想讓兒子去讀書,是怕兒子將來有了文化,有了好工作,就不把他這個爹放在眼裡了。

後來,他和朋友老馬閑聊,老馬隨口說:當了政府官員,再賣豆腐,那豆腐生意會更好!就像退休後做木匠的胡縣令,雖然手藝一般,卻能賣上好價錢,還不是因為他有個退休縣令的名號!

老楊一聽,恍然大悟,趕緊送兒子去讀書,不過這讀書「不是為了新學,也不是為了科員」,還是為了賣豆腐!

再比如:老楊為了讓兩個兒子都巴結他,故意只選一個兒子去讀書,還得選腦子笨的那個去。因為他覺得「人像鳥一樣,腦子行肆磨好使,翅膀一硬就飛走了」,那豆腐坊就栓不住他了。

這段描寫簡直是把愚木短視的思維刻畫得入木三分。

思維和啟蒙對一個民族太重要了。不改變愚蠢的思維方式,各種愚蠢的行為就層出不窮。

好比重難輕女的老太太,覺得把新生出來的孫女活活掐死是為家人做了一件善事;好比覺得錢能換來美貌,美貌又能換來更多錢的女大學生為了整容不惜去裸貸;好比為情所困的女子,為了挽回變心的情郎不惜跳樓割腕…

一切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匪夷所思的行徑都來源於一個根深蒂固的愚蠢思想。

02

作品對小人物心理的描寫很寫實入微。

比如,寫楊百順到師傅家分豬下水的心理活動:「現在師傅不能動了,殺豬成了楊百順一個人,楊百順每次殺完豬,仍先回師傅家,師娘接下工錢,下水仍分給楊百順三件,楊百順就覺得師娘有些不明事理。楊百順沒有妄想拿工錢,但兩個人的活現在歸一個人干,起碼在下水上應該顯示顯示。但師娘只顯示在臉上,一見楊百順背著木雹仿桶進門就笑『看看,你師傅沒看錯,百順是個挑大樑的材料』,或說『啥叫逼上樑山呢這就叫逼上樑山』但笑歸笑,下水扔分給楊百順三件。楊百順拎著三件下水往回走,心裡就有些窩氣。」

這樣曲折入微的心理活動,沒有豐富生活經歷的人是寫不出來的。

小說也寫盡了苟且現實中的各種算計 ,比如:老子和兒子為了誰先娶妻各種心機算計;長輩們四五天就能拍板定下一庄婚姻,臨成親時卻要對聘禮嫁妝的多少斤斤計較。

總覺得作者為了達到寫實的目的,刻意描繪了人性中很多醜陋的東西,書中的人物活脫脫一副醜陋中國人的群醜圖。

比如:

愛佔便宜愚昧短視的老楊;自負愛使小心眼的老馬;愛看明清小說意氣用事的秦香蓮;因為一點莫須有的誤會就起了殺人報復心的楊百順;兄弟剛死就著急把弟媳趕走分家產的姜氏兄弟;為了跟兄弟置氣,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得鼠瘡也不救治,眼看著女兒活活疼死的曹滿屯…

這樣的人設和情節,讀起來有些沉重和壓抑,卻又檔斗不得不佩服作者行文的老練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03

讀書和受教育是一種低成本的開拓眼界的方式。

然而,小說中的主人公無一例外,都是沒有受過教育,沒有讀書習慣的人。他們只能靠人生經歷和現實的捶打,一點點拓寬自己的視野。

可是這種拓寬畢竟是非常有限的。一個能力低,眼界低的人,他獲得的平台也很低。因此,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有句話說「貧窮是會遺傳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一個走南闖北的文盲,其眼界未必一定比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要低。

可問題是,大多數人並沒有那麼多機會和成本去走南闖北。

閱讀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生活半徑內,最大限度最低成本地拓展眼界,消彌愚蠢和固執。閱讀能讓我們從各種不一樣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狀態中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思想,時時警醒,時時更新。

一個真正愛讀書會讀書的人,一定不是固執的,而是靈活、包容和開放的。

愚蠢和固執往往是共生的。越是眼界低的人越固執,越容易陷在狹小的世界裡不能自拔。 小說里義大利傳教士老詹在延津縣兢兢業業傳教了一輩子,最終也只發展了8個教徒,就是這個原因。

讀著書中人物的愚昧之舉,忍不住會懷疑真有人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在生活嗎?

但很快我也反思,因為沒見過沒經歷過就去懷疑,是不是也是眼界低的表現呢?

劉震雲的書讓我了解了一種從未經歷過和旁觀過的生活狀態。

很多悲劇都源於無法打破眼界的局限。

在感慨書中人物的局限時,又豈知你我是否也因為眼界的狹小,而炮製出一出又一出悲劇和鬧劇?

你敢說你沒有嗎?

——那些因為一點苟且就陷於婆媳大戰的婦女們;那些因為單位的一個評優落選就鬱郁寡歡的同事們;那些為了滿足生理或情慾的沖動不惜自毀父親形象而出軌的男人們……?哪一個不是呢?

人啊,往往是時過境遷再回首的時候,才覺得當初的行為愚蠢可笑,可當初做蠢事的時候卻是一種執迷不悟的狀態。

04 其他零碎小感悟

感悟一:隱含的宿命論。

主人公的每一個命運轉變,都可以用機緣巧合四個字來概括,看不出多少主觀努力的作用。

比如,楊百順之所以能得到去政府種菜的穩定工作,是因為縣長去看社火表演,覺得楊百順演的好所以請了他。但是一直愛看錫劇的縣長為什麼突然改看社火了呢?乃是因為演錫劇的主角蘇小寶趕回家給老舅奔喪了。

就像小說里寫的:「楊百順能進縣政府,以為該感謝社火,其實應該感謝錫劇中這位男旦蘇小寶;接著應該感謝蘇小寶的老舅死的是個時候。」

小說里沒有狗血的巧合,皆是這種看似不相關,卻如蝴蝶效應般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機緣巧合。也因此,讓人覺得故事特別真實,不得不感嘆作者編故事的能力。

感悟二:世俗的道理。

細讀小說還可以明白很多世俗的道理,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比如,「正因為(老史)仍不苟言笑,老史的下屬,反倒更加怵老史。怵不是怵他是縣長,而是不知道他的套路。」

再比如,姜虎死後,他的兩個兄弟盼著弟媳婦吳香香改嫁,好把家產掙過來。吳香香本來想改嫁,但因為看出姜家的苗頭,心中有氣,偏不改嫁。「人只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著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

感悟三:中國老百姓對為官者的懼怕與生俱來,自古有之。

究其根源當然是法制不健全,人治大於法制。

老百姓巴結當官的除了想要撈好處,更是害怕一旦得罪了當官的,自己的生活輕易就被當權者毀了。

楊百順原來是挑水的,進了縣政府還是干挑水的活。但是因為沾了縣政府的邊,身邊人對他的態度也變了:

原來他去修鞋,鞋匠嫌他總是賒賬不肯給他修,自從他入住了縣政府,鞋匠上趕著免費給他修;進縣政府工作後,他依然無房無錢,但開饅頭店的吳香香願意嫁給他,也是看中了他在縣政府工作的好處。

距離小說中描寫的時代已經過去幾十年了,然而我身邊的現實狀況卻並沒有改變多少。

比如,在我們這個保守的北方小城,依然有很多人願意領一份微薄的薪水去給領導當司機,想來也是看中了這種便利吧!

什麼時候,當我們的老百姓不再懼怕當官的,不再刻意巴結當官的,就說明我們的社會進步了。

什麼時候能達到一種境界,就是我只要守法辦事,就沒有人敢欺負我,相反你當官的,不好好執法,我還能有效地舉報監督你。那樣,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才是真的提升了。

感悟四: 這部小說中最打動我的是楊愛國和繼女曹青鵝之間感情。他們的感情超越了血緣,非常真摯不摻雜任何利益。

感悟五: 小說里最具有象徵意義的是外國傳教士老詹這個形象。

老詹兢兢業業苦口婆心傳教了一生,卻只感化了8個教徒,其實也是暗示了中國式思維的頑固和保守。

老詹孤身一人在異國他鄉傳教,面對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和周圍人異樣的眼光,他並沒有感受到孤獨,反而活得很有奔頭。

反觀小說中的那些沒有信仰的人最終都被蠅營狗苟的瑣事桎梏了一輩子。

作者也許是想借老詹這個形象,告訴讀者信仰才是對抗心靈孤苦的終極力量。

中國人為什麼活得苦,活得累,活得孤獨?

——信仰缺失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