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畢飛宇短篇小說選

畢飛宇短篇小說選

發布時間: 2023-05-17 21:18:24

『壹』 畢飛宇有哪些作品

著有長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說:
《那個男孩是我》(1993年《作家》雜志)
《是誰在深夜說話》(1995年《人民文學》雜志)
《哺乳期的女人》(1996年《作家》雜志)
《白夜》(1998年)
《男人還剩下什麼》(1998年)
《蛐蛐 蛐蛐》
《懷念妹妹小青》
《地球上的王家莊》
《彩虹》
《家事》
《相愛的日子》等
中篇小說: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學》雜志)
《青衣》(2000年)
《上海往事》
《推拿》
《玉米》
《玉秀》
《玉秧》
長篇小說
《平原》
《推拿》
《玉米》
《相愛的日子》
短篇小說集:
《慌亂的指頭》
《祖宗》
《操場》等。
《畢飛宇文集》(四卷本,按照時間順序編排,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這一半》
《冒失的腳印》
《輪子是圓的》
《黑衣裳》

『貳』 解讀畢飛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母性的光輝是人間的至善

畢飛宇可以說是當代男作家中,寫女性寫得最好的一個作家了。無論是《青衣》中的城市女性形象筱燕秋,還是《玉米》中的農村女性形象玉米、玉秀和玉秧三姐妹,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畢飛宇對女性的心理刻畫尤為細膩准確,並且沒有明顯的男性眼光,因此被稱為「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哺乳期的女人》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說,獲得了第一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了。在這篇小說中,畢飛宇刻畫了一個憂傷孤獨的留守兒童形象旺旺和閃耀著母性光輝的年輕女性形象慧嫂。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斷橋的南方小鎮。小鎮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斷橋鎮對他們來說只是匯款單上的地址。七歲的小男孩旺旺從小一直跟著爺爺生活,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見到父母。旺旺不是他的真名,因為他總是坐在門檻上吃旺旺餅干,大家就都叫他旺旺。

這餅干是他的爸爸特意關照的,每次都要在匯款單旁邊寫上「每天一袋旺旺」。由此可見,旺旺的物質生活還是挺不錯的。但旺旺從小就沒有吃過母乳,因此每當他看到對門的慧嫂給小孩餵奶時,就十分好奇和嚮往。

畢飛宇在描寫慧嫂時,讓人感到一種母親的溫暖。慧嫂「矮墩墩胖乎乎的,又渾厚又溜圓」,也十分親切,對人笑得很和善。她經營著一個小賣部,總是坐在門口給孩子餵奶,也不避諱什麼。旺旺坐在對門看到慧嫂的乳房上那天藍色血管,想像著奶水也是天藍色的,「溫暖卻清涼」。這對於一個沒有吃過母乳的孩子來說,充滿了企盼和憂傷。

故事出現了轉折和第一個高潮。旺旺趁慧嫂不注意,突然咬住了她的乳房。旺旺沒有吃過母乳,不知道怎麼吃,就咬得很用力。慧嫂長長地尖叫了一聲,於是小鎮的人都知道了這回事。大家開始議論起來,說旺旺是個小流氓,還有人當著慧嫂的面開玩笑說:「惠嫂,大家都『旺』一下。」慧嫂和他們一起笑,並不生氣。

旺旺的爺爺知道了這件事,把他打了一頓。旺旺生病住院了,慧嫂還問旺旺爺,怎麼好多天不見旺旺了,還給他解釋:「沒有傷著我的,就破了一點皮,都好了。」旺旺出院後,不敢再坐在門檻上了,但慧嫂知道,旺旺總是從門縫里偷看。兩個人守護著這個無聲的秘密。慧嫂去找旺旺,也被爺爺攔住了。

故事的第二個高潮出現了。旺旺在爺爺睡午覺的時候又從門縫里偷看,被慧嫂捉住了。慧嫂把他拉到自家後院,撩起上衣,讓旺旺吃奶。但旺旺沒有吃,他哭了,說這不是我媽媽的,然後跑了回去。慧嫂追了上去,拍打著門叫他,也哭了。爺爺以為還是旺旺的錯,不由分說就揍起了旺旺。慧嫂在外面傷心地叫喊著。

寂靜的中午,這些聲音傳遍了寂靜的小鎮,人們圍了過來,又開始了冷嘲熱諷。小說的結尾這樣寫道――惠嫂回過頭來。她的淚水泛起了一臉青光,像母獸。有些驚人。惠嫂兇悍異常地吼道:「你們走!走——!你們知道什麼?」

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恰到好處,留給了我們無盡的思索。看完了《哺乳期的女人》這篇小說,我們不禁也要問自己:「我們知道些什麼?」畢飛宇這篇小說的題目看上去有點迎合讀者的獵奇心理,但如果我們想到了別處,又和斷橋鎮的人們有何區別呢?因此,結尾的這一句話,也是問我們的。畢飛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哺乳」,這是天下所有母親出於愛的本能的行為,而慧嫂對旺旺的關愛,突破了親情的局限,因此也就具有了偉大的母性的光輝!

『叄』 畢飛宇作品集的內容簡介

收錄有名篇《玉米》(《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青衣》、《上海往事》、《哺乳期的女人》等,並首次將其民國風貌文、短篇小說單獨結集出版。
《玉米》:曾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作家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震撼國內文壇、獲獎無數的現實主義千秋之作。
《青衣》:曾獲小說選刊獎、馮牧文學獎、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等,並曾入圍2008年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改編為熱播電視劇《青衣》。
《那個夏季 那個秋天》:是作家首部長篇小說,揭示當下社會中普通人的人生困境,名篇《玉米》《青衣》的源頭。
《上海往事》:小說比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更為精彩,並首度集中收錄摹寫清末及民國題材的四部中篇小說,全面展現民國風情。
《雨天的棉花糖》: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卑渺命運,戰爭年代時代英雄主義與個人微小靈魂的極端沖突,被徹底扭曲的倫理感情悲劇。
《哺乳期的女人》:首度集中收錄作家32部短篇小說。《哺》曾獲全國十佳短篇小說獎、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等。
《平原》:鄉村權力場的深入刻畫和解讀,用民間敘事角度解讀「文革」,非同一般的文革小說。

『肆』 讀畢飛宇短篇小說集

       最開始知道「畢飛宇滑橋」這個名字,是在一本日本中篇小說中文譯本前頭的序。小說是一位叫赤染晶子的日本女小說家寫的《少女的告密》。薄薄一本,買它的原因是當時暑假將要參加的會議上,同組的發言者有人要對其進行研究發表。但是最後發表者並未到場。

        說實話,這本第143屆芥川獎作品寫的實在是無甚趣味。初讀覺得情節幼稚,隱喻太過神秘,就連這篇小說的譯者都在《譯後記》中寫到,這小說的深意過於晦澀難懂,而且獲獎時評委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狀態。小說講的是在京都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習德語的女孩們,應老師的要求背誦《安妮日記》。傳言有女同學與德國男外教老師巴赫曼教授由師生關系而引發出了不當關系,這種女同學間的傳話和相互猜忌算是貫穿小說從始終的一個「緊張點」,而女主人公美佳子對上背誦的恐懼感則是小說中的另一個「緊張點」。「少女的告密」這一主題,在於女同學間的流言,這可能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塑料姐妹花」關系吧?

        會議上,發表者沒來,實屬遺憾。畢竟我還期待著在於我而言這么難懂無趣的文本之上,能分析出什麼結論來著。而當時讓我能讀下去這篇小說的原因就是——中篇小說的優點——短。

        扯遠了。小說本身沒看出什麼,這篇序文寫的倒是十分好。其實,我從這本小說中看到的東西,除了「畢飛宇」這個名字,還有全文中唯一能吸引我看下去的篇幅不多的《安妮日記》片段。

        畢飛宇在序中寫的文章《中篇小說的「合法性」——「中經典」總序》與小說本身可以說是一毛錢關系也沒有。看副標題就能明白,這篇總序是畢飛宇老師給「中經典」這套中篇作品叢書寫的,而不是單為某篇小說寫的。讀序言的時候,我感覺這總序寫得既有理論性,又有趣味性,看上去像是專業人士對於中篇小說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論述了。後來一查,哎呦,作者挺有名的。

        雖然他的《平原》還有《推拿》都頗負盛名,但在讀這篇序文之前,我真的不認識他。

        但當我讀過這篇序文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我想了解他。

        有時候真的是這樣。你聽說了某某名作家的某作品獲得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重量級文學獎,但如果沒有真正讀過他的文字,恐怕這種爆炸性新聞過幾天印象就淡了,再過幾天,就跟沒發生過似的。除非身邊的人總提。

        到現在,僅完整讀過的這本是畢飛宇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收錄了1993年到1997年發表在文學刊物上的一些小說。《畢飛宇文集》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書,但我只買了其中的一本。從一開始絮絮叨叨的自述式小說作品,到代表作《哺乳期的女人》,以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嬸娘的彌留之際》,有一些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在戀愛以及婚姻生活中經歷的細節點滴,當然也有些超越現實生活的描寫。去知網上查了一下以畢飛宇為研究對象的論文,發現果然有人批他的創作失真。

        非常奇異的生活化描寫。

        這是在我看完這本短篇小說集之後,自覺可以用來概括所有不同作品的感受。有人批他的作品失真,但上面這句話,可能恰是我對這種「失真」的個人理解。至少我對這種誇張式的「失真」並不反感。

        另外,讓我感到驚訝的一點就是,雖然在主人公視角為女性的時候,依然能夠看出寫作者是男性這個啟蘆事實,但是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讓我覺得,畢飛宇對於真實生活中細節的洞察力應該是極強並且極細致的。即使主人公是女性,他也少有寫的不細的地方。畢飛宇的小說給我這樣一種感覺:如果他的小說信旁猛里讓你感覺有違和的地方,那很可能是他故意這樣處理的。不是他寫不出來。有可能是他懶了。或者突然就想爆發一下個性,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

        在這部短篇小說集里,畢老師又在自序中「爆出金句」——

      「小說不是邏輯,但是,小說與小說的關系裡頭有邏輯,它可以清晰地呈現出一個作家精神上的走向。現在我想再補充一句,在我看來,這個走向有時候比所謂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更能體現一個作家的意義。」

        雖然畢飛宇這樣說,但在了解他作品的過程中,我一開始果然還是只挑了幾本與他創作精神走向相比「不太重要」的「重要作品」買了回來。下一本書還沒有翻開,就被封面設計和上面的經典語錄吸引了——

       「對許多人來說,因為有了足夠的生活積累,他拿起了筆。我正好相反, 我的人生極度蒼白,我是依仗著閱讀和寫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有時候我把小說看得很重,足可比擬生命。有時候我也會把小說看得非常輕,它就是玩具,一個手把件,我的重點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

       「就在前幾天,一位朋友看了我在《鍾山》上的專欄,特地給我打來了一個電話。他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你把別人的小說分析得那麼仔細,雖然聽上去蠻有道理,但是,你怎麼知道作者是怎麼想的?你確定作者這樣寫就一定是這樣想的么?我不確定。 作者是怎麼想的和我又有什麼關系呢?我不關心作者,我只是閱讀文本。

        「我也是寫小說的,每年都有許多論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論文只是證明「畢飛宇這么寫是因為畢飛宇確實就是這么想的」,那麼,文學研究這件事就該移交到刑警大隊,警察可以通過審訊作者來替代文學批評。常識是,沒有一個警察會這么干;沒有一個作家會在文學審訊的記錄上簽字。

        「小說是公器。閱讀小說和研究小說從來就不是為了印證作者。相反,好作品的價值在激勵想像,在激勵認知。

        我最初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對畢飛宇的作品和創作過程這么感興趣,後來才漸漸意識到:他說的話,既有道理,又有趣。

『伍』 《玉米》和《青衣》:探析作家畢飛宇對作品中女性悲劇群像之解讀

1991 年發表的中篇小說 《孤島》是其小說的處女作,到目前為止,畢飛宇已經創作了近百篇中短篇小說以及四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代表作有 《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 《懷念妹妹小青》 《氣球地球上的王家莊》等; 短篇小說集有 《慌亂的指頭》 《冒失的腳趾》 《輪子是圓的》等; 中篇小說有 《青衣》《玉米》系列三部曲等; 長篇小說有 《平原》《那個夏天,那個秋天》《上海往事》以及 《推拿》。

畢宇飛也憑借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獲得了許多大獎,這其中包括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中國作家大紅鷹獎 、英仕曼亞洲文學獎以及人民文學獎。

縱觀畢飛宇的作品可以發現,對女性的書寫始終貫穿於其作品之中,他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女性形象,如玉米、玉秀、玉秧等農村女性形象, 林紅、筱燕秋等城市女性形象; 婉怡、桃子、小金寶等風塵女子形象,這些女性的一生都在慾望與痛苦中苦苦掙扎。

在閱讀作品的時候讀者可以發現, 畢飛宇一直用其男性特有的眼光審視著他筆下的每一位女性,並用一種細膩冷峻的筆觸向讀者描繪出了女性生活的痛苦堅韌與酸甜苦辣。

一方面畢飛宇將女性內心的痛苦徹底地呈現在讀者們面前並對她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出了她們虛榮、自私、貪婪的一面。

畢飛宇被認為是當代書寫女性形象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他始終以一貫的態度關注女性的生活命運,因而他塑造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在畢飛宇的筆下,這些女性都是悲劇的代名詞,無論怎樣地追求和掙扎似乎都擺脫不了命運的羈絆。

首先,農村女性群像。 畢飛宇筆下的農村女性各個光彩照人、性格迥異且生活際遇不同,但她們卻有著相同的悲劇命運,無論是 《懷念妹妹小青》中的小青,還是 《玉米》三部曲中的玉米、玉秀和玉秧,抑或是 《平原》中的吳曼玲,她們不是匍匐在男性的權力中苟且偷生,就是在索然空洞的政治理念中失去了自我,殘酷無情的生活境遇慢慢地磨去了她們以往的天真爛漫,隨之而來的卻是心理與人性的變態扭曲與異化。

小說 《玉米》中的玉米是一個聰明漂亮的農村女孩,但是生於男權桎梏中的她漸漸認識到了男性在生活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因而她一方面憑借父親在村中的權力展示出了無比的高姿態,另一方面也試圖在男人身上獲得所謂的幸福。

在父親因為觸犯軍婚而倒台之後,她嫁給了郭家興,因為郭家興是政治權力的象徵,依附於郭家興是玉米唯一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由此可知,在男權決定一切的扭曲時代,女性只能淪為他們的附屬和點綴。

其次,城市女性群像。 畢飛宇筆下的城市女性一般都有著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及受過良好的教育, 雖然她們的生活較為優越,但是她們還是在無聊刻板、呆滯沉悶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這些城市女性在現實與物質的雙重擠壓中逐漸地失去了自我,人格尊嚴以及道德操守也在人性的扭曲變形中消失殆盡。

小說 《林紅的假日》中的林紅是一位成功的白領女性,她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和家庭,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幸福的包圍之中,但光彩照人的背後卻是她對生活的迷茫和對自我的放逐。

林紅因為同事的一句話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生活的單調與乏味,因此她決定開始一段尋找 「自我」 的旅途,這個過程中她隨意地更換自己的身份,用一種近乎 「放盪」 的方式釋放自己體內被壓抑著的慾望,她體驗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感,但這種暫時的放盪與墮落並不能使得她完全擺脫生活的束縛,也許過度的放逐會將她推向更加黑暗的深淵,由此可知,林紅雖然想證明一下自己,但其實她什麼都沒有證明出來。

畢飛宇特別重視對女性心理層次的刻畫,試圖展示出主人公的真實精神、心靈狀態,這種內在層次上的描寫使得其筆下的女性人物栩栩如生,通過他對悲劇女性群像的描寫勾勒,讀者可以體會到他對女性的深切關懷以及同情,同時他也對女性悲劇產生的根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首先,女性的悲劇源自人性慾望的驅使。 人性有善惡之分,荀子、張愛玲等認為人性」」惡」,而 「惡」 的表現就是人總是擺脫不了慾望的束縛與支配,畢飛宇筆下的女性也都對慾望有著一種強烈的追求與嚮往,對慾望的追求實際上顯示出了她們對生活感到了缺失,因為只有自我有所缺失的時候慾望才可能稱其為慾望。

《玉米》中的玉米在父親倒台之後極力地渴求權力,為此她嫁給了自己並不喜歡且年紀大她許多的郭家興,她用自己的青春和肉體來換取對權力的渴望,同時為了鞏固自己在郭家擁有的權力地位,她不惜犧牲妹妹的幸福,親手將玉秀推向了生活絕望的深淵,由此可見,玉米在慾望的驅使下逐漸喪失了人格尊嚴和女性自身獨有的存在價值。

《阿木的婚事》中的林瑤原名為許扣子,但是為了擺脫自己農村人的身份,滿足她那所謂的虛榮心,她不但改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在生活方式和說話語氣上也都盡量模仿城裡人,但這種模仿不能改變她原有的身份,她反而成為村裡人的笑話。林瑤始終沒有意識到自己悲劇的根源不在於過去的身份出身,而是她對虛榮心的慾望追求。

其次,女性的悲劇反映了封建思想的羈絆 。傳統封建思想對我國女性來說無疑是一把無形的枷鎖,「男尊女卑」 「貞操貞潔」 等觀念仍然束縛著每一個女性並一步一步將她們推入了絕望的人生境地,畢飛宇在小說中強烈地譴責了這些封建傳統思想。

《玉米》中施貴芳雖然貴為村支書王連方的妻子,但是她一直過著忍氣吞聲的生活,不僅丈夫每天在外面拈花惹草,同時還要受到村裡人的閑話和鄙視,這一切都源於她沒有為王連方生下一個兒子,當時的人們仍然秉持著男尊女卑,女人只不過是延續香火的工具等老舊的思想。

當施貴芳為王連方生下兒子之後,她瞬間覺得自己的地位提升了, 她有資格向王連方要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封建傳統的思想陋習不僅存在於其他人的身上,同樣存在於施貴芳自己的身上,她自己都沒有認識到這種思想的落後性,反而是在順從中爭取那所謂的 「地位」。

畢飛宇對其筆下的悲劇女性給予了極大的同情與關注,但在憐憫的同時也表達出了對她們的批判, 作者非常肯定並欣賞她們為擺脫命運所做的努力, 但對她們改變命運的想法和行為卻體現出了批判性。

在畢飛宇看來,丟掉人格尊嚴甚至喪失自我價值的抗爭並不存在任何的實際意義。作者在塑造女性悲劇形象的同時也展示出了現實生活的種種丑態。

首先,其小說表現了對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官本位的思想一直深深紮根於我國的社會之中並且深入人心,在一般人的思想之中,當官有權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會高人一等。小說《玉米》中的王連方僅僅只是一個村支書,但他卻可以在村子裡為所欲為,他可以明目張膽地與任何一個女人發生關系,當他和有慶家的發生關系被有慶撞見的時候, 他卻顯得不慌不忙、鎮定自若,而有慶也默默忍受著這一切的發生。

王連方這樣的猖狂大膽,只不過因為他有著一頂 「烏紗帽」。玉米也因為當官的父親享受著權力帶來的虛榮,因此玉米一直對權力情有獨鍾。郭家興能夠娶玉米做妻子也是因為他的官位和權力,作為公社革委會副主任的他順理成章地將可以作為他女兒的玉米娶回家中,這對他和玉米來說只不過是一場交易而已,他們的心靈和人性在權力的侵蝕中不斷異化變形。

其次,小說在批判中包含悲憫情懷。 畢飛宇筆下的女性一直處於情與理的沖突之中,並在情理的沖突中逐漸地失去了人性與自我,作者對她們的墮落一方面做出了嚴厲的批判,但他在批判中卻蘊含了濃厚的悲憫情懷。

《青衣》中的筱燕秋是一個執著於追求藝術的女性,當她得知自己又有機會登台的時候興奮不已,但她清楚地明白,和資助她重返舞台煙草老闆達成某種交易是遲早的事情,可當事情真的發生之後,筱燕秋卻感到了無比的難受與心痛,她知道這是自己的墮落,是自己人性尊嚴的喪失,但她還是在良心的譴責中不斷地出賣自己的色相和青春。

畢飛宇在作品中極力刻畫的是 「命運決定性格」 ,也就是說他將女性悲劇的主要根源歸結於外因,他對造成女性悲劇的外在力量進行了強烈的批評,特別是 「文革」 時期的社會形態。

縱觀畢飛宇筆下的女性,她們人性的墮落與喪失更多地體現出了一種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筱燕秋、玉米、玉秀等都是這樣,因此他又對女性顯示了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悲憫情懷。

綜上,畢飛宇塑造了一系列帶有悲劇色彩的女性形象,這些形象從另一個側面展示出了我國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特徵,同時也表現出了尊嚴、愛情、慾望以及責任等人生基本問題,作為能表現出女性心理狀態的作家畢飛宇和蘇童都是我們文壇目前關注的焦點。

-END-

我是 「十里荷塘秋水長」 ,用文字記錄和分享美好生活。

『陸』 88、畢飛宇短篇小說集

看畢飛宇的短篇小說,竟然能掀起我近期對長篇的抵觸,想去看看他的推拿和平原。他筆尖的小短篇,簡直就是我的菜啊,愛了,要去把他的書籍收購一批,是的沒錯,是一批,不過盡量在購買前能先借閱讀一讀。像之前看賈平凹,余華,莫言等的小說散文,感覺到明顯的時代感,因為他們描寫的都是60-90年代之間的人性或者秦嶺大地,能看出他們字里行間的水平,但是怎麼也無法像愛三毛的書籍那樣迷戀。但是畢飛宇的這部分短篇,有二十年前看平凡的世界那種朴實無華,又沒有太大的代溝。都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應該看平凡的世界,都不知道自己現在還能讀的那麼平和么,甚至圍城我都不知道還能不能啃得完。這兩部分書,還是要再找過來好好讀一讀吧。已經過去太長時間了。至於,紅樓夢,我不知道是不是老了之後會去讀。誰讓我的古文水平太差呢。

我知道自己和大部分中國男人一樣,即使在表達父愛的時候,也是缺乏想像力的。我們在表達恨的時候是天猛型燃才,而到了愛面前我們就如此平庸。

夫妻間的仇恨無限放大,毀的是孩子啊!

燭光使客廳產生了一種明暗關系,使空間相對縮小了,集中了。

現代化確實把生活空間放大,人與人之間也快來快去,很難像過去的歲月一樣慢慢磨合,慢慢愛,慢慢通信,慢慢培養感情。家庭,鄰里間也失去了往昔互動的可能性,難怪說人性的發展還慢於科技,我們都是時代犧牲品,怎麼讓生活慢下來,讓我們的關系可以慢下來?慢慢發展,慢慢分開,也好過現在的快餐到沒有愛。變化太快,我們都不像是在生活了。

變成昏睡的蠶蛹之前,它們唯一需要堅持並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凈,使內質完完全全地成為軀殼,然後,被束之高閣。

操蛋的人生,人性的惡,即使在無知,不知敬畏,不懂禮節不知生死的十來歲孩子身上也可以演繹的淋漓盡致。

鄉村的春天不同於城裡,只是一個時間概念。鄉間的春天是一種氣韻,一種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勁頭。鄉下的春天就好像是為所有的生命裂開的一道縫隙,許多東西都開始往外蠕動。

整個公司流露出人去樓空的寂寥與蕭索,所有的空間都聚集在一起,放大了他胸中的空洞。

這種無能為力讓我明白了死的殘酷與生的憂傷。死永遠是生的沉重的扯拽。今生今世你都不能釋懷。

角色代入感?體驗戲里人生?各種關系裡充斥情感,互動之間枝虛就慢慢曖昧,升華變味。獨屬於兩人互動之間的交往秘密,合作又或者同一性?二次元,隔代的青春期,果然難以捕捉。在嬉皮的玩笑,詼諧中,兩個人的秘密互動會變質成一種別的感情,但無疑是首先加深彼此在對方心中的重要性砝碼。

新時代青少年的互動啊,我們老一輩真的會有代溝啊。

花式戀愛啊,在家門口都不講究。防不勝防嗎,怎麼像畢老師一租中樣理解幾代代溝呢?那喬偉就莫名其妙失戀,還背鍋,頂鍋?或者關系的親密度就是以名詞為界定?老公終究不如兒子的。所以老公出局?

兩條都市裡的狗,比都市裡的人還要孤寂。

黑夜有一種功能,它能放大所有的壞東西。

都說這是一個喧鬧的世界,紛繁,浮華,紅塵滾滾,烈火烹油。

再舒適的物質生活也比不上內心的戲劇性。

凌晨,新鮮、清冽、安靜、美好。一塵不染、無聲無息。

頓時就感到了一陣神清氣爽,是神、清、氣、爽啊。

自卑是一塊很特別的生理組織,下面都是血管,一碰就血肉模糊。

『柒』 畢飛宇《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節選賞讀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節選賞讀

《新作文·中考在線》2015001

丁鋒

[作者簡介]

畢飛宇,1964年1月生於江蘇泰州興化市。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曾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代表作品有《推拿》《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平原》等。作品《哺乳期的女人》曾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2010年憑借《玉米》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2011年憑長篇小說《推拿》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非虛構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獲2013「年度華文最佳散文獎肢讓」。

[媒體推薦]

某種意義上,這本書是中年畢飛宇與少年畢飛宇的對話。

——《華夏時報》

畢飛宇以記敘性非虛構文體為孩子講述作者在興化街頭長大的童年生活。以更多的篇幅和更加溫馨的筆墨,津津有味地講述著自己兒時的生活,紅領巾泳褲、奶奶的蠶豆等情節感人至深。全文莊重與詼諧並具,情感與記憶交織,不可多得。

——新浪網

畢飛宇用靈動活潑的語言,揮灑出蘇北大地變幻的色彩,生動的畫面似乎能夠觸手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生活場景,更是恍若昨日。其中也不乏對社會諸多詬病的犀利筆鋒,雖然點到為止,卻不失酣暢,對農業文明逝去的懷念,也淡淡流淌在字里行間。

——《中華讀書報》

[寫在前面]

蘇北少年的溫暖與疼痛

1964年,他出生的村子,叫「楊家莊」;5歲時,做鄉村教師的父母工作調動,他生活的村子變成了「陸王」村;1975年他11歲,父母再次調動工作,他生活的地方叫「中堡」,「少年的生活再一次被連根拔起,所有玩伴將杳無蹤影」……彼時的畢飛宇,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

他,甚至連姓氏都沒有。在他的首部自傳《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第六章《童年的情境》中,有兩小節都在寫「父親的姓名」。「右派」的父親,曾經是個養子,那戶人家姓陸,由於「運動」,父親被迫姓了「畢」。在他自己得子之時,還是忍不住打電話問父親,孩子姓什麼為好。

他就是畢飛宇。早在兒子5歲時,他就有為孩子寫小說的沖動,但一直未能如願。當然這也並不是他後來寫作非虛構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的初衷。事實上這本書只是「我們小時候」作家叢書中的一本,屬於「命題作文」。

有一天,畢飛宇的兒子無意中翻到了父親的一篇短文,看完之後不陰不陽地沖他來了一句:「嗯,你比我寫得好。」這是一本寫給孩子們的書。

在篇幅上,畢飛宇把每篇文章控制在15分鍾內。在趣味性與邏輯性之間,更傾向於前者。

在內容上,畢宇飛講了自己小時候的衣食住行、玩過的東西、身邊的動物、村子裡的手藝人和鄉親們,當然,還有大地,還有一些童年特別的場景以及生命中特殊的人。他希望孩子們通過讀這本書能了解更多的知識,也能了解他們這輩人經歷的生活和文化。

在文字上,畢飛宇更加註重對畫面的描述。雖然據畢飛宇透露,《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還是被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批評「畫面感不夠」。

這是一本精緻的書。正如作者自己坦言:「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我的作品肯定有好有壞,但哪怕是篇小散文都不會是粗製濫造的。」與常見回憶性散文不同的是,作者沒有寫成討巧的「編年體」,而是採用「意象截取法」,選取童年典型的意象、場景加以描述,引入入勝。

這也是一本投入了早鬧很多感情的書。

有對自然無以復加的迷戀。在少年畢飛宇的世界裡,桑樹是個大玩員,有雲朵的天空就是一陸飢罩座動物園,蒲葦棒引爆孩子們的一場激烈混戰,雨後的紅蜻蜒孤獨而優雅……大地是色彩,也是聲音,還是氣味。稻田、麥地鋪展四季的底色,河裡游泳,荒地放牛,聽蛙嗚,挖黃鱔,與燕子、麻雀、蝙蝠、蜜蜂、蜘蛛、蛐蛐、油葫蘆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為了得到兩只花翎鳥幼雛,跋山涉水耐心等待,在荒地的牛背上蘇北少年化身「堂吉訶德」與那些高挑的蘆葦大戰三百回合……自然給予他的是自由的想像和快樂的嘗試。

有對生活發自內心的熱愛。那個自由的少年,在鄉村遊走觀察,他發現給豬「接生」時巧妙的借力以及殺豬時特殊的捆綁方式,他發現木匠、瓦匠、耕地的、彈棉花的、做豆腐的諸多勞動的細節。他是社會生活的參與者,他是那個跑到磨房門前豎立起竹篙宣布「出豆腐啦」的少年,是萬人大會上勇敢講話的發言者,是獨自—人把一條裝滿了稻穀的水泥船從很遠的地方撐回打穀場的小英雄。

有對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感激、同情或愧悔。比如對父母,畢飛宇說:「我很感謝我的母親,雖然家裡很窮,但是母親把我們拾掇得很乾凈,所有的補丁都周周正正。我們從不邋遢。父親說,做人最重要的是受人尊敬;母親說,做人最重要的事情是體面。」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晨兢夕厲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成就了後來的畢飛宇。比如那位沒有血緣關系依然愛他疼他的奶奶,烤黃鱔的香氣似乎仍縈繞舌尖,想起當年臨別路上沒心沒肺吃著奶奶炒的塞滿兩袖管本是做種子的蠶豆,作家畢飛宇仍難以釋懷。比如對當年自己參與「批鬥」同學黃德榮的行為,畢飛宇深感愧悔,並思考人性的本質問題:你想心安理得,你就得小心你自己。

畢飛宇說:「我內心特別想寫盧梭的《懺悔錄》式的作品。交待生平,也交待自己的想法,有些地方也嘗試進行思辨。」每個時代,每個人的成長總是一趟悲欣交集的旅程。從這點看,本書就有點深刻了。作為少年讀者,我們大可不必在意作者這些深沉的思索。將本書作為一本「好玩」的書來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原文亮相]

荒地

我說過,我的老家是蘇北的興化,在地質歷史上說,這里曾經靠海,是黃海的灘塗。隨著地質歷史的變遷,我的老家成了沼澤地。是一代又一代的興化人用他們的雙手把我的故鄉變成了「熟田」。荒地變成熟田,說起來是多麼輕巧,可這里頭有十幾代、幾十代人的血汗。

即便如此,在我的老家,大地上依然有少許的荒灘。它們是鹽鹼地。莊稼人在行政命令的壓力下改造過它們,沒用。最終只能放棄,一直都拋在那兒。關於荒地,我覺得「拋」這個詞特別有意思,就好像荒地是一個臭雞蛋,一直在口袋裡,一「拋」,炸了,蛋黃和蛋清都灑了一地。

在秋冬,從遠處望過去,鹽鹼地白花花的,那不是積雪,是鹽。到了春夏,尤其在盛夏,鹽鹼地一片蔥郁。千萬不要以為鹽鹼地就是不毛之地,不是。鹽鹼地不長莊稼,卻是某些植物的福地,比方說茅草,比方說蘆葦。荒地上的蘆葦和淡水邊的蘆葦是有區別的,因為植物學上的無知,我不能細分,但是,荒地上的蘆葦要高大得多、挺拔得多。茅草也是,葉子特別地修長,韌性極佳,用它們做草房的屋頂,絕對是上好材料。

那時候我們常聽到大人說「下海」,那不是唱戲的意思,也不是經商的意思,而是到海邊去割茅草。一個人開始盤算著「下海」了,意思只有一個,他們家要蓋新房子了。

夏季的農忙之間也有一個短暫的間隙,一到這個時候,我就會來到生產隊的牛棚,要求放牛。為此,我得到過許多贊美:「這孩子多好」,「到底是老師的兒子」。諸如此類。

我很慚愧。在今天我要老老實實地承認,我要求放牛完全不是因為我有一顆紅心,我是貪玩。我說過,我渴望做騎兵,這個心思已經到了瘋魔的邊緣。做騎兵是需要戰馬的,先讓它們吃點草,然後,拿起一枝蘆葦,爬上去了。

爬牛是一個技術活,硬爬你是爬不上去的。它太高了,肚子太大了,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難點。第一步,你要站在牛的側面,趴在它的身上,用手找到牛背上的脊椎,摳穩了;第二步,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你要找它前腿的胯骨,用腳找。一旦找到了,你的光腳丫子要踩進去,這一踩,一蹬,再藉助於手上的力量,你就上去了。

現在,手握韁繩變得極為重要——我已經是一個騎兵戰士啦。我唯一的欠缺就是速度。牛的速度不取決於牛,取決於手裡的鞭子。打呀。現在想起來真是難以啟齒了,我在當年怎麼就那麼殘酷呢?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牛是生命,它只是速度,一種讓我永不滿足也無法滿足的速度。

牛的奔跑是蠢笨的,它怎麼也做不到「風馳電掣」。它不昂揚,它不能嘶嗚,它的兩條前腿不能騰空,它還不怎麼能夠拐彎,這些都是遺憾。

我想我過於殘暴了,終於也得到了報應。牛並不幹凈,不少牛有皮膚病。我至今也不知道那是什麼病,我能記得的是,得了這種病會很癢。屁股,大腿的內側,還有小腿的內側,一起癢。癢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感受,一種離奇的、古怪的疼。事實上,它比疼還難忍。報應,這是我應得的。

荒地從來不受莊稼人待見,可誰能想到呢,它居然做過我的戰場。在我私密的記憶里,荒地一直是我最為酣暢的那個部分。一個黑色的、皮包骨頭的、壯懷激烈的少年,他是年少的、遠東的堂吉訶德,他的敵人是那些高挑的蘆葦,他的心中充滿了沒有來路的正義。可憐的水牛一無所知,它氣喘吁吁,盡力了。它困厄的表情說明它無法了解它的主人。

我想說,塞萬提斯是偉大的,他跨越了時空,跨越了種族,他了解人類的基本性格,他了解生活的基本局面,他預言了他沒有見過的那個世界,他預言了他沒有見過的那些人。他一直生活在亘古的時間里,他一直活在無垠的空間里。塞萬提斯預言到了我,我叫堂吉訶德。塞萬提斯將永垂不朽——我活一天就可以證明一天。

[閱讀感受]

《荒地》選自全書第五章「大地」,與《麥地》《稻田》《棉花田》《自留地》共同構築了畢飛宇記憶中的大地形象。同時這部分又是最切書名「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的一節,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畢飛宇寫作的諸多特色。

「荒地」是不被莊稼人待見的鹽鹼地,卻又是少年畢飛宇的秘境空間。那裡是他騎牛馳騁,大戰蘆葦的偉大戰場。「他的心中充滿了沒有來路的正義」,他與「堂吉訶德」有著人類共同的勇敢、無畏。跨越時空、種族,一個少年自覺抵達了人性中最魁偉的那一面。

對語言的敏感,對語言背後內涵的敏銳洞悉,幾乎貫穿了畢飛宇所有的寫作。優秀作家當然需要發現語言、創造言語。例如選段中對「拋」字的理解。類似的情形在本書中還有「耕」「耘」「青黃不接」等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把這些片段——找出來品讀一番。

對記憶內容細致入微的還原,是作家最獨特的寫作品質之一。通過「爬牛背」一節,我們可以領略—二。其實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描寫片段,閱讀它們,你才能知道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寫作。

敘述的誠懇,同樣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一個方面。寫作時的畢飛宇並沒有拔高記憶中自己的形象,而是坦誠自己的「貪玩」。對曾被自己「躁躪」的那頭牛,畢飛宇在字里行間報以十二分的「歉意」。

每一個優秀作家都是最真誠的,真誠地面對過往,真誠地面對自我,正所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捌』 畢飛宇的人物作品

短篇小說1993年《那個男孩是我》(《作家》雜志)1995年《是誰在深夜說話》(《人民文學》雜志)1996年《哺乳期的女人》(《作家》雜志)1998年《白夜》《男人還剩下什麼》未知《蛐蛐 蛐蛐》、《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彩虹》、《家事》、《相愛的日子》 短篇小說集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慌亂的指頭》、《祖宗》、《操場》、《畢飛宇文集》(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這一半》、《冒失的腳印》、《輪子是圓的》、《黑衣裳》。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學》雜志)、《青衣》(2000年)、《上海往事》、《玉米》、《玉秀》、《玉秧》、《相愛的日子》等。《平原》、《推拿》、《玉米》。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